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局考第三次模拟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5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向光性是植物对光照变化的一种有效适应。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时同 mill)A.甲侧生长快,是由于 IAA先横向运输再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所致B.乙为向光侧,IAA含量低于对照组任意一侧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对照组燕麦胚芽鞘两侧的IAA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

2、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 侧。【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侧为背光侧,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甲侧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促进生长的速度快,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侧表示向光侧,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因此乙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对照组任意一侧,B正确;G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

3、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基本上都不生长,C正确;D、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 直立生长,D错误。故选D。2 .由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耐盐碱海水稻”,依靠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Na+/H+反向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内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或将 Na+区隔化于液泡中,减少 Na+对植物细胞的毒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Na+排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及消耗能量B,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会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C.该转运蛋白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答案】B【解析】【分析】题中指出侬靠

4、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 Na+/H+反向转运蛋白将细胞质内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或将 Na+区隔化于液泡中”,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从而适应盐碱环境。【详解】A、Na+排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并消耗能量,A正确;B、将Na+区隔化于液泡中,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B错误;C、Na+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所以提高该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D正确。故

5、选B。【点睛】本题考查无机盐运输的方式及对细胞的作用,意在利用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主动运输的特点。3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不'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

6、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型增长阶段【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 (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 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 (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 (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 型曲线。【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 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 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

7、线呈现 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 J型增长阶段,D 错误。故选D。4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下列情况最不可能出现的是()A.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增加B.某些植食性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大C.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至少能获得流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10%D.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一般处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当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般所处的营养级较高,其从食

8、物链和食物网中获得的能量最少,是上一营养级的10%20%左右。一般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详解】A、题干信息描述,大型食肉动物迁入以后,植食性动物会出现被捕食和被驱赶的现象,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增加,A 正确;B、某些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被捕食和驱赶,可能有利于某些植食性动物的生长,造成其环境容纳量增大,B 正确;C、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至少能获得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 C错误;D、该题中引入新的物种,食物网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D正确;故选C。5.科学家把等量的小白鼠败血症病毒(一种RNA病毒)颗粒分别加入甲、乙

9、两支试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甘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甘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试管中可以检测到子代病毒B.该病毒颗粒中不含有与DNA合成有关的酶C.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RNA酶D.加入RNA酶,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和肮病毒(蛋白质)。RNA病毒的成分为 RNA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 RNA。RNA病毒有自我复制和逆转录两种复制方式。逆转录方式是以R

10、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甲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甘三磷酸缓冲溶液,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甲试管中发生了逆转录。乙试管中含有带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昔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不能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说明乙试管不能合成核酸。两试管对比也可以说明该病毒是逆转录病毒,而不是自我复制型病毒。【详解】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甲试管中只有带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甘三磷酸缓冲溶液,发生了逆转录,不能合成 RNA和蛋白质,不能检测到子代病毒,A错误;B、甲试管检测到核酸,说明该病毒能合成 DNA,所以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 DNA合成有关的酶,B错误;C、该

11、病毒是逆车t录型的 RNA病毒,乙试管中无放射性核酸的合成是因为缺少脱氧核甘酸的原料,C错误;D、加入RNA酶,可以降解 RNA (逆转录的模板),因此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明显减少,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为结合一定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分析的试题,应注意提高逻辑分析能力。6.某农业科研人员探究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对土壤月尿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赞酹括件的过招化氢第活性Cq-JP告装蚪至亲64 2 0ts6Mt2«> ooooooooo0 IQO 200 400浓度(鹏依7装底雄屏学wti 不 与.5lv.4l3,312aA.月尿酶

12、和过氧化氢酶均通过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B.重金属可能通过影响酶的空间结构影响酶的活性C. 200mg kg-1的铅作用后月尿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同D. 400mg kg-1的铅作用后月尿酶仍能与双缩月尿试剂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酶的本质和特性。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详解】A、酶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B、重金属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变化,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B正确;C、222mg kg-

13、2的铅作用后月尿酶的活性是 2. 22mg kg-2 h-2,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是 2. 47mL g-2, C错误;D、月尿酶变性后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月尿试剂反应,D正确。故选C。7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脑干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的咳嗽反射属于条件反射B.刺激引发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C.咳嗽反射过程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处的移动需要消耗ATPD.长期咳嗽伴发的咽喉肿痛的痛觉中枢位于脑干【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

14、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信号 变化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的咳嗽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刺激引发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B正确;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处通过扩散的方式移动到突触后膜,不需要消耗ATP, C错误;D、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 B。8 .在光合作用中,某种酶能催化CQ+Q-2G。为测定该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萝叶中提取该

15、酶,在适宜条件下,用其催化 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 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酶催化的上述反应过程为CO2的固定B.该酶存在于菠菜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C.该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D.单位时间内 C3的放射性越高说明该酶活性越强【答案】C【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1)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具体反应步骤: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 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反应

16、步骤: 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H和 ATP, H和 ATP此过程中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能够将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有机物。A、该酶能催化 CQ+ 05f 2Q,为CO2的固定过程,A正确;B、该酶催化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该过程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B正确;C、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C错误;D、03属于反应产物,单位时间内 03的放射性越高说明反应越快,该酶活性越强,D正确。故选C。9 科学家在某二倍体的鱼中发现了“孤雄生殖”现象。 关干

17、这种鱼类的“孤雄生殖”, 科学家提出了下图中A、B、0 三种可能的发生途径,甲、乙、丙分别代表这三种途径所得到的“孤雄生殖”后代的体细胞。下列相关三种可能途径的分析中,正确的是()无核的卵母细胞典1个正常的精子B+ <>A ( I )1个二倍体制干Mjyc尸A.甲、乙、丙中均只含有父方的遗传物质B.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精子”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形成的C.丙细胞中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可能完全相同D.甲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曾发生有丝分裂异常【答案】D【解析】【分析】受精作用是指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发育成新个体。精子与 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在

18、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 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 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详解】A、甲、乙、丙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均来自母方,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均来自父方,A错误;B、图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精子”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形成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B错误;C、若C途径的精子来自同一次级精母细胞,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的话,丙细胞中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相同,C错误;D、无核的

19、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中只含 1个染色体组,经过有丝分裂得到甲,甲含两个染色体组,因此甲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曾发生有丝分裂异常,D正确。故选Do10 .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有3个神经元,不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B.刺激a处,a处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外流C.刺激c处,兴奋可经过 b传向dD.反射弧中c受损后,给予e刺激,e不能发生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传入神经,b是突触,c是传出神经。【详解】A、

20、图中有3个神经元,不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反射弧中没有中间神经元,A正确;B、刺激a处,a处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C、b为突触,突触处的信号传递是单向的,刺激c处,兴奋不能经过 b传向d, C错误;D、反射弧中c受损后,给予e刺激,e可以发生反应,D错误;故选Ao11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D.生物X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 Y不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C【解析】【详解】A、分析题

21、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乙、丙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 错误;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第三等多个营养级,B错误;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该区域中白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C正确;D、生物X是生产者,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如硝化细菌,生物Y是分解者,可能含有线粒体,如蚯蚓, D 错误。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2 已知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

22、病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 对患有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夫妇,所生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根本病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C.某家庭中母亲患血友病,父亲正常,生了一个凝血正常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则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卵细胞异常D.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的发病率为19%, 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所生子女不患该病的概率是9/19【答案】D【解析】一对患有抗维生素 D佝偻病的夫妇,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父亲患病,因此所生女儿一定患病, A 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被替换,B 错误

23、;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H、h表示),父亲正常,母亲患血友病,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凝血正常的儿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HYX权儿子的基因型为 XHXhYo根据儿子的基因型可知,他是由含XHY的精子和含Xh 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即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精子异常,C 错误;假设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为 A、a,已知该病的发病率为 19%,则正常(aa)的概率为81%,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 a的基因频率为 90%, A的基因频率为10%,由此人群中 AA的基因型概率为=10%x 10%=1% Aa的基因型 频率=2X10%< 90%=18%所以患病妻子的基因型为 Aa

24、的概率为18%/ (18%+1%) =18/19,其后代不患该病 的概率为1819 X/2=9/19, 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能够利用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进而计算出正常个体中杂合子的概率,最后计算后代不患病的概率。13 .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是 GLUT4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 的基础转运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体内产生蛋白 M抗体,可能会引发糖尿病B.如果信号转导障碍,可以加速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

25、融合C. GLUT13转运的葡萄糖,可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D.当胰岛素与蛋白 M结合之后,可以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激素与受体结合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功能。【详解】A、蛋白M为胰岛素受体,而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如果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则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会引发糖尿病,A正确;BD、胰岛素与蛋白 M (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激活蛋白 M,经过

26、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 GLUT的囊泡与 细胞膜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如果信号转导障碍,则不利于含GLUT4的囊泡与细 胞膜的融合,B错误,D正确;C、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因此GLUT13转运的葡萄糖,可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C正确。故选B。14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运用的假说一演绎法中的 演绎”是指()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B.杂合子与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发生1: 1的性状分离比C.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杂合子自交产

27、生 1:2:1的性状分离比【答案】B【分析】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一演绎法。【详解】由分析可知,演绎推理的依据是假说的内容,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的假说内容的核心是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为了验证该假说的内容,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演绎推理,即选择杂合子与隐性类型设计杂交实验,分析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即B 正确。故选B。1

28、5.下列关于艾滋病及 HIV的叙述,错误的是()A. 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RNA控制合成的B.感染HIV的妇女,不会通过人工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C、 HIV病毒的RNA不能直接整合到人的 DNA上形成前病毒D.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合成 HIV蛋白质不需要逆转录酶【答案】A【解析】【分析】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A、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自身遗传物质控制,另一部分来自宿主细胞,A 错误;B、艾滋

29、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故感染 HIV的妇女,母乳喂养可能会传播艾滋病,但人工哺乳是指用奶瓶进行喂养,不会传播艾滋病,B 正确;C、HIV病毒的RNA不能直接整合到人的 DNA上形成前病毒,而是通过 RNA逆转录形成 DNA再整合到人 的DNA上,C正确;D、 HIV 合成病毒DNA 需要逆转录酶,而酶具有专一性,合成蛋白质不需要逆转录,D 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致病原理,掌握免疫的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16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只考虑两个细胞的融合)。若A、 B 分别是基因型为Hhrr、

30、hhRr 的两个烟(rr或hh)的作用,在光草品种的花粉,且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一对隐性纯合基因照强度大于800 lx时,都不能增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实验开始时必须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不利于原生质体融合的物质实验中除了杂种细胞外,还有5种融合细胞要想从融合细胞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基因型为HhRr的杂种细胞,可在大于 800 lx光照下培养,收集增殖分化的细胞团 要想从融合细胞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基因型为HhRr或Hhrr的杂种细胞,可在大于800 lx光照下培养,收集增殖分化的细胞团从理论上分析考虑,将融合细胞的培养液放在大于800 lx光照下培养,有5种融合细胞不能增殖

31、分化A.B.C.D.【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时,先要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再用化学方法(聚 乙二醇)或物理方法(电激、离心和振动)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若只考虑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诱导融合产生细胞团(只考虑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有 6种基因型,即 HHrr、hhrr、hhRR HhRr、Hhrr、hhRr, 其中HHrr、hhrr、hhRR、Hhrr、hhRr的个体不能分化,只有同时具备了H和R基因才能够分化。【详解】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验中,为了便于原生质体的融合,需要用温和的方法去除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去除细胞壁时用纤维素

32、酶和果胶酶, 正确;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看出,A的花粉即配子的基因型为Hr、hr, B的花粉基因型为hR、hr,诱导融合产生细胞团(只考虑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共有6种基因型,即HHrr、hhrr、hhRR、HhRr、Hhrr、hhRr,其中4种属于杂种细胞, 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匚对隐性纯合基因(rr或hh)的作用,在光照强度大于 800lx时,都不能生长”,只有同时具备了 R和H基因才能够分化,即只有 HhRr的细胞团能分化,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对隐性纯合基因(rr或hh)的作用,在光照强度大于 800lx时,都不能生长”,则基因型为hhRr或Hhrr的杂种细胞不能在大于 800lx

33、光照下培养,错误;从理论上分析考虑,将融合细胞的培养液放在大于800Ix光照下培养,只有 HhRr能生长,另外5种融合细胞都不能增殖分化,正确。故选D。17.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注日帮性*引育 KG «鼻性,不育KXJt既亡死亡】A.正常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2B.正常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8条C.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的Xr、XrXr、XrY、Y四种配子比值为 2 : 1 : 2 : 1D.白眼雌果蝇(XrXrY)与红眼龙t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答案】D【解析

34、】【分析】果蝇是二倍体,含有 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是 4条染色体,共8条染色体,其中1对性染色体、3 对常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详解】A、正常果蝇为二倍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虽然同源染色体已复制,但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点,染色体数未改变,所以后期仍为 2个染色体组,A正确;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有8条,B正确;C、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为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

35、两条或一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Xr或者Y单独移向一极,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Xr : XrY : XrXr : Y=2 : 2 : 1 : 1, C 正确;D、白眼雌果蝇(XrXrY)与红眼龙t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 D错误。故选D。18.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入,)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 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

36、“理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呈“理曲线增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前4年,入值为定值,入=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 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入V 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 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入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 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 到第 16 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 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入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星曲线增长,D

37、正确。【点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19 一个家庭中,一对夫妇都表现正常,但是生了一个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孩子是男孩,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祖母B.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是白化病的概率是1/8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D.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答案】C【解析】【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 性佝偻病,其

38、发病特点:( 1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 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 Y 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控制白化病的基因用A、a表示,色盲是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 b 表示,据题意“一对夫妇都表现正常,但是生了一个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 AaXBY、AaXBXb,该孩子的基因型为 aaXbY,其中Xb肯定来自母

39、亲,则不可能来自祖母,A错误;该夫妇白基因型为 AaXBY、AaXBXb,他们再生男孩是一个白化病的概率是1/4, B错误;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 AaXBY、AaXBXb,他们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 C正确;父亲的基因型为 AaXBY,其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 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如图所示,一一 表示a、b位置的依次变化路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b上的基因总是完

40、全相同B.时,最便于观察和研究染色体C.一,染色体数目加倍,这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D.时的染色体大小与 时不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的特点中期:这时染色体继续凝聚变短更为清晰地排列在纺锤体的中央,各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垂直于纺锤体的中轴,与地球赤道的位置相似,中期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最便于观察和研究,可以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已经分为两个,所以中期以后各染色体的两个单体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两个独立的染色体了,染色体的数目增加了一倍,后期这些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两极之间的距离也加

41、大了,这时袁原来的一套染色体已经变成了完全相同的两套。【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的存在, a、b上的基因并非总是完全相同,A错误;B、 时表示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最便于观察和研究染色体,B错误;G一,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该过程不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是着丝点一分为二的结果,C错误;D、时的染色体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故 时的染色体大小与 时不相同,D正确。故选D。21 .细胞内物质运输是进行细胞代谢的保证,下列胰腺细胞内物质运输途径中不存在的(A .葡萄糖:细胞外一细胞膜一细胞质基质一线粒体B.转运RNA:细胞核-核孔-细胞质基质-核糖体-细胞质基质C. R

42、NA聚合酶:核糖体 -细胞质基质 -核孔-细胞核D.二磷酸腺甘: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细胞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由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A错误;B、转运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在核糖体中参与完成翻译过程,B正确;C、RNA聚合酶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后,通过细胞质基质由核孔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起作用,C正确;D、二磷酸腺昔被吸收进入线粒体后参与ATP的合成,D正确。故选A。22土壤内含有松散的颗粒

43、,有利于微生物和小动物的生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供给绿色植物利用C.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怕高温,可采用带灯罩的日光灯制作诱虫器来进行收集D.为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选用样方法,并随机取样【答案】A【解析】【分析】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绿色植物利用,但其分解释放的能量不能供给绿色植物利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怕高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制作诱虫器来进行收集;在进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详解】A、土壤中既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

44、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B、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绿色植物利用,但其分解释放的能量除了满足自身生命活动需要,其余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绿色植物无法利用这部分能量,B 错误;C、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怕高温,可采用带火T罩的热光源制作诱虫器来进行收集,C错误;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D错误。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故选A。23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一个成熟T细胞的表面都只带有一种特异性的受体B.任何一个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

45、细胞的标志就是抗原C.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巨噬细胞表面的抗原 _MHC复合体的受体D.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 B细胞识别某一种流感病毒的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

46、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 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每一个成熟的 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特异性抗原的受体,A错误;B、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功能,所以能够能引发产生大量淋巴细胞的那已”标志一定是抗原,但不一定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能是自身的细胞,B错误;C、抗原-MHC复合体能被活化的细胞毒性 T细胞识别,C错误;D、人体内可能存在多种 B淋巴细胞识别同一流感病毒的受体,故人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种B细胞识别某一种流感病毒的现象,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

47、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理解 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24 .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 2, 4-D对某植物插枝生根的作用,科研人员获得了如表所示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组别甲组乙组丙组2, 4-D 浓度(mol/L )10-1010-50生根数目(条)43822A.本实验还可以利用根的总长度作为检测指标B.若欲探究2, 4-D对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 10-10到10-5之间设置浓度梯度实验C.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枝的时间应该相同D.该实验可以说明低浓度的2, 4-D促进插枝生根,高浓度的2, 4-D抑制插枝生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48、A、研究生长素类似物 2, 4-D对植物插枝生根的作用,可以用生根数或根的总长度作为检测指标,A正确;B、与浓度为0时比较,2, 4-D浓度为10-5mol/L时,对生根表现为抑制,为10-10mol/L时,对生根表现为促进,探究2, 4-D对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0到10-10之间设置浓度才度实验, B错误;G该实验自变量为 2, 4-D浓度,时间为无关变量,三种溶液处理插枝的时间应该相同,C正确;D、该实验可以说明低浓度的2, 4-D促进插枝生根,高浓度的2, 4-D抑制插枝生根,D正确。故选B。A/a、B/b 控制,25 .某种植株的茎秆有紫色、绿色和白色三种,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

49、对等位基因基因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紫茎,基因 A、B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茎,其余情况下表现为绿茎。现让某紫茎植株自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茎:绿茎:白茎=7: 4: 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基因A与a、基因B与b的遗传均不符合分离定律B.雌配子或雄配子中的aB和Ab类型均不能参与受精C. F1中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D. F1中紫茎植株和绿茎植株均有4种基因型【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 3 : 3 : 1。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

50、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 F2分离比9 : 3 : 3 : 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某紫茎植株自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茎:绿茎:白茎=7: 4: 1。一共只有12份,没有达到16份,且白茎(aabb)为1/12=1/3X/4,说明杂交的过程中某种配子异常。该异常配子若为AB,则后代紫茎植株只有5份,因此该异常配子只可能是aB或Ab。若雌(雄)配子aB异常,F1的表现型为紫茎(7A_B_):绿茎(1AAbb、2Aabb、1aaBb):白茎(1aabb) =7: 4: 1。若雌(雄)配子 Ab异常,R的表现型为紫茎(7A_B_):绿茎(1Aa

51、bb、2aaBb、1aaBB):白茎(1aabb) =7: 4: 1。【详解】A、基因A与a、基因B与b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A错误;B、雌配子或雄配子中的 aB或Ab类型不能参与受精,B错误;C、若aB雌(雄)配子异常,则后代不含aB与其它4种雄(雌)配子结合的个体,因此Fi中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同理, 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C正确;D、Fi中绿茎植株有 3种基因型,分别为 AAbb、Aabb、aaBb或Aabb、aaBb、aaBB, 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26.小麦旗叶是小麦植株中最顶端的一片叶子,旗叶的寿命虽然只有40天左右,但对小麦籽粒的形成非常重

52、要,小麦籽粒成熟过程中积累的糖类约50%来自旗叶。(1)研究人员对小麦旗叶发育过程中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行研究,测定其不同发育阶段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注:"一表示未测数据)。发育时期叶面积(最大面积的1%)总叶绿素含量(mg/g fw)气孔相对开放度(%)净光合速率(科 molCO/m 2 s)A新叶展开前20-2.7B新叶展开中861.25.61.8C新叶已成熟10012.71005.9B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原因可能是吸收 和 影响光合作用过程。(2)去掉一部分正在发育的籽粒,旗叶中有机物含量增加,一段时间后旗叶的光合速率会 (上升/下降),推测其原因是由于去掉一

53、部分正在发育的籽粒后,旗叶光合产物的 降低,进 而在叶片中积累。(3)小麦旗叶因叶面积大、细胞中叶绿体数目较多,叶绿体中基粒数量多,对小麦籽粒的产量有着决定 性的作用。科研人员认为,在小麦的灌浆过程中,小麦胚乳中的淀粉主要由旗叶提供。请补充完成以下科 研实验设计思路并加以验证。在小麦的灌浆期,将旗叶和其它叶片分别包在密闭的透明袋中,分别通入充足的和并始终保持25c及给予合适的光照的条件。将小麦培养至籽粒成熟时期收获籽粒。检测、测定籽粒胚乳中含 14C的淀粉及所有淀粉的含量并计算比例。预测结果:如果 ,则证明科研人员的认识是正确的。【答案】光能CO2下降 输出量14CO2CO2含14C的淀粉所占

54、比例大【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据此围绕表中信息和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CO2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的。表中信息显示:(1)叶绿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大气中的B时期总叶绿素含量和气孔相对开放度都明显低于C,据此可推知:B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吸收的光能和 CO2都较少而影响了光合作用过程。(2)去掉一部分正在发育的籽粒,旗叶合成的有机物输出量减少,导致旗叶中有机物含量增加,抑制了光合反应的进行,因此一段时间后旗叶的光合速率会下降。(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小麦胚乳中的淀粉主要由旗叶提供。依据给出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可推知:自变量是不同类型的叶片以及通入的 14CQ中的C是否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因变量是检测籽粒胚乳中含14C的淀粉及所有淀粉的含量并计算比例。在实验过程中需满足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所以实验设计思路为:在小麦的灌浆期,将旗叶和其他叶片分别包在密闭的透明袋中,分别通入充足的14CQ、CQ,并始终保持25 c及给予合适的光照等条件(前者为实验组,后者为对照组)。将小麦培养至籽粒成熟时期收获籽粒。检测、测定籽粒胚乳中含14C的淀粉及所有淀粉的含量并计算比例。因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