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五单元)_第1页
七下第五单元)_第2页
七下第五单元)_第3页
七下第五单元)_第4页
七下第五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伟大的悲剧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叙了英国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从南极点归程的途中,由于南极寒冷天气提前来临,饥寒交迫最终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悲壮覆灭的事件。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赞颂了英雄们悲壮崇高的探险精神。尤其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及其队员的勇敢、镇定、坦然。本文篇幅较长,应让学生在通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关键词“伟大”“悲剧”入手,从文段中寻找关键事件、语句进行分析,从而感受文章主题,明确作者写作目的。二、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归纳文章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研读语句,体会“伟大”“悲剧”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感受人物崇高的

2、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归纳文章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研读语句,体会“伟大”“悲剧”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四、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南极南纬90度有一座科学实验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科学家。2002年2月7日,英国的安妮公主到达南极大陆,开始她为期三天的南极探险之旅。安妮此行旨在纪念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登上南极90周年。那么,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斯科特一行人又曾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随作者茨威格

3、一起回到1921年。(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1912.1.16白色雪原1912.1.18南极点1912.2.17埃文斯死去1912.3.21912.3.21三人无法离开账篷1912.3.29帐篷里1912.10.291912.11.12(三)研读语段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要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

4、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3. 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明确:(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

5、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四)理解主题 1. 根据以上认识,请你谈一谈对文章题目伟大的悲剧的理解。用“悲在 ,而 伟大”的句式表述。 2.介绍阿蒙森南极探险的相关内容,茨威格为什么没有描绘阿蒙森等人的壮举,而是为失败者斯科特一行人写作传记?明确: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

6、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诵读课文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斯科特一行人所代表的是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五)布置作业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22、在沙漠中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2、品读重点语句,体味其精妙。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句,体味其精妙。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

7、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影视中见过沙漠吗?请大家回忆想象,描述一下沙漠是怎样的?沙漠既有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更有白居易所形容的“昼行夜伏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悬”的险恶。然而,1935年法国一位优秀的飞行家圣埃克需佩里在飞往印度途中,飞机不幸失事,坠毁在沙漠中,他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他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篇文章在沙漠中心(板书)作者是圣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飞行家,主要作品有夜航、人类的大地、小王子等。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并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1、在沙漠中心,“我”遭遇了哪些痛苦与煎熬

8、?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2、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先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痛苦绝望(我跑不动了 大限到了 冻死的想法 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平静(一种超越任何希望的平静 回忆所从事的工作、接触的人)乐观(工作中,我是幸福的 我没有一点遗憾 我总算是呼啸过海风 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了在作者痛苦与绝望中,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对同伴说

9、:“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上路 继续)所以朗读是我们要重重的读,来表达作者这份坚定,一刻也不会卸下的精神。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3、作者从绝望,痛苦中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1)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2)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3)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并思考:1、你认为心理描写最

10、成功的句子是?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鹰爪(被陷沙漠的痛苦,无奈与茫然)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极度寒冷与缺水中,我失望、痛苦)于是,我忘了埋在沙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感到痛苦。(濒临死亡的平静)2、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黎明相对于黑暗,比喻飞行中的发现,这与农民盼望春天来临一样,有春种才有秋收。飞行途中有“中途站”的补给,才能到达终点的希望,所以中途站对于飞行员来说是福地。)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海风了。

11、我从事的是危险的工作,经常面对的是失败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但我无怨无悔,只要我奋斗过,也死得其所,死而无憾。3、你认为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先找出,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其妙处)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还不是很不幸。(虽死面对死亡, 作者却能坦然面对(没有恐惧),反而说还不是很不幸,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可见是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重来。(永不放弃,孜孜以求事业的精神)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我的生活是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紧密相连的,而城市的人的生活是指庸碌了,没有

12、追求了,没有追求的平常人生活。)教师预备描写优美的句子并相应作赏析: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中寒风刮得又猛又急,来势汹汹,令人无法躲避,“冲”写出了风来的气势之大之狂。)如果将其改为:寒风吹得我团团转,难以躲避。你认为表达效果怎样?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点眼泪的心(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我的极度干渴、缺心)A、如果删去三个“干枯”可以吗?为什么?B、如果改为: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你认为表达上有何不同?(不行,不能构成反复,表现不出心灵干枯的程度,与我面临的绝境,不如原文那样强烈

13、)四、感悟体验积累关于探险的名言和故事。五、作业布置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课时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

14、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学习登山

15、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2、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3、教师小结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四、重点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2、自主探究A、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

16、排?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教师指导: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

17、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

18、谈心得体会。五、课堂练习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六、课堂延伸(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2

19、、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小结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

20、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作业布置: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24、真正的英雄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4、培养困境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课前准备:1、 预习课文,加强朗读,整体感知。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有关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概况。教材分析: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

21、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可是,人类并不因此停步不前,而是总结教训,积蓄力量,继续前进,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奇迹。就拿美国“挑战者”号爆炸事件来说,航天飞机虽然在转瞬间化为了灰烬,宇航英雄的魂魄永远留在了遥远的太空,整个人类太空计划因此遭受重大挫折,但人类并没有被吓倒。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我们看到,此后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员投入到太空探索的事业中去,一架又一架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去探索那茫茫未知的宇宙。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

22、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转瞬间销于无形。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纷纷哀悼;全世界也为之震惊,各国元首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本文即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的事迹,从而引出杨立伟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再讨论明确美国“挑战者”号英勇牺牲的七名宇航员虽然升空失败但仍然称得上是英雄,应“不以成败论英雄”,

23、从而引出课文。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做到:1、看看里根总统讲了哪些内容?2、体会里根总统在演讲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师提醒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倒回去重读。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内容相同的段落可以适当合并,有时可以读得快些,甚至是跳读。)四、朗读指导:1、师明确课文大致所包含的两种感情:悲痛和力量。阐释说明这两种感情的变化脉络是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后半部分主要是表达力量。但两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的。2、师明确朗读课文的语气:低沉激昂。3、教师选取三个自然段范读。五、品味语言:师找出你认为精彩或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

24、,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问题研究):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明确: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明确: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

25、,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明确: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六、教师小结:(强调学习宇航员身上在困难面前永不言退和百折不挠的

26、探索精神。)七、布置作业:1、在班内组织一场“再现里根”的演讲比赛。2、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连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2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教

27、学重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教学设想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2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

28、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29、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二、课文感知夸父逐日1词语积累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

30、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4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

31、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5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6 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7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32、,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8课堂小结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9.作业布置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共工怒触不周山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

33、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

34、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3感知课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