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知识点大全_第1页
民法知识点大全_第2页
民法知识点大全_第3页
民法知识点大全_第4页
民法知识点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指一定社会调整特定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主要内容包括: 财产关系方面:权利的种类归属行使救济途径人身关系方面: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法律人格;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及身份关系;民事主体的行为(法律行为;民事主体违反义务时的法律责任等。民法的地位:是国民生活的基本法。2、民法的起源(二民法的特征(调整对象1、民法调整的是民事关系(属私法民事关系是指自然人、法人为私利而实施的生产、生活、处分权利、履行义务等活动所引发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民事:即私事,是与国事无关的私人事务。如,投资、合伙、劳动力的雇佣,订立遗嘱、签订合同,婚姻的结合与离异,亲属间的

2、扶养,遗产的继承等等。国事:即国家公共事务。如,国家机关的设置对市场的干预。2、民法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在法律上,财产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这两类。财产关系财产所有关系是指因占有和支配物质资料或精神财富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如,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占有使用处分权等等。财产流转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因交换劳动成果或其他财产而发生的财产由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经济关系,即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如,因转移所有权而发生的财产流转:买卖、赠与。因转移财产的使用权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出租物品、借贷。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如,姓名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

3、权等。对财产所有关系的调整包括四个方面。确定所有权的内容;确定所有权的归属;所有权的取得方式,确定所有权的保护方法对财产流转关系的调整,主要是设立债的制度。对人身权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规定人身权及其保护范围;确定对他人人身权应当遵守的义务,规定保护的方法。3、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平等主体:是指双方或多方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的人。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如,买卖、借贷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如,纳税、财政拨款、上缴利润、征收、征用、扣押、没收、罚款等。简言之,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商品交换关系。4、民法是适用民法的原则和方法调整财产关系

4、和人身关系刑法与民法在调整对象上是有交叉,但调整方式和原则不同。小结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是民法在调整对象上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点。如,诉讼法是调整在诉讼(刑事、行政、民事期间,当事人、法院和检察院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是调整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一方,以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基于职权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基本上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三民法的渊源1、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广义的民法:是指调整一切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包括民法典和单行民事法律规范(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等,还包括其他法律当中的民事规定。狭义的民法:特指民法典和单行民事法律规范。2、我国

5、民法的渊源(1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2单行法律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3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4民事习惯(5国际条约如,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公约二、民法基本原则(一民法基本原则概述1、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效力贯穿整个民法制度和规范之中的民法根本规则。2、特点抽象性内容丰富3、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其一,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时都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其二,它是法院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据以裁判案件的依据。二、民法基本原则(二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3条

6、1、平等原则的含义: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平等、相互间的关系(法律地位平等,并且主体的合法权利平等地受法律的保护。第一、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行政干预、行业垄断造成交易地位的不平等;格式合同:Take or leave it第二、当事人的权利受法律平等地保护. 在诉讼制度上对于各种人要一视同仁地加以保护;同样的权利损害承担同样的责任。(三自愿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1、含义:所谓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依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充分自由地决定是否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即,“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不受任何约束、依据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决定自己的民事活动的法律原则。包括以下内容:民

7、事主体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法律行为;民事主体之间根据自己的意志形成的协议,对于订立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具有和法律一样的效力。该原则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现代,意思自治要受到诚信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限制。2、自愿原则的表现其一,当事人自由地决定民事事项;受欺诈、受胁迫等违反自愿原则的行为会导致行为无效的结果。其二,法律保护当事人的自主意愿。当事人的意思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合同中“约定大于法定”规则。3、自愿原则在民法中的地位-核心原则。民法是私法,在私权处分方面,当事人意志优先是首要的价值观念。此乃商品交换规律所决定。4、民法中自愿的相对性第一、自愿是普遍原则,但民法中仍有非自愿的情形;第

8、二、自愿是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愿。合同约定:工伤、死亡,概不负责-免除人身损害责任条款的效力?(四公平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1、公平的含义:公平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在权利、义务、责任等内容上的均衡状态。2、公平观念的演化3、公平原则的具体表现第一、当事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平等。第二、当事人在利益关系上应均衡。权利义务对等的客观标准权利义务对等的主观标准第三、合理分配民事责任。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1、含义:是指在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守信,善意履行义务,不滥用权利。善意履行

9、义务:使对方权利最大化地实现。3、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善意履行义务。第二,在合同约定不明或者在订约后,客观条件发生重大改变时,依诚实信用的要求重新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总之,从事民事活动应诚实不欺,善意待人,履行“善良家父”的注意义务!(六禁止权利滥用与公序良俗原则1、概念: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指的是任何民事权利的行使都应兼顾权利的社会性,不得超过权利的正当界限。2、权利滥用的表现方式一是,行使权利缺乏正当利益。二是,选择有害的方式行使权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恶意诉讼。3、滥用权利行为的特点第一、权利人具有合法权利权利人依法享有处分权、使用权、价格决定权等。第二、

10、权利人行使权利超过正当界限。如,暴利行为和低价倾销;遮挡;向婚外同居人赠与财产。权利是有外延或界限的,每个人的权利都以公共秩序、他人的权利以及善良风俗为界限。4、行使权利的界限: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因法律规定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的领域。行使权利不能侵害已有的制度或者权利,否则不被法律所承认。善良风俗:指一个社会的社会公德,包括人格尊严、性道德及家庭婚姻道德等方面的道德行为准则。行使民法上的权利,也不能损害社会公德。如,借腹生子协议、提供卖淫服务的中介服务。故,法律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以公序良俗作为行使权利的界限。三、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具体的民事权利、义务存在的基

11、础。(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1、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受民事法律调整和保护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以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第一、民事法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所有权法律关系第二、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每一种民事法律关系都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内容。该权利义务,或者由法律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第三、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发生。一是法律关系的范围和条件由民法确定。二是指法律关系当中的权利义务受法律保护。3、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1民事法律关系是我们各项权利存在的基础。民事权利存在于具体的法律关系当中;不同的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

12、利义务是不同的。(2法律关系也是裁判机关判断是非、解决纠纷的根据。(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组成法律关系的基本成分,包括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亦称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合伙、联营、国家、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三、民事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民事权利或者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民法关于主体的最一般属性规定,习惯称“人法” ,包括权利主体的类型及其

13、最一般的属性,以及亲属法的规定,如监护制度。_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在诉讼关系中称之为标的物。分类:物权关系的客体是物(或权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给付行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特指给付行为。包括给付标的物(交付、完成工作或者某种不作为行为。债的关系:债权人给付债务人债的关系表现为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给付的权利和债务人应为给付的义务。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指通过智力创造所形成的、有价值的结果。如,文学作品、绘画、软件、配方,外观设计等等。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人智力成果非权利人人身权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

14、。人身利益是指根据民法产生的人身的各种权利中所包含的利益,可分为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基于人身利益发生人身权法律关系。如:生命权法律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法律关系当中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民事权利的多样性:从权利的性质划分,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从权利主体划分,有夫权、妻权、委托人的权利等。民事义务的多样性:财产义务与人身义务;主义务与从义务;。(三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1、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含义产生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形成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的法律现象。变更是指因法律事实出现,而使已有

15、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的现象。消灭是指已有民事法律关系因法律事实的发生而终止。2、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原因概念:是指为民法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特征:(1首先是客观现象(2法律事实是民法所确认的客观现象3、法律事实的分类民事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又称自然事实。如,出生和死亡、时间的经过(状态、行为能力的丧失、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2 行为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人的行为。民法上行为的分类第一、私法上的行为与公法上的行为。第二、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表意行为

16、: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旨在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事实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主观上并无发生民事法律关系之意思,但该行为的实施依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第三、适法行为与违法行为适法行为:是指符合民法规范,为民法所肯定或不为民法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法规范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缔约过失行为。四、民事主体概述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民事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主体制度,是一个国家调整基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基础。从罗马法至今,民事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一自然

17、人的权利能力1、概念: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P139理解要点:第一、民事权利能力是“人格”;第二、民事权利能力是国家通过法律赋予的;第三、民事权利能力不同于民事权利;第四、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与人身的不可分性.2、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民法通则第九条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据此,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出生是一法律事实,导致如下法律效果:(1因出生获得民事权利能力;(2因出生发生了以该自然人为主体的人身权法律关系。(3因出生成为某些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主体。出生的标准:脱离母体,独立呼吸。胎儿的合法权益问题。3、民事

18、权利能力的终止(1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是指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因某种法律事实而消灭。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通则第9条。(2死亡是一法律事实,导致如下法律效果:第一、权利能力消灭,基于权利能力的民事权利消灭。姓名权、名誉权、知识产权除外。第二、财产继承法律关系发生;第三、婚姻关系当然消灭;第四、清偿债权债务。(3死亡的形式自然死亡:标准是自然人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停止。宣告死亡: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裁判机关推定其死亡的制度。宣告死亡的条件: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四年或两年。宣告死亡的程序:利害关系人申请,裁判机关公告。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

19、律行为有效。”-有限的法律效果。片刻死亡推定。片刻死亡推定对于互有继承权的自然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法律确定他们先后死亡顺序的制度。如,甲乙二人为夫妻,乘飞机旅行结婚,飞机失事,二人在同一事故当中死亡。甲有继承人,乙无继承人。假定一:甲先死亡,甲的财产由乙继承,乙后死亡,甲乙的共同财产成为无主财产。假定二:乙先死亡,乙的财产由甲继承,甲后死亡,甲乙的共同财产由甲的继承人继承。最高院的相关规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二自然人的行为能力1、概念:是指自然人以自己的意思成立法律行为的能力。包括: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以自己的行为承担义务。2、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划分 划分的标准:是否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

20、的能力。按照这个标准,民法将自然人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2、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划分(1完全行为能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概念:能以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包括:A、18岁以上的成年人;B、年满16岁,以自己的收入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人。完全行为能力人行为的法律效果:自己独立实施的行为有效;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害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

21、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61.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扶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者调解延期给付。(2限制行为能力人概念:能以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部分民事权利、承担部分民事义务的人。包括:A、10-17岁的未成年人;B、轻度精神病人、轻度智障。限制行为能力人行为的法律效果:以自己的行为从事与其学习、生活相关的民事活动有效;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害的,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3无行为能力人

22、概念:不能以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包括:A、0-9岁的儿童;B、重症精神病人、痴呆;C、禁治产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为的法律效果:民法通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亦即,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无效。(4无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3、划分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意义第一、区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有助于在实践中判断行为的效果。第二、区分自然人

23、的行为能力,有助于在实践中确定责任主体。完全行为能力人独立承担责任;限制行为能力人在依法可为行为范围内独立承担部分民事责任;无行为能力人行为产生的责任承担。(三法人p1431441、法人的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2、法人的产生中世纪教会管理的无主财产的出现,是法人产生的经济基础;海外贸易风险分担制度,是法人责任制度产生的法律基础。最早的法人组织:东印度公司(十七世纪其章程规定:“公司的财产与公司股东的财产相区别;公司的债务以股东的出资额为限。”3、法人的特征(1依法定程序和条件而成立的组织符合法条件、经过审批、登记而成立的组织。

24、(2该种组织有独立的人格虽然是“拟制人” ,但具有独立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机关,且独立承担责任。(3法人的存续具有永久性。3、法人的分类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可分为:1、企业法人。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特征:第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第二,企业法人的财产来源于股东的投资或者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第三,企业法人是依核准登记程序成立的法人。2、机关法人。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国家权力,并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成立:国家机关依照法律或行政命令设立,不需要进行核准登记程序,即可取得机关法人资格。资

25、金来源:机关法人的独立经费是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性质:履行国家职能的专门组织,机关法人不得进行营利活动。责任:国家机关因从事民事活动或侵权发生的责任,由国家依国家赔偿法承担责任。3、事业单位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成立:依照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而组建;或由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建的事业单位,应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方可取得法人资格。资金来源: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集资入股或由集体出资等方式取得。性质:以公益为目的,一般不得营利。责任:事业单位以法人名义从事民事活动所产生的债务,应以它们的独立经费负清偿责任4、社会团

26、体法人4、法人成立的条件(1依法成立成立目的合法、成立的程序合法。(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是法人作为民事主体的责任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决策机构:也称意思机关,是指法人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形成法人的意志、决定法人重大事务的机构。如,股东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执行机构:也称执行机关,是指负责贯彻执行决策机构的决定,具体负责法人日常业务活动的机构。如,经理厂长校长监督机构:也称监事机关,是指监督法人执行机构活动的机构。如,监事会、独立董事。(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承担责任,是指法人依法以其经营管理或所有的财产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责任,而不是由其他组织、个人代替或连带承

27、担责任。种类:第一、法人对其自己的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第二、法人对其成员的授权行为承担责任;第三、法人应对其分支机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5、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是指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p143特征(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相比:第一、起止的时间不同自然人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消灭。第二、基于权利能力资格而享有的权利范围不同法人不享有基于生物体而产生的权利;自然人不享有基于社会组织而享有的权利。第三、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差异性自然人权利能力平等;法人则根据社会需求及政府许可而具备不同的权利能力。5、法人的民事权利

28、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概念:是指法人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P143 特征(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相比第一、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享有的时间与其民事权利能力享有的时间一致;第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范围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一致;法人只能在核准的范围内承担义务、享受权利。(现放宽政策第三、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由法人机关或法定代表人实现。法人机关的行为法定代表人的行为法人成员的行为法人的委托代理人的行为法定代表人与法人代表通则第三十八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是指受法人委托实施法人行为的人。二者的权利来源不同,法律地位

29、不同。6、法人的变更和终止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在其存续期间和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组织机构、活动宗旨以及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包括:注意:法人组织机构变更后,其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承担。法人的终止是指法人资格的消灭,即法人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丧失。法人终止的原因:第一.依法被撤销。依法律、行政命令直接规定撤销其法人的资格;因法人违反法律的规定而被撤销。第二.法人自行解散。第三.依法被宣告破产。破产,是指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法院对债务人的总财产进行概括的强制执行,以使全体债权人获得公平清偿的程序。程序:经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主管部门以及债权人等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有关法律规定,核实情况后宣告其

30、破产。清偿顺序:(1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劳保费用(2国家的税款(3银行的贷款(4破产债权五、民事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1、概念:民法通则第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法律行为的范围包括:A、设立权利义务的行为;如,建立买卖、雇用、婚姻关系等B、变更权利义务的行为;如,改变原有法律关系当中的权利义务。C、终止权利义务的行为。以履行义务、撤销行为或者解除行为消灭原有法律关系。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与非法律行为相区别(1民事法律行为是以发生一定私法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区别于普通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区别于事实行为,非自由的

31、意思表示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胁迫。所谓胁迫是指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属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给法人、其他组织的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袁示。(3民事法律行为应是合法行为区别于违法行为。民事行为法律行为(合法行为;无效行为(违法行为;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违法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违法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是指民事主体实施法律行为的方式,亦即行为人作出

32、意思表示的方式。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56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据此,可以从理论上分为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两大类。1、明示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积极、明确、直接地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1口头形式。口头形式是指行为人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特点:口头形式的优点是简便灵活;直接迅速,运用方便;其缺点是没有可以保存的文字根据。(2书面形式。书面形式是指行为人直接用书面文字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如,自书、代书遗嘱,订立合同的电报、电传等。特点:书面形式内容明确、客观,是证明事实的重要证据。分类:a.一般书面

33、形式即法律没有特殊要求的书面形式。b.特殊书面形式是指法律有特殊要求的书面形式。包括:公证:由公证机关对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行为。鉴证:由有关主管机关对当事人申请的书面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审查、鉴定并加以证明的形式。认证:由有关机关对书面民事法律行为的真实、合法性予以认可并证明的形式。核准登记和公告形式等。(3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形式。概念:是指行为人直接用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如,录音遗嘱、录像遗嘱、录音的授权、证人录像证言。特点:客观明确、形象逼真,但易于修改。2、默示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默示形式是指行为人通过明示形式以外的作为或不作为的间接方式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法

34、律依据: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66条:“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默示形式又可分为推定行为和沉默两种情况。推定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积极行为,他人根据这种作为可以推断出其内在意思,也叫做作为的默示形式。如,房屋租赁期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房租,出租人也继续收取房租。-推定为双方同意延长租赁合同期限。又如,住宿客人在宾馆客房中自取带有价格标签的商品消费。-推定为以意思实现方式成立买卖合同。应当注意:这种推定要有法律依据或者符合交易习惯。沉默沉默是指行为人不实施任何积极行为,他人根据这种不作为可以推断出其内在意思

35、,也叫不作为默示。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如,张某携妻子到李某家向李某借钱2万元。李某见此,就把钱借给了张某。张妻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事后,当李某找不到张某要钱的时候,李某就找张妻讨债,张妻说,“那是我的前夫个人向你借的钱,不是我借的,我还不着。我们现在离婚了。”注意:“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民法通则若干意见66条(三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 意思表示真实;(三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

36、利益。据此,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条件为:行为人应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符合这些条件的行为方能取得预想的法律效果。第一、行为人应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首先,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在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关的民事活动中,才具有行为能力。其次,完全行为能力人实施行为的范围也不是无限的。第三、法人应在核准登记的生产经营的范围内实施行为。第二、意思表示真实。(法律行为成立的条件含义:一是必须出于自愿,二是意思表示没有误解(意思表示一致。自愿即在作意思表示的时候,要自由。非自由的意思表示(1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

37、出意思表示。(2胁迫。所谓胁迫是指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属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给法人、其他组织的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3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袁示。解是指因一方或者双方的过错而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以及标的物及其品质、质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包括认识错误、表示错误等情形。意思表示一致,包括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及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一致。第三、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其一、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民事行为

38、违法的一般表现A、行为的主体不合法非金融企业集资、行政机关作为担保人。B、标的违法将金银、枪支作为买卖标的物C、权利、义务违法雇凶伤人D、行为目的违法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E、法律行为的形式违法未按法律规定的、或约定的形式实施法律行为。其二、遵守公序良俗。(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单方行为是仅由一方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设立遗嘱、债务的免除等。双方行为是由两方行为人相互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行为。多方行为是由多个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成立合伙的行为、公司股东会的决议等。区分的意义:

39、法律对三者成立、生效的要求有所不同。2、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有偿行为是指行为人须为对价,方能取得权利的行为。绝大多数双方民事法律行为是有偿行为。无偿行为是指行为人取得权利无需支付对价的行为。如,赠与行为、借用、无偿保管行为。区分的意义第一、行为成立的条件不同;第二、法律对两种行为的义务要求不同。3、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诺成性行为是指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即“一诺即成”。大多数双方法律行为都属于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实践性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外,还需要以物的交付作为成立要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如,借用、小件物品保管、铁路货运是实践性行为。区分的意义:在于两种

40、行为的成立生效要件不同。赠与的性质?4、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要式行为是指依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行为。如,缔结婚姻关系、票据行为就是法定要式行为。不要式行为是指法律不要求特定形式,行为人自由选择一种形式即能成立的行为。多数民事法律行为为不要式行为。区分的意义:行为生效的条件不同。(五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法律行为效力的含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是指已经成立生效的法律行为,在当事人之间引起了意思表示内容所追求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后果。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已生效的法律行为产生了新的法律关系,如:通过缔约行为成立了买卖关系

41、、赠与、租赁关系;通过登记行为成立了婚姻关系、收养关系等。当事人及第三人都应遵守新的法律关系之要求。2、法律行为的对内、对外效力对内效力是指实施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必须遵守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新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关系,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对外效力对于法律行为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任何个人、单位都不得侵犯。3、违反法律行为的要求将承担法律责任对于不履行法律关系规定的权利义务的情形:一方面,强制当事人一方按新的法律关系要求履行义务;另一方面,要求违反义务的行为人对被侵权一方进行法律补救,赔偿损失。4、法律行为的变更与解除法律行为的变更,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局部调整行为

42、。法律行为的解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当事人双方溯及既往地消灭已有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对生效法律行为,基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之间的协商一致,可以对该法律行为内容进行调整,甚至解除该行为。如:基于不可抗力的变更与解除;基于情事变更的价格调整或合同解除。(六无效行为1、概念:无效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因而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如,供应弹簧刀的合同。2、特征:第一.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无效行为的瑕疵行为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不真实;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二.不产生行为人意思表示所预期的法律效

43、果。第三.无效民事行为是确定的、绝对的、自始的无效。无效是确定的、绝对的、自始的无效。确定无效指无效状态是不可改变的。区别于相对无效行为。如,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实施的行为经监护人追认有效。自始无效是指从行为一经成立就无效;行为一旦被确认为无效,其效果追溯到行为实施之始。绝对无效是无须任何人主张,自无履行的必要。3、无效行为的种类第一、主体不合格的行为。主体不合格的行为主体不合格的行为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依一般生活习惯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处分其零花钱的行为有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年龄智力状况和

44、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以及纯获利益的民事行为有效。其他行为应征得监护人的同意。第二、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无效的行为。如,因欺诈损害国家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第三、因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1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虚假的民事行为伪装的民事行为虚假的民事行为虚假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为掩盖其非法目的,形式上实施的、并没有相应的效果意思的民事行为。例如,甲为了逃避法院对其财产的强制执行,虚假地将其财产赠与给乙。虚假民事行为无效,并不产生预期的行为后果。伪装的民事行为伪装的民事行为,是指以一种表面上合法的民事行为掩盖另一种真实的民

45、事行为。如,某高校(全民单位以私人(张某名义购买刘某的私房,表面上是张某与刘某之间的房屋买卖关系,但实际上是高校与刘某之间的房屋买卖。前者是伪装行为,掩盖真实的高校与刘某之间的房屋买卖。伪装行为因无真实效果意思应当认定无效;被掩盖的真实民事行为如果其本身合法则应当有效;若其本身并不合法(如本案,应认定为无效民事行为。4、民事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无效行为的法律后果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无效行为所必然发生的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的法律后果。无效行为并不是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只是不产生行为人所预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无效行为法律后果的种类: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财产返还财产,民事责任方式之一,是指民事行为被确

46、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双方因该行为从对方取得的财产,应互相返还给对方,以便将财产关系恢复到未实施民事行为之前的状态。赔偿损失是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对民事行为无效或被撤销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经济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依各自过错大小相抵后赔偿对方损失。如,因借款合同无效而造成的利息损失。追缴所取得的财产,民事责任方式之一,是指因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因此而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六、民事权利(一 民事权利概述1、概念: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依法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2、理解要点(1

47、权利实质上是行为的自由权利是行为的自由自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自由;如所有权;要求他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自由;如债权;这些行为的自由都受法律的保护(2权利的核心内容是满足权利人的利益(3权利是行为的可能性权利是行为的可能性,是指法律上规定的权利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一种抽象的权利。客观权利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主观权利民事主体实际享有的权利。客观权利法律事实主观权利(4权利的根据是法律物权、知识产权权利法定债权权利从约定3、民事权利的分类第一、以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划分为财产权、人身权与知识产权。区分的意义:人身权一般不能转让和放弃。第二、绝对权与相对权;绝对权绝对权,是指权利人不须借助义务人的

48、行为就可实现其权利,且义务人不特定的,权利人得向任何人主张的权利。如,财产所有权、人身权。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特点:一是这种权利的权利人不需借助义务人的积极行为就可以实现权利(支配权。二是它可以对抗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所以又称为对世权。相对权(对人权相对权,是指以特定的义务人为相对人,须通过特定义务人实施一定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如,债权。债权人(特定债务人(特定特点:权利人的权利须依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才得以实现;义务人是特定的,权利人只能向特定人主张权利。区分绝对权与相对权的意义两种权利实现的方式不同;绝对权(所有权仅依靠权利人的行为便可实现权利。而相对权(债权须借助义务人的行为实现权

49、利。当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两种权利的权利人主张的对象不同。:第三、请求权与抗辩权。请求权,是指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包括对债务履行的请求权和作为救济手段的请求权等。如,请求对方支付货款;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等。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包括一时抗辩权和永久抗辩权。如,不安抗辩权;超过诉讼时效抗辩权;穷困抗辩权。请求权与抗辩权都应以实体法为依据。(二财产所有权1、财产所有权的概念p152民法通则第71条: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权利主体(特定物义务主体(不特定绝对权、对世权2、所有权法律关系(1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主体;所有权法律

50、关系主体所有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所有权法律关系当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包括所有人(权利人和非所有人(义务人两方。权利主体(特定物义务主体(不特定其中,权利人是特定的自然人或者法人,义务人则是指权利人以外所有的人,即不特定的人。权利主体的种类:自然人法人合伙国家集体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等。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财产(物。所有人物非所有人民法上的物是指人身之外,为人力所能支配、有体、并具有使用价值、允许流通的物质资料。(区别于权利、智力成果物的种类:动产不动产货币有价证券(2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客体;民事法律关系

51、是主体基于某一客体而与他人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3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所有权法律关系当中权利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义务内容。一般是指权利人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以及非所有人不作为的义务。占有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的财产实际控制和管领的权利。实际控制,是指对财产的直接把握;管领是指在自己力量范围内对财产的间接控制状态。例如,工厂购买的机器,安装在车间里供生产使用;自然人在居住的楼房下晾晒衣物等。收益又称孳息,是指所有人的财产所产生的新的利益。孳息是指根据自然规律或者法律规定,物所产生的新的利益。包括自然孳息和法定孳息。自然孳息物根据自然规律所产生的新的利益。如,鸡蛋、果实、牛黄等。法定孳息物根

52、据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新的利益。如,存款利息、房屋租金等。孳息的归属一般应当归原物所有人所有。也可以依合同的约定,由产生孳息时的合法占有人所有。无依据占有他人财产,返还财产时孳息一并返还。处分指权利主体决定财产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命运的权利。事实上的处分是指财产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消费直接消耗而消灭。如,粮食被食用而消灭,某种工业原料被投入到生产当中,转化成产品,原料因而消灭。法律上的处分是指通过法律行为变更或消灭所有权的行为。如,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转让给他人,或将财产抛弃。3、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财产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发生。原始取得对原无所有权的物的取得。如,对无

53、主物、孳息的取得;没收财产等。继受取得对原有所有权的物的取得。如,通过买卖、雇用、赠与、遗赠等方式获得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消灭是指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而灭失。消灭的原因:转让、抛弃、客体灭失等。4、财产所有权的行使(1权利人行使要求:依法行使所有权。(2非权利人行使根据经济规律,非权利人可以行使他人财产所有权。要求:非权利人行使他人财产所有权,要有依据。没有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行使他人财产所有权,构成违法或者犯罪。如,盗窃、侵占。(三债权1、债的概念“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

54、人。” 民法通则第84条债-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关系。如,依照法律规定,受害人请求侵权人赔偿;依照合同,买方请求卖方交付商品。债权人(特定给付行为债务人(特定对人权相对权2、债的法律关系(1债的主体,即债的当事人,包括债权人与债务人。特点:均是特定的人。债的主体所有权人(特定物义务人(不特定所有权是静态的财产关系,而静态的财产面对的是社会。(2债的内容是指债的法律关系当中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债务。债权人的权利:给付请求权:请求债务人为或不为给付;给付受领权:接受给付的权利;其为债权人合法保持财产利益的依据;保护请求权:请求公力或者为私力救济的权利;处分权:债权人可将自己的请求权

55、用以抵消、免除或者让与。债务人的义务:应债权人的请求,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3债的客体是债权债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给付行为。债的客体为债权债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给付行为。习惯上又称为债的标的。具体包括:提供劳务支付费用赔偿损失交付财产债的客体实质上是指财产的流转行为,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债务均指向财产的流转行为,而不是财产本身。3、债的发生根据(债的种类(1合同之债(意定之债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关于债的协议。合同之债是指因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意思表示一致而产生的、合同关系的一方向另一方请求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关系。卖方买方合同之债是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财产流转的典型的形式,它概括了买卖、租赁、承揽、运输、金融、投资合作等领域普遍交易形式。合同的特征:1、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单方行为不能成立合同,如,“承诺书”例。2、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以给付为内容。3、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或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