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_第1页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_第2页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_第3页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_第4页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罪 心 理 学课 程 案 例案例 1 【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 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 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 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 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

2、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 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26 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

3、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 ( 张宇 ) 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 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第三者。 小苏的内心不停地做着激烈的斗争,她想要离开张宇,但又放不

4、下这份感情。她痛恨自己这样子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生活就这样继续,在和张宇一起的第四年开始。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迫于现实的压力她去做了人流。从医院回来的那一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了整整一天。她想清楚了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她必须和张宇说清楚。她不愿自己也变成像母亲一样可怜的女人,于是一个星期后她和张宇见面要求他和自己的妻子离婚。张宇如果不答应,她就要告诉他妻子他们之间的一切让他也付出代价。听了小苏的话,张宇打了小苏一耳关后门离去。此时的小苏真的绝望了,她真的不清楚这样的一个男人还有什么值得自己去爱的, 她那可怜的孩子没能到世界上看上一眼就被杀死,而张宇在伤害自己之后凭什么还能和妻子幸福的生活。这真的不

5、公平,她要为自己的孩子报仇。2005 年下午3 点她以推销面膜为借口进入了张宇家,趁李卉(张宇的妻子)不注意,用围巾套住李卉的颈部,致使其呼吸困难。就在此时,张宇四岁的孩子从游戏房里出来,在小苏和孩子眼神对视的那一刻她彻底醒悟了。她放开了自己手中的围巾,冲出了张宇家。她在路上不停的流着泪,走了两个小时后她到警察局自首。2005年,小苏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四年。二、思考问题根据本案例,从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各阶段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三、犯罪心理分析(一)个体犯罪心理结构1. 在本案例中小苏强烈、畸变的需要是其实施犯罪的主要内驱力,在其童年期时父亲因外遇而离婚、随之母亲的自杀,让她在失去了父爱的同时给她

6、心理下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和创伤。母亲在离婚后的绝望让她对男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 但直至长大在她的心中仍然有一个极度的渴望着父爱,希望得到宠爱和呵护的小女孩存在着。但她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经历又让她不敢轻易的相信男人,她对爱有强烈需要和占有欲。直至和自己父亲相似的在张宇出现时,压抑的对父爱的需要被唤醒。于是她做了张宇的情人,以期望得到像父亲一样的爱。小苏把对父亲爱的需要与对恋人之间爱的需要混淆致使她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男人,而使其在身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然而为平复这种伤害而进行的报复,又让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 在本例中小苏存在歪曲的自我意识,个体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

7、控。在本案例中小苏对自我认识中自己的心理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以致她混淆了自己对父爱的需要与恋人之间爱的需要;在自我体验方面她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存在着歪曲的认识;在自我监控方面她的意志监控比较薄弱,因而在面对伤害时极大的受到了情绪的影响,从而在一怒之下犯了罪。3. 在本例中小苏有着消极的性格特征,小苏的家庭环境让她具有了强烈的好胜心和占有欲,同时对自己当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在其心理对自己是讨厌和鄙视的。 在她进行犯罪是她受了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最痛的苦,她亲手扼杀掉自己孩子的生命, 却还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而那个伤害她的男人却还能家庭和睦的生活,而自己却一无所有,她是愤怒、埋怨、憎恨隐没了理智4. 在本案例

8、中小苏的犯罪动机是相当明确的,她要让伤害自己和孩子的人付出代价。既然自己在受伤后仍得不到爱和幸福,那么伤害自己的人又凭什么可以得到幸福,她要让张宇也失去幸福和让他痛苦。5. 在本案例中小苏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她了解到女人爱美的心理,因而她假装自己是推销面膜的人。从而可以让她比较容易的进入张宇家对李卉进行杀害。(二)犯罪心理状态:1. 发生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在小苏进行犯罪前,她经历了最痛苦和残忍的事件 打掉自己的孩子。从医院回来后她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了整整一天,在她伤心难过和痛苦的过程中。她也想到了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来弥补自己的伤害,所以她才会在和张宇见面时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张宇

9、不履行的结果。小苏在强烈刺激的影响下,已经想好了自认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2. 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小苏进入张宇家在对其妻进行杀害时,她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之情应该是得到一些缓解的。因为她知道这对张宇的伤害有多大,但在和张宇四岁的孩子眼神对视后,她停止了对李卉的杀害,因为天真可爱的孩子让小苏想到了自己可怜的孩子和自己不幸福的童年。她内心的良知和理智掩盖了报复所带给自己的愉悦和痛快。3. 发生犯罪后的心理状态:在冲出张宇家后,独自走在路上在其内心中可怜着自己,她知道自己犯了罪但她又不想承认。她内心中做着激励的斗争,最后 她彻底的觉悟了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能减少惩罚,所以她选择了自首。小苏之

10、所以会犯罪和她的家庭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孩子最早的经验从父母那里习得。和谐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孩子的认知和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苏在十岁时父母离婚,这让她对父爱存在着缺失。她对父爱很渴望,但母亲离婚后的绝望和对父亲不停的埋怨让她不敢相信男人。这两者在她的心理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通常在婚姻分离的家庭中,自己问题缠身的父母为了获得的孩子的同情和支持,会与配偶竞争,从而倾向于贬低对方的价值。在本案例中小苏的母亲就是这样做,她不知道自己对丈夫的不停埋怨和自己不正确的婚姻观对自己孩子的影响。同时小苏早期不幸的童年经验对小苏得犯罪也有重要的影响。致使小苏在学生时代很

11、少和男生交往,不太会处理两性之间的交往。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小苏对于事情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化,她因为父母的关系对男人信任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化。 小苏面对强烈的刺激时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以上所述是致使她犯罪的主要原因,但最后她停止了了对李卉的杀害并主动自首。这也说明她本身的良知和理智还是存在的,并没有让仇恨彻底地蒙蔽了双眼。案例 2【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冯朵(化名),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这名声音柔弱、神态悲伤的中年女囚, 曾是一位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连她自己都没想到,深爱多年的丈夫会死在她的手下。冯朵和她的丈夫是村里“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小时候,男孩

12、子背着冯朵上学放学,像是一对兄妹。男孩子长到成年,离开了乡村外出打工,却因参与走私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冯朵不听别人劝说,一心要等心爱的人回来。六年后,浪子回头。 久别重逢的一对恋人义无反顾地结成夫妻。刚结婚的日子,生活特别艰难, 还欠下了不少债务。男人靠着做根雕的生意带着妻子到处挣钱,根雕生意给他们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回乡后, 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还债,紧接着就盖房子。后来, 日子越过越好了,冯朵的丈夫在外面承包起建筑工程,在家乡给冯朵开了一家猪行叫她打理。“头几年的日子真好啊,人们都羡慕我们有福气,他特别有本事,一般人处理不好的事情只要找他都能摆平;我呢, 是人家嘴里有名的贤惠女人,我们夫妻俩

13、从来不拌嘴。 ”然而,这样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冯朵说: “我们是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患难夫妻,可是没想到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 ”不知从何时起,冯朵开始不断地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起初,她不相信,可是后来,丈夫连续几个月不再交给她工资,这种变化让她陷入恐惧。忍气吞声了六个月之后,冯朵遭遇了无法想象的局面。在她的逼问下,丈夫不但承认了有婚外情,而且第三者已经怀孕八个月了,并且腹中是个男孩!而冯朵只带给丈夫一个女儿。她决定让步: “你想要男孩?那我把她接来把孩子生了,然后你让她走。” 丈夫没好气地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 “我的心不是肉长的吗?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了呢?”冯朵气愤地说着,骂起了那个女人

14、。没想到,从来没碰过她一根手指头的丈夫竟然打了她一耳光。这一记耳光,让冯朵彻底崩溃了,她的脑子一片空白: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是我一手捧起来的,我也能一手把你拉下去!我不想跟你过了,我跟你拼了!” 她抓起一把水果刀就奔向了丈夫,瞬间,丈夫已经捂着鲜血淋漓的腹部跑出了家门求救,她这时才清醒过来二、思考问题通过本案分析女性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犯罪心理特征。三、问题分析本案充分体现了女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一)犯罪心理产生原因女性由于先天的心理特点,社会角色被定位为弱势群体买衣服与强势群体的男性, 这种教育观念使得女性形成了较顽固的依附心理。尤其是我国受几千年的男主外、 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等封

15、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种衣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一方面容易产生畸形的婚恋观, 为了所谓的爱不惜付出一切,听从对方摆布,认为为了所爱的人犯罪也是值得的; 当得不到爱时,生活可能彻底垮塌进而疯狂地报复,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二)犯罪心理特征1. 个性心理特征需要。 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源泉,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上的。某些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参与度的影响,需要类型主要集中在物质性需要方面,贪图物质享受,精神需要较少,并且通常较低级。其次是不正确婚恋观产生的情感需要,女性大都需要情感寄托,爱情、 婚姻在她们生

16、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些女性就是因为不正确的婚恋观导致了行为的偏执,为了维护自己的情感需要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后是自尊和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如果实现这种需要的手段不当就会导致犯罪行为,如高知女性的职务犯罪、少女为面子而实施的故意伤害等。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发女性犯罪的需要主要是物欲和情欲。女性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虚荣心、享乐主义引起的物质型动机。由情感需要、自尊和嫉妒心引起的报复性动机。由畸形性需要引起的性欲型动机。法制观。 在我国, 法制观念淡薄是很多女性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法制观念相当朴素。城市中的妇女虽然法律意识稍强,却

17、经常被恶性的物质膨胀冲昏头脑,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性格。 一般来说,女性具有以下性格特征:温柔、 文静; 感情色彩较浓,富于内心体验,往往不善于用意志控制感情,情绪的稳定性差,行为举止容易受心境的影响和支配;细心,办事认真,但思路较窄,常对事物的局部或琐细小 事感兴趣,看问题有时失之全面;胆小,信心不足,有依从性;嫉妒心强。女性的这些性格特征,使她们在遇到挫折或不快时,容易走上极端,对生活失去希望, 从而破罐子破摔或感情用事,实施某些在正常状态下不可能实施的犯罪行为。对于财产型犯罪者来说,其突出的特征就是爱虚荣、好表现。能力。 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

18、在能力上有所区别,比如,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语言能力较好,一般能说会道,所以,女性犯罪的类型通常是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较少体力的犯罪。另外,女性的自信心较之男性差,因此,在共同犯罪中女性经常处于被支配即从犯的地位。2. 认识特征女性的形象思维发达,而男性的逻辑思维较好,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犯罪人的认知范围狭窄,除高知识女性犯罪者外,基本上对政治,经济等国事不感兴趣,不关心法律,常因无知导致犯罪。只关心家事,并且热衷于讨论身边琐事,特别容易因为家长里短闹矛盾,由此引发犯罪行为。另外, 女性认识问题经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所以容易产生挫折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常被表面现象所

19、迷惑。3. 情绪、情感特征女性情感丰富、细腻。女性由于高级神经的兴奋过程较强、抑制过程较弱,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情感丰富、强烈,处理问题比较感性,热衷于情感体验,用情较深, 这种丰富的情感使女性表现得更有爱心,这种情感大多体现在母爱、情爱和性爱当中。然而, 也正是由于女性情感的丰富而又多善于幻想,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在情感问题上的错位。情绪波动大,自我调节能力差。女性一方面容易产生满足感,表现出正向情绪,另一方面容易产生挫折感,并且抗挫折能力差,容易产生负向情绪。处于情绪两端的女性都比较容易实施犯罪行为。4. 意志特征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当情绪高涨、心境好时,其意志也相对坚定,不达

20、目的誓不罢休;相反,当情绪低落、心境恶劣时,意志便缺乏坚定性,稍遇挫折,即灰心丧气,放弃预定计划。这在未成年犯罪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意志力薄弱,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犯罪女性的自我意识特点常常表现出幼稚性、歪曲性和盲从性,其意志力特点表现为冲动性、偏激性和无批判性等。 犯罪意志有如下两种表现:对自发形成的内部欲望的过度依赖,欲望越强烈,则意志力也越强;对自发的、偶然的外部情景的依赖,即外部环境有利于自己的犯罪行为,则犯罪意志坚定。5. 行为特征冲动性。 由于犯罪女性具有情绪波动大、认识范围狭窄、意志力薄弱等特征,做事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犯罪行为的发

21、生经常具有冲动型特点,事后感到非常后悔。案例 3【情感型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曹仁安原是山西省太原市某企业的高级技工,2001 年赴大连工作,妻子和女儿则留在太原。去大连后,他每月都回家和妻女团聚,平凡的家庭生活温馨、甜美。然而,这种温馨、甜美的生活被一件小事破坏了。2003 年春节前夕,同学袁某到曹家与曹仁安相聚,当晚留宿曹家。第二天早晨, 曹仁安下楼买早点,回家时发现妻子的鼻子上有一道划痕,竟认定是袁某调戏所致。袁某见无论怎样解释也无法打消他的疑心,情急之下请来其他男同学帮忙解释。这样做不但没有消除误会,反而使曹仁安怀疑那些男同学都与他妻子有染。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曹仁安辞去大连的工作回到太

22、原。回家后,他动辄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逃回老家。见事情变成这样子,父母、哥哥、姐姐和同学、朋友出于好心,纷纷劝导曹仁安。不料曹仁安已深陷“妻子被夺”、 “被谋财害命”的思维怪圈无法自拔,谁劝他谁就成为被他怀疑的对象。四个哥哥、连襟以及几个关系不错的男同学,全都被他认为是心怀鬼胎、与他妻子有不正当关系; 姐姐、 嫂嫂、 妻姐等女性亲友,则被他认为是谋他财、害他命。连襟王建和曾经对曹仁安说: “你不想要家了吗?” 就因为这句话,他被曹仁安认定是夺他人之妻的坏蛋,招来了杀身之祸。6 月 18 日晚,曹仁安连捅王建和数刀,导致王当场毙命。10 月中旬,曹仁安将众亲友列入黑名单,决定碰见一个报复一个

23、。31 日晚上,他到四哥家门口,挥刀将四哥杀死。曹仁安的病态和疯狂,使他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心惊胆战。11 月 8 日,曹仁安被抓获归案,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二、思考问题本案属于情感型犯罪心理的何种类型?并就该犯罪心理的表现结合本案进行分析。三、问题分析曹仁安属于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犯罪心理,并已表现出偏执妄想的症状。偏执型人格障碍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冷淡,落落寡合,或对喜欢的人充满支配欲和嫉妒心,他们对环境改变易起疑心,在别人琐细、无辜甚至积极的行为中也可发现仇视和恶意动机,这些敌意动机常常反映出把对自身的敌意投射到别人身上。当他们确信自己的猜疑得到证实后,他们的反应有时让别人惊骇不已

24、。 然后就会以他人产生的愤怒或排斥反应( 亦即投射证明) 来证实自己最初的感觉。偏执型人格的人,尤其当他们感到义愤时,有好诉倾向,但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在冲突中的角色。在工作中,他们可能会谨慎诚恳而且效率很高,但他们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在家庭中,则会非常敏感,对配偶不信任,觉得被骗了而进入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由不满发展成冲突,稍微失控就有可能付诸暴力,演变成家庭暴力。曹仁安属于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有怪异的行为模式,冲动、自私、自制力差、情绪紊乱、情感肤浅或冷酷无情、难以与人相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这类人常常捕风捉影, 怀疑配偶或情侣不贞洁,把配偶 与异性间的正常交往、

25、言谈举止诠释为有外遇和背叛,即使客观证据摆在面前,也难以改变其偏激、固执的认知。不过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他们一般表现正常。人格障碍不是精神障碍,但具有多种精神障碍的易感因素,某些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偏执或妄想性精神障碍,等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可以向妄想性障碍发展和转变,妄想的内容可以是被害、嫉妒、 诉讼、 钟情、 夸大和疑病等。曹仁安的表现就是被害妄想和嫉妒妄想。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会产生一些歪曲事实的推理和判断,并坚信不移,无法说服, 变得不可理喻,因此无端地猜疑妻子,并多方寻求证据,逼迫妻子承认,否则就加以打骂。这

26、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发生毁物、伤人、自伤,甚至杀人和自杀行为。案例 4【情感型犯罪心理】一、案情简介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打牌时和同学产生纠纷,2004年 2月 13日、 2月 14日晚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杀害, 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 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案件起因:寒假由于要找工作,马加爵没有回家,而邵瑞杰和唐学李早早

27、就返回了学校。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其间,邵瑞杰说: “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到了马加爵。邵瑞杰和马加爵都来自广西农村,同窗学习、同宿舍生活了4 年, 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邵瑞杰眼中竟然会是这样的评价,而且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就是这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头。二、思考问题结合本案例,分析情绪型犯罪的特征及其犯罪心理构成。三、犯罪心理分析典型的情绪型犯罪(一)犯罪心理特征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确实属于因仇恨

28、引发的犯罪行为。这种类型不同于一般的侵财犯罪人和性犯罪人,不是为了获取享受而犯罪;而是为了表达、为了发泄某种情绪而犯罪。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但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和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情绪型罚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是仇恨累积型的。而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仇恨累积型。马加爵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但是家境贫穷、交际能力差、长相丑陋,且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 狭窄的性格特点, 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

29、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因为他性格内向, 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 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累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最后的大牌引起的矛盾只是导火索,背后既是这种仇恨的积累过程。(二)犯罪心理构成1. 强烈、压抑的情绪马加爵在其于狱中所写文章中多次描述其家庭条件差,生活拮据,对此其有强烈的自卑感,在其潜意识中无法接受生活贫困这一事实。认为由于自身生活贫困、交际能力差、外貌丑陋才遭到周围人的歧视,甚至被恶意对待。也正因为其自卑,才不断压抑自我情绪,希望通过隐忍,自我封闭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马加爵是个聪明的孩子

30、,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大学中的学习来摆脱贫困,但其所处的大学环境又与其想象的相去甚远。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也使其极为郁郁不得志,这些都不断地积累着他的仇恨。2. 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 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表明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加爵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因此其无法接受大学中谈恋爱的现象,认为这是错误的、堕落的,现实与其理想落差太大。最后马加爵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马加爵只是认

31、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认为是对得起道德、社会的。在其遗书中多次出现“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 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 “其实说心里话,我只想杀那些无情蹂躏糟蹋别人人格的人,我并不想伤及无辜”。这些都暴露出其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3. 人格扭曲由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 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但是其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 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

32、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 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案例5【激情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2013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 完女朋友返回西安。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 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 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 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 致张妙当场死亡。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 现场,当

33、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 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 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 4月22 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 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 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 执行死刑。二、思考问题根据本案,分析激情犯罪的犯罪心理特征、形成原因。三、问题分析本案属于情感型犯罪中激情犯罪。(一)犯罪心理特征激

34、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 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 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 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该案例中,药家鑫在一时激情下向受害人连捅 8刀,使一场交通事 故演变成了一起刑事故意杀人案件。(二)犯罪心理形成因素1 、生理因素:(1)年龄因素。各国犯罪统计表明,犯罪高发年龄,大都处在14、15岁至25岁这一年龄段。该例中药家鑫正处于 22岁左右,属于犯罪高发 年龄。(2)性别因素。研究表明,犯罪人往

35、往根据自身性别特点来选择犯罪种类 和手段。而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暴力犯罪。本例中犯罪人是男性,其犯罪手段极 端残忍暴力。(3)神经类型因素。主体的神级类型所表现的心理特点,使其在选 择犯罪种类时体现出各自特色,如:兴奋型的人更容易发生暴力犯罪。 本例中犯 罪人神级类型趋于兴奋型。2 、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世界观等,该例中犯罪人利己主义的动机夸大为残忍的杀人动机。3、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和小社会环境因素。本例中犯罪人 的杀人行为从小的方面看是为了避免受害人的索赔,从大的方面看则是为了逃避 道彳惠谴责与法律制裁。4、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域、季节

36、、时间因素。研究表明,白天和黑夜对 犯罪的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犯罪人的作案行为多在黑夜,致使黑夜 的犯罪率高于白天。本案件便是发生在晚上。5、情境因素,包括侵害对象。本案中犯罪者因担心受害者看到自己的车牌 号要求自己承担责任,而引发或强化了其自身的犯罪动机。(三)犯罪心理结构1 .动力结构因素,有强烈的、畸变得需要及兴趣爱好的匮乏等。 本案中则是 犯罪人基于驾车失误及逃避责任的犯罪动机,它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力。2 .调节结构因素,主要指错误或扭曲的意识。此处犯罪人驾车撞人致使其受伤,在可以抢救并承担责任时却为了一时的逃避而对被害者痛下杀手,然后逃逸。3 .特征结构因素。该例中主要包括

37、特定气质及的心理,犯罪人趋于兴奋型且因撞伤路人而具有极其害怕、焦虑及无措的心理。4 .心理状态。犯罪人担心、焦虑无措的心境及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是 犯罪行为发生的必要伴随条件。案例6【知结类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2011年7月4日凌晨2时左右,110接到报警称,南昌某酒店发生命案,有1 人死亡。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大厅走廊里有血迹,并伴有浓重的血腥味。一名男子 ( 付某 ) 因伤及颈动脉当场死亡。另一名男子( 王某 ) 受伤已被送往医院救治。 警方勘察现场后知悉,酒店没有失窃任何财物,死者和伤者也没有财物损失,遂排除了因财起意杀人的可能性。由于伤者身中七八刀,警方初步判断为仇杀。经过排查,

38、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从酒店后墙翻墙而入,由后门进入酒店,由此判断为酒店内部人员作案。在走访调查中,警方发现酒店员工张某从3 日开始就没有上班,形迹可疑,但周围人反映张某与死者和伤者都没有恩怨。经过运用技术手段,警方最后锁定张某就是犯罪嫌疑人,4 日上午张某被抓获。据了解,犯罪嫌疑人张某表示自己悲观厌世,加上和女朋友分手,起了轻生念头,但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自杀。7 月 3 日晚,张某和别人聊完天后在酒店旁转悠,“我当时就想死也要拉个垫背”,张某说。于是他翻墙进入酒店,摸黑从 2 楼下到 1 楼, 走进付某和王某住的房间,趁两人熟睡时杀人。 “当时犹豫了两次,后来还是下手了。”张某说。他先在付

39、某颈部“抹了一刀”,然后对王某捅了七八刀。据悉,付某中刀后捂着颈部踉跄地跑出屋,最终倒在大厅里。王某跑上 2 楼叫醒同事,同事将其藏在纸箱里后报警。自称杀人时“不紧张也不害怕”的张某作案后在酒店里洗了个澡, 换了身衣服。之后,他搭车到八一大桥,想在那里掐死自己,但因为没有自杀的勇气又回了家,直至被警方抓获。张某基本情况:父亲在张某5 岁时,突然发病死亡。自父亲过世后母亲外出打工管不了家,姐弟俩靠外公外婆舅舅们抚养,除母亲收入外只有父亲留下的一笔抚恤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拮据。父母无人格、精神上的异常,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二、思考问题本案例中反映的何种犯罪心理,分析该种犯罪心理形成原因。三、犯罪心

40、理分析张某属于知结类犯罪心理。(一)犯罪心理特征首先对象很泛化,带有明显的发泄性质;他具有正常心智的情感孤独性,就是智力正常、但情感方面没有朋友、没有爱情,非常孤独;同时有表达性和满足感,他要表达他自己的一种情绪,做完以后,他有一种满足感,所以他不会觉得后悔;呈现并非错乱的疯狂,他不是精神病,但又让人感觉很疯,他的心结和情绪创伤有关。(二)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1)家庭支持系统问题。家庭支持系统,就是亲人们之间的关系。从他家庭来讲, 父亲早亡,母亲管不了他,这就使得他在家庭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情感的缺失, 这种缺失不仅仅是父亲不在,如果母亲能担当起这种角色,可能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有一个正常的

41、发展心理过程。但母亲对他没有能力约束,于是他就自由散漫成长。在散漫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可以炫耀的家庭,没有好的学习成绩,没有一些能和伙伴交流的一些平台,于是就开始变得非常内向和木讷。如果家庭亲人之间相互扶持、帮助,关系很亲,也许不会出现如此疯狂的行为。一个人从来没有一个眷恋的人,或眷恋的人已经去世,他就是典型的在情感方面有创伤,他所需要的那种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温暖、关心、帮助。这种背景下,容易产生敏感、多疑和自卑。张某多次称“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证明他在情感方面有没有得到过满足。在南昌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基本上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没有同学和朋友这个圈子,同样,姨妈对他的关注也不是特别多的。(

42、 2)社会化过程中挫折处置失当。在刚刚离开家庭步入社会的时候,张某希望通过赌博这样一种捷径来快速挣钱,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这毫无疑问肯定要失败,因为没有赌博的经验,也没有那么大的资本,于是输掉了家中的积蓄,为亲朋好友所排斥。对于工作能力,因为自身学养的原因,使得他, 比如去种辣椒,去海南种辣椒,别人能够赚得四十五万,他就只赚万把块钱。相比之下又造成心理落差。 于是, 他就觉得周遭的人都看不起他,觉得自己也没有用,外在的眼神、舆论、压力和内在的对自己悲观、沮丧、放弃,使得他自己内心积压了很多的东西。积压的这些东西,他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宣泄的渠道,进入青春期以后,谈过女朋友,很快就跟他分手,其中原

43、因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想象。于是在这种打击下,又没有办法和更多的朋友沟通,他认为身边的朋友都是骗他的,他始终强调这一句话,我有钱的时候,他们就都来做酒肉朋友,没钱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这些人。他希望通过这些酒肉朋友能够形成自己的圈子,来建立自己交往 的人群,在交往的过程中,释放一些心理压力。但是很快他发现,他没有这种能 力,当他没有钱的时候,他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他用攻击不特定人群的方式,来舒缓自己这种压力,在舒缓压力的过程中,逮住谁是谁,拿到什么工具是什么工具,于是,因为酒店工作的原因,很容易拿到菜刀,而因为职业的原因,夜晚值班的原因,就对自己同一个酒店里值夜班的同事痛下毒手。( 3)个人性格发

44、展的缺陷。如果一个人埋怨所有的人,埋怨所有的环境,这个人必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一定是以性格缺陷为中心的,就是不知自己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通过说他性格上肯定有问题,但我们应该注意其心理问题与性格缺陷有关。自私、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等,这些都是性格问题,人一旦有性格缺陷,会导致生活当中挫折感增多。如果一个人特别自私,周围人会很讨厌他, 但他不知道别人讨厌的原因是自己行为不好,他只看到别人对他不好的态度,于是他会恶性循环,更加恨周围人。张某的一系列经历,包括工作上、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并不完全是无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爱他?而这根本上要归于一个人的性格。如果你非常关心他人、是一个实在的人

45、,女性会把自己托付给你;如果一个人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即使有房,也很难找到一个好伴侣。(三)犯罪因素1. 生理因素:张某无器质性病变,可以排除躯体的原因。2. 心理因素:张某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许多不适应,负面情绪愈积愈多,终于在某一个点上爆发,以舒缓这些心理压力。表现为杀完人后,很冷静地处理这些事情,去追杀、洗澡、住旅馆、睡完觉后去找东西吃,访谈时很冷静地表达,非常镇静的,没有恐慌,没有沮丧,甚至没有对被害人的反省或愧疚,说明他依然在享受舒缓压力的过程中。常态行为他应该设法借钱、逃跑, 逃避警察对他的抓捕,他没有,他是从从容容的,说明他很享受这个舒缓压力的过程。3. 社会因素:家庭对每一个人

46、的成长,都是如此的重要,无论是一个健全的家庭,还是一个残缺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依恋,没有牵挂,没有一个爱他的人,没有一个他爱的人,这个人就很可怕。张某杀完人,表述为: 我没想到这件事情会给姨妈家庭带来不幸。说明他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在南昌还有亲戚往来。4. 个性因素:张某自控能力比较弱,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够。在整个成长经历过程中,对情绪的把控和情感的控制上面是很弱的,弱到以至于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和亲人、和人群、和社会的关系。案例 7【过失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李某,男,29 岁,未婚,广西人,初中文化,原广州市朱海区一家湖北风味菜馆保安,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李某对同

47、饭店的服务员小叶颇有好感,平时待她很是关心,还私下告诉过一些同事他对小叶的爱慕。不过, 小叶对李某似乎不太钟情。2004年 5月28号凌晨与小叶在珠江堤岸散步时,欲吻小叶,小叶以李某有肝炎为由拒绝,李某连称自己的病“没关系的”, 欲强行索吻,小叶嗔怒, 为躲吻干脆翻过江边护栏边喊边退,李某当时也很紧张,但他不顾小叶离珠江已是几步之遥,更没想到小叶当时的恐惧,边招手哄她过来边朝她靠近,小叶一脚踩空坠入江中溺死。二、思考问题该案例中所体现是何种犯罪类型犯罪心理?以及该犯罪心理的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三、问题分析(一)该案件是一起过失犯罪案件李某已预见自己亦步亦趋的行为可能发生小叶坠江的危害结果,却轻信

48、自己能够避免,以致悲剧发生,此举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鉴于犯罪情节较轻,李某获得轻刑。过失犯罪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他与故意犯罪者的犯罪心理是不同的。1、过失犯罪者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危害结果的认识是不清晰、不明确、不充分的2、犯罪人所追求的目的不是犯罪目的,也就不存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3、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是行为人消极心理品质在各种不利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二)李某过失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李某过失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偶然性。1、情景因素。由于案发时间是在凌晨,地点在珠江堤岸上,过往行人极少,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情境机遇。2、被害人因素。受害者小叶是李某心仪对向,出于爱慕李某才强行索

49、吻,以致犯罪发生。3、生理因素。男性较女性粗心和大胆,喜欢冒险,注意力分散,因而过失犯罪的可能性大。4、心理因素。李某工作较粗心马虎,为人懒散品质较差,容易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决定。(三)过失犯罪案件特征过失犯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危害性较大,通常由行为人过度自信或疏忽大意所发,过失犯罪者一般有以下特点:1、注意的分心,行为人没有将其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的指向和集中于应该指向和集中的对向。粗心大意,行为人粗心、忽略、不注意、违反注意的义务。2、激情和冲动,在激情情况下,行为人认识狭窄,理智丧失,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行为预见行为的后果。3 、侥幸心理行为人寄希望于危害结果不会发生而

50、不是采取措施积极防治,这是行为人认识上的错误,也是主观意志上的缺陷。4、过于自信,行为人虽然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却由于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能避免,最终导致过失犯罪。5 、应激不良,应激是行为人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果行为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不能准确的采取符合当时情况的行为易导致过失犯罪。案例 8 【物欲型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刘某,女,1979 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 ,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可以带她去找工作,刘某没有多想,也没告诉家人,就跟着同案一

51、起来到深圳。2004 年 12 月 26 日,刘某在103 公共汽车上,趁人多拥挤之即,拉开失主的红色背包,盗取钱包和手机后下车逃跑,刘某最终被群众抓获。公诉机关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二、思考问题结合案例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及其形成原因。三、问题分析(一)从刘某实施犯罪的特点分析:1、从刘某的犯罪的动机上看,刘某无稳定收入,缺乏谋生技能和就业机会,无经济来源,求职谋业无门,遂产生了“以偷为职业养活自己的”的犯罪动机。2、从犯罪的类型上看,作为聋哑人的刘某犯罪主要是侵财型的盗窃。刘某无稳定的经济来源,文化程度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认为“有钱就有一切” ,对金钱的盲目追求致使私欲极

52、度膨胀,将盗窃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上看,其一,刘某固有的生理缺陷,加之家庭对的放任,加入到犯罪团伙,她有种归属感。跟别人一起作案,具有纠合性的特点。其二,作为外地到深圳后,陌生的环境以及固有的“从众心理”导致其对犯罪团伙的依赖。4、从犯罪的手段上看,刘某把盗窃、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结合案例分析,刘某刑事犯罪暴力性倾向不明显。(二)刘某刑事犯罪心理成因分析:1、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A 、认知片面带来的偏执与模糊心理。刘某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道德事理的了解与观察难周全透彻。因此, 刘某的道德认识相对片面。 刘某从个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

53、问题、支配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顾国家法律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R意志薄弱带来的消极模仿心理听觉与语言的障碍,致使刘某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更多的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在物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足个人的任性与欲望,滋生了消极的模仿心理,加之薄弱的意志力,所以,刘某成为了不法分子“引诱”的对象。G言语障碍带来的“从众心理”刘某心理发展特殊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由言语障碍带来的,她心理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在于此。刘某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她往往采取 “从众心理”, 去寻找 “安慰” 与 “理解” ,这也是刘某轻易勿入聋人犯罪团伙的主要因素。2、犯罪的客观心理

54、因素A 、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带来的逆反与好奇心理。首先,为了聋生安全起见,聋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聋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于聋生之间。刘某在聋校交往能力尚未得到发展,社会经验也不丰富,在生理上逐渐成熟而精神和人格尚属萌芽状态,虽然刘某独立判断行事,但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旦和不良习气为伍就容易走上不归路。其次, 我国现在的聋校在对聋生进行法制教育上,还没有专门为聋人编写, 适合聋人身心认知特点的法律教材。对聋生的法律教育还停留在思想品德课上的道德要求,法律意识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不知法、不懂法,在聋生中是普遍现象。再次,对聋生的教育手段传统、单调,忽视聋生的心理健康,很少聋校定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咨询与疏导。因此刘某也属于这种不懂法的类型。R社会歧视带来的报复与反社会心理。他们往往是人们嘲笑、可怜的对象,这样就造成心理失衡,产生不满、怨恨, 对社会和健听人产生抵触情绪与报复心理, 而对他们同类却倍加信任与信赖。所以刘某很容易受社会上少数成年聋人的教唆与诱导,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后备军。三、如何预防此类犯罪1、学校应采取的措施。a 实施价值教育。因此,让学生真正明白偷窃行为的价值观到底是对还是错,也许从转变错误的道德评价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