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生活测试题_第1页
家乡文化生活测试题_第2页
家乡文化生活测试题_第3页
家乡文化生活测试题_第4页
家乡文化生活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鉴赏(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

2、,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彳t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

3、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

4、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

5、愁,留住我们的根。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B.村落承载着中

6、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D.引用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分)材料一: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

7、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摘自现代农业科技)材料二: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当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

8、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摘编自楚天都市报)材料三: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

9、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摘编自“搜狐网”)材料四:“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

10、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D.田园综合体建设

11、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6 .请根据材料二、三,概

12、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10分)二、语百表达(6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15分)中秋节期间,在“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中,一位年轻的外交官,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的定义。她认为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什么是节日?“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一一生活在时间的河流里,()。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没有什么能比艺术做得更出色。因为,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

13、力。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开贞起元,,此其时也!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A.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赋予节日不同的深刻意义8 .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对时间长短进行深度切割C.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可根据不同的文化对时间进行切割D.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赋予这

14、刻度以意义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5分)()。A.耳目一新移风易俗喜闻乐见推陈出新10 焕然一新入乡随俗乐此不疲革故鼎新C.耳目一新移风易俗喜闻乐见革故鼎新D.焕然一新入乡随俗乐此不疲推陈出新1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A.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B.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C.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

15、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传统节日被赋予艺术的多重表达D.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12 .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要求简明、准确。(12分)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项目A就业B教学质量C社会声誉D高校所在地E往年分数F其他人数1621165253228611372213比例35.24%35.91%11.57%6.225%29.83%4.63%表二:在高考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项目A自

16、己独立确定B家长C中学老师D亲朋好友E其他人数2901107043433880比例63.07%23.26%9.43%7.35%1.74%(1)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8分)(2)要招收到优秀学子,你对该高校的建议是:(4分)答:13 、下面是一份家乡文化生活现状问卷调查表的正文部分,请为它设计一段卷首语。(10分)14 )二十年前住房情况是什么样子()A.土坯草房B.瓦房或平房C.自建楼房D.商品楼房E.其他(2)现在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条件及环境大幅改善。B.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C.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

17、改善。D.没有任何变化。(3)二十年前主要的出行工具()A.步行B.自行车C.摩托车或电动车(4)现今主要的出行工具()A.步行B.自行车C.摩托车或电动车(5)您认为我们家乡的建筑有无变化(A.新增不少楼房,变化很大D.公交车E.私家车F.其他D.公交车E.私家车F.其他)B.没有新增但有许多旧房改造C.与之前没有什么变化(6)家乡现今主要的道路设施为(A.泥土路B.水泥路C.柏油路卷首语:)D.公路E.其他12、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字)(10分)倡议书各位同学: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

18、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口口口口口口。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XX中学学生会X年X月X日13 .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四个关键词。(8分)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0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上,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专家表示,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劳永

19、逸。专家认为,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14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0分)为着伟大的“中国梦”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一代代中国人,使中国已经成为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国际影响力迅速攀升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 .【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C项

20、,“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村落不可能唯其如此,才能我们的根”。D项,“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2 .【解析】选Bo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则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3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4 .【解析】选D。“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21、,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5 .【解析】选Bo强加因果,从原文看,“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陈述对象,并非“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的原因。6 .答案: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7 .D8.A9.B解析8 .括号之前说的是“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一一生活在时间的河流里”,陈述的对象是“节”,那接下来的句子也应该陈述“节”怎样,考虑到话题一致性,应排除A项、B项。根据括号的后一句“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

22、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可知,这句话说的是“节”的文化意义,考虑到语意的连贯性,与D项相符。9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有人提出一个新奇的观点,让人感觉新鲜,故“耳目一新”最恰当。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艺术改造的力量,故“移风易俗”最恰当。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不作定语。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要创造出让人民所喜爱的节俗文化产品,

23、故“喜闻乐见”最恰当。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第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推陈出新”最恰当。10 原句:搭配不当。”在前提上”“在基础下”搭配不当;“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中“诠释”与“表达”不搭配。应改为“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A项,搭配不当,”在前提上”“在基础下”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中,“包括”与“含”糅合在一起。选项修改不恰当。B项,选项修改恰当。C项,暗换主语,“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的主语为人,而“传统节日被赋予艺术的多重表达”主语为传统节日艺术。选项修改不恰当。D项,句式杂糅,“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中,“包括”与“含”糅合在一起。选项修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