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2.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3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第一讲考点及方法介绍教学要点:方法指导。教学过程:一、点击考纲:1 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 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

2、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考情透视:1 、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2 、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3 、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4 、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5 、类别:论文、杂文、评论等。三、解题方法:1 、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主要观点)整体阅读,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勾画关键词句:关联词: “因此”“但是”“如果”“一旦”等;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 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更、甚至、尤其;唯一、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差不多、所有

3、、一切、到 为止、除 之外等。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数字的词: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等。代词: 这,那,它,其,如此等。关键句: 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等。2 、审:审准题干,明确要求。(题干、选项)题目要求:选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 、“解释”“理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内容”和“程度”差异;B 、“推测”“分析” 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 “原因”“证据”

4、 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 类同。3 、找: 明确区间,筛选信息。(找到与选项对应的信息区)找区间,审题干。即细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间。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 查找时, 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逻辑关系 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找错因(见后)。主要包括: 话题关系 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4 、比:仔细推敲,细心辨别。(注意微小的带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主要“雷

5、区”: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混淆范围 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推测有误 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主次不分;选择与兼备;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张冠李戴;肯定与否定不当;范围扩大缩小;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自相矛盾;理解不当。5 、排:细心验证,排除干扰。6 、选:求证检验,确定答案。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小结: 1审清题意和要求; 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忙乱; 4修饰词语勿遗漏; 5“可能”“将来”不要丢; 6“原因”“结果”不调头; 7夸大作用是吹牛; 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 10推测结论有缘由。第二讲重要概念的理解教学目标掌握做“理解

6、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 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

7、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 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4 整合信息,整体把握。 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二、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知识梳理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该概念

8、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本质”也就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唯一的。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鸟的内涵包括“羽毛”和“动物”。)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鸟这一概念的外延少于动物这一概念的外延,因为动物的外延包含了鸟和所有其他的动物,但鸟的内涵却多于动物的内涵。因为鸟除具有一切动物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的属性,如有羽毛等。属性概念的性质及同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

9、系。( 2)联系具体语境,注意上下文。小结: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全、偷换概念等。2演练体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 “礼 ” 和 “ 乐 ” 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夏朝,由于“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于是 “ 礼义以为纪 ” ,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

10、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 ”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 乐 ” 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 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 ” ,并且

11、,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 ” 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 ”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 ” 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

12、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 ” 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 ” 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 乐 ”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

13、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 和 ” 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 和 ” 能够弥合礼之“ 分 ” 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 礼 ”“ 乐” 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步整体把握(1) 全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2) 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答:总提我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意义;分说我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在礼乐文明发展过程中关键人物,礼、乐的作

14、用,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指出古代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我们要汲取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促进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第二步 研做试题(3)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B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D 先秦的礼乐文明经过历代的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

15、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A ( B “完备成熟”的原因 解说不确,应该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 周公“ 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 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 D“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错误,原文是“(4)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A “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B “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

16、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D 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C (“礼乐并存,涵盖一切”错,原文是“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最早的礼乐仪式。B五帝时期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礼仪制度在那时已经建立起来。D周代的礼制集前代之大成,中国古代的礼文明是在周代完备和成熟起来的。【 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与原文“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

17、知其详 ”不符】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题的基本方法方法一: “投石探波 ” 定区间“投石探波”法, 是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 ,偷到文章这个“水面” ,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相关信息的方法。1、找准信息区。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层、一段,也可能是若干段甚至全文。要看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而定。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

18、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基于个人健康 健康社区 健康城市 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 “ 个人健康 ” 发展到 “ 健康国家 ” 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

19、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和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 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 “ 健康国家 ” 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 ” 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等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

20、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B “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D “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答案】: D( D 项的信息源在第段中的最后一句话中“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 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这一战略的作用是“有助于改善 ”而 D 项中

21、的表述 “解决 ”,明显夸大了这一战略的作用。要注意 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筛选,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时空和已然与未然等多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 健康社区 健康城市 健康国家的理念。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 ”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 ”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 ”战略计划,并以10 年为一个发展阶段。【答案】C【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解析】 A 、第一段中“

22、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只见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是整个战略计划将产生的结果,不是条件,逻辑关系倒置了;B、第三段中,“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文意;D、第四段中,“同时, 各国的 “健康国家” 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 ,D项的表述是“并以10 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将一般情况解

23、说成了绝对情况。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 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B建设 “健康国家 ”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 ”发展战略。【答案】: A【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析】 A 项的信息源在文章的第二段,综合第二段信息便可知道,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而不是 “要求从个人层

24、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方法二:文题比对细排除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根红绳,就这么三缠两绕;一种祝福,就这样编结而成。在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里,人们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更现代了:打个电话,发个E-mail 、礼品电报、礼品鲜花等等,让追求简洁明快作风、讲究效率的现代人似乎忘记了某些传统的东西。于是,当年底的商场里挂满中国结时,人们不禁发现,这蕴涵悠悠古韵的手工编织艺术,正是“ 另类 ”的祝福,可以为现代人的 “ 咖啡生活 ” 添加一点茶的芳香。 中国绳索的源、承、祈(佚名 )2下列对“另类的祝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 “另类的祝福”强调这种祝福方式的古老,就像中国茶一

25、样,源远流长。B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祝福方式的不屑,因为它不符合同代人的生活作风和生活节奏。C 文章旨在说明和现代时尚的祝福方式相比,这种古老的方式显得有韵味,很特别。D “另类的祝福”暗含着作者对现代人忘记优秀传统、一味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批评。方法三:识破干扰保准确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阱有: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如上题B 项。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

26、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例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B 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D 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题文比较与 B 项比较,原文说: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

27、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与D 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 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过于武断,以偏赅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28、;或用部分代整体,以偏赅全。例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对应原文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题文比较原文信息已经明确,“艺术默契”是针对“任何艺术”而言的,京剧仅是举例,而选项却把“艺术默契”定位到京剧艺术上,显然犯了以偏赅全的错误。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

29、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如方法一题中D 项。方法四:标志词语助判断1、 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2、 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3、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吟诵的前世今生雅集

30、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式,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意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诗文,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

31、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 (诗、骚、乐、府、词、曲等 )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成为了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

32、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蹿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1905 年清朝废除科举, 私塾面临困境, 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 新学堂勃兴, 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 20 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

33、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 20 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 1948 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1946 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 ” 药方。新中国成立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 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 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 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

34、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 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华读书报 2009年 9月 30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A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B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C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35、D 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文中是: “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 亦用吟诵之法传承 。凡文人皆会吟诵” 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C)A 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B 20 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D 新中国成立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拯救行动,而非原因)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 吟诵是中国传统文

36、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B 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国近代以后如此高。(文中是: “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 几乎 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 几乎 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 ”)第三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要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过程:一、考向探究:重要的句子:是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常指那些承

37、载了较多、较重要的信息或感情的语句。包括:1 、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不同层次的中心句:如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2 、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语句。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3 、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结构较复杂的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用法“反常”的语句等。主旨句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线索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关键句提请注意的句子(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带有提示语的句子等);特殊句结构复杂、含意丰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二、解题指导及典例训练: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38、,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这一点客观题和主观题有相同之处)。要注意: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纯朴的嗜血者“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破坏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2、分析句子的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的关系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住

39、、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话只是一个句子,但由于句子长,结构复杂,如果不做细致的分析,意思就难以理解。分析时首先指明整段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规律”,这个“规律”即后面的“事实”,这个事实即冒号后面的全部句子;这三个宾语又是同位复指,而且一个补充说明一个,层层深入,其中第三个宾语又是一个多重复句,句首“正像 一样”作全句的状语。舞之美作者认为,

40、舞蹈的美“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这是因为舞蹈所假之物是自然存在的人。3、分析修辞手法,揣摩表达意图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黑客却如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纠缠着每一个需要光明的人。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对会阳光下的黑影。比喻,黑客是网络的黑暗现象,在我们需要网络时,他们如影随形,防不胜防。4、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解释句子内涵的作用。5、关注句子的位置,联系语境分析:总领句结合领起的范围(下文)作答总结句结合总结的范围(上文)分析过渡句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上下文)作分析6、从相邻句入手论述文阅读中对于那些关键性语句,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

41、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有些还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理解句意。三、几个原则: (主要步骤“读”“找”“比”)1 审清题干,明确指向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句子,应对句子所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以明确题干要求的指向。2 还句入文,揣摩句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读懂原文,揣摩其句意,这是作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根本条件。3抓住关键词,找到突破口根据语境读懂句子大意后,再细读该句,找出其中具有指代性、隐喻性、逻辑关联性的关键词语,以求深刻透彻地理解句子含意。4 细心比照,鉴别真伪在深刻理解句子含意

42、的基础上,将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细心比照,加以判断。一般说来,试题的每个选项都是从原文的某个层次、 某个角度提炼概括或转换而来的, 这些选项有的是原文信息的准确反映,有的则是命题人故意将信息扭曲而设置的干扰项。考生要想准确选答,必须对命题“陷阱”提高警惕。四、巩固练习(常和其余类别一起进行)第四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 获取所要求的信息; “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题时可分“索检原文 比对选项作

43、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的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读、审、找、比)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 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 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 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 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

44、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 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要仔细辨别干扰项的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 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

45、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空间错位,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例: 斯库耳 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

46、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 实行图腾制度选项: 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 施行图腾制度。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在没有人类

47、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 不得杀人, 不得奸淫, 不得偷抢。 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自然法是人定法(即人类制定的法律,是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

48、我们的自然本性。在国家产生以前, 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 ,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 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 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

49、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自然法思想萌生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逻各斯”概念。真正使自然法形成一个传统的还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试图把自然与人性调和起来。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同斯多葛派一样,他也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他认为自然法既是根植于自然的“正确规则”或“最高理性”,又体现了人的理性。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

50、会吃亏。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法律称作政治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称作民法。政治法是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民法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此外,还有规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12.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广义的法律,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客观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律。B. 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C. 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

51、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D. 斯多葛派和西塞罗基于对人性弱点的认识,都试图用自然法来支配人类,以便调和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E. 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AD( B. 不是“所有存在物的法律”,而应是“人类世界的法律”,因为“所有存在物”包括人类世界的存在物和物质世界的存在物,而“物质世界存在物的法律”则是固定不变的。C.人们制定并强制推行法律,是在国家产生之后,而非“国家产生之前”。E. 人定法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自然法和物质世界的法律则不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52、人类需要制定法律的原因的一项是(C)A. 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如果不加以强制性的限制,就会危及社会。B. 自然法的执行缺乏足够约束力,无法确保能够真正得到遵守。C. 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个部分,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支配。D. 由国家制定法律,才能更有效协调社会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解题对策:阅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 a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 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例:论法的精神 12 题 C项:国家产生之前, 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 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 因果混乱:(强加关系)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此外还有递进、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强加。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