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基础医学院发展规划_第1页
十四五基础医学院发展规划_第2页
十四五基础医学院发展规划_第3页
十四五基础医学院发展规划_第4页
十四五基础医学院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医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目录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现状(一)基本状况(二)特点优势(三)不足与困难三、发展规划(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二)加大培养、引进和管理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三)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四)强化学生管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十四五”期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学校发展尤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成为中医药大学的战略目标的攻坚阶段。为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的发展要求,加快基础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反复调查与研究,特制定基础医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在

2、学校的领导与指导下,以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尊重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战略与重点,以名师、名医培养为重点,在学术上继承与发扬并重、现代研究与文献研究并重,传统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以教学为中心,鼓励创新,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创建高水平的中医药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发展现状(一)基本状况基础医学院由中医基础学科和西医基础学科组成,下设13个教研室和1个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教师99人,教授职称20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生学历的34人,硕士生学历的5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0人;

3、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2名,学科带头人3名,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2人。学院设中医学一个本科专业,中医临床和中医骨伤两个方向。学院教师承担着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各家学说、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营养与食疗学等39门中、西医基础课程。同时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1个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中医学),1

4、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学院共承担厅局级以上课题7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21项。共获得19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厅级科技进步奖。学院按照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建设思路,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重点学科、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从无到有,形成了对本学科发展的有效支撑。目前,学院新增一个中医诊断学省级重点学科;一个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初评);一

5、个厅级抗体稳定高效表达技术研发中心,三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病证结合模式中医证候基础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医文化传播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和抗体药物制备协同创新中心)。并正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中医诊断学、生物化学二个教学团队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科研课题新增33项,其中,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立项9项、省中医局立项4项、校级课题15项。(二)特点优势学院呈现以下明显的发展优势:1 .学科布局的结构优势。学院涵盖了中、西医多个基础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构布局,具有学科多样化优势,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及学科进一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2 .特色

6、鲜明的行业优势。学校现有学科结构与我校的发展规划中确定发展重点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基本具备了发展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实力。3 .潜力强劲的发展优势。学院集中、西医两大学科优势,已具备较好的学科发展基础,并有一支以“进取、协作、奉献”为思想武装和文化内涵的教职工队伍,有方向明确、组织得力、团结向上、能凝聚人心的领导集体,构成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三)不足与困难1 .中西医各学科发展不平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少。在全国和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不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重大影响的科研课题与成果较少。集体表现:重点学科数目少,目前,学院只有1个省二级重点学科,国家、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数仍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7、,与国内其它中医院校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学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院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学科发展良好,上升势头很快,总体形势不错,但也有更多中、西医学科发展不尽理想;高质量的论文不多,特别是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论文),尤其是缺乏中医学研究相关SCI论文。2,缺乏高水平学科平台。学院现只有一个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诊断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缺乏西医基础医学硕士、博士点以及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制约学科未来发展的一个瓶颈。3,学科交叉融合力度不够。中、西医整体资源优势和科研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科研能力仍显单薄,学院教师科研意识有待提高,研究领域也相对分散,临床

8、与基础衔接不紧,学科辐射渗透能力不足,未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三、发展规划(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1,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依照“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培养方案,推动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开办5年制扁鹊中医实验班、中医学(全科医学)班基础上,争取开办5年制中医学(英语)实验班、8年制中医学(“5+3”一体化)班、9年制中医学(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班。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扩大办学规模,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专业和培养方向。拟在5年内,逐步增设生物工程、食品与营养、预防与养生等

9、专业或方向,使在校本科生达到3000余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把反映医学科学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教学。争取每年立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55项,立项国家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2项。深化实验课教学改革,加大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开出比例。争取申报成功中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中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行PBL、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构建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坚持三级教学检查制度,明确学院及教研

10、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职责。强化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自查、自评功能。全面构建学院和教研室的信息反馈和收集系统,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3 .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以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为中心,推进双语课程建设;规范建设一般课程;开发建设选修课程。鼓励教师编写双语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积极扶持精品教材的出版。力争主持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3部,参加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部。4,提高“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强化对各类各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协同创新等项目建设的指导、检查和评估。争取学校建立“质量工程”项目经费匹配支持的机制,遴选成效显

11、著、优势突出的项目作为“质量工程”后续建设重点项目,带动学院“质量工程”建设上水平。争取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二)加大培养、引进和管理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夯实教师队伍基础,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师资水平。1 .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计划引进5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充实壮大教师队伍。2 .在全院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培养,对培养对象实行政策倾斜,资助其开展科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参加学术活动。逐步树立其在所

12、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培养各学科国内知名、省内著名的学术带头人。争取培养2个省级教学名师。3 .争取学校人事处支持,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5年后争取培养数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本学科做出较大贡献的知名专家学者,10余名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着力建设3-5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三)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1.学科建设整合学科优势,凝炼学科方向,提升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的主攻方向,优先发展中医药等优势学科,系统建设重点学科,推进优势学科的整合,力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取得突破,新增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发展基础医学类学科,

13、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加强学科分类指导与绩效评估,创新学科运行和激励机制,着力提高现有学科的综合实力,加强学科点内涵建设,汇聚一批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一批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培植后备军和新生力量,争取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3个以上;培植新增校级重点学科5个以上。2,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沿,改革和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在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上狠下功夫。5年间,将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40项以上,课题完成率达到60%鉴定科研成果平均每年5项以上,科技成果获奖平均每年3项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部以上,

14、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300篇以上,年均增长5溢右;力争承担横向课题10余项,获横向经费200万元;争取发明专利5项,可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培育标志性成果,产生一批能充分体现基础医学院科研实力的、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有重大意义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争取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新兴学科发展。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促进中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多层次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快交叉学科研究机构或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出一批新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推进我校科研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培育科研创新平台,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筹建新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积

15、极申请国家级科研平台;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使我院科研平台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要求,加大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方面的研发、病证结合模式中医证候基础研究、中医文化传播平台和治疗性抗体技术研发。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京津冀中医药合作、校企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学生科研意识,重视和支持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基地建设,提高研究水平。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的大力支持,组织建立省级重点学科技术平台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项目资助,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现有研究基地条件和装备水平,通过学科交叉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学科基地的技术服务功能和支撑水平,提升

16、实验基地的综合实力,力争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厅局级重点研究室、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3-4个。多渠道争取资源扶持,重点推进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的设施和技术改造,力争建成具有先进设备及优秀科研团队的公共研发平台。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充分利用基础医学院的综合科研优势,主动策划组织和沟通协调,集聚院内优秀人才和优势资源,联合院外科研队伍,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重点抓好国家级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支撑计划、省重点课题等科技项目和各类人才计划,力争学院的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飞跃。着力构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中医药防治疾病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疾病研究中心是

17、推进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的重要举措。通过“强势学科联合,科研平台共建、优势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病证结合模式中医证候基础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此作为集聚中医药人才的新高地,加快培养高层次后备中医药科研骨干力量,构建中医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一体化的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机制的研究,积极探索和研发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关键技术,加快医学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力争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全面提升我院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水平。组建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

18、相结合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医学流派,而各学术流派之间的争鸣、渗透与融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特色。对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我们不仅要求传承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也不可以忽视传承研究学术流派中的人文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品格等,通过挖掘其时代、地域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医学术流派的真谛,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中医传承人的文化素质,我们通过挖掘研究中医学术流派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使中医药传承人在传承学术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逐步锤炼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形成有一定品格和精

19、神境界的中医药人才。通过省及全国中医药文化古迹、名胜“网络窗口”建设等项目,加快中医文化传播基地建设。以协同创新模式,对中医药文化相关古迹、名医故里等地方实地考察、采风,搜集第一手资料,汇编整理,在网站上建设一个“网络窗口”来展示,打造中医文化传播平台,以10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相关学者、在校学生及热爱中医文化的民众提供真实、丰富、生动的文化内容,方便快捷的学习路径。组建人源化治疗性抗体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疾病的治疗手段已发展到生物分子靶向治疗,抗体药物通过与特异抗原结合而发挥作用,以其作用机制确切、靶点明确,在某些领域已成为临床用药的首选,抗体还可以

20、与化学药物耦联,将药物带到特定的靶组织,实现其药物特异的靶向治疗。治疗性抗体的研发是当前医疗技术的前沿,人源化抗体的制备已经成为当今治疗性抗体的发展趋势,在省人源化治疗性抗体研发方面我院起步早,已有较好基础,特别在单细胞PCF术获取人源抗体等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协同创新模式整合我院与校外企业和研究单位在该领域的优势力量,聚焦人源化抗体制备重要基础理论和技术难点;着力在抗体稳定高效表达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真正推动治疗性抗体制备技术推广,切实提升医学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医学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与国内外一流大学、著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组织和策划,力争承担或参与国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利用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或特聘教授岗位等吸引国内外著名学者来院开展科研合作;鼓励教师与国内外学者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学院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拓展专利服务范围,建立与企业专利实施的战略伙伴关系,提高专利的实施率。通过省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中医药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四)强化学生管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1 .在校学生处、团委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学生行为规范,认真落实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