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高三历史第1次周测题_第1页
2014-2015高三历史第1次周测题_第2页
2014-2015高三历史第1次周测题_第3页
2014-2015高三历史第1次周测题_第4页
2014-2015高三历史第1次周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学年高三历史周测题(8月13日)班别: 学号: 姓名: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启者。本行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钟起至晚三点钟为止,金钱甚为公道,行在头壩礼查后隔壁便是,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行可也。此布。森泰照相馆启。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2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其

2、研究主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3下图是1913年时事画报刊登的题为“女学渐兴”的时事画。它反映出 女师范学校闻办已阅十五学期,校长李××苦心经营,故成绩卓著,科学完善。闻本期到填册者络绎不绝A女学教育始于民国初期 B中国女权事业取得进步 C中国教育实现男女平等 D新文化运动成绩卓著4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年份宗教世俗消息科技比评与建议1868年48%26%22%4%1869年36%36%9%19%1870年

3、18%68%5%9%1871年16%46%23%15%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51912年,全国大约有1500余种报刊,1913年由于北京国民政府的镇压一度减少至130余种,1919年后又上升到400余种。1921年,全国有报刊550余种,1926年增至628种,通讯社增加到155个。这一时期中国报刊业呈现出扩大兴旺的趋势,主要原因是A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B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众文化程度显著提高C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国民政治热情普遍高涨6甲午战争之

4、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7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B“未款之前,则

5、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8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9严复在原强中称:“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为此,晚清知识界提出了A民主与科学的总想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C革命与民主共和的思想

6、 D新民强国的政治主张10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22%;到了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61.4%。近代中国出版内容的变化说明A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儒学相对立 B洋务派只重视西方科学技术C.国人已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当时出现了学术救国的热潮11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与革命派共同的政治追求是民主政治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 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A B CD12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

7、,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 B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C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 D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13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14从

8、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15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A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形成尊重

9、自然和宽容的心态16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7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C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共产主义者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18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

10、,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19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材料表明A女子教育普遍化 B民国政府反对男女同权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民国初年妇女地位没有改善20“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

11、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民报发刊词 D敬告青年21(20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热屡见败,莫克振救,若能变也,即向者所谓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

12、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院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 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一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摘自康有为中华救国会材料四

13、: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 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陈独秀宪法与孔教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为建设中华民国提出了哪些基本构想?(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4分)(2)材料三与材料四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待孔教(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8分)2014-2015学年高三历史周测题(8月13日)

14、 参考答案选择题: 1-5 CBBDC 6-10 DCBDC 11-15 DBDCC 16-20 BDACD21题:(1)梁启超观点:洋务运动仅是小修小补,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要想使中国社会富强,必须变革封建政治制度。(2分)孙中山构想: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2分)同:都主张变革封建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异: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2分)(2)不同:康有为借助儒家学说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2分)陈独秀猛烈抨击儒家学说。(2分)原因:戊戌变法利用儒学原因: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弱小,民众未完全觉醒,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利用

15、利用儒学宣扬变法减少改革的阻力(任3点3分);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原因:政: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有名无实促先进分子反思;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启蒙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尊孔复古;认识到儒学是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1点2分,2点3分,3点5分)2014-2015学年高三历史周测题(8月13日) 参考答案选择题: 1-5 CBBDC 6-10 DCBDC 11-15 DBDCC 16-20 BDACD21题:(1)梁启超观点:洋务运动仅是小修小补,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要想使中国社会富强,必须变革封建政治制度。(2分)孙中山构想: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16、。(2分)同:都主张变革封建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异: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2分)(2)不同:康有为借助儒家学说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2分)陈独秀猛烈抨击儒家学说。(2分)原因:戊戌变法利用儒学原因: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弱小,民众未完全觉醒,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利用利用儒学宣扬变法减少改革的阻力(任3点3分);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原因:政: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有名无实促先进分子反思;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启蒙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尊孔复古;认识到儒学是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1点2分,2点3分,3点5分)2014-2015学年高三历史周测题(8月13日) 参考答案选择题: 1-5 CBBDC 6-10 DCBDC 11-15 DBDCC 16-20 BDACD21题:(1)梁启超观点:洋务运动仅是小修小补,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要想使中国社会富强,必须变革封建政治制度。(2分)孙中山构想: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2分)同:都主张变革封建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异: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