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转换层叠合成型施工技术分析_第1页
高层建筑转换层叠合成型施工技术分析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层建筑转换层叠合成型施工技术分析摘要:实践证明施工过程中板式结构转换层的支撑系统稳定可靠,温差控制效果及砼观感质量好,无结构性裂缝,未发生任何质量和安全事故。板式转换层板按叠合二次和三次成型,支撑系统只须考虑第一层的砼自重和施工荷载,可减少结构转换层下各层的支撑负荷,减少大量的支撑、模板材料及人工,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关键词:转换层浇筑;叠合原理;施工荷载;支模系统1前言某工程,钢筋砼框剪筒结构,地下三层,地上三十二层,总建筑面积23万m2。其中两栋住宅塔楼采用转换板结构。第四层为结构转换层,层高4.7m,板厚1.8m,钢筋砼板上下主筋为2515(双向双层的钢筋网,中间加设18150勺构造

2、钢筋,砼强度等级c50:2施工特点1)采用叠合原理将转换层分二次或三次浇筑成型,支模系统只考虑承受第一次砼自重和施工荷载,支模系统简单,利用第一次砼板结构,承担二次板的自重和第二次的施工荷载。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较,投入少、成本低、施工方便。2)采用叠合原理分层施工,砼的浇筑厚度较薄,降低了砼水化热,容易控制砼内外温差,质量容易保证。3)采用叠合原理施工,其荷载远远少于一次整体施工荷载,减少其下各层的支撑负荷,安全可靠。4)采用叠合原理分次施工,支模系统可按常规搭设,形式简单,成本低,便于推广。3工艺原理采用叠合原理分次施工:第一次施工的板式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结构转换层支模架及其下多层结构和支

3、模系统承担。第二次施工的板式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第一已浇筑成型且达一定强度的板支撑。第三次施工的板式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第一次和第二次已浇筑成型且达到一定强度的板承担。依次类推,直至完成结构转换层的施工。4施工顺序及要点4.1施工顺序施工准备-转换层支模架搭设-结构转换层下二到三、四层支模架搭设或按已批施工方案加固支模结构转换层模板钢筋的绑扎(先绑扎第一次砼浇筑的钢筋,有暗梁的钢筋应一次绑扎好,面筋最后一次砼浇筑前绑扎)梁侧模隐蔽验收第一砼浇筑第一次砼养护-第二砼浇筑的钢筋绑扎-梁侧模-隐蔽验收-第二次砼浇筑-第二次养护(厚度大于800时,应测温)-第三次施工同第二次侧模拆除。4.2施工要

4、点421叠合原理分次浇筑厚度的确定:第一次浇筑厚度:以结构转换层以下二、三层或四层,结构能承受的荷载反算出第一次砼浇筑厚度。第二次浇筑厚度:根据第一次浇筑成型的板能承受荷载反算出第二次浇筑厚度。第三次浇筑的厚度:根据第二次与第一次叠合成型的板所能承受的荷载反算出第三次浇筑厚度。依此类推,分别计算出多次浇筑厚度,一般情况对于不大于2.5m厚的板,不宜超过4次。4.2.2搭支模架由于板的跨度、厚度较大,支模凭经验搭设会造成不安全或浪费,故应对整个支模进行计算。4.2.2.1转换层应严格按计算书确定的立杆、横杆间距及其它要求搭设支模架,转换层下各层立杆与转换层立杆位置应对应,以确保荷载的正确传递。4.2.2.2第一次砼浇筑前,转换层其下二至四层梁板支模架,在梁板砼达到规范规定拆模强度后,应将梁板支模架支撑顶部横杆扣件全部松动,在转换层第一次砼浇筑前,重新扣紧,或将转换层其下二至四层支模系统全部拆除,重新搭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