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生理学分析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体育教学训练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分析体育教学训练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体育运动与应激学说体育运动与应激学说 应激(应激(stress)一词源于工程学术语,由加拿大内分泌学家)一词源于工程学术语,由加拿大内分泌学家Hans Selye引入生物学和医学概念。并广义地定义为引入生物学和医学概念。并广义地定义为“应激是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在。在1936年创立了关于年创立了关于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全身性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的理论。)的理论。 应激以其刺激强度和作
2、用时间引起机体产生非特异的全身反应激以其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引起机体产生非特异的全身反应应适应或失去适应能力而陷入病理状态。适应或失去适应能力而陷入病理状态。 应激过程包括机体对应激源的直接和代偿反应;适应;恢复应激过程包括机体对应激源的直接和代偿反应;适应;恢复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体育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可定量的和可重复的应激源。体育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可定量的和可重复的应激源。第一节第一节 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一、可训练性原则一、可训练性原则 生理基础:机体对应激源产生适应的能力。生理基础:机体对应激源产生适应的能力。 各器官系统的表现:各器官系统的表现: 遗传因素与后
3、天可训练性的关系:体质指标中变异性由大到遗传因素与后天可训练性的关系:体质指标中变异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身体组成成分指标,小依次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身体组成成分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血气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生化血气指标,形态指标。二、全面身体训练原则二、全面身体训练原则 促进生长发育和全面增强各器官机能的任务;不同类型的练促进生长发育和全面增强各器官机能的任务;不同类型的练习对身体的影响有不同特点;各项身体素质之间的联系等。习对身体的影响有不同特点;各项身体素质之间的联系等。 早期专项训练及其医学问题:早期专项训练及其医学问题: 早期专项训练:其实质是
4、把专项训练的开始年龄早期专项训练:其实质是把专项训练的开始年龄合理地提前,使运动员取得更加优秀的运动成绩。合理地提前,使运动员取得更加优秀的运动成绩。 当今儿童少年发育成熟期提前,运动训练手段日当今儿童少年发育成熟期提前,运动训练手段日趋科学化,使儿童少年早期专项训练的年龄有提前趋科学化,使儿童少年早期专项训练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的趋势。 早期专项训练应在严密的医务监督观察下,通过早期专项训练应在严密的医务监督观察下,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取得最好的运动成全面的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取得最好的运动成绩,而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生伤害事故。绩,而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生伤害事故。
5、早衰:儿童在早期专项训练中片面追求单项训练,强调早早衰:儿童在早期专项训练中片面追求单项训练,强调早出运动成绩,忽略身体发育特点,训练强度过大,比赛过多,出运动成绩,忽略身体发育特点,训练强度过大,比赛过多,致使身体不能适应而产生多种伤病,使运动寿命缩短,过早致使身体不能适应而产生多种伤病,使运动寿命缩短,过早终止运动训练。终止运动训练。 原因:原因: 没有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全面训练,影响没有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全面训练,影响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发育。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发育。 选材不当。如只看形态而忽视机能素质,只顾专项成绩选材不当。如只看形态而忽视机能素质,只顾专项成绩忽视身
6、体全面发展。忽视身体全面发展。早期专项训练最易出现的伤病:早期专项训练最易出现的伤病: 骨骺损伤。如骨骺早期愈合,骺板分离和骨折,骨软骨炎等。骨骺损伤。如骨骺早期愈合,骺板分离和骨折,骨软骨炎等。 运动性贫血和血压偏高等。运动性贫血和血压偏高等。 一般方法:早期专项训练开始年龄一般方法:早期专项训练开始年龄 = 达到最好运动成绩达到最好运动成绩的年龄的年龄 - 为达到最好运动成绩所需的训练年限。为达到最好运动成绩所需的训练年限。 一般分类:一般分类: 速度和灵敏为主的项目(体操、游泳、技巧等)为速度和灵敏为主的项目(体操、游泳、技巧等)为 10-11岁。岁。 足、篮、排等项目为足、篮、排等项目
7、为12-13岁。岁。 体力和力量为主的项目(举重、长跑等)体力和力量为主的项目(举重、长跑等)14-16岁。岁。三、可逆性原则:三、可逆性原则: 训练终止后,已经获得的适应会逐步消失。训练终止后,已经获得的适应会逐步消失。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设法促进儿童少年参加各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设法促进儿童少年参加各种方式的体育活动,并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种方式的体育活动,并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四、适宜负荷原则:四、适宜负荷原则: 生理适应范围内的超负荷。生理适应范围内的超负荷。 超量恢复的原理。超量恢复的原理。五、专门性原则:五、专门性原则: 训练特点应和专项相适
8、应。训练特点应和专项相适应。 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训练负荷阈教学训练负荷阈一、负荷阈的组成一、负荷阈的组成 负荷阈: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时,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应负荷阈: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时,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应在适宜的强度范围内,以达到使机体的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的适在适宜的强度范围内,以达到使机体的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的目的。该强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称之。应性变化的目的。该强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称之。 影响负荷阈的因素:影响负荷阈的因素: 运动强度:指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周期性练习通常以运动强度:指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周期性练习
9、通常以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的心率表示。非周期性练习则以负荷量或重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的心率表示。非周期性练习则以负荷量或重复次数表示。复次数表示。 最大心率最大心率:通常以通常以220-年龄年龄=最大心率(次最大心率(次/分)估算。分)估算。 最大每搏量:在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每搏量:在运动强度达到VO2max的的40%左右(心率约左右(心率约120-140次)每搏量达到最大,并不再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长。次)每搏量达到最大,并不再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长。 运动强度与心率的换算(以运动强度与心率的换算(以VO2max)表示)表示VO2max的的50%-70%是一般体育锻炼合适的范围,是一般体育锻炼合适
10、的范围,70%的持续运动血的持续运动血乳酸不增高,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在较低水平;乳酸不增高,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在较低水平;80% VO2max以上的运动是有危险的。以上的运动是有危险的。 运动密度:运动密度: 运动持续时间:运动产生的效应是强度和时间的乘积。运动持续时间:运动产生的效应是强度和时间的乘积。 运动练习的数量:分别可以用练习的负重,次数,距离等来运动练习的数量:分别可以用练习的负重,次数,距离等来衡量。衡量。 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 用用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自觉劳累分级),自觉劳累分级)规定运动强度
11、。规定运动强度。RPE与吸氧量、心率、通气量和血乳酸水平等与吸氧量、心率、通气量和血乳酸水平等高度相关,可以评定耐力训练的运动强度。高度相关,可以评定耐力训练的运动强度。 Borg的分级表中的分级表中12-13相当于最大心率的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16相当于相当于最大心率的最大心率的90%。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 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心搏峰:即最大每搏量。一般为心搏峰:即最大每搏量。一般为90-100ml左右,优秀运动员左右,优秀运动员可达可达200ml。限制因素为心室容积和回心血量。限制因素为心室容积和回心血量。 最佳心率范围
12、:心率达最佳心率范围:心率达180次以上时每搏量下降,心输出量不次以上时每搏量下降,心输出量不再增加。是形成再增加。是形成VO2max的因素之一。的因素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安排负荷二者兼顾。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安排负荷二者兼顾。三、中学业余训练负荷阈三、中学业余训练负荷阈 严密医务监督下的超负荷原则;应用最佳心率范围。严密医务监督下的超负荷原则;应用最佳心率范围。 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略)。(略)。第三节第三节 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人体运动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有目的的肌肉人体运动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有目的的肌肉工作,使能量消耗,内环境改变,引发局
13、部组织、呼工作,使能量消耗,内环境改变,引发局部组织、呼吸、循环及调节系统的机能改变。包括了运动时和恢吸、循环及调节系统的机能改变。包括了运动时和恢复期机体在局部和整体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复期机体在局部和整体的一系列变化,称为人体对运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动的反应。 运动训练有别于一次性的运动练习,它是在一运动训练有别于一次性的运动练习,它是在一个期间将运动练习有计划多次重复的过程。使人体在个期间将运动练习有计划多次重复的过程。使人体在形态和机能上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不可逆改变,使得形态和机能上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不可逆改变,使得对与以前同样强度的运动刺激反应降低,出现机能节对与以前同样强度的运动刺激反
14、应降低,出现机能节省化,完成工作的效率提高,称为省化,完成工作的效率提高,称为人体对运动的适应。人体对运动的适应。一、间歇训练法一、间歇训练法 定义及目的:大强度练习和间歇休息交替进行的训定义及目的:大强度练习和间歇休息交替进行的训练方法。对机体施加较大的刺激,引起较强的反应练方法。对机体施加较大的刺激,引起较强的反应和适应;同时延缓疲劳发生。和适应;同时延缓疲劳发生。 生理基础:使心输出量始终处于高水平。生理基础:使心输出量始终处于高水平。 生理效应:生理效应: 有氧能力的改善:呼吸、循环等系统机能的提高。有氧能力的改善:呼吸、循环等系统机能的提高。 无氧能力的改善:无氧供能能力和乳酸清除能
15、力的无氧能力的改善:无氧供能能力和乳酸清除能力的提高等。提高等。 具体应用:根据不同目的合理安排强度和时间。具体应用:根据不同目的合理安排强度和时间。 提高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短时最大强度练习;间提高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短时最大强度练习;间歇时间宜为磷酸原恢复至半量的歇时间宜为磷酸原恢复至半量的30秒。秒。 发展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多采用发展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多采用1分钟左右超极分钟左右超极量强度跑,间隔时间量强度跑,间隔时间4分钟左右,注意使练习时间适分钟左右,注意使练习时间适当增加,休息时间适当缩短。当增加,休息时间适当缩短。 发展有氧供能能力:较低强度(发展有氧供能能力:较低强度(80
16、%VO2max),较较长时间(长时间(3-5min)的练习。)的练习。30秒、秒、60秒最大用力肌肉秒最大用力肌肉ATP、CP、肌糖、肌糖原和乳酸的变化原和乳酸的变化30秒秒45秒秒前前后后前前后后ATP22.020.923.120.5CP80.650.986.444.2糖原糖原275.3271.7345.9314.5乳酸乳酸7.627.18.834.6(计量单位为(计量单位为mmol/kg干肌,依干肌,依Mclellan等,等,1989)血乳酸(血乳酸(mmol/l)1分钟分钟5次极量间歇运动后血乳酸的水平(次极量间歇运动后血乳酸的水平(Hermansen,1971)二、持续训练法二、持续训
17、练法 定义和目的:低强度长时间持续练习,主要发展有定义和目的:低强度长时间持续练习,主要发展有氧能力,提高心肺机能。氧能力,提高心肺机能。 几种强度阈:几种强度阈: Copper阈:阈: Karvonen阈:阈: 无氧阈:无氧阈心率的简略计算。通过乳酸阈量化耐力训练:无氧阈:无氧阈心率的简略计算。通过乳酸阈量化耐力训练: 标准乳酸阈训练:乳酸阈强度练习标准乳酸阈训练:乳酸阈强度练习30-45分钟。分钟。 广泛性耐力训练:用低于乳酸阈广泛性耐力训练:用低于乳酸阈10-15%的强度练习的强度练习30m以上。以上。 恢复性耐力训练:用低于乳酸阈恢复性耐力训练:用低于乳酸阈20-25%的强度练习的强度
18、练习30m以上以上 Mcardle感受带:即不同年龄者发展有氧能力的有效心率范感受带:即不同年龄者发展有氧能力的有效心率范围。围。三、重复训练法:三、重复训练法: 与间歇训练同属间断性练习,特点在于练习间期能够达与间歇训练同属间断性练习,特点在于练习间期能够达到完全休息。到完全休息。 生理效应:生理效应:条件反射的重复强化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条件反射的重复强化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较强的生理负荷,有效发展身体素质和各器官的功能水平。具有较强的生理负荷,有效发展身体素质和各器官的功能水平。 应用:应用:参见间歇训练。参见间歇训练。四、循环训练法:四、循环训练法:练习内容多样。练习内容多样。
19、 v 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持续数秒钟以上的运动即引起人:持续数秒钟以上的运动即引起人体复杂的心血管功能调节,其幅度取决于运动的强度,作用在体复杂的心血管功能调节,其幅度取决于运动的强度,作用在于满足运动肌肉的氧和能源物质的需要,以及代谢产物的清除,于满足运动肌肉的氧和能源物质的需要,以及代谢产物的清除,维持正常的肌肉做功环境。维持正常的肌肉做功环境。 做功肌肉摄氧能力的调节:通过增加肌肉血流量和提高动做功肌肉摄氧能力的调节:通过增加肌肉血流量和提高动静脉氧差来完成。静脉氧差来完成。 运动中的循环调节:运动中的循环调节: 心输出量:增加量和运动强度有关。极量运动中最大约增加心输
20、出量:增加量和运动强度有关。极量运动中最大约增加8倍,而总摄氧量和肺通气量可增加倍,而总摄氧量和肺通气量可增加24倍。倍。 心率和每搏量:心率的增加依靠神经内分泌调节;心搏量的心率和每搏量:心率的增加依靠神经内分泌调节;心搏量的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有心室收缩力、回心血量和心流出道阻力。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有心室收缩力、回心血量和心流出道阻力。以心室收缩力的增加最重要。以心室收缩力的增加最重要。静息静息心率增加心率增加心率及收缩力增加心率及收缩力增加LVEDV(150ml)LEVSV(75ml)LEVSV(75ml)LVEDV(125ml)LVEDV(125ml)LEVSV(50ml)运动中心室舒张期因
21、心率加快而缩短,心室充盈时间不足,运动中心室舒张期因心率加快而缩短,心室充盈时间不足,但每搏量所以不减少反而会增加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强了心但每搏量所以不减少反而会增加增加,主要是由于增强了心肌收缩力而使心室收缩末容积(肌收缩力而使心室收缩末容积(LEVSV)减小。)减小。(依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依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1996) 血压、循环血管阻力和静脉回流:血压、循环血管阻力和静脉回流:F 血压是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的乘积,由于运动时心肌收血压是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的乘积,由于运动时心肌收缩力和外周血管的变化缩力和外周血管的变化,运动后血压变化总的趋势是收缩压运动后血压变化总的趋势是收缩压
22、升高升高,舒张压不变或有所降低。舒张压不变或有所降低。F 运动时骨骼肌血管扩张运动时骨骼肌血管扩张,大量血流灌注;肌肉活动对静脉大量血流灌注;肌肉活动对静脉产生挤压作用,以及深呼吸使胸内负压增加的效应等因素使产生挤压作用,以及深呼吸使胸内负压增加的效应等因素使回心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 运动训练可使上述机理更加协调完善,使安静时心率运动训练可使上述机理更加协调完善,使安静时心率减慢、血压平稳;定量运动中以相应较低的心率、排血量和减慢、血压平稳;定量运动中以相应较低的心率、排血量和血压反应相适应。从而增加心脏的储备能力,适应剧烈应激血压反应相适应。从而增加心脏的储备能力,适应剧烈应激的需要。的
23、需要。v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渐增负荷运动中的变化:渐增负荷运动中的变化:随通气量增加而增加吸氧量。随通气量增加而增加吸氧量。当超过无氧阈强度时,酸性代谢产物经血液缓冲作用产生当超过无氧阈强度时,酸性代谢产物经血液缓冲作用产生CO2,呼吸商(呼吸商(RQ)增大。正常无氧阈约为)增大。正常无氧阈约为VO2max的的60%左右。左右。 在运动稳态时的变化(见表)在运动稳态时的变化(见表)受循环和肌肉系统的协同影响,当运动时间长于受循环和肌肉系统的协同影响,当运动时间长于10分钟时,运分钟时,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即为动能力的限制因素即为VO2max。 VO2max受年龄、性别、体
24、受年龄、性别、体型以及健康因素的影响,运动训练可提高型以及健康因素的影响,运动训练可提高VO2max10-20%。健康人大运动量时的呼吸反应健康人大运动量时的呼吸反应安静安静运动运动呼吸频率呼吸频率10次次/分分50次次/分分潮气量(潮气量(VT)0.6L3.2L每分通气量每分通气量(VE)6L160L摄氧量摄氧量0.25L/min4.57L/minCO2排出量排出量0.20L/min5.52L/min呼吸商呼吸商0.791.21通气氧耗值通气氧耗值6ml/L*min120ml/L*min肺血流量肺血流量4L/min26L/min平均肺平均肺A压压1.87kPa(14mmHg) 3.60kPa
25、(27mmHg)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身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一节第一节 从事某些运动项目锻炼时的生理反应特点从事某些运动项目锻炼时的生理反应特点一、田径:一、田径:n 短距离跑:短距离跑:如如100,200,400米跑。米跑。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其中兴奋过程占优势;易疲劳。兴奋过程占优势;易疲劳。运动系统:肌肉兴奋性和机能活动性提高。运动系统:肌肉兴奋性和机能活动性提高。呼吸系统:需氧量大,但运动中摄取氧量并不多;呼吸商呼吸系统:需氧量大,但运动中摄取氧量并不多;呼吸商最高;运动中呼吸机能变化不大
26、,但运动后升高明显。最高;运动中呼吸机能变化不大,但运动后升高明显。循环系统:运动中机能变化不明显,运动后显著增强。循环系统:运动中机能变化不明显,运动后显著增强。能量代谢:理论上能量代谢:理论上10秒内的运动以磷酸原系统供应,但糖秒内的运动以磷酸原系统供应,但糖酵解亦有所参与,酵解亦有所参与,100米跑后即刻血乳酸可达米跑后即刻血乳酸可达8-10mmol/L。 中距离跑中距离跑:如:如800,1500米至米至3000米跑等。米跑等。 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机能稳定性;易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机能稳定性;易产产 生疲劳。生疲劳。 循环系统:需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因此
27、在接近终点时机循环系统:需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因此在接近终点时机能变化最大;多项生理指标达到最高水平;可出现运动员心能变化最大;多项生理指标达到最高水平;可出现运动员心脏。脏。 呼吸系统:机能变化与循环系统类似;呼吸商在运动时升呼吸系统:机能变化与循环系统类似;呼吸商在运动时升高,恢复期由于恢复碱储备的需要而下降。高,恢复期由于恢复碱储备的需要而下降。 能量代谢: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血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可能量代谢: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血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可达达20mmol/L以上,因而乳酸耐受能力对中跑成绩非常重要。以上,因而乳酸耐受能力对中跑成绩非常重要。训练可采用使血乳酸水平维持在训练可采用使
28、血乳酸水平维持在12mmol/L左右的间歇训练。左右的间歇训练。 可能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现象。可能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现象。 长距离跑长距离跑:如:如5000,10000米跑。米跑。 中枢神经系统: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机能稳定性和协调性;中枢神经系统: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机能稳定性和协调性;并能够控制运动单位轮流工作。并能够控制运动单位轮流工作。 循环系统:心率、心输出量和搏出量均可达到最大,收缩压循环系统:心率、心输出量和搏出量均可达到最大,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明显下降。可出现运动性心脏增大。升高,舒张压明显下降。可出现运动性心脏增大。 血液白细胞数量增加,碱储备和血液白细胞数量增加,碱储备
29、和PH值下降,血糖含量降值下降,血糖含量降低,血乳酸逐步升高。低,血乳酸逐步升高。 呼吸系统:肺通气量可达最大,总需氧量高,运动过程中往呼吸系统:肺通气量可达最大,总需氧量高,运动过程中往往处于假稳定状态。往处于假稳定状态。 能量代谢:有氧供能为主,发展有氧耐力。能量代谢:有氧供能为主,发展有氧耐力。 运动过程中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运动过程中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超长距离跑超长距离跑:20000米以上及马拉松等。米以上及马拉松等。 中枢神经:神经过程均衡性高,强度和兴奋性提高不明显。中枢神经:神经过程均衡性高,强度和兴奋性提高不明显。 循环系统:运动后心率、心输出量有所增加;血压以舒张压循
30、环系统:运动后心率、心输出量有所增加;血压以舒张压下降为明显;运动后血糖明显下降,血液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下降为明显;运动后血糖明显下降,血液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血乳酸增加不明显,含量增加,血乳酸增加不明显,RBC和白细胞数目增多。和白细胞数目增多。 呼吸系统:总需氧量最大;肺通气量增加;运动过程中处于呼吸系统:总需氧量最大;肺通气量增加;运动过程中处于真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 能量代谢:总能耗极大,有氧代谢供能,脂肪分解,呼吸商能量代谢:总能耗极大,有氧代谢供能,脂肪分解,呼吸商下降。下降。 体温:运动后体温明显增高,为产热增加和内毒素血症等因体温:运动后体温明显增高,为产热增加和内毒
31、素血症等因素引起。素引起。 体重:运动后体重下降,为大量泌汗导致急性失水所致。体重:运动后体重下降,为大量泌汗导致急性失水所致。 跳跃跳跃 项目特点:混合性练习,有周期性阶段(助跑),有非周期项目特点:混合性练习,有周期性阶段(助跑),有非周期性阶段(踏跳、腾空、落地等)。是爆发力、速度、柔韧性等性阶段(踏跳、腾空、落地等)。是爆发力、速度、柔韧性等素质通过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素质通过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神经过程的灵敏性得到发展。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神经过程的灵敏性得到发展。 对感官机能的作用:通过对相应感受器的练习提高其稳定性对感官机能的作用:通过对相应感受器的
32、练习提高其稳定性和机能能力。和机能能力。 本体感觉:其非周期性部分要求头部姿势正确。而头部的位本体感觉:其非周期性部分要求头部姿势正确。而头部的位置改变可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状态反射,保证动作完成。置改变可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状态反射,保证动作完成。 位置觉:刺激前庭感受器,引起翻正反射和着地反射。位置觉:刺激前庭感受器,引起翻正反射和着地反射。 视觉:完成动作要依靠视觉对距离和空间位置的准确判断。视觉:完成动作要依靠视觉对距离和空间位置的准确判断。 内脏机能变化特点:对内脏器官机能影响不大。恢复较快。内脏机能变化特点:对内脏器官机能影响不大。恢复较快。二、体操二、体操 中枢神经机能变化特点:
33、对神经肌肉协调性、感官机能、以中枢神经机能变化特点:对神经肌肉协调性、感官机能、以及大脑皮质各中枢之间的综合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及大脑皮质各中枢之间的综合协调能力要求很高。 肌肉活动特点:肌肉放松与收缩的相互转换分明,各运动中肌肉活动特点:肌肉放松与收缩的相互转换分明,各运动中枢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增强,肌群间协调关系改善。并有效提高枢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增强,肌群间协调关系改善。并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和静止耐力。肌肉力量和静止耐力。 能量代谢特点:属短时间大强度练习,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能量代谢特点:属短时间大强度练习,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心血管机能变化特点:某些特殊动作引起相应反应,使血液心血管机能变
34、化特点:某些特殊动作引起相应反应,使血液重新分配。长期训练使心血管机能提高,能有效克服离心力、重新分配。长期训练使心血管机能提高,能有效克服离心力、重力等作用对血压和血流的影响。重力等作用对血压和血流的影响。 呼吸机能变化的特点:运动中有所加强。呼吸机能变化的特点:运动中有所加强。 林加尔德(林加尔德(Lindgaard)现象。)现象。三、球类运动三、球类运动 项目特点:属混合性练习,包含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运动;是项目特点:属混合性练习,包含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运动;是各种身体素质的综合;运动员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各种身体素质的综合;运动员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运
35、动机能的能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运动机能的能力,以及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都有良好训练作用。以及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都有良好训练作用。 对感官机能的影响:需要运动员有精细感觉、准确判断、敏对感官机能的影响:需要运动员有精细感觉、准确判断、敏捷行动的能力。对视觉、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位觉等机能都捷行动的能力。对视觉、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位觉等机能都有提高和改善的作用。有提高和改善的作用。 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依项目和比赛时的位置分工而不同。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依项目和比赛时的位置分工而不同。 代谢特点:不同项目能量消耗不同。其中足球最大。并受到代谢特点:不同项
36、目能量消耗不同。其中足球最大。并受到比赛情绪的影响。比赛情绪的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生理功能适应水平的评定生理功能适应水平的评定一、评定的原则和方法一、评定的原则和方法 综合安静和运动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全面评价。综合安静和运动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全面评价。 量化原则:量化原则: 定性原则:定性原则: 综合评定原则:形态和机能相结合,动态分析。综合评定原则:形态和机能相结合,动态分析。 可比性问题和纵、横向的研究方法问题:可比性问题和纵、横向的研究方法问题: 选择测定指标的问题:注意指标的变异性。选择测定指标的问题:注意指标的变异性。二、相对安静和定量负荷后适应水平的评定二、相对安静和定量负荷后
37、适应水平的评定 一般指标:一般指标: 晨脉:晨脉: 定量负荷后的血压和脉搏变化:定量负荷后的血压和脉搏变化: 列杜诺夫联合机能试验:包括三部分:列杜诺夫联合机能试验:包括三部分:1)30秒内做秒内做20次次全蹲起;全蹲起;2)原地)原地15秒快跑,要求以百米速度进行;秒快跑,要求以百米速度进行;3)原地)原地慢跑慢跑3分钟,速度为分钟,速度为180步步/分钟,高抬腿进行。分钟,高抬腿进行。 上述每种负荷后连续测脉搏和血压,一般在蹲起后测上述每种负荷后连续测脉搏和血压,一般在蹲起后测3分分钟;钟;15秒快跑后测秒快跑后测4分钟;慢跑后测分钟;慢跑后测5分钟。分钟。 结果结果:大致有以下类型:大致
38、有以下类型 正常反应:负荷后脉搏和收缩压适当增加,舒张压不变或轻正常反应:负荷后脉搏和收缩压适当增加,舒张压不变或轻度下降,恢复较快。度下降,恢复较快。 紧张性增高反应:负荷后脉搏血压升高很多,恢复时间延长。紧张性增高反应:负荷后脉搏血压升高很多,恢复时间延长。多见于有高血压的运动员。多见于有高血压的运动员。 梯形反应:负荷后收缩压在第二或第三分钟才达到最高值,梯形反应:负荷后收缩压在第二或第三分钟才达到最高值,呈现阶梯形上升的趋势,多认为是心血管机能不良的表现,见呈现阶梯形上升的趋势,多认为是心血管机能不良的表现,见于运动员训练水平下降或过度训练早期。于运动员训练水平下降或过度训练早期。 紧张性不全反应:特点是负荷后舒张压很低,甚至为紧张性不全反应:特点是负荷后舒张压很低,甚至为0,见,见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负荷后心率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负荷后心率极快,心肌的力量强;另一种是血管张力显著降低,调节机能极快,心肌的力量强;另一种是血管张力显著降低,调节机能出现障碍(疲劳、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等)。出现障碍(疲劳、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等)。 无力性反应:脉搏显著加快,血压变化较小。表明心脏收缩无力性反应:脉搏显著加快,血压变化较小。表明心脏收缩力减弱,见于疲劳情况下的运动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院司法调解协议书范本
- 汉沽区劳务派遣合同范本
- 火锅店长期员工合同协议
- 职工交通事故死亡协议书
- 用木桩护坡施工合同范本
- 海城农村房屋继承协议书
- 物流服务运输合同协议书
- 锁具维修合同协议书模板
- 爆破工程联营合同协议书
- 私人租地建养殖合同范本
- 线条系列(会变的线条、雄伟的塔、茂密的花) 单元作业设计
- 注安建筑施工实务记忆口诀全套
- 供应商审核计划表
- 亿航智能介绍
- MGGH冲洗水管道接口安装四措二案
- GB/T 36089-2018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
- GB/T 26746-2011矿物棉喷涂绝热层
- GA/T 1105-2013信息安全技术终端接入控制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 危险化学品MSDS(氯化铵)
- 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急慢性中耳炎)
- 《C++语言基础》全套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