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最新_第1页
《屈原列传》学案最新_第2页
《屈原列传》学案最新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 “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课时:五课时学习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 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

2、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 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 3000 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

3、,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二、整体感知课文。要求: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给下列字注音:惨怛()温蠖()濯淖() 啜其醨()( ) 帝喾() 皭然()汶汶() 汨罗()屈匄()随属()唐眛()娴于辞令()谗谄()举类迩 ()滋垢()滓()商於()顷襄王令尹()咎()行吟泽畔()枯槁()三闾大夫()怀瑾握瑜()皓皓()郢()绌()从亲()不内()汶汶()三、文言现象梳理1、古今异义字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6、小组讨论,板书文言现象7、课文翻译讨论8、学生翻译课文 13 段四、课文研习:1

4、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王甚任之”的原因: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3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第三、四课时学习过程一、文言现象梳理1、古今异义字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6、小组讨论,板书文言现象7、课文翻译8、学生翻译课文 412 段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4 7 自然段,讨论:1 第 47 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2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的 8 10 自然段:1 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 47 自然段内容的句子。2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

5、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3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4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 11 节)和第四部分(第 12 节)。1、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研习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五、总结课文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 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

6、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一篇之中三改志篇” ,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选材上,屈原列传 不具备曲折、 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 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 “传”有“评”,因“传”而“评”,以

7、“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2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五课时梳理本文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犹离忧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人穷则反本4、屈平既绌5、厚币委质事楚6、见:靡不毕见7、亡走赵,赵不内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二、一词多义1、闻:(1)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2) 无何,宰以卓异闻(3) 况草野之无闻者乎(4) 顺风而呼,

8、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志:(1)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3) 其志洁,其行廉(4)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5)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疾( 1). 君有疾在走里(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5)庞娟恐其贤于己,疾之。( 6)举疾首而相告曰(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4、疏:(1) 王怒而疏屈平(2)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3)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4) 谏太宗十思疏5、致3(1) 致敬亭于幕府(2

9、)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 假御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5)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6)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7)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8) 衡善机巧,尤志于天文阴阳历算。(9)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三、词类活用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2 . 出则接遇宾客3. 因谗之曰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5. 邪曲之害公也6. 方正之不容也7. 明道德之广崇8. 蝉蜕于浊秽9. 楚使怒去10.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11.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2. 其后楚日以削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2、又因厚币用事 者靳尚3、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5、又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五、句式归纳并翻译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楚诚能绝(于)齐。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0、此不知人之祸也。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六、背诵默写1、, 能无怨乎?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3.推此志也,.4., 是以见放。5、,人又谁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