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5孔乙己语文_第1页
2019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5孔乙己语文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页5孔乙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侍候、品行、惋惜、恳切、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 学常识。2深刻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思想。3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4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内涵,体会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或本文的写作背景, 以便带入情境。2教师运用提问点拨法、 组织引导法等, 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学会通过人 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小说精练而含义深刻的语言,提炼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

2、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 的冷酷。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形象意义。2掌握小说的深刻主题。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唐代有位诗人叫孟郊,他在 46 岁时写过一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瞧他那得意劲儿,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得意吗?因 为他考中进士了!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他当然得意了!可是, 在封建科举体制下,像他这样金榜题名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甚至连个秀才也 考不上。今天,我们就

3、来认识这群不幸者中的代表 孔乙己。第2页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 (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 化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 诗集野草,杂文集三闲集 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2背景资料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收录于小说集呐喊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但是封建复辟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 1906 年废除, 但是 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

4、内容,这样就有可 能产生新的“孔乙己”,因此迫切需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 选取了社会的一角 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旨在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反思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3文体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 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 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

5、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官场小说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 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丿咸亨(xi rfiheng荤菜(hu n阔绰(chuE砚(yi)附和(h )羼水(ch n)门槛(kd n蘸(zh n)舀(yd 0打折(sh)e绽出(zh in)不屑(xi)e颓唐(tu )1(2)词语释义 阔绰:阔气。羼:混合,掺杂。君子固穷:语出论语 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第3页营生:谋生。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屑,认为值得(做 )。颓唐:精神萎靡。服辩:

6、即认罪书。文中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年关:年底。旧时年底债主要向欠债的人索债, 欠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 所以叫“年关”。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内容。答案示例: 小说通过 “我” 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 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的变换来划分段落层次。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 一一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本部分又以故事情节的发展 分为三层。第一层 (4 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

7、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二层(10、11):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情节的高潮 )。第三层 (12、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 局。 (情节的结局 )3根据文中的描述,整理孔乙己的个人信息资料,初步了解其人其事。答案示例: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 “上大人孔乙己 ”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 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 夹伤痕 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 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 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

8、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 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亨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 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 书人的架子,炫耀阔绰。(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痴迷科举,至死不悟。(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 豆的 “茴”字有四种写法 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值得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 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 小孩子, 分茴香豆给他们吃 本性善良。 (14) 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 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孔乙己

9、这一人物形象潦倒、没落、腐朽的底层知识分子。(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 “我”是一个十二岁的酒店小伙计, 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 文章通过 “ 我 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孔乙己的性格与命运。“我 ” 在文中是线索人物。而且,用第一人称能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第4页2第 5 自然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 插叙。作用是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是对前面情节的补充,使人物形象 更丰满、更完整。3在第 6 自然段中,孔乙己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示例: 由“不屑置辩 ”到“ 颓唐不安 ”(或:由清高到痛苦、沮丧

10、)。孔乙己一生的 追求就是科举,而屡试不第是他这辈子的奇耻大辱。众人的嘲讽直接揭露他内心的伤疤,使 他无言以对。一个 “笼 ”字写出了他神情的黯然变化之快。4第 9 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 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 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 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 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 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5孔乙己被打

11、折腿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丁举人和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但丁举人却下毒手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其浅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答案示例: 直接原因是他偷丁举人家的东西。浅层次的原因是两人的社会地位悬殊。根 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四、课堂小结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咸亨酒店,这是一个吉祥的店名,“咸”是“都”的意思,“亨” 是“通达”的意思,“咸亨”寓意着一切顺利通达的美好祈愿。但是,在“顺利通达”的名 号下,上演的却是一幕人间惨剧,孔乙己在酒店里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 声中走向了死亡。这难道不是对那个黑暗世态的绝妙讽刺吗?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用

12、自己的话概括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说说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答案示例: 小说主题: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 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当时国民 昏沉、麻木的状态。人物形象特征: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既可怜又可憎的人,其性 格具有双面性 地位低下却不懈于追求功名,穷困潦倒却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 子却又善于自欺欺人,遭人嘲笑、漠视却又孤芳自赏、自视清高,善良天真、凄苦惨绝却又 麻木不觉、至死不悟。二、新课导入第5页孔乙己 是 20 世纪文学史上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 也是鲁迅先生最喜爱、 最满意的作 品之一

13、。 他曾说: “创作此文, 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孔乙己本身存在很多弱点, 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同时他的遭遇也引发了人们的同情与感叹。下面,我们继 续品读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 外貌分析: “身材很高大 ”具有谋生条件; “青白脸色 ” 营养不良, 生活穷困;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 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的 胡子”风烛残年;穿长衫,站着喝酒 地位低下却又自视清高;长衫又脏又破 懒 惰,轻视劳动。从这些描写可见孔乙己的好逸恶劳、 潦倒不堪、 迂腐清高,

14、“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 的封建思想已渗透到他的骨髓里。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其作用。答案示例: (1)小说开头用三个自然段描写咸亨酒店,为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第1 自然段写咸亨酒店独具风格:曲尺形的大柜台,随时温酒的方式,下酒的小菜 盐煮笋、茴香 豆、荤菜;短衣帮靠柜外站着, 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 长衫主顾则踱进店里, “要 酒要菜 ”“ 慢慢坐喝 ” 。这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荤一素、一坐一站,用鲜明的对比揭示 了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是旧社会的缩影。 第 2、3 自然段介绍 “我”的职务、“我”的见闻, 实际上却是在写封建社会那 “教人活泼不得 ” 的阴冷的一角:气氛

15、单调、无聊,人与人之间 对立、欺诈、猜疑、冷酷。孔乙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 “穿长衫”又“站着喝酒 ”的特殊 地位,便揭示了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孔乙己既不肯脱下长衫,不肯放下知识分子的 臭架子,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又摆脱不了穷困潦倒的境遇,这就决定了他悲剧的必然性。(2)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活动的环境 咸亨酒店外,还多次描写人们的笑声。笑的背后 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同样是小说社会环境的续写。只要孔乙己一到店,他就成了大家 取笑的对象,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以大家的笑反衬孔乙己处境的悲惨。短衣帮麻木不仁,对孔乙己没有同情怜悯,相反却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片刻的欢乐;掌柜

16、唯利是图、自私卑劣,在孔乙己被打折腿之后,念念不忘的是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 , 仍在拿他开心。孔乙己是这样一个多余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环境之中,得不到 社会的理解,孤立无援,其悲剧的必然性也就不言而喻了。(3)第 11 自然段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 也须穿上棉袄了 ”,这处自然环境描写紧扣着 “ 冷”字,让读者分明感受到天气的寒冷,为 后面被打断腿后穿一件破夹袄的孔乙己出场做了铺垫,让读者对孔乙己充满了同情,也增添 了孔乙己命运的悲剧色彩。(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

17、了孔乙 己的什么第6页特点?答案示例: “ 短衣帮 ” 与 “ 长衫客 ” 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 “ 站着喝酒 ” ,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 “穿长衫 ”,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势,却穷困潦倒,不能 “踱入”房里,与长衫客平起平坐。孔乙己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 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2 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这个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满口之乎者也 ”为的是显示他 “很有学问 ” ,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 的熏染,中毒之深、迂腐之至。别人从描红纸上“ 上大人孔乙己 ” 这

18、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了这个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3赏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1)( 孔乙己 )便排出九文大钱。答案示例: 一个 “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短衣帮的嘲笑放在眼里,显示了他想摆 阔气、得意炫耀的心理。(2)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 出。答案示例: 一个 “绽”字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活画了他当 时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3)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 么?”答案示例: “窃”和“偷”本是同义词, 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 孔乙己企图故作斯文, 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了他死

19、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 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4 第 4 自然段和第 6 自然段中都出现了“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 此句反复 出现有何作用?答案示例: 众人的快乐是靠揭出孔乙己的伤疤、为他制造痛苦换来的,以乐衬哀,可见 民众的冷漠和麻木。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更加重了表达的效果,揭露了当时的一个社会 问题: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早已使民众麻木不仁。5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的情节, 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 点?答案示例: 教小伙计 “ 茴 ” 字的四种写法,见其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 僵化无用的 “学问 ”视如至宝,表现了

20、他的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则表现了 他的善良天真,“ 多乎哉,不多也 ” 脱口而出,再次说明其迂腐可笑。6 掌柜在算账时“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示例: “忽然” ,说明孔乙己只是偶尔被人想起, 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并不深, 只是由于他欠了十九个钱才被想起, 承接上文 (“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 ),又引起下文 (一 酒第7页客讲 “ 他打折了腿了 ” )。7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 “先写 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可见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 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

21、节有什么用意?答案示例: 从侧面写出了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 “竟” 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 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 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 丁、 孔二人, 同是读书人, 但地位、 命运截然相反: 一 个爬了上去, 成了有权有势的 “举人老爷 ”,成了狠毒的 “吃人” 者;一个因 “半个秀才也 捞不到 ” 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作品通过这一情节,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 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8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与前面来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找到相关段落 第 4、10 自然段,进行对比阅读;不同点可从时令、

22、形貌、衣着、动作、眼神、语气等进行 对比 )答案示例: 相同点:喝酒都遭到取笑。不同点:首次出场 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穿 一件长衫,排出九文大钱,睁大眼睛,尽说些 “ 之乎者也 ” ,急于争辩。末次出场 盘着 两腿、下垫蒲包,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摸出四文大钱,眼色很像在恳求,单说了 一句 “不要取笑 ” ,低声说。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 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再次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9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中的“摸”字用得好,请分析好在哪里。答案示例: 与前面的 “排” 字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孔乙己再没有

23、当初炫耀、得意的神 气。一个 “摸”字写出孔乙己已穷困潦倒到极点,再也没有求生之路可走了。10怎样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答案示例: 因事隔 20 多年,无人确切提起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 ”,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他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 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 可靠的消息,所以说 “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三 ) 熟读课文,主旨探究1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中心主旨。答案示例: 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 大的黑暗势力

24、吞噬的读书人形象。他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 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 “吃人 ”本质的具体表现。全文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世态 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鞭挞了旧社会的腐朽 和病态。2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答案示例: 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 地说,有第8页以下几点: 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 的牺牲品,变成了迂腐不堪的废物,变成了任人践踏的笑料。 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使他成为一个不能成材亦不会谋生的可怜虫

25、。 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 位,反而以嘲笑比自己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向了绝境。(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 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答案示例: 首先,是孔乙己的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谋生, 迂腐麻木,还自视清高,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 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 是别

26、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针对这一点需做阶级分 析)。掌柜代表着剥削阶级,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其他取笑孔乙己的 人,大多是短衣帮,也就是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心存同情,他们的取笑正是对病态 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 理。麻木、毫无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 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达到了小说创作之初 “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的目的,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2简要赏析这篇小说的写作技巧。答案示例: (1)精巧的布局: 描绘鲁镇咸亨酒店,

27、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以“ 我”这个酒店小伙计 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 谨完整,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以“ 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 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民众的麻木的批判,更 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2)巧妙运用对比。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的对比描写,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通过丁举人、孔乙己这两个科举制度的获胜者和失败者的对比描写,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通过

28、孩子和大人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 对比描写,揭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变得冷漠。(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对比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说说两篇小说的异同。答案示例: (1)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 范进中举写于 18 世纪中期,清王 朝正由盛转衰,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趋崩溃,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清廷为维 护其统治,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以 “学而优则仕 ”“读书做官 ”的思想诱惑、毒害读 书人;一方面又施行残酷的第9页文字狱,迫害读书人。 孔乙己写于 20 世纪初期,正值辛亥革 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 “五四 ”运动前夕,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尽管两文写作 时间

29、相距近两个世纪, 但因两位作者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深刻认识, 并深恶痛绝之, 所以他们各自在文中塑造了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描述他们的不同遭遇,抨 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2) 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范进从20 岁就参加科举考试, 直到 54 岁中举, 才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 才使乡邻和丈人胡屠户刮目相看。 而 孔乙己也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但至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反而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打 断了腿,以致最后是死是活也无人关心知晓。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意识、科举制度毒害 颇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之中的一个终于爬了上去,跻身统治者的行列,享受着荣 华富贵;一个始终没能爬上去,穷极潦倒,默默地消失于人间。尽管他们的遭遇不同,却显 示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两种必然结果。(3) 主人公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