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定义1.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映它是遗传心理、生理、社会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3.无意识:指在人的心理领域或精神领域最深层存在着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包括各种先天本能和被意识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创伤事件造成的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4.图式:一个人用于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5.同化: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并将它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认
2、识主体。6.顺应:当旧的图式不再起作用时,通过创造出新的图式,从而作出调整适应新的情况。7.平衡:在个体与环境的交往中,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8.依恋: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由于母婴之间的感情具有先天的基础,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依恋发生在母婴之间。9.性别认同:指人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10.性别刻板化印象:他们不仅规定自己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去行动,而且还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同伴的行为。11.同辈群体: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
3、子组成的团体。1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13.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学习的直接兴趣是由客观事物或学习本身引起的,如喜欢画画。学习的简介兴趣则是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如父母奖励、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14.老年人心理卫生:老年人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预防身心疾病和其他缺陷的发生。15.兴趣:是指一种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简答1.人的定义:认识一个系统的存在,这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含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和认知等很多因素,第二个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括家
4、庭学校单位社区民族等因素。2.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发展性3.人类行为的分类:按起源分类(本能行为、习得行为);按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异常行为);按人生发展阶段(胎儿期,婴幼儿期(0-3),学龄前期(3-6),青春前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40),成年期(40-65),老年期(65+)。4.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定义:人类行为的一半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所谓动机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所
5、谓手段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措施的总称;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目标的性质决定手段的性质,手段从属于目标,服务于目标;另一方面手段又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5.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生物过程、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6.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静态与动态的相对统一、相对稳定。7.社会环境的分类:从来源与角度,分为:常规事件影响因素(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非常规事件影响因素(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和不幸的事件。8.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朋辈群体、学校与工作单位、社区、社会、文化、大众传
6、媒。9.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个体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大众的一致性行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一些。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人格学说:人的意识分为外显意识与潜意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2.人的意识: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一般条件下、潜意识的内容不能到达意识领域;潜意识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和没有时间特点的;潜意识追求快乐原则,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欲望的满足和本能
7、的释放,而不考虑外在的条件;潜意识系统内容和言语相互分离。3.人格结构模式:本我(由遗传获得;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本能的现实化;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化)。自我是本我和超我和环境之间的协调者,认为本能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本我在发生上先于自我。人出生时只有本我,没有自我。自我是后天形成的,从本我中派生初的,没有自己的力量,靠本我提供能量。4.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既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八个阶段:婴儿期(0-1)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
8、突时期,希望;儿童期(1-3)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意志;学龄前期(3-6)主动与内疚的冲突,目的;学龄期(6-12)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能力;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忠诚;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生育对自我关注的冲突,关心和创造力;成熟期(65+)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智慧。三、行为主义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美国,创始人是华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联系学习与行为,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60年代联系行为主义与心理学,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时研究的目标;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强
9、调刺激反应模式;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论。2.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对儿童怕、怒、爱、嫉妒的情绪行为的研究。(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外在的刺激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为所引起的。1.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反射行为包括经典性条件反射行为和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行为是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而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则是指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和可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有机体似乎是自发产生的行为。2.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强化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刺激的正强化,另一类是从情境中消除某些东西的负强化。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
10、其关键也在于强化。4.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分化:是指个体的一种有选择的反应。5.操作性田间反射行为原理的推广和运用: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语言行为;社会控制计划。6.强化比惩罚更有效的原因:惩罚是在儿童有了不合理期望的行为之后,才将令人厌恶的刺激施加于儿童身上;而消极强化则不同,它虽然也是令人厌恶的刺激,但只要儿童的行为符合期望,这个刺激就会消失;政法和消极强化是不同的,前者是压制不合理期望的行为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后者则是加强符合期望的行为以提高其发生的概率;惩罚通常具有副作用,而消极强化物却不会产生副作用。四、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11、,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学习者本身也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做出反应,学习者只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从而模仿并塑造自己的行为。2.替代强化:通过观察他人受到的赞赏或惩罚,从而得到行为的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3.交互决定论:人和环境互相成为相互决定因素。4.观察学习的特点:观察学习并一定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观察学习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强化;观察学习与模仿并不等同;观察学习是人类行为形成的制药途径(观察学习比尝试错误更有效果;从观察学习中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许多复杂的行为如果没有他人的示范,人们可能很难学会;及时示范者并不可以的表现
12、自己的行为,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观察学到许多新的行为)。5.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五、人本主义理论(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理论)1.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两种:自我尊重,即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被他人尊重或社会尊重,即渴望自己有名誉或威信并得到社会的较高评价和承认。3.认知需要的主要作用:帮助人们选择活动目标、指导活动方向、设计合理行为。4.评价: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看到了人的需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和
13、个体需要的发展的事实及其一般规律的;他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也具有积极意义;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将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人的生物潜能的发挥是有局限性的。(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人格的自我理论)1.1940年首创了患者中心疗法2.人格:一个人根据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3.人格结构:人在环境交互作用中所觉知到的自我。六、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定义4567)1.认识发展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即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
14、时的联系和习得经验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以及语言等外界环境;平衡,即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3.儿童道德两个阶段:他律道德(0-10)自律道德(10+)七、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儿童已经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主要从行动的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2.习俗水平:儿童开始关心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需要。3.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的决定。婴幼儿知识1.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简单复杂原则。2.影响
15、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因素:重要因素是生物成熟;环境因素起促进或延缓作用。3.婴幼儿语言发展阶段:前咿呀语阶段;咿呀语阶段(12月);单词字复义语阶段;电报式语言(18-24月)4.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听觉、知觉的发展,声带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等);气质特征;照顾者的教养方式。5.婴幼儿社会行为系统:依恋行为子系统;惧怕警觉;交往行为;探究行为6.依恋行为含义:是指婴幼儿在母婴交往中所形成的依恋母亲的特定行为系统,是协调和保证婴幼儿获得和维持与依恋对象接近的行为系统(功能)。7.惧怕-警觉:是指保证婴幼儿在遇到陌生环境、陌生人或潜在危险和威胁时产生惊恐、躲避反应的行为调节系统。
16、8.三个阶段:婴儿反抗啼哭寻找妈妈拒绝陌生人,显得十分痛苦;婴幼儿希望破灭渴望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在悲伤中产生冷漠;婴幼儿度过了最困期,表现出超脱的样子。9.交往行为:是指婴幼儿与那些并不给他们带来直接生存意义的人相互交往的行为系统。10.交往行为作用:良好的母婴关系和父婴关系相互补充和加强是婴儿行为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11.探究行为:是指婴幼儿探索物理的或非社会性环境的行为系统。12.探究行为的作用:对婴幼儿的认知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诱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13.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婴幼儿老说,由于他们的社会活
17、动范围以及语言能力的限制,自我意识只能表现为自我知觉和自尊方面的发展。14.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具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信心;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出现了自尊心。15.婴幼儿心理自闭:是一种精神异常行为,对外界信息刺激缺乏积极的反应。16.原因:小脑发育迟缓;没有年龄相仿的玩伴;与照顾者接触少;运动少;家庭不和睦;照顾者教条。儿童知识1.学龄前游戏分类:根据行为表现(语言、运动、想象、交往、表演);根据认知特点(练习性、象征性、结构、规则);根据社会性特点(肚子、平行、分享、合作);根据创造性特点(积累型、幻想、假定);根据教育方法(自发、教学)。2.学前期游戏特点: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步骤由无计划到有
18、计划;形式由简单模仿到创造;种类由少到多;持续时间由短到长;成员由少到多。3.游戏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所需技能越来越高级。4.游戏的意义:快乐经验的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利于儿童性别的社会分化。5.学前期儿童自我意识:对于学龄前期儿童来说,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自我评价是指人对自我各方面所做出的价值评估(来自三方面,他人的爱、支持或赞成;具有特别的才能;能够与他人或理想自我进行比较);自我体验是人对自我所做出的情绪体验,包括生理性体验和社会性体验;自我控制是人控制自我的能力。6.学龄前期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包括三方面内
19、容:性别具有差异性;性别具有稳定性;性别具有恒定性。7.性别角色:是根据性别而来的社会分工、权利和义务,即男性或女性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或定位。8.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就是成人对他们的性别行为期望,即成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鼓励或限制,使儿童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9.同辈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有组织,比较严密;非正式群体。10.学龄前期儿童同辈群体形成的条件:儿童的生理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儿童有能力更多、更远的走出家庭,走向户外;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儿童的生活中心转到了学校,对父母的依赖减少,更加喜欢依靠和认同同辈群体;儿童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20、逐渐摆脱婴儿时期过分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以及尝试与其他朋友相处;在心理上,儿童不再满足于父母的爱,需要友谊、被尊重、被认同。11.学龄前期儿童同辈群体建立的特点:距离效应;家庭背景相似;身心发展的需要;性格或观点相似。12.谢里夫实验:合作与共同目标在内聚群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竞争与挫折会增加群体间敌意;当共同目标被引入以及群体需要共同努力时。敌意减少。13.同辈群体对儿童的影响:能够满足儿童的情感交流需求以及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成熟;儿童能够在同辈关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能够帮助儿童进行性别社会化;同辈群体是儿童获得生活经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面对同辈群体中的一
21、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儿童可能屈服于压力而被迫接受。14.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深化、分化、抽象化、专门化、广泛化。(一)儿童多动症1.特点:活动过多;注意力涣散、不易集中;冲动性强;学习困难2.原因:胎儿期或婴儿期发生了轻微的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闹皮层生理功能异常;家族性遗传倾向;心理因素的影响;铅中毒或过量。3.矫治方法:病情较轻以行为矫治为主;较重的配合药物。设计游戏(提高自控能力);自我教育(意识到多栋行为的危害性;增强克服的自觉性;提出要求);培养静态兴趣,稳定注意力(积极发现兴趣、挖掘兴趣、培养多种兴趣);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加强注意力培养;强化良好行为。(二)儿童焦虑症1.特点: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两方面。2.原因:过于苛求儿童;过于溺爱;教育方法不当;以外变故。3.矫治方法:预防(提出合理学习要求、采用适当教育方法、注意意志和性格的培养);心理治疗(接触诱发病症的心理因素;引导多参加集体活动;调整思维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2025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海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广州中医药大学《形体训练(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环境艺术专题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针织物设计与试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四川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年福建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协议3篇
- 2025年中央歌剧院毕业生公开招聘1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高校课件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课件
- 监事会年度工作计划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 SVG无功补偿培训
-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
-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 六级1 Arthur's Fantastic Party课件
- SCA自动涂胶系统培训讲义
- LEC法取值标准对照表
- 华中数控车床编程及操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