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_第1页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_第2页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_第3页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_第4页
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学习重点(1) 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一、复习:1 .热力环流原理(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 )A (热)B (冷)学习过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概念: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 状态。1.大气环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不同,造成高低纬度间产生,从而引起大气运动。意义:促进了 间、 间的 和 的交换,调整 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影响各地 和 的重要<因素。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冷热不均

2、使其动假设:(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在右图右侧地球表面上的近地面和对流层顶标出 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 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图1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结论:环流想一想: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2)地球自转使其偏假设:(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除 外,还要考虑 力) 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可略写,只写关键字),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想一想:1.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3、?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也属于 作用形成。结论: 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 个气压带, 一个风带2 .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南北半球 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 分布,南北半球相应的风带的风向在南、北方向上相 在东、西方向上相 。地表各地在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气流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 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动。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如表:名称赤道低气副热带高气压 带副极地低 气压带极地高 气压带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气流运动方 向上升下沉上升下沉局纬一低纬低纬一局

4、纬局纬一低纬性质湿热干执1八、温湿干冷干执1八、温湿干冷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的关系:少雨区 多雨区注意: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来自大陆东部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BI水较多.反馈练习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3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而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 ,冬季 偏南。议一议:假如黄赤交角变为零,气压带风带还会发生季节移动吗?为什么?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导学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学习目标:(3)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4) 理解季风

5、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习重、难点(3)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变化的影响;(4)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学习过程:一、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非常复杂。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 异,大陆的增温和冷却速度快于海洋。海陆冬、夏季 速度明显不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成一个个 高、低压中心。结合课本P36 “大陆空气柱图;思考并回答活动问题。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 差北大西洋周低压二、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1、阅读课本P37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北大西举 _ 亚欧

6、大洋 北太平洋 亚速乐高压,印度低压威弟高压/原道低气田带/东南、仁、风、带*卞一赤道-20'S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 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该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形成北大西洋冰岛低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2、阅读课本P37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 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3、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

7、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时间温度气压切断气压带海洋气压中心陆地气压中心7月陆_海_陆一海一副热带高压带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亚速尔身压1月陆低海也陆高海世副极地低压带冰岛低压4、冬夏季节海陆上高低气压中心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 和 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冬季,对我国天气影响显著;夏季, 对我国天气影响很大。三、季风环流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冬季夏季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

8、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成因源地风向性质乐业冬季冬季干冷季风夏季夏季暖湿南亚 季风冬季 夏季冬季 夏季干暖 湿热【同步测试】1、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 B .赤道低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所切断,印度低压最为突出B.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所切断,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C.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D.南半球向气压带被切断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

9、,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3 .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4 .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 须()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 一个风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2.2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分布规律2、会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判断气候类型3、会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二、重难点:1 .气候的分布2 .根据气候的分布和气温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地

10、区气压带、风带及气流气候特点及类型气压带、风带气流气候特点气候类型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湿季:赤道低气压带上升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干季:信风带东北风(北半球)、东南风(南半 球);气流来自较高纬度高温少雨南北回归线 至南北纬 30°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区);气 流来自较高纬度(信风带控制区)终年炎 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南 北 纬30 ° 40 °的大陆西岸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冬季:西风带西南风(北半球)或西北风(南半 球);气流来自较低纬度温和多雨南 北 纬4

11、0 ° 60 °的大陆西岸西风带西南风(北半球)或西北风(南半球)终年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极附近极地高气压带下沉终年寒冷干燥冰原气候2、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主要成因气候特点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区数值特征热热带 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0之间刚果盆地、马 来群岛、亚马 孙平原最冷月均温15c以上; 年均温26 c左右;年降 雨量2000mmz上带热带 草原 气候赤道低压带和 信风带交替控 制终年高温, 湿两季分干南、北纬100200之间非、南美、大 洋洲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 7501000mm热带 季风 气候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12、、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终年高温, 雨两季分旱南、北纬100250大陆东岸中南半岛、印 度半岛、海南 岛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 1500 2000mm热带 沙漠 气候副热带高压带 或信风带控制终年高温少雨南北200300 大陆内部、西 岸北非、阿拉伯 半岛、澳中西 部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200mmz下亚 热 带亚热 带季 风气 候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冬、夏 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0350大陆东岸亚洲东部、澳 大利亚、南北 美洲东南部最冷月均温0c以上,年降水量1000mm地中 海气 候副热带高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 制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0400大陆西

13、岸地中海沿岸 六大洲都有最冷月均温0c以上,年降水量3001000mm温温带 季风 气候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冬、夏 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北纬350550 大陆东岸我国北方、日 本、朝鲜半岛 北部最冷月均温0 c以下年降水量500600mm带温带 海洋 性气 候全年受西风带 控制终年温和多雨南北40°600 大陆西岸欧洲西部、南 北美洲西部、 澳南部最冷月均温0c以上,最热月均温20 c以下,年降水量7001000mm温带 大陆 性气 候深居内陆,受 海洋影响小冬冷夏热,降水 少南北纬400600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北 美大陆内部、 南美东部最冷月均温0c以下, 年降水

14、量400mmUZ下亚寒 带大 陆性 气候极地大陆(海 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少,集中夏 季北纬50°70°间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北 部最热月均温10 c左右,年降水量 300600mm寒苔原气候纬度高终年严寒,降水 少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北冰洋沿岸最热月均温5 c以下带冰原气候纬度高、地势高全年酷寒,降水 少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最热月均温在0c以下高山气候地势高、地形 起伏大水热垂直变化 显著高大的山地、 高原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气温-0.6 C/100m气压带和风带不是气候形成的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

15、环流、海陆 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距海洋较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快温带季风 气候亚热带季风 气候冰原气候西风控制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受极地气团控制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M I二. 1韦度高,太阳辐射弱,受 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一好带海洋性1Z气候/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二二j T 二赤道低气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中海,气区热带沙漠气候装带革原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赤道地区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3.结合上图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

16、位置(大陆东、中、西);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全球气候模式图确 定气候类型。(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具体判读可遵循以下三部曲: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步骤(衣据因素变化结论"步:判断“北半球6、7、8三个月气温高北半球M高气温月份12、1、2三个月气温高南半球第二最冷月均温)15 C热带气候;:“断M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在 015c 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属 ,度最冷月均温在一150c 之间温带气候最热月均温V 5CX气候,定 k体 卜气1年降水量及其年内 卜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 000毫米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17、7001 000毫米夏雨型热带热市早原气候 7501 000毫米热带季风气候 1 5002 000毫米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1 000毫米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V 400毫米, 温带季风气候 400800毫米型冬雨型业热带地中海气候3001 000毫米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V 200毫米苔原气候、冰原气候V 250毫米4.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四种: (2)只分布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3)只分布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两种: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5)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类型: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7)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有两种: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5.气候成因分析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 5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