古诗词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_第1页
古诗词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_第2页
古诗词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_第3页
古诗词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_第4页
古诗词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词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摘要:当前的古诗词知识教学,在官方的文件精神、课程专家的观点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教师可以解读不同称谓为重点,以理解称谓背后隐含的情感为突破口,确定其知识教学的策略。关键词:古诗词;知识教学;教学内容一、诗词知识教什么: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知识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更不应忽视知识教学。因为古诗词如一座桥,连接了古与今,打通了想象与现实。古诗词课堂中的语文味是由文字、文学、文化三维合力来营造的。语文教师须以语文底蕴为支撑,用教学匠心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夯实文字知识,在欣赏中渗透文学

2、知识,在鉴赏中了解文化知识。但是,关于古诗词知识的教学,在官方的文件精神、课程专家的观点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之间,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一)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似乎对“语文知识”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古代诗文教学的具体“实施意见”,却对此语焉不详。标准在具体操作层面避而不谈古诗词知识的教学,而是以“能力”“兴趣”“习惯”等词大打“擦边球”,这一点似乎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如果我们按照标准的精神去教学古诗词,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不知该不该教知识、教什么知识、怎么教知识。(二)考试大纲的

3、规定与标准的语焉不详迥异的是,考纲对古诗词知识考查的规定非常具体、非常全面。如2015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几点要求”中,与古诗词知识考查密切相关的有:(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3)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4)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些规定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涉及语言、形象、手法、内容、主题等方面,可谓细大不捐,面面俱到。可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去实施古诗词知识教学,那将会使课堂教学落入“碎片化”,结果会把一首首美丽的古诗词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很容易将古诗词教学变

4、成了拆七宝楼台的无聊游戏。当然,学生也将学得索然无味。(三)课程专家的意见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早在2008年浙江省“诗歌专题教学”大赛评课环节就曾大声呼吁:“诗词教学应该从诗的格律教学着手,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音韵美、语言美。”这个观点可谓直抵诗词的文体特质,并充分重视诗词知识的教学,尤其是诗词知识中的格律、音韵与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因为诗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然而这个观点却显得曲高和寡,显然对于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要求过高了,可谓“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四)一线教师的看法笔者从“中国知网”搜寻到了2000年之后发表在各大语文类教学杂志上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遇乐)教学设计

5、与教学案例共10多篇,这些文章虽各有特色,但大同小异,无一例外地将“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体会词人的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可见,在一线教师看来,古诗词知识的教学体现在永遇乐一词中的落脚点为“用典”和“情感”。这样的共识显然是介于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之间的比较现实的一种选择,尽管与课程专家的理想教法还相去颇远。二、诗词知识怎么教:实践与思考在众多的永遇乐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中,对词中“典故”知识的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典故,接着引导学生梳理由词中五个典故相关人物事迹,然后再通过反复诵读和关键词的理解来揣摩典故背后隐含的作者的情感。诚然,这样的教学流程确实有一定的科

6、学根据,符合由浅入深的教学原理。可是,这样的教学安排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学生对典故中的人物事迹不甚了解,基本属于“被告知”;其次,对于词人辛弃疾为什么选用这几个人物更是不甚了了;再次,诵读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当学生根本没办法体验作者情感的前提之下,诵读也就成了“小和尚念经”。其实,姓名和称谓知识是我国古代文化知识中的重要常识之一,也是永遇乐一词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知识。笔者认为,打开“典故”这个知识的金钥匙就是称谓一一永遇乐词中典故涉及的人物称谓各异:孙权取其字(仲谋),刘裕取其小名(寄奴),刘义隆取其年号(元嘉),拓跋煮取其小名(佛狸,一说是字),廉颇取其名。五个人物,四种称谓,除去字数与

7、平仄等表面因素,每个称谓背后隐含的情感各异。基于此,笔者以解读不同称谓为重点,以理解称谓背后隐含的情感为突破口,确定了永遇乐知识教学的如下教学策略:(一)学生自己能懂的知识一一放手我国古代称呼他人字,含有尊敬客气的意思。据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称名是指明是谁,称字则是表其德行。永遇乐一词中称孙权为孙仲谋,取其字,表示尊敬。学生对这个称谓的文化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对于“仲谋”这个称呼,笔者就放手让学生自主解读,并把握情感。课堂实录片段如下:师通过整理比较,我们发现了词中所用典故中涉及的人物称谓,是大不相同的,(指板书)字、小名、年号、小名、本名。我们只有读懂了这些不同称

8、谓背后的“情感”,才能真正地读懂辛弃疾。接下来请大家细细地品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交流讨论:这些不同的称谓背后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提炼由情感关键词,并与大家分享你的个性解读。学生细读、思考并讨论,约5分钟生1我认为古人称呼他人的字是表示尊敬,以“孙仲谋”来称呼孙权表达了对他的一种尊敬,因为孙权在京口建都,并多次击退强大的曹操军队的南侵。师(板书“尊敬”)很棒,你能结合注解内容来解读“孙仲谋”这个称呼蕴含的情感。“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称他人的字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请大家联系上下文再来读一读,品味一下除“尊敬”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情感吗?生2我觉得还有一种惆怅之感。因为作者说“英雄无觅,

9、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已逝,有物是人非之感。师很好(板书“惆怅”)。(二)学生半懂不懂的知识一一牵手古人称呼他人小名,有时表示亲切或亲昵,如东晋末年的大诗人、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小名为“客儿”,因此当时及后世常有人亲切地称谢灵运为“客儿”者;有时却表示轻蔑甚至仇视,如三国演义第72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直接称呼曹操是曹阿瞒,这是明显不敬的称呼。永遇乐这首词中的两个小名“寄奴”和“佛狸”,前者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后者学生则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进而把握辛稼轩的复杂情感。课堂实录片段如下:师称呼字是表示尊敬,那么称呼刘裕以小名“寄奴”呢?哪位同学来谈一谈。生1小名有一种

10、亲切之感。师(板书“亲切”)为什么会有亲切感呢?生1因为刘裕这样的大人物在这里“曾住”呢,而且他在这里起兵北伐,并且“气吞万里如虎”。师那你是怎么理解“人道寄奴曾住”这句话中的“人”的,你认为这是什么人?生1我觉得是京口当地的老百姓,很可能就是当时住在“寻常巷陌”里的街坊邻居。所以他们说起刘裕时特别亲切,特别自豪。师好一个“街坊邻居”,这个理解简直太新颖太到位啦!学生自发豉掌师称刘裕的小名“寄奴”是表示亲切感,那下阕拓跋煮的小名“佛狸”呢?生2我觉得下阕的“佛狸”跟上阕的“寄奴”也有相通之处,也是表示亲切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豉”,当地老百姓把拓跋煮当成神灵来祭祀呢。师赞成他的这种理解的同

11、学请举手。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师看来还有不同意见,哪位同学能结合拓跋煮的身份来谈一谈?生3拓跋煮的身份与刘裕不同,他是外族的侵略者。他侵略了这里并留下的行宫,当地的百姓却把他当作神来祭祀,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让辛弃疾觉得耻辱和悲哀。师(板书“耻辱”“悲哀”)你是从哪些词里读生这份感情的?生3“可堪回首”,可堪就是不堪、哪堪。师你的语感特别灵敏,从“可堪”的背后读生了“不堪”的意味。你真是辛弃疾的知音!(三)学生基本不懂的知识一一手把手年号纪年是一种符合中国老百姓期待吉祥如意心理的传统习俗。赵翼陵余丛考?年号重袭中说:“年号纪元自汉武始,上自朝廷,下至里社,书契记载,无不便之,诚千古不易之良法也。

12、”由此可见,年号是极其正式庄重的一种称呼。永遇乐这首词中的年号“元嘉”,学生很容易会忽视,也不能深入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手把手地让学生把握这个称谓背后的复杂情感。课堂实录片段如下:师我们接下来来看看“元嘉”这个称谓背后的情感吧。生1读不太懂,不大好说。师元嘉是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很正式的称谓,你联系“草草”一词,再思考一下。生1“元嘉草草”,好像有一种“不屑”之感。师(板书“不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生1刘义隆的北伐,因为“草草”由兵,最后落得“仓皇北顾”,这个教训非常沉痛。师嗯,历史的教训的确很惨痛。稼轩特意用年号来代替其人,对当时的南宋统治者而言还有什么特别的内涵

13、呢?生2好像还有告诫当时当权者的意思,告诫他们不要步刘义隆的后尘,草草起兵,却惨败收场。表达了作者对抗金的一种态度,对时事的一种“忧虑”。师(板书“忧虑”)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辛弃疾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词人的担心三年后就得到了验证:好大喜功的南宋主帅韩?脏性诧颐x?中草草北伐,结果同样一败涂地。目睹宋军溃败的程??总结说,“无一而非辛弃疾预言于三年之先者”,那是后话。按照古代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丁称别人时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仪礼?士冠礼:“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古人只在自称或上对下、尊对卑时,才能呼其名。永遇乐一词中直呼廉颇具名,原因大致有三个:其一,史载廉颇本

14、嬴姓廉氏名颇,无字号;其二,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人是赵王,上对下可以直呼其名;其三,此处廉颇是词人的自况,故称其名。学生对于这几个原因一般只知其一,最多知其二,几乎没有人能全面理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手把手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称呼背后的情感。课堂实录片段如下:师本词的末句还有一个人物廉颇,作者直呼其名,有何用意?生1感到很亲切,因为廉颇和自己或多或少有些共同点,叫名字是平起平坐。师的确,写廉颇就是在写自己,这叫“自况”,课文注解里有提及。但是这里写廉颇真的是一种亲切感吗?大家可以联系廉颇的人生结局来谈一谈。生2我认为这里不是亲切感,而是一种绝望之感。师哦,绝望感,

15、愿闻其详。生2廉颇的晚年是令人绝望的,因为他老当益壮,完全还可以再为赵国效力,却被奸人所害,终于被赵王弃用,老死魏国。师(板书“绝望”)你是从哪些话中读生这种情感的?生2“凭谁问”一句,廉颇还有赵王派使者来问,辛弃疾自己却无人问津。师作者想到廉颇的下场就仿佛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高龄,但他仍然希望能为国效力,也完全可以继续为国效力。此处用廉颇这个称呼,既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枷,志在千里”的拳拳报国之心,同时也有一种不被理解的“悲愤”。两年后,68岁的他含恨而逝。(板书“悲愤”)学生纷纷扼腕叹息永遇乐一词,五个典故,五个人物,称谓相异,情感各殊,体现了稼轩老到的词风与遒劲的笔力。对于这一点,叶嘉莹教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