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和控制第一节 养殖水域的非生物环境第二节 养殖水域的生物环境 第三节 养殖水域的底质课本的第一节为自学内容第一节 养殖水域的非生物环境一、养殖水域的物理特性(一)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地球上所有生命依靠的能量均来自太阳,水生生物也不例外。太阳辐射是构成养殖水体水温和水体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对水域的渔业特点和价值起决定性作用。某地太阳辐射强,代表该地区全年气温、水温高,水域初级生产力高、水体自净能力强、溶解氧高、鱼产力高。因此是养殖水环境的首要因子。 1、我国不同地区太阳辐射的分布和渔业特点 我国是一个位于赤道以北的国家,南北东西跨度大,加之海拔高度差异巨大,因此太阳辐射
2、及其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渔业特色不同。总的来说北方太阳辐射少,南方多。因此南方气候温暖,鱼类的生长周期长,加上我国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河流的发源地,水量小,而东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因此南方是传统概念上的渔业发达的地区,而北方特别是西北渔业条件较差。 其实,情况也不尽然。从太阳辐射的角度讲,虽然北方太阳辐射较弱,但总的太阳辐射量(实际日照时数)并不比南方低(多云、多阴雨天气),加上昼夜温差大(藻类同化作用强,晚上的异化作用小)。因此北方养鱼条件并不差。另外加上气温和水质的缘故,北方地区也有自己的渔业特色。2、光照强度在养殖水体水层的变化及其和水域生产力的关系由于水的特性,太阳光(辐射)在水
3、体中的衰减速度非常快,特别是长波长的光线,如红外线,入射深度只有几厘米;而波长短的光线则衰减速度较慢,如紫外线可达几十厘米甚至超过1米。而养殖水体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特别是浮游生物,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更强,衰减速度更快,大部分辐射在水面以下50厘米就被完全吸收(仅剩2.5%)。光辐射随深度的衰减,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决定水生生物和溶氧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当然太阳光在水体中的衰减速度也和辐射强度直接相关,强度越大,入射深度越大,光合作用层越厚,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和溶解氧也就也大,有利于鱼类的养殖。因此应注意:1、池塘深度不能太深;2、池塘水质不能太肥(二)补偿深度 补偿深度的基本概念:
4、补偿深度的基本概念:水体中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导致光合作用的产氧量也随水深逐渐减少,至某一深度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等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这一深度就叫补偿深度。 1、影响补偿深度的因素: 1.1 光照强度 1.2 天气 1.3 池水的透明度 2、补偿深度在池塘养鱼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为池塘的最适深度提供理论依据为池塘的最适深度提供理论依据。据测定:在鱼类生长的主要季节,精养鱼池的最大补偿深度为1.2米;北方冬季冰下池水的最大补偿深度为1.52米。我国目前建造的池塘深度一般为2.5-3米。(三)透明度 透明度的概念:透明度的概念:是用萨氏盘(也叫黑白
5、盘)测定水深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体的深度。直径20cm的黑白色相间圆盘下沉到恰恰看不到的深度,即为透明度盘深度。 1、影响透明度大小的因素: 1.1 水体的浑浊度:水体中的各种悬浮物质,包括浮游生物、泥沙、有机质碎片等。阻碍光线传播。在养殖水体中,特别是在池塘中,由于泥沙含量特别低,因此,悬浮物质特别是浮游生物是影响养殖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素。 1.2 色度:由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以及溶解有机质和无机盐形成。在池塘中,主要是浮游植物。萨氏盘d=20厘米 返回 2、水体透明度的基本状况及其和水质的关系 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水体透明度的基本状况: 精养鱼池: 2040 cm 粗养鱼池: 11.
6、5 m 浅水藻型湖泊 0.31 m 浅水草型湖泊 2.2 m 深水湖泊 310 m 3、透明度的变化 a.季节变化: b.日变化:主要由光照引起,早晨浮游生物分布均匀,透明度大,中午,趋光性浮游生物向水体上层移动,透明度小。 c.水平变化:由于风浪运动引起浮游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上风处透明度大,下风处透明度小 4、 透明度和补偿深度的关系及其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4.1 和补偿深度的关系 水体透明度和补偿深度关系密切,实际是补偿深度的间接反映,透明度大则补偿深度大,反之亦然。一般水一般水体的补偿深度是透明度的体的补偿深度是透明度的2倍倍,因此可以用透明度来推算补偿深度,简便易行。4.2 在
7、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A、由于养殖水体的透明度大小主要由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因此透明度的大小也就间接反映了水体中浮游生物量的大小,即水体的生产力,这对于水库、湖泊以及池塘等水体的渔业生产极其重要。 B、透明度同时也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和其它水质指标的状况,即水质状态。因此对于养殖水体的水质调节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此,在池塘养鱼过程中可根据透明度大小及其变化来判断水质的优劣: 如,一般精养鱼塘透明度在2540cm之间,表明水体中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日变化以及水平变化大则表明水体溶解氧条件适中,容易被鱼类消化的藻类多,水质优良。如果透明度过大,溶解氧状况虽然好,对吃食性鱼类有
8、利,但浮游生物量较少,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生长;透明度过小,则表明水体中浮游生物量过大,耗氧因子多,水体底层溶氧状况较差,易引起水质恶化。(四)水色1、水色的形成、水色的形成 自然水体的颜色主要是由水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吸收和散射形成的。在水体中长波光易被吸收,短波光易被散射,在可见光中只有蓝色和紫色波长短,因此大部分较大的天然水域一般都呈蓝色或淡蓝色。 养殖水体除了受以上因素影响外,还和水体中浮游生物、有机质碎片、矿物元素有关系。其中和浮游植物关系最大,浮游植物细胞内含各种色素,在浮游植物生物量大的时候,水体的颜色主要呈现占优势的藻类的颜色。 当然,其他因素对水色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富含钙、
9、铁、镁盐的池水呈黄绿色;富含腐殖质的水呈褐色;泥沙含量大的水呈黄色等。特别是在距离较远的时候天空、池底和周边环境对水的颜色有较大影响,因此要准确判断水体颜色,应该近距离观察,最好用透明容器取水后观察。2、水色和水质的关系及其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由于养殖水体的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形成,而不同浮游生物及其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颜色不同,因此水体的颜色和浓度代表着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因此也就成了池塘水质的综合反映。 3、水质的判断方法 我国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根据水色等水质状态总结出了判断水质的经验,并归纳为肥、活、嫩、爽肥、活、嫩、爽四个字。 肥肥:表明水体中浮游生物量大,水色浓,透明度小表明水
10、体中浮游生物量大,水色浓,透明度小,所以生产上以水的透明度来表示水的肥度。在测定透明度时为了避免水中非生物悬浮物的干扰,要在上风头进行测量。一般肥水池塘的一般肥水池塘的透明度应为透明度应为20204040厘米左右。厘米左右。这相当于水中的浮游植物总量为每升20毫克以上。这个生物量甚至高于花白鲢生长的需要,据何志辉研究,池水中易利用的藻类生物量在15mg/L时,白鲢鱼种生长良好。还有人研究认为当水中绿藻、硅藻和裸藻的生物量达到810mg/L以上时,白鲢生长最快。前苏联的资料:认为白鲢最适的食物密度为17mg/L,花鲢为13mg/L。这些数据都表明鲢鳙鱼营养和生长的最适食物密度应在1520mg/L
11、。这与上述肥水的指标基本是一致的,但略为偏高。因此,在以吃食鱼为主的池塘中,为创造主养鱼类适宜的生活环境,提高饵料的消化吸收率,建议池塘水质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活活:是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变化,水质是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变化,水质“活活”的生物学含义是指浮游的生物学含义是指浮游植物主要由带鞭毛的藻类组成,且浮游生物繁殖快,池塘中的物质能植物主要由带鞭毛的藻类组成,且浮游生物繁殖快,池塘中的物质能量循环快,整个食物链的各环节运转正常。量循环快,整个食物链的各环节运转正常。带鞭毛的藻类的特点是可游动、有显著的趋光性,白天常随光照强度的变化产生垂直和水平运动,清晨上下水层分布均匀,日出后逐渐向
12、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集中在表层,以后逐渐下沉分散。9时和13时的透明度可相差7厘米,当这种藻类群聚于鱼池的某一边或一角时,即出现池水不均一的现象,即颜色深浅不一,甚至有滚动漂移现象。一般在大量投饵和施有机肥的池塘中,悬浮和溶解的有机物都十分丰富。因此,兼性营养的鞭毛藻类在浮游植物中占有很大比例,通常可占浮游生物总量的6080%。鞭毛藻类几乎都是白鲢的优质食物,常见的种类大小都在1020微米以上,白鲢易于滤取。 嫩嫩:嫩就是要求水质肥而不老,指水中藻类细胞未老化,并且蓝藻嫩就是要求水质肥而不老,指水中藻类细胞未老化,并且蓝藻不多。不多。所谓水“老”主要是指藻类细胞老化,从外观上看水色发黄、发
13、白,颜色灰暗。水色隐约发白主要是蓝藻特别是小型蓝藻(如粉状微囊藻、厚球藻等)滋生的一种表现。这种水的PH值很高,常在910以上,透明度很低,通常低于2520厘米,白天随着光照强度加强,硬度迅速下降。由此可见,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形成碳酸盐晶体的结果。与此同时,PH值升高促进了蓝藻的增长。大多数蓝藻白鲢食后不易消化。形成水质老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中养分不足,渔农遇到老水的处理方法是,用氨水加塘泥或石灰拌塘泥全池泼洒。爽爽:是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是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没有粘稠的感觉,没有粘稠的感觉,透明度不低于透明度不低于2525厘米厘米。池塘中浮游植物量一般在20mg/L以内,
14、溶解氧丰富,有害物浓度低。尽管以上标准非常全面,使用方便,不用仪器测量,也基本符合池塘水质的实际情况。但难以掌握,且不太精确。 因此要更直观地判断水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A、透明度透明度:B、水色和水华水色和水华 水色和水华的形成和水体中藻类的优势种有关,水体的颜色主要反映的是占优势的少数几种藻类的颜色,优势种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环境条件,二是藻体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其它藻类生长。 一般池塘水色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褐色为主,包括黄褐色、茶褐色、姜黄色、红褐色、绿褐色等,一般是优良水质,主要有易被鱼类消化的带鞭毛的藻类组成。如 隐藻类、裸甲藻、漆口藻等组成,透明度和水色
15、日变化大。主要是水体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有利于这类营兼性营养的藻类生长,使这类藻类占绝对优势。主要出现在夏初和秋季。 另一类是以绿色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色、蓝绿色、墨绿色、灰绿色等,主要以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占优势,由绿藻门和蓝藻门的藻类组成。如绿球藻、十字藻、栅裂藻、篮球藻、微囊藻、平裂藻等组成,主要出现在盛夏季节。 水华则是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某一种藻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水色的一种状态,藻类组成单一。常见的水华类型及其基本状况见课本47页表125C、看下风处的油膜看下风处的油膜 有些藻类不易形成水华或由于天气等原因不太好观察,可以根据下风处的油膜多少、颜色、状态来判断水质的优劣。一般肥水
16、池塘下风处油膜多,有日变化,呈淡褐色或烟灰色,午后往往变绿,俗称“早红夜绿”。说明水质优良。如果油膜为铁锈色(血红眼虫藻)、粉绿色(扁裸藻),则表明水质偏瘦。D、看水色变化看水色变化: 有日变化、月变化的水为好水。4、池塘水质类型划分及其调节 根据以上判断方法,结合池水的理化、生物特点,养殖生产中的水质可分为4种类型: 瘦水瘦水:水体的理化条件较好,D.O高,PH适宜,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少,水质清爽,对以人工投饵的吃食性鱼类有利。但浮游生物量少,对滤食性鱼类不利。需加强投饵,或适当施肥。 肥水肥水:既有较好的理化条件,又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因此对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都适宜。但肥水一般不稳,
17、控制不当易造成水质老化,因此应加强观测和调控。 老水老水:肥水池塘不注意调控,长期不换水或换水不足,就容易形成老水,这种水虽然很肥,生物量大,但都是老化和难以消化的藻类,且D.O低,水体中废物积累过多,超过了藻类的代谢作用。这种水对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都不利,应及时更换新水,否则会进一步恶化,发生转水。 优质水华水优质水华水:是肥水的一种,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投饵或施肥并适当换水形成的,这种水能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优质饵料,但理化条件较差,且水质极不稳定,控制不当会造成藻类大量死亡,水色转清发臭,引起鱼类泛池死亡。(五)、水温 水温是鱼类最重要的环境条件,鱼是变温动物,其摄食生长、繁殖乃
18、至生存都直接受水温的影响。不仅如此,其他环境条件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1、池塘水温的变化特点:水温的变化受季节、光照、地理、水本身的性质决定。池水温度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变幅小,比较稳定。变幅小,比较稳定。水的比热大,对热的传导慢。因此水吸收和放出热量的速度都较慢。一般不发生剧烈变化。如从一天中来看,水温白天比气温低,而晚上则比气温高。相对稳定的水温对鱼类有利。 (2)随季节和光照有季节和昼夜变化随季节和光照有季节和昼夜变化 随季节变化,太阳的光照强度不同,会发生周年变化,水温变化迟于气温,最低一般在1月份,最高7、8月份。春季上升,夏季以后开始下降。对于一天中来说
19、,水温在日出前最低,在中午2-3点最高。(3)垂直变化垂直变化 由于水的透光、透热能力较差,作为热源的太阳能在水面被反射吸收的很快。据实验在净水中,光热在水面10cm已被吸收了45%。池塘水由于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和悬浮物质,因在表层对光的吸收更大,再加上水对热的传导性很差,故水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在夏季表层水高于底层水2-3甚至更高,容易形成水体的正分层,上下水体交换困难,底层缺氧。2.水温对鱼类的影响 水温对鱼非常重要,鱼是变温动物,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其体温仅比水温高0.5-1,幼鱼甚至和水温相同。因而水温的高低,就代表着体温的高低。(1)水温直接影响鱼类
20、的各种生命活动,如摄食、生长、发育等 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鱼类代谢加强,摄食增加,饲料利用率高,生长发育加快。如我国主要养殖鱼类一般在15-32较适宜,低于15或高于32都不利于鱼类生长。从我国各地区全年温度情况来看,东北的养殖适温期有5个月(5-9月)、长江8个月(4-11月)、珠江流域11个月。(2)水温决定性腺发育、产卵开始时期以及产卵行为: 如我国南方全年水温高,各种鱼性成熟比其他地区早1-2年,产卵时间早(达18的时间早)。另外,即使已开产,水温也影响亲鱼的产卵行为。如温度高而稳定,则发育集中。(3)水温影响水中溶氧从而间接影响鱼类生活。 气体的溶解度随水温升高而下降,但鱼
21、类的代谢则相反,随水温升高呼吸加快、代谢加强、耗氧增多,加上其他耗氧因子,使D.O下降很快,故高温季节,高产池塘易出现因缺氧而浮头,甚至泛池。(4)水温影响鱼类的天然饲料。 随水温升高,浮游生物生长快,细菌分解加强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各种生物生长饲料。3.池塘水温的改良方法 既然说水温对养殖鱼很重要,就要想办法对水温进行调节,以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在无法对水温进行人工控制的情况下,只能利用自然规律进行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依季节不同调节水位,控制温度春季水温低,放浅水,通过光照来提高水温,促进鱼早进食,早生长,早繁殖。随水温上升,水位逐渐加深,至夏季达到最深。这样表层温度虽高,但底层较适应
22、鱼的生长。秋、冬不可放水。池边不宜种植高大树木和建筑物,池中不应生长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免影响春季水温回升和光合作用增氧。 如引用温度较低的溪水和泉水,饲养温水性鱼类,应尽量扩大流程或贮水池中贮存一定时间,提高水温。在风沙较大地区种植防护林。尽可能利用地下温泉水、工厂温排水等热源,用于提高水温,提早北方地区繁殖和一些热带鱼的安全越冬。 (六)、池水运动 1、引起池水运动的原因 引起天然水域水体运动的原因:风力、潮汐、水位差、上下水层的对流。养殖水体水体运动的原因有:除了注排水、增氧机等人为因素外,主要就只有风力和上下水层因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对流。 2、池塘水体的运动规律 池塘由于面积小,水体交
23、换微弱,因此几乎是静水环境,表面上看池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是由风力引起波浪运动,但实际上主要的运动形式是由风力和密度差共同作用引起的对流对流。这是因为池塘是一个小水体,风浪小,不足以引起水体的混合运动,但池塘水体在垂直方向的太阳辐射差异极大,由于透明度较小的缘故,太阳辐射形成的热量在白天主要滞留在水体的上层,加上水的导热性差,造成上层水温高密度小,下层水温低密度大,形成上下水层交换阻力,该阻力和水温差成正比。这种状态也叫做水体的正分层。 到了晚上,由于风力增大,气温下降且低于水温,因此上层水温度降低,密度增大,上下水层密度颠倒,从而引起上下水层对流,通常把这种由于气温变化而造成上下水层产生密度差而
24、引起的对流,叫密度流。 密度流的强弱主要和上下水层的温差,实际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差有关,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越大密度流就越强,因此池塘水易在高温的夏季发生,而在冬天由于水体形成逆分层,就不会发生密度流。其次密度流的强弱还和风力的大小以及气温的下降速度有关。3、池水对流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的影响 对鱼类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正面影响: 1、有利于水温的提高和均匀分布,同时也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生存。 2、通过对流可以向池底输送氧气,改善池塘底部的溶解氧状况,加速底泥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促进物质循环,改善水质,提高池塘生产力。 负面影响负面影响: 1、由于白天的热阻力比较大,使上层水产生的
25、饱和氧气以及热量不能及时传递到底层,大量溶氧和热量散失到大气中,造成浪费。 2、夜间发生对流,将上层水的溶氧输送到底层加速氧气的消耗,在晚上易造成池水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窒息死亡。4、密度流在渔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鱼类生长季节,渔民根据天气状况及其变化来判断密度流的强弱,从而判断水体是否缺氧,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一般在夏季晴天会发生以下4种情况:(1)白天晴朗无风或风力较小,晚上风力加大,气温下降迅速。即白天正分层显著,热阻力大,无上下水层对流。晚上密度流强烈,半夜时全池对流均匀,导致全池缺氧,鱼类发生浮头。(2)白天晴朗无风或风力较小,晚上风力也小,气温下降较慢。即夜晚密度流微弱,上层水溶解
26、氧消耗不大,到凌晨全池水才能混匀,一般不会发生浮头。(3)白天晴朗风力小,晚上闷热无风,气温下降缓慢或几乎不下降。上下水层几乎不发生对流,上层溶氧充足,不会发生浮头。(4)白天晴朗,傍晚下雷阵雨。对流强烈,上下水层很快混匀,溶氧下降迅速,已引起严重缺氧。 除了以上几种天气以外,在一段时期内,不同的天气组合还会形成不同的情况,如长期处于第2、3种天气,突然出现第4种天气,将会出现很严重的情况。 无论是在哪一种天气类型下,长期处于自然的水体对流状况下,都是对渔业生产不利的,因此需要在正午使用增氧机,消除热阻力,改变水体对流规律,使溶解氧和温度的分布更均匀,可以有效改善池塘水质,促进物质循环,防止鱼
27、类浮头。二、养殖水域的化学特性 (一)溶解气体:包括溶解氧、二氧化碳、氨 (二)溶解盐: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 物、硫酸盐、铁化合物、硅酸盐。 (三)PH (四)有机物(一)溶解气体1、溶解氧:(1)池塘中溶解氧的来源和消耗 A、空气溶入占9.7%:受风浪和饱和度影响较大来源: B、加水占0.3%; C、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占90%:仅在表层 A、鱼类呼吸占16.1%消耗: B、浮游生物(47%)和细菌呼吸 C、池底淤泥占36% D、从水面逸出占1% 从以上来源和消耗可知,池塘中D.O主要来源是光合作用,特别是较肥的水中,在高温晴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可使池水D.O超饱合,达200%。上
28、海水大养殖场的鱼苗池D.O曾高达34mg/L(28),超饱和度454%。空气溶的氧气变化较大,有风浪则多,无风浪则少。但风浪作用可人为改变,使之提高100倍,较大的池塘,受风而大,风浪作用剧烈对改善池水溶氧大有好处。 消耗最大的除了浮游生物外,就是池底的淤泥,池底由于是有机物矿化的主要场所,故微生物较多,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而养殖鱼类对氧的消耗并不高。因此要改善池塘溶解氧状况,就需要增加或提高来源,抑制不利的消耗。这就要求要掌握池塘溶氧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充分利用。( 2 ).池塘D.O的变化规律 昼夜变化:白天浮植光合作用D.O,以下午2-4时达超饱和。夜间光合作用停止,D.O
29、逐渐下降,至黎明前最低,因此夏季常在凌晨发生浮头。垂直变化:在夏季特别明显,池水透明度小,浮植分布不均匀,水体产生正分层。这些阻碍了底层的光合作用,并使上层过饱和的D.O不能及时传到下层,这样就产生了D.O在垂直方向的不均匀分布。上下水层的D.O差可高达10mg/L,从而造成溶解氧的浪费。改良方法可在晴天中午使用增氧机。水平变化:溶解氧不但在垂直方向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也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受风的影响,使浮植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一致,下风口多,上风口少。变化:变化:白天有光合作用,下风处D.O上风处,风越大差越大,但凌晨则相反。季节变化: 原因:温度和光照 变化:夏秋水温高,光照强,浮游植物密度
30、高,白天光合作用强烈,因此溶解氧高。但各耗氧因子耗氧作用同样强烈,故晚上D.O很低,昼夜D.O差大,夜间易出现浮头。低温季节:光照弱,浮植少,D.O不会出现过饱合,但耗氧因子少,D.O差小,不会出现浮头,但冬季冰封,则较危险。(3)、氧盈和氧债氧盈:即溶解氧超过氧盈:即溶解氧超过100饱和度的盈余部分。饱和度的盈余部分。一般发生在晴天中午的水体表层,即存在溶解氧盈余,叫氧盈层。在池塘,一天中从上午11:00到下午18:00表层大约90cm以上水层是氧盈层。氧债:氧债:是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的呈还原性的有机中间产物和无机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彻
31、底的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氧债的氧债的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际耗氧值之差。际耗氧值之差。 由于形成氧债的好氧微生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对氧气的亲和力很强,因此,一旦在晚上形成密度流时,会迅速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也就是所谓暴发性。 池塘中氧盈和氧债是相辅相成的,一般在低温季节,上层水氧盈少,下层水氧债也就小;盛夏季节,光合作用强,上层产生的氧盈大,但下层微生物代谢强度也大,因此形成的氧债也就多。据研究,在夏季的精养池塘中,下层水一昼夜的理论耗氧值10.89 3.85mg/l,其中22.3%-5
32、2.0%以氧债的形式存在,即形成的氧债为4.263.04mg/l。而上层水中,白天形成的氧盈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的66,能够填补下层的氧债。因此要改善池塘水质,只要充分利用氧盈就基本上能够实现。(4)、溶解氧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首要环境条件,其高低和变化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生活,也就直接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天然水域和粗放养殖的池塘,由于生物密度小,有机质少,水体流转好,一般不存在缺氧情况,但精养池塘由于大量投饵施肥,有机质含量高,耗氧量很大,加上池塘中溶解氧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严重不均,因此容易造成缺氧。总的来说溶解氧对鱼类的影响有高溶氧和低溶氧两个方面。高D.O对鱼的影响:对
33、鱼无危害。但超饱和时会引发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春季鱼苗池。低D.O对鱼类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D.O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的重要因素,各种鱼对D.O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高于此要求,生活、生长良好。低于此要求,则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吸收不力,饲料系数上升(5-6倍)。如日本的试验表明,鲤在4.1mg/L以上的水体中时,生长良好,饲料利用率高,而D.O4.1mg/L生长情况和摄食量和饲料利用率都急剧下降。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江河湖泊等自然水体中的鱼类生长都快于池养鱼类。二是间接影响:高溶氧可以加速池塘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增加池水的营养盐,促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增加水体生产力,藻类的光合作用,加速了物
34、质循环速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低氧使有机物分解慢,不能很快被浮植利用,而且易产生并积累有机酸、硫化氢、氨等有害物质,危害鱼类。 (5)、池塘溶解氧条件改良 应从增加氧气供应和减少氧气消耗两个方面考虑: 增加氧气供应的措施:增加氧气供应的措施: 扩大池塘面积,利用风力引起的风浪和对池水的混合作用,加强空气O2的溶入,提高池塘D.O。并改善池底的溶氧状况。故池溏改造中有小改大之说。 保持池塘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在池埂不能有高大建筑和树木,池内无高等水生植物。 及时加注新水,增加池水透明度和补偿深度。D.O低或水质老化时及时换水改善。如无良好充足水源,则可原池冲水。 施用无机肥,特别是磷肥
35、,改善氮磷比例,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加速物质循环。 配养滤食性鱼类,加速物质循环。 合理使用增氧机:这是人工增氧最有效的办法。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解救浮头,二是改善水质(中午)。 减少耗氧的措施减少耗氧的措施: 根据季节天气合理施肥投饵:精养池塘一般不施肥,夜间不投饵,傍晚少投饵,阴雨天少投或不投饵。 根据鱼类生长及时捕捞出一部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降低池塘鱼载量。 池水不宜过深,防止底层缺氧。 及时清除地底淤泥,不使池水被有机质过度污染。 底泥可在冬季清除或暴晒或使用水质改良机。 有机肥料要充分发酵后,在晴天使用,以减少有机物耗氧。2、二氧化碳(1)来源与消耗来源:一是各种生命活动,二是碳酸盐
36、。消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新的有机物。(2)存在形式和变化规律A、存在形式: CO2H2OH2CO3H HCO3 2 H CO2 3 一般在碱度、硬度较大的水体中CO2量很低、多以结合态存在。这种水体CO2来源丰富,对CO2的缓冲能力强。而碱度和硬度低的水体相反。B、变化规律:也表现出季节、昼夜、水平、垂直等变化,但和溶解氧相反。 (3)CO2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缺少: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水体生产力低。 过多: 对鱼类:有麻痹和毒害作用。 水中CO2上升使鱼体血液中CO2上升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表现为呼吸困难。昏迷、死亡。据试验:水中CO2达60mg/L时呼吸加快,最直接有害浓
37、度;水中CO2达80mg/L时呼吸困难;水中CO2达100mg/L时昏迷;水中CO2达200mg/L时死亡。鱼池中CO2浓度一般不会达到麻痹浓度。但北方冰封期较长,CO2积累很高,如黑龙江,3月下旬CO2可达174mg/L。故应做好越冬管理:扫雪,打冰眼。使水体酸度增加,pH值降低,从而影响鱼和水生生物的生存。从CO2的产生来看,主要是有机物分解,因此其高低也是水质有机物污染的标志,一般渔池中CO240mg/L时,表示有机物污染过度,必须调节水质。(4) 改良和控制的方法 对碱度硬度偏低的水体,用生石灰调节池水的酸碱和硬度,增加Ca2+和碳酸盐,提高CO2贮量,增强调节CO2和pH值的能力。
38、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应清除水中和池底过多的有机物。有机物是CO2产生的最大来源。也可通过换水、清淤来实现。3、氨(1)氨的产生: 在缺氧状态下,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 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氨基酸的代谢产物。 水中缺氧时,含氮无机物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产生(2)NH3的存在和转化 NH3极易溶于水,并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此物又可离解成:NH3H2ONH4+OH-, 其中NH4+对鱼类无害,此反应平衡受水质、水温影响很大。PH7时则几乎全部以NH4+存在,11时几乎都以NH3存在。 (3)氨的毒性机理 虽然大部分水生动物都以氨的形式作为氨基酸的最终代谢形式,但由于排泄及时因此不会造成毒害。但当环境
39、中的氨浓度较高时,氨的排泄减少,从而造成血液和组织中氨浓度升高,从而对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造成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 氨对细胞具有毒性:进入血液和细胞后改变PH,从而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同时影响细胞内代谢酶的催化作用。如较高的氨浓度可引起谷氨酸脱氢反应逆向进行,使谷氨酸的氨基转化为谷氨酰胺,最终导致细胞中的三磷腺苷浓度降低。 影响氧的运输:氨能损伤表皮和鳃组织,降低鳃吸收氧和血液运输氧的能力。研究发现,高氨环境中的鱼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明显减少。(4)氨的致死作用 实际研究也表明氨的毒性强,低浓度就会抑制鱼的生长。鱼类对氨的耐受性因鱼的种类和大小不同而异。一般我国饲养的鲤科鱼类对氨的耐受力较强
40、,而其它鱼类特别是冷水性鱼类对氨特别敏感。一般认为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浓度为0.025mg/L。但池塘中氨的浓度在一天中是不断变化的,很难达到较高的浓度,故在养殖中一般把0.05-0.1mg/L作为氨的极限浓度。(5)池塘中分子氨的变化规律 主要受PH和温度影响。 早晨:分子氨浓度最低,但总氨含量最高,且上中下水层差异不大。 白天:水光合作用增加,总氨开始减少,上下水层差异增大,但上层水分子氨开始增加,至中午最大。下层水则相反。 晚上:光合作用停止,上层水总氨开始增加,但分子氨开始减少,加上上下水层对流,总氨和分子氨趋于一致。 (6)防止措施 一般鱼池含氨含量较低,加之池中有硝化细菌将其转化成
41、硝酸盐。因此一般危害不大。但高密度养殖下,水质调节不当时,也会达到危害浓度。措施: 定期换水 施铵态N肥时应注意水质,并掌握施肥量。 中午开增氧机,防止上层水分子氨含量过高。据测定:中午开增氧机前上层水分子氨是下层水的17.4倍,开机2小时候为1.5倍,大大降低了分子氨的浓度,降低了对鱼类的毒性。4、H2S (1)产生 在缺O2条件下,含硫有机物在嫌气性的硫细菌分解而成。或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先生成硫化物,再转化成H2S。池底是H2S产生和积累的主要地方。 (2)H2S的毒性和危害 H2S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气体,在酸性条件下,大部分以气体形式存在。但底质或水中若含有氧化因子,则被转化为无毒
42、硫或FeS沉淀。H2S对鱼的危害主要是与血红素中的铁化合,使血红素失活。另外对皮肤和鳃也有刺激作用。由于其毒性很强,故极低的浓度就会导致鱼死亡,如虹鳟0.0087mg/L、金鱼0.084mg/L。对其他水生生物也一样。因此,鱼池中不允许有H2S的存在。(3)防止措施提高池塘中D.O并保持池水流动,防止局部缺氧。减少有机质污染。可使用氧化铁等氧化剂使其转化。防止含硫和H2S水进入鱼池:充分暴气。 (二) 溶解盐类1 1、盐度和含盐量、盐度和含盐量含盐量含盐量: :1升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克数(毫克数)称为含盐量盐盐 度度: :1000克水中所含盐的克数.用千分比表示由于1L淡水约等于1000g,所
43、以淡水含盐量和盐度相等,但半咸水和咸水密度大于1,因此盐度小于含盐量。 依据水中溶解盐类的总量将水划分为: 0.5 淡水:我国大部分湖泊 0.5-16 半咸水,如内陆咸水湖泊,青海湖 16-47 海水(33-38 ) 47 超盐水 对渔业生产的影响:盐度过高和过低对渔业生产均不利,盐度过低的水硬度和碱度都达不到要求,水域生产力低;盐度主要影响细胞的渗透压,从而影响鱼的生存。但可根据水体盐度选择养殖鱼种类。2、含氮化合物(1)含氮化合物的组成 有机氮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核酸,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池塘中有机氮的主要来源是饲料残渣、鱼类粪便、死亡动 植物尸体、人工施肥。 无机氮无机氮:氮气
44、、铵态氮(包括氨和铵)、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氮气 来自于大气,只有在固氮菌和蓝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转化 为可以被利用的氨态氮或硝态氮。氨态氮主要来自于水生 动物的代谢,固氮作用以及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硝态氮主 要来自于固氮作用和硝化细菌的转化。亚硝态氮是氨态氮 和硝态氮之间相互转化的中间体。无机氮中除了氮气外其 余三态氮都可以直接被浮游植物利用,但浮游植物对三者但浮游植物对三者 的利用的优先性不同,氨态氮最先被利用,硝态氮次之,的利用的优先性不同,氨态氮最先被利用,硝态氮次之, 亚硝态氮最差。亚硝态氮最差。(2)养殖水体中的氮循环 水生动物代谢 铵态氮 氮气 含氮有机物 亚硝态氮 浮游植物 (残饵、
45、动物尸体、粪便) 硝态氮 含氮有机物( 3 )三态氮的毒性和在水体中的数量 在水体中的无机氮中,氮的形式不同,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也不一样:其中氨和亚硝态氮具有强烈的毒性。亚硝态氮主要是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能力,以及损坏器官组织。鱼类对亚硝态氮的耐受力很差,斑点叉尾鮰长时间处于0.2-0.4mg/L 的水中就会死亡。加之亚硝态氮因为是在缺氧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亚硝态氮的多少也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硝态氮对鱼的毒性很小,虽然也会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但对水生动物的半致死浓度高达10003000mg/L。水体中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浓度。 由于三态氮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决定因素就是溶氧。因此在水体中的
46、含量就因水体条件不同三者之间的数量和比例不同。自然水体由于含氧量丰富,且分布均匀,因此主要是硝态氮(66.3%),铵态氮(30.1%),亚硝态氮最少(3.6%)。但在精养池塘三者的比例就大不一样,一般是铵态氮最多(60)、硝态氮(25)、亚硝态氮(15)。由于在三态氮中,硝态氮毒性最小,且是在溶解氧丰富的情况下增加,因此三态氮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变化趋势,代表水体水质的优劣和状态。即在总氮不变的情况下,硝态氮比例增加,氨态氮比例减少,表明水体溶氧充足,池塘物质循环快,水质良好。反之则差。(4)降低氮化合物毒性的措施 换水:最好的方法,但成本比较高。 增氧:使水体中氮的转化向硝态氮的方向进行 降低
47、鱼类对氮的排泄量: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水质恶化的情况下停止投饵,这样可以减少鱼类氨排泄量的75;二是降低饲料蛋白含量,提高饲料加工质量。 脱氮:虽然增氧可以使氮主要以硝态氮存在,但硝态氮积累太多会使水体PH下降。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降低总氮。一是用水生高等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二是用化学方法脱氮,如使用生石灰,使水体PH升高,铵转变为氨,再通过曝气从水体中逸出。3、磷酸盐(1)养殖水体中磷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养殖水体中的磷以以下三种形式存在: A、溶解的无机磷:磷酸氢根和磷酸二氢根。是能被植物利用的磷,因此也较叫有效磷或活性磷。 B、溶解的有机磷:如卵磷脂,分解后可变成无机磷。 C、颗粒磷:以悬浮颗粒形
48、式存在的各种磷酸盐。包括多聚磷酸盐、羟基磷酸钙以及被泥沙吸附的磷酸盐。作用: 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组成成份(细胞膜、核酸等)。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天然水体中磷的含量一般较少,故,对水体生产力的限制作用比氮更大。同时能促进硝化细菌的繁殖有利于N的转化和利用。 (2)水体中磷的来源与消耗来源:投饵施肥、动物排泄、生物体分解、土壤和底泥 释放。其中投饵施肥是池塘中磷元素的主要来源消耗:动植物吸收利用、土壤颗粒的吸附、有机物的螯 合、和一些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沉淀。其中沉淀 于底泥中是磷的主要消耗(占总磷的83),因此池水中的有效磷很少仅占总磷的3.17% (3)池塘中有效磷的分布与变化 总的来说池塘
49、中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储集在池底,水体中的有效磷很少,且受季节、光照等因素而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在垂直方向的昼夜变化。 白天由于光合作用上层水有效磷被吸收而降低,但下层水的磷由于热阻力而无法向上运输,因此明显高于上层水,对池塘物质循环不利。晚上随着密度流的发生,上层水给下层水带去氧,下层水给上层水送去磷,同时促进底泥中的有机物分解,底泥中的磷向水体中输送。因此上下水层的对流对池塘中磷的循环有很大作用。(4)改良A、促进上下水层对流,加速底泥总磷的释放。B、直接施用专用磷肥。4.碳酸盐类(1) 存在形式:是淡水中溶解最多的盐类,包括碳酸氢盐和碳酸盐,主要是碳酸氢盐,另外,碳酸盐的阳离子
50、主要是Ca2+ 和Mg2+,其浓度是水体硬度直接相关。(2)作用:能吸收酸,调节pH值,同时也是CO2的贮库,能保证CO2均衡供应,其多少是池塘生产力的代表。Ca是鱼类和水生动物内外骨骼的主要成份。水生植物的生长也需要。而镁则主要是叶绿素的主要成份。水中的碳酸盐能减轻重金属的毒性。 (3)养殖对硬度和碱度的要求硬度:3-30之间,过小对pH缓冲力弱,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易造成水质恶化。过高易产生CaCO3沉淀覆盖于动植物表面而阻碍其生长。 (4)改良加生石灰(软水或过肥的水),既调节硬度也调节碱度。 (三)、(三)、pHpH值值1.作用pH值也就是水体的酸碱度,一般鱼类比较适宜的pH范围在7.0
51、-8.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对养殖鱼类和水质不利。其影响表现 :(1)对水质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从而使有机物分解矿化的速度降低,水体物质循环受阻,水质偏瘦,浮游生物生长不良,水质趋于老化。另外,pH值还影响水中一些物质的存在形式。如重金属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其沉淀物或结合物相继解离,使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大;还有水体中NH3的存在形式也和pH有很大关系,在pH7时,几乎全部以铵形式存在,而当pH11时,几乎都以氨形式存在。 (2)对养殖鱼类的影响:pH过高、过低都对鱼类有直接危害,甚至致死。pH值过低,则鱼血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因而鱼的摄食、生长都急剧下降。鱼类长期处于pH5的水体
52、中会致死。而pH值过高则会腐蚀鱼的皮肤和鳃。 (3)影响水中胶体和底泥胶粒的带电状态,从而引起胶粒对水中某些离子的吸附或释放,影响施肥效果。2.池塘水体pH值的变化规律 池水的pH值受土质,水体总碱度,以及有机物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影响。在盐碱地区,水体的pH一般都比较高;而在有机物含量比较高的水体。如池塘,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时和生物呼吸时会释放出CO2和一些酸性中间产物,从而使池水的pH值逐步下降,下降的速度和水体的碱度有关,碱度越大,缓冲力越强,pH值下降缓慢,对养殖鱼类有利。3.改良措施 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定期施用生石灰,生产中的一般用量为15-20克/m3水。(四)、有机物1、水体中有
53、机物的种类和存在形式 由于大量的投饵施肥,因此养殖水体中有机物种类和数量很多,这些有机物按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悬浮有机物和溶解有机物,二者大约各占一半。 悬浮有机物:主要是生物尸体未被充分分解的碎片, 主要形成碎屑。 溶解有机物:主要有水生生物分泌和有机物分解的中 间产物,如蛋白质、氨基酸、酯类、脂 肪酸、维生素、腐殖酸等。2、有机物在养鱼生产中的作用(1)可以直接作为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的饵料。 较大的有机物可以直接被鱼类食用,溶解或较小的有机物则通过气提、凝絮作用形成较大的食物团再被鱼类利用。(2)通过微生物矿化分解,向水体提供水生植物生长的无机营养元素。(3)通过有机物的络合或螯合作用提高一
54、些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并能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毒性。 因此,水体中的有机物对池塘水质和鱼产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新开鱼塘鱼产力较低就和有机物缺乏有关。 当然,有机物过多也有很大危害,主要是对氧气的消耗很大,而且容易引起水质恶化。一般混养有较多滤食性鱼类的池塘,其有机物耗氧量保持在2035mg/L比较适宜。第二节、养殖水域的生物环境 养殖水域的生物环境按生态类型分为: 浮游生物:藻类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 类和桡足类) 底栖生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 水生高等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 植物 这些生物在养殖水域中的种类和数量是和水域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对养殖鱼
55、类有较大的影响。一、池塘的生物环境(一)、特点:池塘因为人工投饵施肥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丰富。 1、细菌数量多,且以异养菌为主。池塘中的这类细菌很重要,他们可以把有机物不用经过矿化分解就转化成鱼类的饵料,常和有机物形成碎屑。 2、浮游生物生物量大,是池塘中的主要生物,而水生高等植物和底栖动物很少。 3、在浮游生物中又以浮游植物为主,所以鲢鱼的放养量要大于鳙鱼。 4、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种类少,生物量大,并在夏秋季节往往形成水华。 5、池塘水体小,生态环境易变化,因此浮游生物的种类和生物量波动较大。(二)池塘生物的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 春季:藻类主要是硅藻大量繁殖,水质呈褐色。浮游动物主要是轮
56、虫和桡足类。晚春主要是枝角类数量较多。总的来说生物量不大。 夏季:浮游生物量达到高峰。浮游植物以裸藻、甲藻、绿藻和蓝藻为主,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 秋季:随温度下降,浮游生物量下降,种类也向春季方向发展。 冬季: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 这是自然状态下的大致的一个变化规律,实际生产中,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如清塘、施肥、换水等对生态条件有较大的改变,生物的组成和优势种在一定时间内还会有较大的变化。 2、昼夜和垂直变化 主要由于受光照和密度流的影响,以及浮游生物的趋光性引起。变化很大,据研究正午池塘上、中、下三层水体的浮游生物量的比例为69:42:1,到半夜至黎明前为1.2 : 1
57、.1 : 1几乎相等。3、水平变化 主要和风力和池塘的长宽比有关.据测定,在风力3-4级的情况下5:3的池塘上风处浮游生物量为下风处的2/3;而3:1的池塘,则仅为1/2。第三节、养殖水域的土壤特性和底质一、土壤对水质的影响1、土壤中的各种无机物及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 土壤中蕴含着各种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而且水体中的各种元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土壤,这些矿质元素特别是土壤中的氮和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另外土壤中的有机物经过细菌分解也可以成为供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除了供应营养元素之外,土壤也可以吸附一些营养元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胶体,因此对一些营养元素吸附,从而影响施肥效果。因此无论从供应还是吸附来讲,土壤对水质都有很大影响。当然土壤对水质的影响力大小和土壤所含有的营养元素以及有机物多少有关。 从总体来看,我国土壤的特点为:(1)有机物和氮元素含量不高:土壤中氮元素主要来自于有机物,和有机物含量正相关。其中东北地区的黑壤土有机物含量最高为2.5-5%,全氮在0.12-0.35%;其他如西北、华北、西南、华南等有机物含量均较低,在0.7-2.5%之间,全氮在0.06-0.15%之间。只有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有机物含量较高。(2)土壤中磷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标的为生产设备2篇
- 小说课件教学课件
- 老王萧洁梅课件
- 2024年度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合同3篇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绝经期尿路感染病因介绍
- 《贵州省区域地质》课件
- 食用菌床式栽培测产方法-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 糖尿病性神经病病因介绍
- 空气栓塞病因介绍
- 人防工程安全检查表
- 设备(IQ、OQ、PQ)验证文件模板
- 成绩单模板 (2)
- 全站仪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样表)
- 机械手PLC控制设计
-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研究PPT精品文档
- 人货电梯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分户验收评估报告1[小编整理] (3)
- GB∕T 40485-2021 煤的镜质体随机反射率自动测定 图像分析法
- 膨化食品,米果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生活荟萃)
- 压力管道预防和预测性维修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