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主持、申报,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于2011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编号2011A003)。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下发的课题立项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安排,特组织开题。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人。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

2、分认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品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实用技术人才。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

3、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笄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

4、、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之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提升全体国民的技能水平。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教育的经济学意义上讲,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他们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高额回报教育的投入,从而实现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而目前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5、一是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二是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岗位需要没有对接,培养的毕业生与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脱节。三是专业教学体系有待理顺。很多专业课程仍然是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技能,极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四是办学体制机制有待改善。校企合作仍然面临诸多难题,校企合作的推行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研究和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转变育人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内容和方法,创新培养机制,与企业深度融合,真正

6、培养出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也是促进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需要。(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实践的意义,中职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通过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的考察和实践,获得重要数据和经验。另一方面是理论的意义,通过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的理论研究,明确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标准、成长规律和途径,丰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指导教育实践。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综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7、国内对技能型人才划分和培养的研究现综述如下: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划分。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而把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称为灰领”,或主张称其为银领”。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蓝领”人才,即中级工和部分高级工、技师;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即银领”人才,即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有的研究者认为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系列中的二级(技师)和一级(高级技师)比较符合国际上对高技能人才的划分。有的研究者主张高技能人才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技能人才的划分与使用上可以根据实际

8、情况灵活操作,不必完全拘泥于职业资格等级。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历来就没有停止过。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出台,继而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纷纷实施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近几年来,中职学校也在引进、吸收、改造国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目前形成最有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已上升为国家决策层面,2011年7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

9、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二)国外研究综述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培养模式和就业制度,也有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职业教学、培训模式。国外职业教育领域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最有影响的有以下三大培养模式: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中的其中一元是指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另一元是指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

10、是让学生在企业或单位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又叫双重训练制”。其特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点是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课程实施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考试组织上以客观要求为标准。二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也称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它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全部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根据所需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11、体系,制定能力分析表(课程开发表),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CBE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大部分:(1)市场调查与分析;(2)能力图表的制定;(3)学习包”的开发;(4)教学实施;(5)教学反馈与管理。其特点是制定能力分解表,即DACUM(课程开发表),编制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内容。三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CBET模式。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ompetencyBasedEducationandTraining简称CBET°这种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与培训,其关键环节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人

12、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化。对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我们不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必须考虑我国国情,要扬弃后借鉴吸收,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三、课题基本概念界定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概念比较宽泛,本课题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根据专业设置和职业就业方向,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职业岗位中具有相应职业的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独立完成技术操作和管理任务,在关键环节中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难题的从业人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为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方式和运行模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

13、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四、研究目标育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途径和方法,以及技能型人才评价标准,丰富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操作模式,然后用其规范和指导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五、研究假设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开放的系统工程,职业学校是基础,行业企业是主体,校企合作是纽带。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把握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技能大赛活动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研究,形成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有可能促进职业技能型人才的

14、培养。六、研究思路及方法(一)研究思路探索总结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综合实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关键是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课题研究要把推行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专业教学特色。2、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双证书为目标,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15、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材。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深化仿真性、生产性的项目教学,取得一系列居于领先地位的教学改革成果。3、增强专业综合实力。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烹饪6个专业为研究对象,加强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双师结构与素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办出专业特色。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整体发展的思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

16、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双师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开展教师引进、培养和聘请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5、改善办学体制机制。要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行业引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互利双赢的思路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在学校建设职教产业园区,引企入校,建设一批校企一体、具有示范意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之成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平台。6、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中职毕

17、业生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从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注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等评价主体,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案例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调查企业职业岗位技能人才标准;总结分析企业技能型人才个体成长的经验;研究政府、职业学校、企业三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存在什么障碍。文献法。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培养途径。案例法。选择特定的企业和专业学生,在优化的教学条件下,研究中职学校技能

18、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操作模式。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改进的办法,旨在探究和改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方法。(三)技术路线学校成立课题组,聘请行业、企业负责人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咨询、指导会议,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建立各专业技能型人才标准,以此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在师资培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评价体系上要有新突破。加强课题研究制度建设,落实课题研究分工,实行课题研究责任追究。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建立课题研究奖惩制度,对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七、研究内容(一)国内外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

19、究(二)企业职业岗位技能分析及人才培养定位调研报告(三)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四)中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五)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研究(六)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技能教学活动研究(七)中职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八)建构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型(九)中职专业技能考核及鉴定研究(十)中职专业技能型人才评价研究八、研究创新之处(一)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管理、推动校企合作,以此促进学校办学整体改革,达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二)通过课题研究,掌握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操作规范,为同类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成功的范式。九、课题组成员及研究分工(一)课题研究顾问朱圣芳湖北省职教研究中心主任周兴寿荆门市教科所所长王清卫荆门市教科所副书记左昌伦荆门市教科所副所长廖祥泉荆门市教研室职成教科科长(二)课题研究组组长陈宏副组长官荣华王勇行业企业代表成员蒋景耘吴羡凤杜正培雷勋付杨品齐熊强牟利民张红鸣万恩德邓玉兰陈佐浪秦荆洲路成杰陈爱民侯守军彭习楚高占炎李玉华张勇曾晓红徐云宏周远富姜全行彭晓明唐萍许选明张道平刘伦富程阔华李代珍任训张金华张丽蔡继红王玉梅陈秀敏邹艳萍陆群华胡立华朱云霞范冬梅邓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