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1A62007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推荐教材:周群英、王士芬编著,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参考书目:1、王家玲、李顺鹏编,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2、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关注对环境工程极有意义的古菌、极端环境微生物;掌握微

2、生物及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应用微生物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与特征;2、掌握好氧菌、厌氧菌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与微生物代谢中酶的作用;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生长曲线在生态环境与污染物生化处理中的作用;3、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初步知识;4、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各类物质循环和转化中所起到的作用;5、熟悉废水、废气和固废污染治理中的基本微生物学原理和主要微生物群落。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绪论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分类命名

3、;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与环境处理之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与环境处理之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第二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二、环境工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 微生物的概述一、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二、病毒和类病毒三、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四、微生物的特点第一章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病毒的特点;了解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教学重

4、点与难点 使学生了解掌握病毒繁殖过程;病毒对物理化学等因素的抵抗力;以及病毒危害与应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一、病毒的特点二、病毒的分类三、类病毒和朊病毒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一、病毒的形态和大小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第三节 病毒的繁殖一、病毒的繁殖过程二、噬菌体的溶原性第四节 病毒的测定与培养一、病毒的测定二、病毒的培养特征三、病毒的培养基四、病毒的培养第五节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抗生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一、病毒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二、病毒对

5、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三、病毒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四、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污水处理过程中对病毒的去除效果第六节 病毒的危害、对策与应用一、病毒的危害与对策二、病毒的应用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建议学时:5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与大小,细胞结构及培养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菌、蓝细菌的特点和研究意义。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古菌域一、古菌的特点二、古菌的分类三、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古菌的意义第二节 细菌域一、细菌的个体形态与大小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三、细菌的培养特征四、细菌的物理化学特性五、细菌

6、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污(废)水生物处理的关系第三节 蓝细菌一、蓝细菌的形态大小二、蓝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三、蓝细菌的繁殖四、蓝细菌的生境五、蓝细菌的代谢六、蓝细菌的分类七、蓝细菌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第四节 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二、放线菌的菌落形态三、放线菌的繁殖四、放线菌的分类第五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一、立克次氏体二、支原体三、衣原体四、螺旋体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特征;了解轮虫、线虫等特征及应用。掌握藻类、酵母菌、霉菌、伞菌的分类及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原生动物的特点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

7、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二、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简介三、原生动物的胞囊第二节 微型后生动物一、轮虫二、线虫三、寡毛类动物四、浮游甲壳动物五、苔藓虫、拟水螅第三节 藻类一、藻类的一般特征二、藻类的分类及各门特征简介三、 藻类的分布及用途第四节 真菌一、酵母菌二、霉菌三、 伞菌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建议学时:7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酶的分类及其催化特性;了解微生物的组成;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的特征;了解其他代谢途径。教学重点与难点 营养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几种能量代谢过程。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

8、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酶一、酶的组成二、酶蛋白的结构三、酶的活性中心四、酶的分类与命名五、酶的催化特性六、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或酶活力)的因素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二、微生物的营养物及营养类型三、碳氮磷比四、微生物的培养基五、营养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第三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一、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二、生物氧化类型与产能代谢三、三种生物氧化类型比较(以葡萄糖为例)四、其他代谢途径五、 微生物发光机制与其应用第四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一、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三、光合作用四、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

9、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和生存因子的影响;了解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掌握不利生存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微生物之间的六种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菌的生长曲线;各种不利生存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概念二、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三、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四、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一、温度二、pH三、氧化还原电位四、溶解氧五、太阳辐射六、活度与渗透压七、表面张力第三节 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一

10、、紫外辐射和电离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二、超声波对微生物的影响三、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害四、极端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五、极端pH对微生物的影响六、干燥对微生物的影响七、一些有机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八、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第四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一、竞争关系二、原始合作关系三、共生关系四、偏害关系五、捕食关系六、寄生关系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一、菌种的退化和复壮二、 菌种的保藏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DNA的结构与复制;DNA的变性与复性;了解微生物的遗传密码;掌握基因重组的三种方法;了解分子遗传学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DNA的结构与

11、复制以及DNA的变性与复性;PCR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一、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二、DNA的结构和复制三、DNA的变性和复性四、RNA五、遗传密码六、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七、微生物的细胞分裂第二节 微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实质基因突变二、 突变的类型第三节 基因重组一、杂交二、转化三、转导第四节 突变体的检测与筛选一、突变体的检测二、突变体的筛选第五节 分子遗传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遗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二、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三、PCR技术在环

12、境工程中的应用四、分子遗传学的综合技术用于环境微生物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的定义;熟悉土壤、空气、水体微生物生态。教学重点与难点 土壤、空气、水体微生物生态。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二、生态平衡三、 生态系统的分类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一、土壤的生态条件二、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类、数量与分布三、土壤自净和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四、土壤污染与土壤生物修复第三节 空气微生物生态一、空气的生态条件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三、空气微生物的卫

13、生标准及生物洁净技术四、空气微生物检测五、军团菌病第四节 水体微生物生态一、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二、水体的微生物群落三、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四、水体富营养化第八章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氧循环、碳循环、氮循环;了解硫循环、磷循环、铁循环、锰循环等。教学重点与难点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等。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氧循环第二节 碳循环一、纤维素的转化二、半纤维素的转化三、果胶质的转化四、淀粉的转化五、脂肪的转化六、木质素的转化七、烃类物质的转化第三节 氮循环一、蛋白质水解与氨基酸转化二、

14、尿素的氨化三、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五、固氮作用六、其他含氮物质的转化第四节 硫循环一、含硫有机物的转化二、无机硫的转化第五节 磷循环一、含磷化合物的转化二、 无机磷化合物的转化第六节 铁循环第七节 锰循环第八节 汞循环第九章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了解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教学重点与难点 好氧活性污泥法;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污水生物处理中的生态系统一、好氧活性污泥法二、 好氧生物膜法第二节

15、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及控制对策一、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成因二、 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对策第三节 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一、厌氧消化甲烷发酵二、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三、 含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微生物处理第十章 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工艺;掌握水的消毒方法;了解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工艺。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污水深度处理脱氮、除磷与微生物学原理一、污(废)水脱氮、除磷的目的

16、和意义二、天然水体中氮、磷的来源三、微生物脱氮原理、脱氮微生物及脱氮工艺四、微生物除磷原理、除磷微生物及其工艺第二节 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一、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目的和意义二、水源水污染源和污染物三、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及微生物群落第三节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净化污(废)水的作用一、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二、人工湿地净化污(废)水的基本原理三、人工湿地各组成的功能四、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废)水的效果第四节 饮用水的消毒与其微生物学效应一、水消毒的重要性二、 水的消毒方法第十一章 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堆肥法

17、;了解固废处理系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 堆肥法的类型和原理。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一、堆肥法二、 垃圾和脱水污泥卫生填埋及其渗滤液处置第二节 废气的生物处理一、废气的处理方法二、 几种典型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第十二章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酶的提取、酶的纯化步骤、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固定化方法、微生物自身絮凝和沉淀作用;了解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微生物能源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固定化方法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 课 内 容第一节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一、酶制剂剂型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