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_第1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2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3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4页
《后赤壁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后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 ,要求消除语言障碍 ,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 ,要求:(课前完成)1、熟读全文 ,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

2、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 ,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 ,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 ,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 ,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 ,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 ,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 ,一住四年第二

3、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 ,62岁时贬至儋州 ,到65岁才遇赦北归 ,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 ,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 ,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顶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 ,诗如?寒食雨二首? ,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 ,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 ,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

4、,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决、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 ,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 ,前后仅相隔三个月 ,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 ,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三、诵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1、正音、释义 ,疏通文意(同学质疑 ,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 ,正音、释义皋go 坂bn 行xíng 鲈lú从:使

5、跟从 ,译为“带着坂:山坡 ,斜坡乐:以之为乐行:走已而:不久 ,一会儿何:怎么办薄:迫近举:撒顾:可是谋:商量诸:兼词 ,相当于“之于须:通“需(二)读第二段(同上) ,正音、释义巉chán 栖q 鹘hú 冯píng 划huà 悄qio 凛ln断:阻隔曾:才 ,刚刚摄:提上:方位名词作动词 ,向上履:践踏 ,踩巉岩:险峻的高山 ,此处指赤壁披:拨开蒙茸:茂盛的草丛踞:蹲坐危:高焉:相当于“之 ,译为“我悄:忧愁样子肃:恐惧的样子凛:恐惧的样子(三)齐读第三段(同上) ,正音、释义裳cháng 缟go 戛jiá

6、 翩pin 跹xin 揖y 俛f东:名词作状语 ,向东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 ,此指白色西:向西飞 ,方位名词作动词羽衣:名词用作动词 ,穿着羽毛做的衣服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俛:同“俯 ,向下 ,低头 ,和“仰相对畴昔:过去 ,以前寤:睡醒 ,与“寐相对户:泛指门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我们先来看一张表 ,同样是黄州赤壁 ,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 ,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 ,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时间 七月既望 ,初秋 十月之望 ,初冬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7、景色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导:表达的句子要读得平缓 ,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 ,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 ,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慨渐入悲伤沉重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 ,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四、赏析课文第一段:1、在复游赤壁之前 ,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

8、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 ,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顾→乐→叹→谋→游(初到黄州 ,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 ,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 ,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 ,仅靠他微薄的薪奉 ,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 ,让其开垦耕种粮食 ,才根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 ,因是在大雪中修的 ,四壁绘有雪图 ,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 ,可供生活不时之需 ,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 ,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9、“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直译到“描述 ,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复原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白描式的写景语言 ,质朴清新 ,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 ,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 ,环境之清空 ,静谧宁馨的气氛 ,衬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 ,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

10、,有必要说明一下)“大火流兮草虫鸣 ,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 ,秋虫鸣叫 ,繁霜出现 ,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 ,而是二物同一气 ,都是水气凝成 ,凝成物假设暖那么是露;假设寒甚 ,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那么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 ,稍稍微喧破晓霏 ,只有江枫偏得意 ,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 ,进而诗歌相和 ,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

11、,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 ,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 ,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 ,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 ,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 ,当属?二红饭?:“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 ,卖之价甚贱 ,而粳米适尽 ,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 ,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 ,用浆水淘之 ,自然甘酸浮滑 ,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 ,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 ,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

12、斥 ,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 ,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 ,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 ,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 ,和着粳米做饭 ,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 ,参加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 ,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 ,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 ,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 ,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 ,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 ,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在“乌台诗案中 ,王闰之“几怖死 ,哭得死去活来 ,苏东坡也万箭钻心 ,却“无一语之 ,只回头“顾老妻曰:&lsq

13、uo;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 ,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 ,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 ,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 ,当此生离死别之时 ,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 ,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 ,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 ,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 ,成熟于穷乡僻壤 ,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 ,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 ,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 ,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从中了解作者内心

14、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教学过程:一、赏析课文第二段:良宵、贵宾、佳肴、美酒 ,四美已具 ,重游赤壁 ,乘兴而为时隔三月 ,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 ,你最喜欢哪句 ,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 ,最后教师小结)?前赤壁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1)“断岸千尺 ,夸张手法 ,明写岸之高

15、,暗写 (水之浅)(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 ,已是初冬 ,天气清朗 ,作为参照物的山 ,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 ,月亮就显得小了)小结:全用白描 ,状景写情 ,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 ,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 ,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 ,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到达了完美的统一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 ,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 ,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16、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 ,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 ,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 ,间以三字句 ,后以六字句收尾 ,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 ,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 ,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 ,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 ,“凛乎不可久留呢?登山所见景物“巉岩、“

17、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 ,色彩是阴暗的 ,“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 ,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气氛与自然和而为一后 ,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 ,而深感个体的渺小 ,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 ,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另 ,作者被贬黄州 ,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 ,仍是待罪之身 ,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 ,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 ,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 ,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 ,使苏轼不敢久留 ,重新回到船上 ,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

18、 ,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随遇而安的态度 ,感情又转为平静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因此 ,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宁固穷以济意 ,不委屈而累己 ,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抚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 ,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第三段:1、该段共三层:、江

19、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不见其处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创造胸前一段真实了悟 ,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假设无后赋 ,前赋不明;假设无前赋 ,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 ,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 ,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 ,乐那么乐矣 ,转眼之间 ,其乐安在?以是观之 ,我与二客 ,鹤与道士 ,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 ,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 ,一为方外之禽 ,一为方外之人 ,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

20、士所化?如庄周梦蝶 ,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 ,在?为杨道士书帖?中 ,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 ,饮醉夜半 ,有一鹤自西南来 ,掠余舟而西 ,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那么在梦幻之中 ,未必是真 ,亦未必非真 ,由实生虚 ,虚虚实实 ,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 ,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 ,不觉已经入夜 ,看江天一色 ,风露浩然 ,他有所触动 ,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 ,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

21、逝 ,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 ,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 ,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 ,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 ,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 ,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 ,担忧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 ,急急忙忙赶到苏宅观察 ,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 ,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 ,也将信将疑的)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 ,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有高人隐士之风 ,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

22、仙凡之间 ,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 ,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 ,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 ,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 ,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 ,讲究务实 ,“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 ,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 ,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

23、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 ,作者的处境窘困 ,心情苦闷 ,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 ,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 ,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 ,也像李贺的?天上谣? ,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 ,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 ,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 ,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梦是一种追求 ,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说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 ,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 ,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 ,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表达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 ,教师小结)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 ,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 ,侧重写江月木石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 , 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