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解复习题修改版_第1页
人解复习题修改版_第2页
人解复习题修改版_第3页
人解复习题修改版_第4页
人解复习题修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1、干骺端:长骨两端膨大的部分称为骨骺,长骨骨干与骨骺相邻的部分称为干骺端。幼年时有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干骺端与骺融为一体,其间残留骺线。2、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板,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构成。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抗拉抗压和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各个方向的运动。3、椎间孔:是由上位椎弓根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弓根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有脊神经通过。其前方与椎间盘相邻。4、蝶骨:位于颅底中央,形似蝴蝶。可分为体、大翼、小翼和翼突4部分。蝶骨体内的空腔为蝶窦,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5、上颌骨:位于面颅中央的上颌部的骨骼。成对,即左、右两块上颌骨在正中线相连接。上颌骨

2、由1个骨体和4个突起组成。骨体的上面构成眼窝的下壁。体部有上颌窦腔,为鼻窦的一部分,开口于中鼻道。 6、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处。此处骨质非常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有骨折很危险。7、桡神经沟:位于肱骨后面中部,自内上方斜向外下方的浅沟为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通过。肱骨中部骨折可损伤桡神经。8、腕骨:是手骨的组成部分,一侧共8块,排成两列,近侧列从桡侧至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从桡侧至尺侧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9、髋骨:又称下肢带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骨愈合而成,外形

3、不规则。其外侧中部有一深窝为髋臼,与股骨头形成关节;髂骨翼后下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而耻骨上、下支移行出向内的面借软骨形成联合。10、足弓: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为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具弹性,能缓冲行走和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并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11、关节:又称间接连接,是骨连接的一种,也是全身骨的主要连接形式。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特点是活动幅度大。关节的基本结构是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关节囊外层是纤维膜,内层是滑膜;关节腔是滑膜层与关节面共同

4、围成的密闭腔隙,呈负压。有的关节有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等。12、胸廓:由12对肋、12块肋骨和1块胸骨借骨连接构成。人的胸廓与其直立姿势相适应,前后径略短,左右径略长。并且上窄下宽。其功能是容纳并保护心、肺等器官并参与呼吸。13、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属于球窝关节。其特点是:1)肱骨头大,关节盂浅小,关节盂周缘有盂唇,稍加深关节窝;2)关节囊薄而松弛,在肩胛骨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在肱骨附着于解剖颈,囊下壁薄弱,缺少韧带和肌的保护,故在肩关节脱位时常见肱骨头向前下方脱出;3)肱二头肌长头腱行于关节囊内,滑膜包绕肌腱并延至结节间沟处形成滑膜鞘。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

5、可作3个轴的运动和作环转运动。14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及髌骨组成,属屈戌关节。关节囊前壁是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两侧分别由胫、腓侧副韧带加固,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15、筋膜:是皮下组织和肌肉之间的特殊组织结构,按其深浅的不同分成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包裹在每块肌肉上的一层膜,并伸入到各个肌群之间,与长骨的骨膜相连,将每块肌肉分开,以利于肌肉活动;深筋膜在各个肌肉之间起缓冲作用,免受摩擦,并有利于位于其内的神经和血管扩张,另外在炎症中防止脓液扩散流动。16、腱

6、鞘:包围在肌腱外面的双层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其外层是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内外层之间有滑液在肌腱活动时减少相互间的摩擦;腱滑膜鞘从骨面移行到肌腱的部分为腱系膜,内有肌腱的血管。17、胸锁乳突肌:在颈阔肌深面,斜位于颈部两侧,呈带状,以两个头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斜向后外上,止于颞骨乳突。一侧肌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两侧肌收缩可使头后仰。18、竖脊肌:又称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居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夹肌的深部。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自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

7、骨乳突。作用:使脊椎后伸和仰头。19、膈:封闭胸廓下口,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其周围为肌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20、腹股沟管:为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腹前壁下部的肌间裂隙。由外上斜向内下,长约4 5cm,有4个壁和2个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下壁为腹股沟韧带,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后壁为腹横筋膜,管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腹环),管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8、)。在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是腹壁的薄弱点,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此脱出,甚至坠入阴囊,称腹股沟斜疝。21、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前群除有屈的作用外还使前臂旋前;后群有伸和旋后的作用。22、髋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群、后群。前群有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的作用是使大腿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后群主要位于臀部,又称臀肌,包括臀大、中、小肌,主要作用是使大腿后伸、外展和旋外

9、。髋肌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23、股四头肌:是全身中最大的肌。有四个头: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继而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是伸膝关节,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受股神经支配。24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和比目鱼肌,下端连着跟腱,止在跟骨结节。作用是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并与直立行走有关。受坐骨神经支配。25、后角固有核:在后角尖部有胶状质,在胶状质的腹侧

10、,大中型细胞较多,组成后角固有核。此核与痛觉、温度觉、粗触觉信息的传导有关,是脊髓丘脑束的起始核。26、薄束与楔束: 位于后索,是后根中的部分粗纤维在后索的直接延续,组成薄束的神经纤维是脊髓第5胸节及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楔束的神经纤维是脊髓第4胸节及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两者在后索中上行,分别止于延髓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机能是传导机体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信息。27、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束是人类脊髓中最大的下行纤维束。此束起于大脑皮层与运动有关的区域(主要是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邻近皮层),经内囊和脑干下行,到延髓椎体下部 75%90%的纤维交叉到

11、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中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分别止于各节段的灰质前角,主要控制支配四肢肌的运动神经元。28、脊髓固有装置: 脊髓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的固有装置,即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 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最简单的脊髓反射弧只包括一个传入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组成单突触反射,一般只局限于一个或相邻一个脊髓节内也称节段内反射。大多数反射弧是有两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的多突触反射,即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其轴突在固有束内上、下行数个脊髓节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此种反射称节段间反射

12、。29、锥体:在延髓上半部前正中裂的两侧各有一纵行隆起,叫椎体。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纤维组成的。控制躯干和四肢肌的运动,仅出现在人和哺乳动物。30、脑桥基底部:脑桥腹侧面为宽阔的隆起,由大量的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其两侧逐渐缩窄的部分叫小脑中脚,由进入小脑的神经纤维组成。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发出粗大的三叉神经根。31、菱形窝:位于第四脑室室底,呈菱形,由延髓上部背面和脑桥的背面共同构成。窝的下外边界是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上边界为小脑上脚。在室底的正中线上有纵贯菱形窝全长的正中沟,其外侧还有纵行的界沟,将每侧半菱形窝又分成内、外侧部。外侧部呈三角形,

13、称前庭区,深面为前庭神经核。前庭区的外侧角上有一小隆起,称听结节,内含蜗背侧核。界沟与正中沟之间的内侧部称内侧隆起,其髓纹以下的延髓部可见两个小三角区:舌下神经三角靠内上方,内含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靠外下方,内含迷走神经背核。沿该三角下缘,为一斜行的窄嵴,称分隔索。其与薄束结节之间的窄带,称最后区。此区富含血管,并如同分隔索,均由含长突细胞的室管膜覆盖。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突,称面神经丘,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界沟上端有一新鲜标本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蓝斑,深面为含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 32、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由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的运动,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

14、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三叉运动神经核支配咀嚼肌,面神经核损伤表现为面瘫,纵行的正中沟两侧有疑核,疑核损伤表现为吞咽、发声困难,受双侧皮质控制。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33、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纤维组成三叉丘系,两核团的传出纤维先交叉,在内侧丘系背外侧上行至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皮肤,粘膜及牙齿的痛、温、触觉。34、脑干网状结构:脑干内除了边界明确的神经核和纤维束外,还有分布广泛的灰、白质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即为脑干网状结构。包括向小脑投射的核团、中缝核团、中央群、外侧群和内侧群核团。脑干网状结构的外侧1/3区域多是中小型神经元,一般认为是网状结构

15、的接受区,内侧2/3区域具有较多的大型神经元,一般认为是此区是网状结构的效应区。35、小脑中央核:即小脑核,位于髓质内,有4对神经核:顶核,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齿状核,接受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结合臂走向中脑;栓状核和球状核,接受旧小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和齿状核发出的纤维一起组成结合臂。36、下丘脑结节区 在漏斗及正中隆起上方的部分,内有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结节核和弓状核等。一般认为是下丘脑控制腺垂体和自主神经的主要部分。37、丘脑腹后核:位于内髓板的外侧,腹后核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

16、质的躯体感觉区,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深浅感觉。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相应感觉区,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38、中央沟:起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向前下斜行于半球背外侧面,几达外侧裂。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 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 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39、边缘叶:大脑内侧面由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钩构成,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学习记忆的高级中枢,情绪活动的高级中枢,边缘叶可以认为是大脑皮质向周围推展的始端。40、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结构,主要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

17、枢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尾状核和丘脑。在两侧半球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的屈膝形,其前部较短,叫额部;中间弯曲的部分,叫膝部;后部较长,叫枕部。在额部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膝部有皮质核束通过,枕部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41、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神经节可分脑、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自主性神经节)两大类。脑、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和某些脑神经干上,植物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及前方,副交感神经节则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例如

18、由脊髓每节段发出的前、后根纤维在椎间孔处汇合构成脊神经。它们在汇合之前,后根上有一膨大,叫脊神经节。脊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形成。还有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等。42、脊神经前支:是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的一个分支,前支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第211对胸神经的前支仍保持明显的节段性分布,它们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即肋间神经。除此之外,其余脊神经的前支均先相互交织形成脊神经丛如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然后由丛再发出一条条神经,分布于相应区域的肌肉和皮肤。43、正中神经:有内、外两个根包夹着腋动脉。两根合成一条神经后在肱二头肌内侧缘下降,经肘部至前臂浅、深

19、屈肌之间向下到手掌。它是前臂前群肌(桡侧半)和手的大鱼际肌的只要运动神经,也是手掌面的主要感觉神经。发生损伤时,表现为手不能拿东西。44、肋间神经:位于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之间;胸神经的前支,除第1和第12对的部分纤维分别参与臂丛和腰丛外,其余均不成丛。上11对胸神经的前支各自行于同序数的肋间隙内,称肋间神经。45、坐骨神经:是骶丛的主要分支,它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直径可达1厘米左右,经梨状肌的下方(孔)出盆腔,在臀大肌的深面,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尖端连线的中点下行,穿经股肌后群,至腘窝的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终支,坐骨神经在股后还发出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46、喉返神经:喉部的主要运动神

20、经,支配除环甲肌外的喉内诸肌,左侧:起始于主动脉弓前由迷走神经分出,绕主动脉弓下方,沿气管、食管间沟上行,在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部,前支分布于喉内的内收肌,后支分布于喉内的外展肌。右侧:右锁骨下动脉前方由右迷走神经分出向下,绕此动脉,然后沿气管、食管间沟上行,到环甲关节后方入喉。47、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至颅底,下至尾骨前方,于尾骨的前面两干汇合,形成尾骨前方的一个奇神经节。可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交感干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48、瞳孔对光反射:当光束照射到人眼瞳孔时所产生的兴奋通过视束少数纤维经上丘臂传到顶盖前区,再由动眼神经副核

21、和动眼神经传到瞳孔括约肌引起瞳孔缩小。还包括对侧间接反射(即光照某一侧瞳孔,对侧瞳孔同时也缩小。因为顶盖前区通过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和动眼神经作用)。49、蛛网膜下隙: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缝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了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在隙内穿过。可由此抽取脑脊液或注射药物。50、大脑动脉环:位于脑底部,在蝶鞍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由两侧颈内动脉的末段,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始段和前、后交通动脉吻合而成。使两侧颈内动脉与椎一底部动脉系统互相沟通,对维护脑血流的平衡有一定意义。51、视网膜:又称内膜,居于眼球壁的内层,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一层半透明软膜

22、。从前向后分为视网膜虹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视网膜视部。前两部分无感光作用,而视网膜视部有感光作用(细胞由外到内有色素上皮细胞 .   视细胞 .  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其紧贴在脉络膜内面。视网膜后极部有视乳头,其外还有一浅漏斗状的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感光最敏锐的地方。52、蜗管:位于耳蜗的螺旋窝内。蜗顶端为盲端,前庭端借连合管连于球囊。横切呈三角形。位于前庭和鼓阶之间。上壁为蜗管前庭壁,上方有前庭阶;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构成,下方有鼓阶,其上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外侧壁贴附于蜗螺旋管外侧壁。5

23、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蛋白的帮助而实现的被动扩散,根据帮助运转的膜蛋白的活动方式不同可分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方式。载体介导的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通道介导的如:Na+、K+、Ca2+、Cl-54、阈电位: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上少量的离子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到达某一临界值时,由于离子通道的电压依从性而大量开放,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动作电位,这个足以使膜上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电位称阈电位。55、兴奋-收缩耦联:生理学上,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耦联的

24、结构基础是肌管系统中的三联体,其关键的耦联因子是Ca2+。实际上有两种管:横管和纵管,后者形成2个终池。(或:在整体内骨骼肌受运动神经支配。当神经冲动导致肌细胞兴奋时,肌膜的动作电位便迅速地传导到横管膜并深入到终池近旁,使终池膜的Ca2+通道开放,于是Ca2+顺着浓度差由终池向肌浆中扩散,导致肌浆中的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而神经冲动一旦停止,即肌细胞兴奋过后,终池膜上的钙泵即将肌浆中的Ca2+重新泵回终池内贮存,造成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肌钙蛋白上结合的Ca2+解离,于是肌细胞舒张。)56、强直收缩: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

25、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前,就又引起下一个收缩,因此在一连串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的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收缩性缩短状态称为强直收缩。57、经典突触传递:当动作电位传到运动轴突纤维末梢时,突触末梢去极化,这就导致了接头前膜上的电压们控钙通道顺时开放,是Ca离子有细胞外液内流入轴突末梢。轴突末梢Ca离子的浓度升高,便激活了钙依赖蛋白激酶(Ca离子-Ca调素依赖蛋白激酶),促使突触小泡向着接头前膜方向移动、与前膜发生接触、融合,进而破裂,以出胞的作用的方式使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ACh分子

26、分泌放到接头间隙。被释放到接头间隙的ACh分子,通过扩散很快到达接头后膜上,并与上面的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使通道开放,导致Na和k的跨膜流动。使终板膜上产生一种去极化的电活动这种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以终板电位的产生为标志,标明本次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完成。58、胆碱能纤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感神经部分节后纤维(主要指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神经纤维)末梢都释放乙酰胆碱(Ach),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胆碱能纤维。59、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肾上腺素(NE)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根据药理学特性,肾上腺素能受体分

27、为两类:型受体和型受体。受体又有1和2两个亚型,受体又有123三个亚型。所有的肾上腺素能受体都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60、中枢延搁:信息在突触部位传递须经过递质释放、在突触间隙内的扩散、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通道开放、离子内流等多个复杂的环节,因而消耗了一定的时间(0.3-0.5ms),比在同样距离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突触延搁。在脑和脊髓中的突触延搁也称中枢延搁。61、突触前抑制:通过某种机制使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减小,不能打开Na+通道,神经元的轴丘部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例如, 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

28、B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轴突末梢由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C构成轴突轴突突触。C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神经元B的活动,但轴突末梢C所释放的递质使轴突末梢A去极化,从而使A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少,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B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减少,导致发生抑制效应。 62、 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两大类。浅感觉又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深感觉即为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感觉的强度则取决于:1)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2)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此外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等)与感受器的点状

29、分布密切有关,只有在分布有感受器的皮肤,刺激才能引起相应的感觉。63、牵张反射: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其过程为:当肌肉被牵拉导致梭内、外肌被拉长时,引起肌梭兴奋,通过、类纤维将信息传入脊髓,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纤维和纤维导致梭内、外肌收缩。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64、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论述题)小脑是躯体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它与脑的其他部位通过3条途径发挥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通过它与前庭系统的联系,维持身体平衡;2)通过与中脑红核等部位的联系,调节全身的肌紧张

30、;3)通过与丘脑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控制躯体的随意运动。特别是后两者:1)调节肌紧张,肌紧张是肌肉中不同肌纤维群轮换收缩,使整个肌肉处于经常的轻度收缩状态,从而维持了躯体站立姿势的一种基本的反射活动。小脑可以调节肌紧张活动,其调节作用表现为抑制肌紧张和易化肌紧张两个方面。小脑抑制肌紧张的作用主要是前叶(旧小脑)蚓部的机能,小脑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是由前叶的两侧部位来实现的。 2)协调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大脑皮层发动的意向性运动,而对随意运动的协调则是由小脑的半球部分,即新小脑完成的。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对随意运动的协调。这主要是通过两条反馈环路实现的:大脑皮层运动区脑桥小脑红核丘脑外侧核再返回大脑皮

31、层运动区。来自肌肉、肌腱等处本体感受器的兴奋脊髓小脑束小脑红核丘脑大脑皮层运动区。小脑接受传入信号后经整合通过反馈环路返回皮层运动区,实现躯体运动的协调、准确和稳定。65、自主神经活动的规律或特点:(为论述题) 体内控制内脏器官运动的神经系统称为内脏运动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它主要分布于由心肌、平滑肌、腺细胞所组成的内脏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其机能特点:1、双重神经支配,多数内脏器官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神经支配。2、内脏运动神经中枢具有紧张性活动,内脏神经中枢具有持续发放冲动的特性,内脏器官的机能状态常常取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种神经发放冲动的程度

32、。3、内脏运动神经的外周作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内脏传出神经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4、内脏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5、内脏运动神经主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6、内脏运动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主要递质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的受体为M型受体和N型受体。66、快动眼睡眠:又称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慢波睡眠结束后进入快波睡眠,持续20-30min。这一阶段,脑电波呈现不规则的波,与觉醒时很难分别,但不同的是异相睡眠时眼电显著增强,肌电显著减弱。各种感觉机能与慢波睡眠相比进一步减退,以致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可有间歇性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出现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

33、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在此阶段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因此异相睡眠有益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并对建立新的突触联系和促进 学习记忆十分重要,还可以促进精力的恢复。另外做梦也是快波睡眠的特征之一。67、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及消退 :(为论述题)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相近的时间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68、EPSP:兴

34、奋性突触后电位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其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69、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

35、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70、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形态细节的能力,通常是以能辨别两条平行光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71、听域:人耳能感受到的声波振动频率为。对于每一种声波都有一个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即听阈,同时存在引起不适的最大强度,即最大可听阈。以声频为横坐标,声强为纵坐标,绘制出人耳听阈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两曲线包绕的中间区域即为听阈。叙述题:1、以疏松结缔组织为例说明结缔组织的特点。疏松结缔组织是最典型的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由少量、多种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广泛分布在全身

36、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 具有支持、连接、防御、保护和营养、修复的功能。疏松结缔组织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三种成分组成的,细胞与纤维的含量较少,基质的含量较多。成纤维细胞:数目最多,胞体大,为多突的纺锤形或星形的细胞,细胞核呈规则的卵圆形,细胞轮廓不清。细胞质较多,微嗜碱性.电镜下: 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该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功能:合成、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基质。细胞间质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三种纤维和基质组成; 基质:是一种无定形胶状物质。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还含有组织液.2、什么上皮细胞表面有纤毛

37、?怎样起保护作用?细胞表面有纤毛的上皮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柱状上皮。纤毛常见于呼吸道、输卵管等腔面的纤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具有节律性摆动的功能,对上皮细胞起保护作用,例如,呼吸道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于纤毛的定向摆动,可把被吸入的灰尘和细菌排出;输卵管的纤毛摆动能推动受精卵向子宫移动等。3、骨骼肌细胞主要结构特点。在光学显微镜下,骨骼肌细胞(即骨骼肌纤维)呈深浅相同的横纹,所以骨骼肌又称横纹肌。肌纤维膜之内是一种红色并带粘滞的液体,称为肌浆。当中悬浮着细胞核、线粒体、肌红蛋白、脂肪、糖元、ATP及数以千计线状的蛋白丝,称作肌原纤维。

38、肌原纤维内的肌节就是肌肉收缩的单位。电镜下,肌节主要由两种肌原纤维微丝组成,分别为肌动蛋白微丝和肌球蛋白微丝。每条肌球蛋白微丝由6条或更多的肌动蛋白微丝围绕。肌肉收缩即是由于肌动蛋白微丝在肌球蛋白微丝上滑动所致。肌质网: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的内质网, 其功能是参与肌肉收缩活动。肌质网膜上的Ca2+ -ATP泵将细胞基质中的Ca2+ 泵入肌质网中储存起来, 使肌质网Ca2+ 的浓度比胞质溶胶高出几千倍。受到神经冲动刺激后, Ca2+ 释放出来,参与肌肉收缩的调节。4、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点。成人骨共有206块,形态多月,大小不同。一般可分为长骨(如股骨)、短骨(如腕骨)、扁骨(如肩胛骨)、

39、不规则骨(如椎骨)四类。骨是由骨髓、骨质、骨膜以及神经、血管等部分构成。全身各骨借骨连接相连构成人体的支架称为骨骼。按照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和四肢骨下肢骨62块、上肢骨64块。5、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外部作用于骨骼肌的力,即前负荷和后负荷,还有骨骼肌的内在功能状态肌肉收缩能力三方面。这是因为肌肉收缩时因拉动负荷移动而对外做功。肌肉收缩需要克服的阻力称为负荷。前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之前已经存在与肌肉上的负荷。前负荷就定了肌肉在收缩之前的长度,及肌肉的初长度,因此前负荷与初长度都可用来描述肌肉在收缩前所处的状态。肌肉在开始收缩后才遇到

40、的负荷称为后负荷。后负荷是肌肉收缩的阻力或做功对象。肌肉在存在后负荷的情况下总是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肌肉收缩能力是指肌肉本身与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的、决定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即肌肉内部的功能状态。肌肉收缩能力增强后,其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缩短的程度。缩短的速度都会提高;肌肉收缩能力降低则向着反方向变化。6、 青少年应怎样预防近视?为什么?近视大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后,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致使来至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之前聚焦,此后光线又开始分散,当这些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形成扩散光点,视远物模糊。青少年在发育阶段,由于不良的用眼习惯,引起睫状肌持续性紧张收缩,致使眼的屈光度改变,

41、称假性近视,在假性近视之后,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眼球伸长的器质性变化,使眼轴变长,成为真性近视。(1)学习环境采光正确,看书写字时要有合适的光线。以弥散光线、柔和、均匀的光照为宜;虽然瞳孔可以通过开大或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以确保视物清晰,但是瞳孔长期处于过调节状态易疲劳,在特别强的光线下读书、写字可引起眼睛的过度调节,促使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特别强烈的光线还可以损伤视网膜,使视敏度下降引起视力减退。(2)保证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近视的形成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所致,在用眼卫生中看书写字的姿势尤为重要,正确的看书写字的坐姿为眼睛与书面的距离为一尺,身体与桌

42、子的距离为一拳,握笔时手与笔尖的距离为一寸,走路站立仰卧侧卧俯卧位长时间看书都是不正确的阅读姿势。(3)眼部的保健 看书写字的姿势要端正,看书写字四十五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和按摩穴位。(4)合理饮食 微量元素铬、钙缺乏时可诱发近视眼。平衡膳食,多吃粗粮,限制高脂肪的摄入,少吃糖果,注意维生素A、微量元素铬、钙的适量摄入,均可防止近视的发生。7、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杆细胞是感光细胞,紧邻色素上皮,位于视网膜视部外层,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在暗环境中能引起视觉。在黑暗状态下,视杆细胞外段质膜上的环磷酸鸟苷门控钠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钠离子由胞外流入胞内。此时,

43、在视杆细胞的内段、核区的质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钾离子由胞内流向胞外。这种钠离子、钾离子的移动均为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当钠离子的内流与钾离子的外流分别平衡时,视杆细胞的跨膜电压为-40mv,此时视感细胞终足端持续的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当受到光刺激时,视盘膜上的视紫红质中的11-顺视黄醛首先发生构型改变,由11-顺顺视黄醛变为全反型视黄醛,进而触发了视蛋白的变构,激活了视盘膜上的转导蛋白,使转导蛋白减轻了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活化的磷酸二酯酶可分解CGMP,导致在视感细胞外段CGMP的浓度的下降。CGMP在低浓度时,外段质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内流减少或停止,而内段膜的钾离子的外

44、流继续,总的效应导致了膜电位出现了超极化。此时的跨膜电压为-70mv。视感细胞外段由原来的-40-70mv的超极化的点位变化沿质膜以点紧张方式扩布到终足端,终足停止释放神经递质(如谷氨酸),这样经突触间 的信息传递影响到突触后神经元的点位变化。一个光子可以引起一分子视紫红质变构,一分子视紫红质变构可使500个Gt分子被激活,进而使500个磷酸二酯酶分子激活,一分子磷酸二酯酶在一秒内可降解4000个CGMP分子,导致大量的CGMP门控离子通道关闭。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性高,与参与光电化学反应的分子的放大效应密切相关。故在昏暗的条件下,引起光电反应。8、 脊神经的纤维成分与联系。脊神经都是混合神经,

45、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根据脊神经分布范围和功能不同,可将脊神经所含的神经纤维成分分成4种:(1)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将皮肤的浅感觉以及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深感觉冲动传入中枢)(2)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将来自这些器官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3)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4)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和心肌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感觉纤维是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突起,周围突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或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中枢突入脊髓。运动纤维来自脊髓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及T1-L3,S2-S4侧角的内脏运动神经元的轴突,

46、穿出脊髓形成前根,与后根合成脊神经。9、肌紧张产生的原理。自然的牵张通常由身体的重力作用施加于肌肉,使其处于一种持续的轻度收缩状态,这种状态称肌紧张。肌紧张是在生理状态尤其是清醒状态时持续发生着的一个反射活动,是多突触反射。它实际上是由于地心引力缓慢而持续地轻度牵拉肌肉引起的牵张反射,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张力,并不引起关节的大幅度动作,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各种姿势、产生各种运动的基础。肌紧张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的收缩,而不是同步收缩,因此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并且能持久地进行而不发生疲劳。10、各种突触抑制的常见部位与原理。在脑和

47、脊髓中抑制性信息的突触传递有两种形式: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1)突触后抑制 在脑和脊髓中有大量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该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主要打开后膜上的Cl-通道,Cl-内流,引起了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超极化。神经元一旦发生了这种超极化的电位变化,膜电位离阈电位的距离加大,轴丘部位膜上的Na+通道打不开,不会再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这就完成了抑制性信息在突触部位的传递。例如脊髓前角中的闰绍细胞2)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某种机制使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电位幅度减小,不能打开Na+通道,神经

48、元的轴丘部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这种抑制的本质是由于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导致的,因此称为突触前抑制。它在中枢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中,高位中枢的下行纤维膜上可与躯体感觉(或内脏感觉)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中枢支在脊髓或脑干中的末梢形成轴突-轴突式突触联系,可进行突触前抑制,使那些对生命活动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感觉信息抑制,不让其进入大脑皮层,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有重要意义。11、去大脑僵直现象的解释。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引起过强的牵张反射,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去大脑强僵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补充题:1、微绒毛:也称细绒毛、绒毛状突起。是动物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突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