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1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2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3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4页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的语言。2、能力目标: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能理解作者在文中寻求的清静又略带悲凉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精到细腻语言。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学习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

2、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学法指导】1、朗读法2、提问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学习课时】5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3、,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沂论春风汾西卒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

4、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2、熟识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

5、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二、自主学习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退混i&L(hundun)潭布寺(zhe)t(huai)(sao)(rui)一椽破屋(chuan)北四桥(nian)蟋蟀(xishuai)嘶叫(si)房搂(lin)平平仄仄(ze)费如(pi)须废(tui)地鱼(lu)2、好旬积累:收集关于秋天的诗句写下来,至少四句。碧云大,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居易琵琶行:将阳江头夜送客

6、,枫叶荻花秋瑟瑟。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合作探究】1、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北平。“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写出了如老朋友般的情感,有亲近、喜欢之情。2、快速阅读,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

7、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3、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这几幅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自由诵读你喜欢的文句。*从第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落蕊轻扫),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秋雨话凉),第11段清秋佳果。4、根据文章内容,你能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赏玩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格外向往之情。第二部分(3-12):具体

8、描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美,并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第三部分(13-14):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照应开头,收束全文)【课堂测评】1、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B)a夜月b钟声c虫唱d柳影e产花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A.dbaecB.edcabC.acbde2、“落蕊”的“蕊”字读音是(rui)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A歧(zhi)韵(应读q1)一椽(yu&n)(应读chuan)嘶B潭柘(zh6)寺C普陀(tu6)

9、山D廿(nian)四桥(si)叫耗(hao)子落寞(mo)夹袄(oo)椭(tuo)圆落蕊(rui)房楝(lin)着(zhuo)衣橄榄(lan)陪衬(ch6n)混沌(dUn)【课后作业】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主要在第2段和第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理解: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分别抓住其“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大的颜色显得淡,并

10、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有。第1段和第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第1段和第14段也构成了呼应。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清、静、悲凉)【合作探究】1、朗读第一部分文字。2、本文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内容是“秋”,而在行文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还写

11、了江南之秋)3、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江南之秋又有什么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味,也是作者的心情体现。)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大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4、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的呢?*先总说对秋的感受;再强调北国之秋的特点;最后点题一一想“饱尝”故都的秋味。5、文中“尝一尝”能否换为“看一看”,为什么?*不可。因为“看一看”写不出内心的那种有点饥渴、迫不及待的感觉,体现不出作者对“秋味”之喜爱。6、作者为了表现北国之秋的美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或反衬手法。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理解:第2段中用“江南之秋”“总看

12、不饱,尝玩不到十足”来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j江南之秋:半开半醉(淡)I北国之秋:十分秋意(浓)7、这种情感衬托或对比,在文中哪个部分有再次提到,进行呼应?第13-14段。惜南国之秋:淡(呼应第2段)恋北国之秋:浓(“愿折去留住”呼应第1段“不远千里”“饱尝一尝”)8、“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为什么说这种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名花半开,有含蓄之美可咀嚼;美酒半醉,有舌底余香可细品一一这都是恰到好处的。而秋要是“半开”就会让人“看不饱”,要是“半醉”不能让人尽情,就“尝不透”。所以说在“在领略秋的过程上

13、是不合适的”。9、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说对秋的感受,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点题。10、作者写第2段的目的是什么?*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课堂测评】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饱尝一尝故都的秋。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广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3、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领略名花美酒的最隹状态。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他赏

14、透(或赏玩十足)的程度。【课后作业】1、请学生朗读第1、2段,再次体会作者对文中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第三课时【预习导学】1、熟读第二部分文字。2、既然作者如此钟情于北国之秋,那么他又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画面来表现北国之秋的独特?(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故都秋景的画面)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清秋佳果。【合作探究】一、研读第3段1、朗读第3段文字。2、第3段中,作者观察景物时立足于何时何处?开头排比的五处风景名胜起什么作用?文段中又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秋景的?*清晨;庭院中。前两句过渡,第2句排比了五处风景名胜的典型秋景,其作用是:一是承上,表达作者一

15、心向往北国之秋的依依之情;二是启下,用这些代表故都之秋最高境界的景物衬托,引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也能欣赏到浓浓的秋色。选取的景物有:屋:破(平民化情怀)天色:很高很高、碧绿(清)驯鸽的飞声:听得到(以动衬静;静)叶底的日光:细数、一丝一丝(心静)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悲凉)秋草:疏落、细长(悲凉)小结:王国维“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即寓情于景写法。3、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或作者对最典型的名胜景点的秋景只一笔带过,对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秋景却加以精描细绘,这是为什么?)*风景名胜不过是有数的若干“点”,热闹有余而清静不足,虽能代表北国之秋的

16、最高境界,但不具普遍性;而选取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秋景,才能说明北国之秋”即使不出门”也能饱尝它的深味。理解: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从城南到城西;从时间上看,是从白天到黑夜,铺陈得当。是作者的思想决定的。在杭州过的是一种隐逸生活,追求的是“清”“静”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独、郁闷的内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

17、写“静”;既写“静”也写“甫;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二、研读第4段1、朗读第4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通过对槐树落蕊以及清扫后的扫帚纹的描绘,

18、突出故都之秋的落寞悲凉。理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句中“也”字表明本段与前一段是并列关系。“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也含有悲凉之意。2、写落蕊,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听觉、嗅觉、触觉和视觉,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3、写落蕊扫后的丝纹有何作用?*落蕊扫后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点出了秋味中清、静、悲凉,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境。4、为什么会有“落寞”之情?*落蕊一扫而空的直接感受。作者当时隐逸于山水,无法为国出力的悲凉心境。由落蕊而想到时局,一种隐忧使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曲折的表达。(以景显情)【课堂测评】1、第4段中第一

19、句话中的“也”字有何表达效果?“也”字表明本段与前一段是并列关系。2、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产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3、“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作者以为蓝色的和白色的搭配为佳,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细腻、清闲、落寞。5、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6、第4自然段中有一段文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20、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消闲”,这些文字是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清闲。【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产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内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

21、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静、照甲处(泡)乙处(听得)内处(细)丁处(静)2、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B)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D这些景观四季皆有,不是秋天特有的景色,故而一笔带过。|

22、3、作者从形、音、色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真。4、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答:不多余,作者喜爱的颜色都偏冷,突出故都之秋的悲凉,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5、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B)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23、。D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压抑。第四课时【预习导学】1、熟读第5-12段。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第5段:通过对秋蝉衰弱的残声的描绘,突出故都之秋的悲凉。第6-10段:北平的秋雨秋凉。第11段:秋色中的果树,特别是枣子树。第12段:顺承前文,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合作探究】1、朗读第5-12段。2、第5段中,作者选择写秋蝉的原因是什么?*具残声是故都之秋既普遍又典型的秋景的组成部分。其叫声能引发人悲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想突出的情调相吻合,把秋蝉养在家里,暗含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注:这种衰弱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以动显静,可见北国之秋“清、静”,而

24、“家虫”可见喜爱之情。)3、第6-10段写秋雨闲人图(或闲话秋凉),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是什么?*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也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4、第11段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枣子树来写?*普遍,“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它标志着“北国清秋的佳日”,也预示着“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一一这又不免令人心起悲凉。5、第3-11段中所描绘的这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分别从色、形、声、昧、

25、实五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6、作者写故都之秋的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精描细绘反复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清”“静”“悲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7、第12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议论的落脚点放到哪里?与前文的关系是什么?*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感触来。(照应悲凉)可这秋的深意,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到底。顺承前文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之秋的描写,加以点睛地议论,以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思想感情。8、由此可知,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3-11):撷取故都最为平常的景物,突出北国之秋

26、的特色。1第二层(12):顺承前文,强调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1、A.下取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黄一皇)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圆一园)D.悠闲陶然回味不永(衰发)2、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于什么目的?*o【课堂测评】“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3、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一段采用议论。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

27、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课后作业】1、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的枣子的样子”是像橄榄又像鸽蛋淡绿微黄的颜色。3、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其意思是说正是秋的全盛时期。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不逢北国之秋

28、,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产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

29、,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大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厂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青、蓝、灰、白(任选二个)

30、等,它们都属途色,显示了深沉、淡泊的特征。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答: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答:秋的特征应是清淡。“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听觉、嗅觉和触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静的特点。|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答: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答: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围绕“描写

31、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第五课时【预习导学】1、熟读第三部分文字。2、概括第13、14段段意。第13段: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第14段:运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合作探究】1、朗读第三部分文字。2、第13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比喻)3、第13段中第一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第二句话有何表达效果?*排比中的景物都是南方最典型的秋景,如果连它们都“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话,那其他地方的秋景就更比不上“北国的秋”了。运用对比,更突出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耐人寻味。理解:这四组事物分别比喻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黄酒不如白干劲大,稀饭不如馍馍经饿,鲸鱼不

32、如大蟹鲜美,黄犬不如骆驼伟壮。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第四组从格调着眼,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4、从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对最典型的名胜景点的秋景只一笔带过,对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秋景却加以精描细绘,这是为什么?(见前)风景名胜不过是有数的若干“点”,热闹有余而清静不足,虽能代表北国之秋的最高境界,但不具普遍性;而选取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秋景,才能说明北国之秋”即使不出门”也能饱尝它的深味。5、学习了本文后,你能4S括文章的主旨吗?*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

33、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拓展延伸】你能概括文章的艺术特点吗?1、布局特点首尾呼应,以北国南国之秋的对比开始,又以对比结束;首尾在感情上又是递进的关系,从首段的“想饱尝一尝”秋味到末段的愿意用寿命去换取。围绕北平的秋天的特点,并列描摹了五幅画面。议论部分单独成段,将“我”之爱秋与中国文人及有情趣的人对秋的爱联系在一起,使“我”对北国的秋的爱合情合理。2、情景和谐统一。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境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丽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性有关。郁达夫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34、。作者当时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这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不是作者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北京的秋天里实实在在的自然景观,是真实的景物,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界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什么样的情。【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庭院静观槐树落蕊清秋色:育大(监绿)监朵(监色)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以以秋蝉残鸣静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情景闲话秋凉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驭显清秋佳

35、果悲凉k情感:向往、迷恋、孤独,景情【课后作业】1、“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鲸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1题句子中所比喻的意思:相形见细或相形失色。3、“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4、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D)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

36、,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陶然亭的产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王观感情。5、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

37、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I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B.“唉,天可真凉了一一”(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注:”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B)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尻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