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教学大1_第1页
写作学教学大1_第2页
写作学教学大1_第3页
写作学教学大1_第4页
写作学教学大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写作学教案新闻传播学院 毛晓伟绪论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写作课的性质和任务。写作课是高等学校文科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写作理论知识和较强写作能力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关系密切。介绍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对写作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强调写作课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哪些相关因素影响和制约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二、课程内容(二学时)第一节 什么是写作一、什么是文章文章,是用书面语言符号构建的信息载体。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首先,文章必须由物质的构成要件书面语言符号来

2、构建;其次,文章应当是书面语言符号的集合;第三,文章要求书面符号的组合具有有序性;第四,由有序的书面符号构建的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是广义的。关于文章定义的介绍。二、什么是写作写作是构建文章,并最终完成文本的行为过程。在理解这个定义时,首先要强调写作是一个行为过程;其次,这个行为过程应当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思维过程、感情活动和书面语言符号记录再现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并最终由书面语言符号形成物质文本的过程。关于被动写作与主动写作。关于写作定义的介绍。第二节 对写作过程的思考一、转化论将写作过程归纳为事物存在状态的转化过程,即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转化为主观精神的存在状态,再转化为客观存在的文本状态。关

3、于“双重转化”论和一些相近观点的列举及分析。第三节 写作者的准备一、 思想观念情操的准备二、 丰富的社会生活储备三、 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四、 语言技巧五、 写作技巧第四节 写作的意义一、 写作的社会价值二、 写作的自我价值三、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怎样学好写作课展开讨论,解决好“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重点说明大学写作课与中学作文的联系和差异,对为什么在大学开设写作课有正确的认识。第一章 主题一、教学目的写作是有目的的语言行为,目的性是写作的根本特征。让学生理解确定写作目的与确定主题的关系,认识主题的确定制约写作的全过程。联系写作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作者从萌发写作动机、意图开

4、始,到明确写作目的,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思考过程。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会有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会影响材料的选取和组织,写作方式乃至语言的运用等。重点分析命题作文练习与实际工作中的写作的区别,前者题目对主题和内容有限定,写作的目的性不是那么明确;而后者有明确的、具体的目的。二、课程内容(六学时)第一节 主题概述一、主题及其相关概念(一) 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三点:1、主题是一种思想和观点,是观念形态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理解和看法。2、主题是文章观点和思想最基本、最核心的。3、主题是通过具体材料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文

5、章的内容传达出来的。(二)主题与创作意图了解二者的关系,要把握三点:1创作意图未必就是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文章的具体内容传达出来的思想观点。2创作意图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动机。多数情况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升华为主题,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3创作意图一般是写作前,促使作者主观上提笔写作的目的,而作品要最终完成才得以定性。列举例子进行分析,并说明二者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什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主题与课题、论题、标题课题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加以探讨的主要问题,即研究的对象,用于科学论文和说明文写作中。论题是作者论证的主要问题,即议论文的论证对象。课题或论题不同于主题,它们一般只反映文章的

6、性质和基本范围,不体现作者的具体观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主题则是对于具体对象研究论证的结果,明确表明作者见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课题或论题一般不包含论点,而论点却可以体现一定的课题或论题。标题是文章的名称,是标示一篇文章的旗帜与眼睛。标题不一定等于主题,但标题同主题关系密切,可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探索文章主题。拟写标题的方法。主要从主题和表现主题的材料入手,通常有揭示主题的标题、揭示材料的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是经过特殊加工的,赋予了强烈的感人力量,如用象征语间接地表示,用提示语发问,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等等。拟订标题应注意:1、 确切。文题相符,标题具有专指性;2、 精练,让读者一目了然,

7、易于了解,便于记忆。3、 醒目。能引起读者注目,抓住读者。4、 独创,不要重复已使用过的标题,贵在独创。二、主题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的文体中,由于写作对象、适用范围、任务使命各不相同,因而在主题的表现上也存在差异。从表现形态上看;1、叙事抒情类作品,主题蕴涵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中,通过形象体系显示出来,包含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思想和感情的融合。2、在议论性文体中,主体意识比较浓厚,尤其是政论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理性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注重理性思考。3、在公文等应用性文体中,主题直接表现为行文的目的和意图,从表现特点上看;1、 叙事抒情类作品都是借助形象思维,运用形象化手法反映生活,通过

8、艺术形象的塑造影响感染读者。2、 议论文及公文等应用性文体,主题的表现则追求明确、直接,便于理解接受的效果。这也是这些文体的功能作用、性质特点等因素决定的。三、主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文章的构成要素中主题居于主导地位,它把文章的有关内容聚合在一起,使文章成为完整的整体。(二)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判断一篇文章的存在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往往以主题作为主要的判断尺度。主题正确、深刻、新颖的文章,显然质量高、价值大。(三)主题是文章的统帅主题的统帅作用表现为:决定材料的取舍提炼;支配文章的组织结构;制约文章的表达手法的选用;对文章的语言运用也具有支配作用。第二节 主题的

9、形成与主题多义一、主题来源于客观社会生活主题是主观的认识和评价,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写作不能搞“主题先行”,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二、主题形成于作者的写作实践作者的写作实践使要表现的主题进一步明晰、深化。作者的写作实践使主题定型,让主题借助文章内容显现。三、主题完成于读者的阅读接受文章作者要树立读者意识,明确读者要求,考虑的读者的接受能力。四、主题多义主题多义,主要指在有些文学作品中,由于蕴涵的思想情感复杂,很难对主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导致主题理解的歧义。对于议论文、公文等应用性文体,必须避免主题多义的情况。对主题多义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第三节 主题的提炼提炼主题是文章写作的中心环节,通常从四个方面着

10、手:1、立足于全部材料;2、挖掘事物的本质;3、注重角度的选择;4、反复进行提炼。在这一节的讲授中要联系作文的过程,展开进行分析,不能孤立的讲主题提炼。第四节 主题的要求一、主题必须正确主题正确是指文章要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本质,展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给人以美的陶冶和有益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情操。主题正确在不同文体中侧重不同;文章主题是否正确,不在于写什么内容,关键在于作者的立场和世界观。二、主题必须集中主题集中强调一篇内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主题,所有材料都集中指向主题、紧扣主题突出主题。三、主题力求深刻主题深刻,是指文章见识精卓,能够揭示出

11、事物的内核,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哲理高度。深刻的主题对作品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思想修养高的作者才能发现,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深刻在于多思,把握事物本质。四、主题力求新颖新颖就是与众不同。对文章主题来说,就是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见解独特,不同一般,初读出乎意外,细读合乎情理。要做到主题新颖;1发现新事物、寻找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主张;2、对旧事物、老话题,进行修正、完善、补充;3、角度新颖独特。主题新颖与主题深刻的区别和联系:主题新颖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重在求异;主题深刻强调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重在求“深”。但有时深刻的同时也是新颖的,

12、而新颖的并非是深刻的。三、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主题”这一概念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关键是正确理解它的含义。中学时代的学习中有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分析,命题作文中的审题等,都与主题这一概念相关。理解主题的概念,关键是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对不同文体中主题的表现形态和表现特点的把握。另外,联系专业特点帮助学生区别文学创作与一般写作的差异,明确学生学习写作课的目的。因为,传统的写作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谈写作,有时容易误导学生,应当从写作的功用入手,联系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专业,讨论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写作能力的关系,这种写

13、作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存在的差别。进行这样的教学定位很有必要,把写作与生活、工作联系起来,使写作不仅仅是作文训练。 教学的方法应多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一些思路训练。讨论题目:1为什么说主题是一种思想和观念,是观念形态的产物?2为什么会出现创作意图与主题不一致的现象?3、议论文、公文为什么要避免出现主题多义的现象?思路训练: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理解什么是观察角度新颖,什么是思维角度新颖,以及怎样突破惯性思维。尽可能让学生进入写作的实际状态,展开思路和想象,感受主题的确定对写作的影响。第二章 材料一、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材料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与主题的

14、关系;学会如何搜集材料,掌握搜集材料的方法;学会如何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二、课程内容(六学时)第一节 材料概述一、材料及其相关的概念 材料是作者为写作而搜集的一切生活事实和文字信息,它是文章的内容要素之一。材料的含义非常宽泛,总之,一切写入和未写入的事实和信息都可以称作材料。材料的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一切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材料。与材料相关的概念还有题材、素材、资料、信息等。通常,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素材”和“题材”的概念;在实用文体中使用“资料”和“信息”的概念。1、素材,是作者在生活中感受、发现并搜集到的,尚未经过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它是感性的、零星的、分散的、自然状态的,不能直接写入文学作品

15、。但它是题材的基础。2、题材,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题材是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和方面,是制作品表现的对象和范围而言的,如所谓的“工业题材”、“农村题材“、“法制题材”等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者从素材中鉴别、选取经过加工并写入作品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3、资料,一般是指科学研究中写作科研报告、学术论文而搜集的材料,有时也泛指一般议论文写作所用的材料。它与材料的意义相近但外延略小。4、信息,是一种能传递、交换,能创造价值或能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知识。文章的写作过程就是搜集、储存、处理信息,并用文字传递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文章就是信息的载

16、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的外延大于材料。二、材料在文章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写作前,材料引发写作欲望,触发写作动机(二)构思中,材料形成文章的主题(三)写作中,材料使文章血肉丰满(四)完成后,材料影响文章的社会作用三、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材料和主题都是文章的内容要素,但就二者关系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的支柱,因此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但材料要受主题制约,服从主题的需要;离开了主题,材料就成了一盘散沙,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因此主题与材料的关系又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第二节 材料的搜集一、材料搜集的原则搜集材料总的原则是一个字“多”。因为材料搜集多,作者比较和选

17、择的余地就大,也就能选择出典型的、有说服力、有表现力的材料,写出有见地的文章。当然,这个“多”是相对的,关键是有用的材料,所以搜集材料要划定范围,确定方向。应注意搜集多方面的材料,包括:实际材料和理论材料;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点上材料和面上材料。二、材料的类型材料就其性质和特点来划分:可分为实体性材料和抽象性材料。1、实体性材料是指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这类材料富于形象性,它能使人产生感性认识,它能使文章具有生动性、具体性。2、抽象性材料是指“情”、“理”、“法”、“意”等,这一类材料比较抽象,它能使人产生理性认识。在文章写作中,它能使文章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产生说

18、理性。材料就其来源途径划分: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1、直接材料是指作者在生活中直接得到的经验、体会和感受,所以,也叫第一手材料。它是作者在体验、观察、实验、调查中得到的,它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写入文章能增加可信性。2、间接材料是指作者从阅读、交谈、网上等其他方面得到的材料,所以也叫第二手材料。这类材料在搜集时要注意甄别,避免出现失真的情况。间接材料的使用非常普遍,它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增强文章的普遍意义。三、搜集材料的途径搜集材料的途径一般有感受、观察、调查、阅读、上网等。一般搜集实体性的材料往往通过感受、观察、调查的途径得到;搜集观念性的材料往往通过阅读、上网的途径得到

19、。(一)感受感受,是人们对客观外界的各种现象有所感觉之后引起的与之相应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反映。1、 感受在写作中的意义感受是获取素材的重要途径;感受激发写作冲动。2、 感受的要求感受要动用感情;感受要善于体会;感受要善于联想。(二)观察观察,就是作者细致入微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知觉反映活动,是作者搜集材料获取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1、 观察与感受的关系首先,观察是前提,感受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其次,观察与感受相互影响。2、 观察在写作中的意义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观察有助于深化文章的内容;观察有助于引发作者的写作冲动。3、 观察的对象观察对象包括:对人的观察;对事件

20、的观察;对景物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4、 观察的要求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相结合;观察要注意比较;观察既要抓住个性,又要发现本质。(三)调查调查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搜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是作者在写作目的确定之后,有意识地对反映对象进行周密细致的了解。1、 调查的准备调查的准备包括:选择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确立调查重点;安排调查步骤。2、 调查的方式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全体调查或全数调查,简称普查。它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个体一一进行的调查。非普遍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部分个体进行的调查。包括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1)典型调查是从研究总体范围

21、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别单位,进行细致调查,以认识事物总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调查方法。(2)重点调查是从被研究总体的1全部单位中,选择在全局中举足轻重的那部分进行调查。(3)个案调查是以某一个社会单位为研究对象,它详尽搜集它的一切资料,深入考察分析并从与社会的普遍联系中认识它的具体情况,最后得出结论。(4)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总体的代表,以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式。3、 调查的方法(1)文献调查法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收集并研究关于调查对象的文献资料。(2)实地调查法是直接进入现场进行调查,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观察仪器直接面对所研究的对象,收集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

22、(3)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对象的个别交谈而获取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它可以分为:个别访问和集体访谈。(4)问卷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设计好一系列提问组成问题表,由被调查者回答,最后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出结论。(四)阅读阅读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阅读的方法主要有;泛读、通读、精读。阅读的方式有;形体反映式、跳读式、标题阅读式、交叉式。(五)上网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必须掌握、熟悉网络知识,熟悉网站的网址和进入网站的途径。同时,要注意鉴别材料的真伪。第三节 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一、材料的选取材料的选择,总的原则就是一个“严”字。包括以下一些要求:(一)要围绕主题选材要使所

23、选材料充分表现主题,就必须注意材料和主题的关系。围绕以下要点展开分析:1、一定的材料只能表现一定的主题;2、不同的材料可以表现相同的主题;同一材料也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二)要选择真实的材料1、 关于真实的含义:第一,不是“假的”、“编的”;第二,不是个别的、偶然的。2、 关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含义和区别。3、 关于“局部的真实”和“全局的真实”。4、 如何避免材料不真实的情况发生?(三)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典型材料包括典型人物、事件、细节、语言甚至思想作风。典型材料是指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材料。(四)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材料新颖、生动,首先是指那些新近

24、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和事;其次,是指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材料;另外,还包括新的角度、新的思考,赋予旧的材料以新的活力。关于文章创新与材料新颖的关系,新思想、新观念要用新材料来表现。二、材料的使用材料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讲究详略主次1、 详略主次的安排依据:一是文章的主题,二是材料的性质。(二)注重比较(三)讲究角度讲究角度能使材料充分发挥效能,使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主题。(四)适应文体文章体裁对材料的使用有某种制约作用,材料的使用要注意文体的特点。三、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材料这一章的内容,学生接受、理解并不难,关键是把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写作活动。其中,讲授的重点有: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调

25、查的方法;材料选择的原则;材料的使用。可以联系给材料作文的例子进行分析讲解,并安排一次作文练习。把文体与材料的关系作为讨论话题,让学生认识到文体对材料使用的限制,让他们思考什么样的文体对材料有什么样的要求,并进一步联系“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这两个概念,他们思考文学创作与一般写作对材料的不同要求。针对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的发挥问题,让同学思考,新闻文体、法律文书、公文等文体是否允许发挥想象力。另外,重点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专门安排一次练习,让学生学会操作。第三章 结构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认识文章写作中组织构造和谋篇布局的重要作用,怎样做到“言之有序”。正确

26、认识结构与思路的关系,结构的原则和要求。掌握结构的方法技巧,学会对结构要素的安排和处理。二、课程内容(四学时)第一节 结构概述一、结构的含义和作用 写作中的结构也叫篇章结构,指文章的组织构造。即文章的内容安排,联系及布局的方式,通常又叫谋篇布局。结构的内容包括材料的使用的先后详略,内容展开的脉络线索,文章的层次与段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以及过渡与照应。 文学作品的创作强调构思新颖,公文、应用性文体则多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二、结构与思路 思路是作者在构思文章时思维活动的线路。作者的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要使文章有好的结构,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思路。 作者的思路应当清晰严密,才能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楚

27、,结构严谨。加强思路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某些专业应用文,论证、分析内容占主导,思路的训练特别重要。三、编写提纲 编写提纲是完善构思,使思维条理化、周密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编写提纲是对文章写作作出的整体设计,有助于作者考虑全篇的布局。 编写提纲的好处:1可以调整思路,便于修正;2可以发现材料不足,及时补充;3材料安排不恰当,可以重新调整;4使全篇的逻辑、层次、条理清晰;5使全篇布局均衡。第二节 结构的原则和要求一、结构的原则(一)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二)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三)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四)考虑接受者的接受能力二、结构的要求(一)完整统一。要求结构布局匀称饱满,首尾圆合,形式和谐,通

28、篇一贯。(二)严谨周密。要求结构组织严密,考虑周全, 紧凑细密,无懈可击。(三)连贯自然。要求结构与内容和谐,毫无造作,顺理成章。(四)新颖巧妙。要求富于创新,巧于安排,引人入胜。第三节 结构的内容结构的方法技巧集中表现在对内容要素的安排与处理上,结构的内容包括:层次与段落,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线索与脉络。一、层次与段落(一)层次层次,指文章思想的表现次序,文章内容展开的步骤。安排层次的方法,因文体不同而有所区别。记叙类文章安排层次的方式有:1、 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2、 以空间的位置变换安排层次3、 以时空的纵横交错安排层次4、 按认识的发展变化安排层次5、 按材料的性质不同安排层次

29、6、 按人物的意识流动安排层次论说类文章安排层次的方式有:1、 递进式2、 并列式3、 总分式(二)段落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即通常所说的“自然段”在形式上,它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段落和层次的联系与区别。层次的安排侧重于内容上的展开次序;段落的划分侧重表达上的需要,反映为意思表达时的连接和停歇。段落也是帮助表达层次、体现层次的重要手段。划分段落,应注意保证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二、开头与结尾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处于特殊位置,具有重要作用。(一)开头文章开头的要求:定准基调,引入正题,精美别致。常用的开头方法。(二)(结尾)结尾的要求:简洁自然,深刻有力,新颖巧妙。常用的结尾方法。三、过渡与

30、照应(一)过渡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它使上下相邻的层次、段落连接自然无隙,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1、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2、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变动时需要过渡。通常采用的过渡方法有:1、用段落过渡;2、用句子过渡;3、用关联词语过渡。(二)照应照应是指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也就说,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要有交代或暗示。照应与过渡的联系与区别。两者都是结构的联系环节,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过渡有比较固定的位置,常处于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起连接作用;照应在文章中位置较灵活,常出现于文章的标题到结尾的整个内容之中。过渡在文章中是单个出现的,而

31、照应则常是“成对”出现或多次出现的。文章中常见的照应方法有:1、文题照应;2、首尾照应;3、前后照应。二、 脉络与线索(一)脉络是贯穿在文章中的作者思路展开的轨迹。文章脉络通畅,才能做到叙事有头绪,说理有条理,使文章形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性强的有机整体。文章结构对脉络的要求有:1、内在逻辑性强;2、把握主脉,贯通全文。(二)线索线索是连接文章各方面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线索是安排结构的重要手段。线索和脉络的联系和区别。脉络是作者写作思路的条理化在文章中的反映,线索则是作者用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工具和手段。其次脉络在文章中是较为隐蔽的,体现为一种内在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线索则比较明显

32、,文中有清楚的交代,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另外,脉络可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章中,议论文尤其明显;而线索则仅在叙事和部分抒情类文章中出现。文章常见的线索有:1、以人物为线索;2、以具体事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情感为线索;5、以时间或空间变换为线索。三、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本章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涉及的相关概念也很熟悉,理解上也不存在困难,关键是实际写作中的运用。所以,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典型的例文,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业的特点,让他们讨论:为什么文学作品的结构要求精心构思而应用性的文体往往强调按格式标准写作?另外,提供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提纲写作练习,感受思路的展开与

33、文章结构的关系。练习后,针对各类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第四章 表达方式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认识表达方式与文章写作的关系,能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从文体与表达方式的关系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哪些文体通常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中学语文教学中以表达方式作为文体划分依据,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种划分方法的局限性。让他们认识到多数文体都是多种表达方式并用,关键是以那种表达方式为主。让学生认识每一种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特定作用,能根据内容的特定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能根据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二、课程内容(六学时)第一节 叙述概述 一、叙述的含义 叙述是

34、对人物、场景、事件的状态和发展过程进行介绍、交代的表达方式,广泛运用于各类文体,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二、叙述的方法(一)详叙和概叙 详叙是对事物内容做具体、细致的述说。详叙往往是作者要着重要告诉读者的地方,可以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简叙则是对事物内容作扼要、简略的介绍。简叙往往是作品中不太重要的地方,或需要给读者留有充分空间思考的地方。(二)顺叙和倒叙 顺叙是按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由于叙述的顺序与客观事物的进程同步一致,因此文章首尾分明,脉络清晰。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片断提前,然后再按事件发展熟悉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5、(三)总叙与分叙 总叙是指在文章开头作一个总的介绍,使读者对人物、事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分叙,又称平叙,指叙述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从每一件事来说它是顺叙,就两件事的关系来说是平行而相关的。分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齐头并进,另一种是并行交叉。(四)插叙和补叙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事物的叙述,插叙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补叙指在叙述过程中对事实作补充或解释。插叙、补叙的运用使文章内容紧凑集中,但运用时要注意保证叙述线索和脉络的清晰,注意在“插入”和“转出”时的过渡和衔接。三、叙述的人称和视角(一)叙述的人称1、 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吻进

36、行叙述是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讲的都是“我”所耳闻目睹、所思所感的事情,这样的叙述个性色彩鲜明,感情浓烈,便于抒发思想感情。但第一人称的叙述会受到“我”的经历、视角的限制,不易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广阔的生活场景。2、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进行叙述。第三人称的特点是叙述范围不受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表现事物,其运用也最为广泛。它的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亲切。(二)叙述的视角 视角是指作者所选取的叙述角度和方位。角度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1、 全知视角使用全知视角时,叙述者无所不知,洞察一

37、切,也就是作者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叙述人物和事件,不受限制。2、 限知视角限知视角是从单一的角度来叙述人物和事件。由于视角的独特,往往会达到一种新颖的效果。 四、叙述的要求(一)交代完整 主要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个基本要素要完整。但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只要不影响表达清晰,可以省略某些要素。(二)线索清楚要求文章头绪分明、脉络清楚、条理井然。(三)详略得当 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和表达主题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裁。(四)讲求变化文学作品强调叙述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讲究技巧方法。而应用类的文体则强调平铺直叙、直截了当、不要求曲折生动。第二节 描写一、描写的含义 描写是

38、指对人物、景物的形貌、状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叙述以交代为主,以清楚明白为准;描写则以描绘刻画为主,以生动细致为准。二、描写的类型(一)人物描写1、 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包括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内容。准确的肖像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对人物的印象,还可以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最重要的是抓住人物的特征,根据表达需要既可以用“漫画式”的,也可以用“工笔”式的。2、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和对话语言的描绘。言为心声,通过对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的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和感情。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

39、、地位和心理。3、 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总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通过描写人的行为可以让人的性格在行动中充分展现。描写人物行为最重要的是抓住富于特征性的行为动作。4、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情绪感受、内心冲突等的直接描写,可以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心理描写包括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的描写,梦境和幻觉也在其中。(二)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对人物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三)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对特定时间与环境内,以人物交互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以描绘“动态”为主,综和运用人物描

40、写和景物描写,来刻画特定环境中人们的交互活动。(四)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既可以是人物表情、语言、行动或心理的细微之处的描写,也可以是景物细部的刻画。细节描写能小中见大,细中见深,生动有力地表现人物。细节描写要具体、真切、形象和有特色,服从于文章的需要,为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服务。三、描写的方法(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是对人、事、景物作正面的直接的描绘刻画。间接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不作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对其它人和事的描写来间接烘托的方法表现被描写的对象。(二)细描和白描细描,又叫“工笔”,是指运用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作精细的刻画。白描,指用朴素

41、的语言、洗练的笔法将对象的主要特征勾画出来。写法上,它不尚藻饰,不事渲染,重在传神。四、描写的要求(一)目的明确目的明确就是描写要为表现主题服务,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渲染场面和展现环境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二)特征突出只有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三)具体形象描写使文章具体生动、逼真形象,离开了具体与形象,描写也就失去了其功能。第三节 抒情一、抒情的含义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或文中人物的主观过去的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感情的抒发是写作的基础,抒情还能起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散文和诗歌中,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占有主要地位。二、抒情的方法(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指“

42、直抒胸臆”,“直陈心迹”。直接表白,抒发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就是感情强烈,具有感人至深的效果。(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即通过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来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含蓄、具体、运用也更加广泛。根据间接抒情借助的表达方式不同,可分为:1、 叙述抒情叙述抒情又叫“寓情于事”,即作者把情感融入叙事的过程中。2、 描写抒情描写抒情又叫“寓情于景”,它是通过对景物、人物、场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3、 议论抒情议论抒情即是“寓情于理”,是把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的抒情方式。三、抒情与修辞抒情常常借助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介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它们的表达效果。四、抒情的要求(一)真挚自然要求

43、自然真切、发自内心,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二)健康积极要求感情健康向上,反对庸俗、低级下流。(三)恰切适度要求把握好分寸,根据表达需要,恰如其分,恰倒好处。(四)具体生动要求感情渗透在形象中,渗透在细节里,使人能接受,而不是不可捉摸。第四节 议论一、议论的含义议论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证明其正确性的表达方式。议论在议论文体中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其他文体中也有广泛的运用。议论是运用逻辑推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议论的主要特点是目的的说服性和说理的直接性。二、议论的要素(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的主张、见解和观点。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一切的论据、论证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二)论据论据是作者精

44、心选择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三)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篇文章仅有论点和论据还不能形成议论,需要把论据组织起来,揭示和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论据为证明论点服务。这种组织、分析、揭示的论述过程,即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就是论证。三、议论的类型(一)立论立论是指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证明观点的正确。(二)驳论驳论是以驳斥对方的观点,证明它的错误,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驳论的方式: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驳论就其根本是反驳论点,反驳论据主要证明对方使用的论据是虚假的,从而证明对方论点不能成立。反驳论证主要揭示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

45、辑错误,指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缺少必然联系,证明这样的论据得不出这一论点,从而达到推翻对方论点的目的。四、论证的方法归纳、演绎和类比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推理形式和论证方法。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一)例证法例证法是直接列举事例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归纳法在文章写作中的具体运用。用客观事实来证实论点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二)引证法引用公理定律、名人名言、法律条文、民间谚语、寓言故事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叫引证法。运用引证法,要注意所引用的论据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引文不宜过长。(三)喻证法喻证法是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用具体事物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46、便于读者理解。喻证法是类比推理在写作中的应用,但它是议论说理的一种辅助方法。(四)对比法对比法是将两种形式相似而性质特征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使各自的本质在对比中得到更加鲜明突出的展现,以此来认识事物,讲明道理的方法。(五)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论证方法,它证明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虚假,从而证明原论题的正确。(或者相反,对要否定的论点,去肯定与之相矛盾的论点的正确,从而达到否定原论点的目的。)(六)归谬法归谬就是事先假定对方论点正确,然后以此为前提,推论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七)因果法因果法也叫因果分析法,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

47、关系,证明自己的观点。三、 议论的要求(一)论点正确、鲜明、深刻有实际意义(二)论据确凿、典型、充分(三)论证严谨、富于逻辑性第五节 说明一、说明的含义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解说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科学报告以及一般说明文中,它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其他的各类文体中也常常起着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说明的对象包括具体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或事理。二、说明的方法(一)定义说明定义说明是用简练的语言明确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指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形式逻辑中下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的概念=属+种差。(二)解释说明解释说明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特点作解说、注释。它不如定

48、义说明严格,不要求必须完整反映出事物的内涵和特征,而只是帮助读者的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三)分类说明分类说明是指把被说明的事物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解说的方法。(四)比较说明比较说明,通常用两种或多种事物或事理的比较,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方法。(五)引用说明引用有关的资料,对说明对象加以介绍、解说的说明方法。(六)数字说明运用确凿的数据来解说事物的属性或特点的说明方法。(七)举例说明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一般特征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一般用于解说比较抽象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使之显得更具体易懂。(八)图表说明使用图或表格的形式来说明事物的说明方法。这种方法

49、直观、简明,可把复杂的事物的规律和特点,简明地解说出来。三、说明的要求(一)科学性说明是用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的方式,它的表述必须具有科学性。(二)准确性说明必须表述准确、明晰。(三)客观性不以主观偏爱个感情好恶为解说标准,强调冷静客观。三、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在这一章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写作实践展开,把文体与表达方式联系起来。如在讲叙述的完整时,联系法律文书中的案情陈述,讲明这类文体的写作叙述要素必须完整,而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不完整的叙述,应当怎样认识?为什么文学作品强调叙述的要有变化,而非文学作品的文体则要求平铺直叙?在描写这部分讲文学作品追求形象生动、逼真传神的效果与描写手法运用的关系,说

50、明为什么非文学作品很少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在部分讲说理要有逻辑性,让学生分析议论文的逻辑结构,深入理解议论文三要素的关。讲解论证的方法的运用与选择恰当的说服方式、起到说服的效果。在抒情在部分,以诗歌、散文的欣赏展开,让学生感受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的独特效果,以及它与这些文体的关系。在说明部分,重点讲说明的要求,以及说明怎样才能作到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客观性。总之,这章的内容要结合具体例文展开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安排一次练习。第五章 语言一、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运用与写作的关系。措词、造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质量,就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联系以后的工作实际展开讨

51、论,使他们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让他们了解学习语言的方法,首先要有丰富的词汇储备,其次是对词汇的深入理解,并且要在运用中掌握。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反复的实践运用,才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四学时)第一节 语言概述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全民性、社会性和体系性的特点。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二、语言与写作语言与思维活动关系密切,语言表达是写作中最重要的问题。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技巧最终须由语言形式来体现。写作到了起草成文阶段,就像一项建筑工程由准备阶段进入施工阶段。措词造句就是运用语言“建筑材料”逐

52、词逐句地完成文章的“设计蓝图”的过程。研究措词造句必然要涉及现代汉语和修辞中有关词句的基本知识,但写作侧重于研究词与句的表达运用,与一般汉语、修辞的教科书对措词造句的要求有所不同。它不是把词、句单列出来分析其语法、语义的功能与性质,而是尽量从整篇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角度来看各个词、句的安排是否妥当,还要从文章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以及实现其社会功能的目的与情景来要求词、句的表达效果。要想解决语言的表达问题,除了要懂得语法,还要做到清晰明确地表达事物,要能突出重点,词语通顺流畅,要富于变化以适合文章的语体。第二节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各类文章,由于文体和语体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在语言运用上,又有一些共同的

53、基本要求,这就是准确、通顺、简练。一、准确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最恰当的词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以及作者的认识和理解,即是“词达意,言称物”,外语言和内语言达到最大限度的对应。要使语言表述准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地观察事物,并正确地认识把握它(二)精心辨析词义辨析词义包括:一是看词义的范围大小;二是看词义的轻重;三是看词语的感情色彩;四是要把握词义的交叉。(三)真正弄懂每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和它的使用对象、范围(四)注意词和词的关联配合(五)注意词的语法特征(六)注意文言词、方言、外来词的使用二、简练简练就是用最少的字表现最大容量的内容,作到“文约而事

54、丰”。语言简练,是思想深刻的一种体现。要使语言简练,需要作到以下几点:(一)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二)学会概括提炼,避免文字重复;(三)删繁就简,适当使用成语和文言词;(四)注意句与句的衔接转换。三、规范语言规范是指语言符合一定的语法标准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语法规范;(二)语体规范;(三)文体规范。结合学生的专业,介绍政论文体、公文文体、法律文体的语言规范。第三节 常见语法错误分析 一、单句中常见的错误(一)搭配不当搭配不当的情况包括: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二、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三、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词不能搭配。(二)成分残缺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

55、、缺宾语、缺少必要的虚词。(三)语序不当(四)句式杂糅二、复句中常见的错误(一)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二)层次不清,次序紊乱(三)关联错乱主要有;一、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二、关联词语错用;三、滥用关联词语;四、句子间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五、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对。第四节 如何学好语言一、学好语言必须下苦功夫(一)加强词汇的储备,对词语有深入的理解(二)在运用中掌握,在写作中来加深对词义、词性、用法的理解(三)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养成认真、严谨的好习惯三、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讲大道理,要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如法律职业

56、与语言运用的关系,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让学生去感受、认识。同时,针对语言运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在运用中、在写作情景中加深对词义、词性、用法的理解,培养良好的习惯,重视语言运用,养成严谨的作风。让学生讨论专业文体的写作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如法律文体、公文文体、政论文体在语言规范上有什么不同。并提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分析。第六章 消息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消息”的写作,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消息是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文体,其中导语的写作主要培养学生概括叙述的能力,主体部分写作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叙述的能力。另外,消息这种文体对内容真实性的特定要求,以及怎样把新闻事实讲清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二、课程内容(四学时)第一节 消息概述一、消息的含义 关于消息和新闻的关系。广义的新闻,一般是包括了报刊、广播、电视中常用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报道体裁;而狭义的新闻就是专指消息。 陆定一同志关于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教材关于消息的定义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要把一个新闻事实讲清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