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第一章劳动法概述_第1页
1前言第一章劳动法概述_第2页
1前言第一章劳动法概述_第3页
1前言第一章劳动法概述_第4页
1前言第一章劳动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前前 言言一、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 (一一) )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分析劳动法产生、发展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分析劳动法产生、发展和实践的运动规律及其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和实践的运动规律及其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 (二二) )劳动法学的学科体系劳动法学的学科体系 是指劳动法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整体构成及其各是指劳动法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整体构成及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劳动法学体系是由其研究对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劳动法学体系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并且是以

2、它所依托的劳动法为基础而形成的。象决定的,并且是以它所依托的劳动法为基础而形成的。二、社会保障法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二、社会保障法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 (一一) )社会保障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保障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保障法产生、发展及其实践的运动规律和社社会保障法产生、发展及其实践的运动规律和社会保障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是社会保障法学的研会保障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是社会保障法学的研究对象。究对象。 ( (二二) )社会保障法学的学科体系社会保障法学的学科体系 三、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学习目的与学习三、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方法 ( (一一) )

3、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意义和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意义和目的目的 1.1.劳动法与民法、公司法分工劳动法与民法、公司法分工 2.2.礼记礼记礼运篇礼运篇云:云:“故人不独亲其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二二) )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方法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方法 1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 3 3深入调查研究。深入调查研究。 4

4、4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5 5注意运用比较学的方法。注意运用比较学的方法。 6 6把教材与相关法律条文结合起来学习。把教材与相关法律条文结合起来学习。(三)劳动法特点:(三)劳动法特点: 1.1.劳动法非私法、非公法劳动法非私法、非公法 2.2.劳动法主体不平等性劳动法主体不平等性 (1 1)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 (2 2)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处理 3.3.劳动法三方原则劳动法三方原则 4.4.劳动争议处理的特殊性劳动争议处理的特殊性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目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目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一章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劳

5、动法概述 第二章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 第四章第四章 促进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 第六章第六章 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第七章第七章 工资基准制度工资基准制度 第八章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第九章第九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基准制度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基准制度 第十章第十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违法劳动法的法律责任违法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法概述社会保障法概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社会

6、保障法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法的产生与发展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优抚制度上编上编下编下编劳动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 上上 编编 劳劳 动动 法法 第一章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劳动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一、劳动的含义一、劳动的含义1.1.社会学意义的劳动社会学意义的劳动 劳动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之符合劳动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之符合人类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为劳动

7、关系的前人类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为劳动关系的前提。提。 劳动的实现劳动的实现= =劳动力劳动力+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力劳动的实现劳动的实现由劳动者提供,劳动的特殊性:劳动力与由劳动者提供,劳动的特殊性:劳动力与劳动力提供者(劳动者)不可分割性,劳动力提供者(劳动者)不可分割性,劳动带有人身性。(谋生手段等)劳动带有人身性。(谋生手段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事实上的不平等性。与用人单位事实上的不平等性。2.2.劳动法上的劳动劳动法上的劳动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劳动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

8、象,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因而认识劳动法,就必须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因而认识劳动法,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劳动。先了解什么是劳动。 劳动法上的劳动,除了有其一般含义外,劳动法上的劳动,除了有其一般含义外,还有其特定的内涵。还有其特定的内涵。 “劳动法上的劳动为基于劳动法上的劳动为基于契约上义务在从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契约上义务在从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动。动。”在我国内地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我国内地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专指职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P2P

9、2)二、劳动法的概念二、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概念一般是从广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概念一般是从广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 (狭义狭义劳动法劳动法) )和与劳动法典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法规和和与劳动法典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法规和规章。规章。狭义:劳动法典狭义:劳动法典劳动法典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法规和规章劳动法典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劳动法规和规章劳动法劳动法广义:广义:劳动法典劳动法典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三

10、、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中心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中心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 (一一)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1.1.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的含义。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过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关系可分为两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动者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之大类:一类是劳动者在集体劳动过程

11、中与其他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或单位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另一类是劳间发生的关系或单位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另一类是劳动者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与所在单位行政或业主之间动者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与所在单位行政或业主之间发生的关系。这两类社会劳动关系并不全由劳动法调整。发生的关系。这两类社会劳动关系并不全由劳动法调整。 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狭义的劳狭义的劳动关系动关系) )。广义狭义劳动关系:广义狭义劳动关系:狭义劳动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狭义劳动关

12、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系。广义的劳动广义的劳动关系关系1.1.劳动者在与其他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者在与其他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2.2.单位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单位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注意:注意: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用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关系( (狭义的劳动关系狭义的劳动关系) )。 2 2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的特征 (1)(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 (劳动力劳动力所有者所有者) ),另一方是用人单

13、位,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力使用者劳动力使用者) )。 (2)(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人与物、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人与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作用的过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作用的过程。 (3)(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性质。 (4)(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 (隶属关系隶属关系) )和横向和横向关系关系( (平等关系平等关系) )相互交错的特征。(看书相互交错的特征。(看书P5P5) 横向关系:劳动合同横向关

14、系:劳动合同 纵向关系:劳动合同纵向关系:劳动合同 3 3劳动关系的种类。劳动关系的种类。 (1)(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进行分类。在我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进行分类。在我国可以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国可以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劳动关系等。 (2)(2)以劳动关系确立方式为标准进行的分类。以劳动关系确立方式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3)(3)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如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进行分类。如划分为工业劳动关系、商业劳动关系、农业劳动划分为工业劳动关系

15、、商业劳动关系、农业劳动关系、服务业劳动关系等。关系、服务业劳动关系等。 4 4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1 1)劳动法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范围调整的劳动关系范围 第一,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第一,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规范调整的主要对象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规范调整的主要对象 (“固定工固定工“与与”合同工合同工“) 第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第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归劳动法调整。这一部分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归劳动法调整。这一部分劳动关系具

16、体包括:劳动关系具体包括: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所用工勤人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所用工勤人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员之间的劳动关系;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职工之间形成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职工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 其他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其他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的劳动关系。组织、社会团体建立的劳动关系。 第三,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第三,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非合同劳动关系非合同劳动关系( (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的劳动现行的干部人

17、事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关系)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 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不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现役军人。现役军人。(2 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范围的发展)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范围的发展 第一,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动第一,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关系适用劳动法 第二,国家与工勤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第二,国家与工勤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 第三,事业单位:第三,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公务员法;

18、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公务员法; 实行聘用制人员的劳动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实行聘用制人员的劳动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工勤人员及实行聘用制人员无特别规定的适用劳动法。工勤人员及实行聘用制人员无特别规定的适用劳动法。 第四,社团团体:第四,社团团体: 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人员劳动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人员劳动关系适用公务员法;系适用公务员法; 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工勤人员适用劳动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工勤人员适用劳动法; 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外的社会团体适用与劳动者的关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外的社会团体适用与劳动者的关系适用劳动法

19、;系适用劳动法; 第五,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的劳动第五,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关系适用劳动法。 注意:注意: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仍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关系,仍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5 5加入加入WTOWTO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看书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看书P10P10) (1)(1)劳动关系的运行更加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运行更加市场化。 (2)(2)劳动关系的范围逐步趋于国际化。劳动关系的范围逐步趋于国际化。 (3)(3)劳动关系的主体呈现单

20、极化。劳动关系的主体呈现单极化。 (4)(4)劳动关系的冲突表现社会化。劳动关系的冲突表现社会化。6.6.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区别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区别 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通过劳务合同建立的一种民事权利义平等主体,通过劳务合同建立的一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该合同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务关系。该合同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和其它形式。其适用的法律主要是形式和其它形式。其适用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民共和国合同法。主要有:加工承揽、保管、。主要有:加工承揽、保管、委托、居间等关系。委托、居间等关系。(区别,

21、下页表)(区别,下页表)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区别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区别: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劳务关系当事人及关系当事人及关系不同不同一方为劳动者,一方为用人一方为劳动者,一方为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单位,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后为从属关系后为从属关系一方或双方即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一方或双方即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双方签订民事合同是自然人,双方签订民事合同前后均为平等关系。前后均为平等关系。劳动风险责任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承担不同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承担劳务提供方风险自负劳务提供方风险自负劳动报酬支付劳动报酬支付方式不同方式不同持续、定期持续、定期一般为一次性一般为一次性劳动过程关注劳动过程关

22、注点不同点不同劳动过程的实现,即劳动本劳动过程的实现,即劳动本身身劳动(劳务)成果劳动(劳务)成果产生的法律依产生的法律依据不同据不同劳动法、劳动合同劳动法、劳动合同民法、劳务合同民法、劳务合同合同内容受国合同内容受国家干预程家干预程度不同度不同干预程度大干预程度大小小( (二二)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 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又称又称劳动附随关系劳动附随关系或附随劳动关系或附随劳动关系 1 1劳动行政关系:劳动行政部门、其他业务主管劳动行政关系:劳动行政部门、其他业务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团体(工会)、劳动者之间因劳部门与用人单位、劳

23、动团体(工会)、劳动者之间因劳动行政发生的关系。动行政发生的关系。 2 2劳动服务关系:如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劳动服务关系:如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为劳动力的配置与流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用人单位、构为劳动力的配置与流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劳动团体(工会)、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团体(工会)、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关系。 3.3.劳动团体关系:劳动团体(工会)与用人单位、劳动团体关系:劳动团体(工会)与用人单位、劳动团体与成员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团体与成员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4.4.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与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与用人单位、劳动

24、者之间调处和审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劳动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调处和审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劳动关系。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 一、劳动法的地位一、劳动法的地位 劳动法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依据主要有: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依据主要有: 1.1.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 2.2.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 3.3.劳动法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劳动法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 4.4.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

25、的法律部门的法律部门 5.5.我国劳动法和民法、经济法及行政法区别我国劳动法和民法、经济法及行政法区别二、劳动法的作用二、劳动法的作用 ( (一一) )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性和创造性 ( (二二) )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1.1.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确立劳动合同制度,促进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确立劳动合同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合理流动 2.2.通过实行职业技能开发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实行职业技能开发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和不断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

26、代化确保和不断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大生产的要求 3.3.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和其他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劳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和其他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4.4.通过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并通过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并要求用人单位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要求用人单位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5.5.通过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通过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 (三三) )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体系 1 1确认劳动者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明确

27、认劳动者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明确劳动关系供求双方及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确劳动关系供求双方及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 2 2规定劳动合同制度规定劳动合同制度 3 3实行各种劳动标准制度实行各种劳动标准制度 4 4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5 5实行集体协商、调解、仲裁等制度实行集体协商、调解、仲裁等制度 ( (四四) )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安定团结 劳动法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规范劳动行为,使劳动法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规范劳动行为,使主体双方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沿着法律设主体双方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沿着法律设定

28、的轨道进行合作与联系,从而形成稳定和谐的定的轨道进行合作与联系,从而形成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劳动关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此外,劳动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还在于:此外,劳动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还在于:公民的劳动权利是获得公民的劳动权利是获得生存权生存权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必要条件。我国劳动法劳动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权保障人权保障制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法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节第三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和概念一、劳动法基本原则和概念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四个条件: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四个条件: 1.1.它必须贯穿劳动法律

29、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它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核心和灵魂 2.2.它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它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对违背基本原则的行为,劳动法不仅不予确最高效力,对违背基本原则的行为,劳动法不仅不予确认和保护,而且要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认和保护,而且要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3.3.它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它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的稳定性 4.4.必须对劳动立法、劳动守法、和执法有普遍指导必须对劳动立法、劳动守法、和执法有普遍指导意义,没有具体法律依据时,可根据基本

30、原则来分析和意义,没有具体法律依据时,可根据基本原则来分析和处理事务。处理事务。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 : 1. 1.宪法宪法 2.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还应以我国将长期处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还应以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对劳动法的基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对劳动法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要求为依据 3.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还应以对劳动者倾斜保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还应以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理论为依据。护理论为依据。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 (一一)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益

31、相结合的原则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在我国劳动法中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在我国劳动法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在各个劳动环节中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在各个劳动环节中的具体权利。另一方面,的具体权利。另一方面,劳动法劳动法具体规定了具体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劳动义务。( (二二) ) 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与公平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基本的基本要求是:要求是: 第一,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第一,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等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 第二,用人单位应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第二,用人单位应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数量和质量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第三,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和种族,第三,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和种族,等量劳动等量劳动( (包括数量、质量与贡献包括数量、质量与贡献) )应当取得等量应当取得等量报酬报酬( (三三) ) 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