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民事行为_第1页
第九章民事行为_第2页
第九章民事行为_第3页
第九章民事行为_第4页
第九章民事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民事行为 事件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代理 绝对无效-无效民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 表意行为 无效 (民事行为) 相对无效-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 行为 侵权行为 民事责任诉讼时效 非表意行为 违约行为 (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无因管理行为、著作等 行为:合法、不合法;作为、不作为第九章 民事行为第一节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 民事行为、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 民事行为民事行为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是用了民事行为的概念,但未对民事行为下定义, 但从关于民事行为的规定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可以看出

2、,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的概念。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等,可见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等。(二)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最早见于18世纪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于1748年出版的实在法学原理体系第一卷中。法律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行为是指各部门法律行为(刑法法律行为、民法法律行为、行政法法律行为等)和个类别法律行为(合法、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等),狭义的仅在民法上有意义,民法通

3、则未使用这一概念,而使用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但法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的简称。 准法律行为,是指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行为,而基于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法律行为不包括准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可分为意思通知、事实通知、感情表示三种。准法律行为的特点是不论表示人内心是否意欲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法律均使其直接发生某种法律效果。(三)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例如订立合同、立遗嘱、授权代理等。 二、民事法律行为特征 (一)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意思表示是构成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要进行法律行为的意思

4、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基础的。 (二)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法律后果为目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即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一定的民事权利或义务的民事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与形式符合法律的要求或者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才能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也才能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所以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三、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 单方与双方、多方行为以民事法律行为所需的意思表示为标准,可分为单方与双方、多方行为。单方,如立遗嘱、放弃继承的行为;双方行为,如买卖、赠与合同等;多方,如成立合伙的行为。意义:法律

5、对三者的要求不同,单方行为,只要单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其他均需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才生效。(二)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财产性的还是身份性的,可分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1 财产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多数为财产行为。 处分行为财产行为 负担行为2 身份行为 广义:亲属、继承身份行为 狭义:身份的取得和丧失区分的意义:(1)适用的法律不同;(2)法律效果的性质不同(三) 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是以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义务是否要求对方给付对价为标准,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意义:(1)对行为的性质的认定,如买卖还是赠与;(2)对行为效力的认定,如有偿和无偿的效力不同,有偿如显示公平

6、,则可变更或撤销;无偿则不存在显示公平;(3)对行为人的责任的认定,对行为人的责任的轻重可因其有偿和无偿而有所不同。仅对财产行为具有意义,对人身行为无意义。(四) 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以交付实物为要件,分为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该分类依法律规定、交易习惯来确定。1 诺成行为诺成行为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行为,又称为不要物行为。大多数双方行为均为诺成行为,如买卖、承揽、租赁等。2 实践行为实践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外,还需要以物的交付作为成立要件的行为,又称为要物行为。如赠与、民间借贷等。而交付在诺成行为中则成为履行行为。分类意义:决定法律行为是否生效。(五) 要式行为与不要式

7、行为这一分类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否必须采用特定的形式。必须采用特定形式的为要式行为,否则为不要式。如保证合同、质押合同均应采用书面形式;抵押合同出书面外,还要办理抵押登记。区分的意义:不要式行为有当事人自由选择行为的方式,要式行为当事人必须采用法定方式,否则无效。除法律有规定必须采用要式行为外,均为不要式。(六) 主行为与从行为以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上的主从关系为标准,分主行为和从行为。不需要其他行为存在就可以独立成立的行为,为主行为,否则为从行为。如抵押合同为从行为。区分意义:主行为无效或消灭,从行为也随之无效或消灭。(七) 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根据民事法律行为有无独立的实质性内容,分为独立行为与

8、辅助行为。独立行为是指行为人凭借其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行为。如完全行为能力人所作的意思表示。辅助行为是指其并不具有独立的内容,而仅是辅助其他行为生效的行为。如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作出意思表示的追认。区分意义:辅助行为是前一法律行为生效的条件,其本身不独立生效。(八) 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根据民事法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可分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有因行为是指与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原因不存在,行为就不能生效;无因行为是指与原因无关的行为,原因的无效并不影响行为的效力,如票据原因的瑕疵,不影响票据的效力。 区分的意义:原因行为,原因不存在,行为就不能生效;无因行为,原因的无效并不影响行为的效力。 除

9、此之外,民事法律行为在学理上还可分为:物权行为、债权行为;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等。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实际上就是意思表示的形式。在我国可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口头明示 一般书面书面 公证形式意思表示 特殊书面 鉴证形式推定(作为)默示 沉默(不作为) 第二节 意思表示一、 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欲产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从而使对方当事人或社会知晓的活动。(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意思表示的事实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意思表示的要素有哪些?一直是法学界正义的一个

10、问题,一般认为应具备目的要素、效果要素、表示行为。1 目的意思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是意思表示成立的基础。不具备目的的意思、意思不完整、意思矛盾,不构成意思表示。2 效果意思能引起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缺乏效果意思的社交性协议、交易意向书或未经确认书确认的商业协议均不构成意思表示。3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要素。只有表现于外部才能实现目的、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通常使用社会上通用的语言、文字、动作为之。意思与表示行为内容上的一致即为真实的意思表示。如含混不清,则属于意思表示解释问题。二、 意思表示的分类(一)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

1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根据意思表示有无相对人可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有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向特定人发出的要约;无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商品的标价、悬赏广告等。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没有意思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如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一般双方法律行为均有相对人,但单方法律行为未必都没有相对人,如承认、撤销、低效、免除等。区分意义: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于到达相对人时才发生效力,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完成时,立即成效。(二) 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在有相对人的意思

12、表示中,相对人可同步领受意思表示的,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否则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区分的意义:二者的生效时间不同。对话的意思表示,通说认为,从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处于客观可了解的状态时起发生效力。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其意思表示处于何时发生效力,有四种立法例:(1)表示主义;(2)发信主义,有称投邮主义;(3)到达主义;(4)了解主义。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采用到达主义,如合同法第16条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三) 独立的意思表示与非独立的意思表示独立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独立完成且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非独立的意思表示是必待他人的意思表示,始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区分意义:独立的意思表示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13、;非独立的意思表示为双方或多方民事法律行为。(四) 明示的意思表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方法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默示的意思表示是从行为人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中推断出来的意思表示。区分意义:有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示,如保证人的担保;默示的意思表示必须有法律规定或有交易习惯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才发生效力。(五) 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出于真心及自由的意思所为的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并非出于真心或不自由的意思所为的表示,如被欺诈、胁迫、错误情形等。不健全意思表示可撤销。 区分意义:两种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健全的

14、意思表示为有效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会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 除此之外,还可分为要式的意思表示、不要式的意思表示;财产上的意思表示、身份上的意思表示;有偿的意思表示、无偿的意思表示;主意思表示、从意思表示等。三、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与外在的表示不一致。关于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效力,学理上有三种主张:意思主义、表意主义、折衷主义。判断下列事实属于那种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其构成要件是什么,?法律效力如何?几种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有哪些区别?1甲1与乙1欲订立买卖钢材的合同,乙1以电报的形式承诺以2800元每吨买入,结果电信局将每吨钢材2800元,误译成380

15、0元。2甲2在朋友称其鞋子漂亮时,开玩笑说:“你喜欢,就送你!”3甲3欲将1万元送给乙3,担心家里人不同意,就伪书1万元的买卖合同。4甲4误将K金当纯金而购买。5甲5为逃避债务,将厂房赠乙5,乙5将房屋卖给不知情的丙。误传虚假隐藏错误伪装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情况如下:(一) 虚假表示 是指表意人把真实的意思保留心中,所作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真义的意思表示。 构成要件:(1)虚假表示行为,在内容上具有法律效力,使人感觉其愿受其约束;(2)表意人自知不一致;(3)表意人内心不希望该表示发生法律效力。 效力:原则上有效,表意人应受其约束,但相对人明知表意人的表示与意思不一致的,

16、该表意行为无效。(二) 伪装表示 伪装表示又称通谋虚伪表示或假装行为,它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示内心真意的意思表示。 构成要件:(1)当事人双方借钱却内心的真意;(2)表意人刺向非真意的意思表示为对方所明智;(3)对方进一步实施非真意的合意表示。其中通谋为核心。 效力:原则上无效,但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 相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为此规定,而规定了“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这都存在目的违法和伪装行为的可能,但“恶意串通”以通谋为必要条件;“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伪装为必要条件。(三) 隐藏行为 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如“真赠与

17、假买卖” 效力:通说认为,在隐藏行为中,虚假表示无效,隐藏真实意思的表示是否有效,应以该真实意思的相关法律确定。(四) 错误 指表意人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欠缺认识,以至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行为不一致。是无意识的非真意表示。而虚假、伪装、隐藏均为有意识的非真意表示的意思表示。 构成要件:(1)由表意人自己的原因造成;(2)内心真意与表示不一致;(3)表意人不知不一致;(4)错误是严重的;(5)错误必须存在意思表示成立之时。 效力:错误通常有三种情况:表示内容错误;表示行为错误;表示动机错误。通说认为,意思表示的内容有错误或表意人如知其事情既不为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可将其意思表示撤销。 相

18、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为直接规定错误,而规定了行为人对行为内容的重大误解。包括了错误和误解两个概念,包括了表意人的认识和表达错误,相对人的理解和表达错误,以及表意人的错误陈述等情形。对重大误解的效力,民法通则第59条和合同法的第54条的规定,当事人可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当事人未予以撤销以前,其意思表示有效。(五) 误传 是指传达人或传达机关的错误而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如电信部门将50万元误译成30万元等。 效力:是中间人的无意识错误传送,但在性质上视为表意人的错误。民法通则未规定误传,但司法实践中,将误传归入误解,适用重大误解的规定,责任由表意人承担。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

19、:“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转达,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一般可有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应由规定的除外。”四、 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是指有与他人干涉,使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依民法通则规定,意思表示不自由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三种情况。(一) 欺诈是指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构成要件:1须有欺诈行为即为1)捏造虚伪事实;2)隐匿真实事实;3)歪曲真实事实。通说认为“沉默”,应以行为人是否有告知的义务为限;通说认为“主观意见陈述”,应以行为人是否有欺诈的故意为标准,有责构成。2欺诈人需有欺诈的故意1)

20、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认识;2)因错误而为一定的错误的意思表示。3须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入错误1)原无错误认识而陷入错误;2)有错误认识因欺诈而陷入更深的错误。4须对方因陷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二者有因果关系。1)无此错误根本不为意思表示;2)无此错误,则不以此为条件为意思表示。(二) 胁迫 胁迫包括威胁和强迫。威胁是指行为人一方以未来的不法损害相恐吓,使对方陷入恐惧,并因此作出有违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强迫是指行为人一方以现实的身体强制,使对方处于无法反抗的境地而作出有违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构成要件:1)胁迫人有胁迫的行为;2)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3)胁迫人有意对表意人的自由意思加以干涉,胁

21、迫行为具有违法性,包括目的违法或手段违法,或二者兼而有之;4)须相对人受胁迫而陷入恐惧状态,包括从无到有和加深恐惧两种;5)须对方因陷于恐惧而为意思表示,即二者有因果关系。(三) 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他方违背真实意志接受非常不利的条件,自己从中获取较大利益的行为。 构成要件:1)须表意人在客观上处于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2)须有行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3)须有行为人实施了足以使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行为;4)须有行为人的行为与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5)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而蒙受重大不利。五、 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表示的解释,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

22、方法,阐明并确定当事人已为意思表示的正确含义。包括阐明、补充、订正意思表示已达到正确。(一) 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1 意思主义2 表示主义3 折衷主义,较多国家采用该原则(二)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 民法通则未对意思表示解释方法加以规定,但合同法第125条对合同条款解释进行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的原则,确定该合同条款的真实意思。”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一、 民事行为的成立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符合民事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分为一般要件和特别成立要件。(一) 一般成立要件1当事人2意思表示3标的(二) 特

23、别成立要件 有些民事行为除具一般要件外,还须具备某些特殊的要件才能成立。如要式民事法律行为。二、 民事行为的生效(一)民事行为生效的含义民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生效的民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 (二)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民事行为成立是生效的逻辑前提,但成立的不一定生效。多数情况下,成立即生效。区别:1)着眼点不同,成立在法律上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生效因符合法定的有效条件,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2)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一样,意思表示的成立或一致即为成立;生效包括民事行为能力规则、意思表示自愿

24、的真实的规则、行为合法性原则等。成立着眼于表意行为的事实构成,生效着眼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3)发生的时间不同,民事行为具备法定的构成要素即为成立,自具备法定生效要件时生效。4)效力不同,民事行为成立即会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有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只有在成立后同时又生效的民事行为,才是有效的民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能够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生效后当事人应受效果意思的约束,否则承担违约责任;成立后未生效的除承担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后果外,还应承担缔约过失上的责任。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

25、件(构成要件) 生效的民事行为即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就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一、 实质要件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实质要件有三项: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标的合法。通说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标的可能和确定。(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自然人来说,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于法人来说,只能进行与其民事权力能力的范围相适应的民事行为。(二)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的外部意思与其真实意思相一致。如果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在外界力量的影响或强制下所进行的,如在欺诈、胁迫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意思表示,就

26、不能反映行为人的真实意思,因而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三)标的合法(内容合法)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合法性是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而应遵守包括法律、条例、决定、司法解释在内的民事法律规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四)标的的可能和确定标的的不能:1)事实不能和法律不能;2)自始不能、嗣后不能;3)客观不能、主观不能;4)全部不能、部分不能标的地确定,是指自始确定或能够确定。不确定的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二、形式要件当法律规定某项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某种形式时,这种形式就成为该项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在绝大多数

27、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具备实质要件即发生法律效力,但在特殊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还须具备形式要件才发生效力。如夫妻关于财产的约定必须是书面的。第五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确定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或者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条件,是当事人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事实的成就或不成就,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发生或消灭的附款。条件可是自然现象、事件,也可是人的行为。 不得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1)妨碍相对人利益的;2)违背社会公

28、共利益或社会公德的。(二)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特点 1应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2应是不确定的事实 3应是由当事人约定的事实 4应是合法的事实(三)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 2肯定条件与否定条 3随意条件、偶成条件、和混合条件(四)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条件成就2条件不成就3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拟制4条件成就时的效力5条件不成就时的效力6条件成就与否未确定前的效力二、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并把该期限的到来作为行为人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前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是当事人

29、以将来事实的到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附款。 与所附条件不同的是:期限是确定的、将来一定能到来的;而条件则属将来是否发生不确定。(二)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延缓期限与解除期限 2确定期限与不确定期限(三)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1期限到来时的效力 2期限到来前的效力第六节 无效的民事行为一、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不具备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从而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如行为主体不合格、行为内容不合法、意思表示不真实等而致行为无效。 无效民事行为是自始无效、当然无效、确定无效、绝对无效。二、无效的民事行为的分类无效民事行为包括下列各类: (一)行

30、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法人超越其业务活动范围而实施的民事行为;代理人超越代理权或无权代理所实施的,“被代理人”不予追认的民事行为;行为人对其处分的财产没有权利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且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包括因受欺诈、恐吓、胁迫、乘人之危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注意合同法与民法通则规定有出入。合同法规定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的才无效,否则为可变更或可撤销民事行为;民法通则规定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不管侵害谁的利益均为无效。(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四)标的违法的

31、民事行为1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3违反法律禁止规定或强行规定的民事行为(五)标的不确定或自始客观不能的民事行为三、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的法律后果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后,由此产生的一切财产后果,必须予以适当的处理。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返还财产双方都无重大过错的适用双方返还的原则;一方有过错的适用单方返还原则。有过错的一方应返还从对方取得的财物,无过错的一方从对方取得的财物,应依法处理。 2赔偿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该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3追缴财产对内容违法的行为当事人应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

32、返还第三人。第七节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概念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及意思表示不自由,导致非真实意思表示,法律并不使之绝对无效,而是权衡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赋予表意人撤销权的民事行为。有要求变更或撤销的权利应在一年内行使。先行使变更权,不成才行使撤销权。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其所进行的民事行为的内容在理解上有重大错误,如对买卖标的物有重大误解,把复制品误认为是真品、看错标的物的价格或合同的重要条款等等。如果不出于误解就不会发生这种民事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可认为是与行为人的真实意思不符。重大误解往往给行为人造成经济损失,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正常的贸易关系,行为人可以请求变更或撤销。(二)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指在双方、有偿的民事行为中,一方利用他方急需或无经验而商定的,显然对他方有重大不利的民事行为。这种民事行为的特点是:当事人一方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不利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基于无经验、轻率或惧于权势而实施该行为;另一方所得利益是法律所不能允许的。 (三)合同法规定的受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