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八旗官兵派驻与就地转业为民诠释_第1页
围场八旗官兵派驻与就地转业为民诠释_第2页
围场八旗官兵派驻与就地转业为民诠释_第3页
围场八旗官兵派驻与就地转业为民诠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木兰围场八旗官兵派驻与就地转业为民诠释毕宪明如今,居住在围场的一些人们都很想真实的知道先祖们随着“龙”入关进京后又如何把根基扎在围场这一远离京都的高寒之地,更令人费解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大清朝并未灭亡,木兰围场也未完全放垦,怎么好端端的就把已派驻202年的八旗官兵给裁撤了呢?现据清史档案资料,分以下五个问题,将八旗官兵派驻围场与就地转业为民的始末诠释如下:一、围场总管衙署始设与八旗官兵派驻围场人皆知,清康熙朝前期建立了木兰围场,并为“肄武绥藩”、岁举“秋孙大典”,但对围场的管护却一直委托喀喇沁右旗郡王札什代管20余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清廷在此皇家禁苑场的境南唐三营(今属隆化县)

2、建围场总管衙署,设秩官围场总管一员,为负责管护围场的四品正印官,由清廷理藩院直属,后来隶属关系几经变动,清末期则由热河都统下辖。围场总管下辖六品章京8员及满蒙八旗兵丁101名,并按八旗传统方位设立营房驻守在围场边界内外相宜处。该八旗营房的具体方位与地址在:北之东一一镶黄旗营房,设今之围场三义永乡营房村。东之南一一正白旗营房,设今之围场新地乡营房村。南之东一一正蓝旗营房,设今之隆化县唐三营镇石片村。东正南一一镶白旗营房,设今之隆化县西阿超乡营房村。南之西一一镶蓝旗营房,设今之隆化县碱房乡营房村。西之南一一镶红旗营房,设今之丰宁自治县选匠营乡松树沟门村。西之北一一正红旗营房,设今之内蒙古多伦县大河

3、口乡前九号村。北之西一一正黄旗营房,设今之内蒙古多伦县大河口乡营房村。以上各旗,以六品章京一员任防御。这里的“章京”为满语,原称谓“牛录章京”,汉语意译为“武官”或“将领”的意思,也有人附会为“将军”;“防御”为一旗的最高秩官,即相当禁旅八旗军中的“佐领”,围场的满族人内部则称其为“嚼栅达”或“嘎儿达”。至乾隆十八年(1753)围场总管升为三品,并增设秩为四品的左右翼长各一员;各旗防御改升为五品,同时各旗设秩为六品的骁骑校一员。“骁骑校”在禁旅八旗军中为副佐领,围场的满族人内部则称其为“夸兰达”或“宽儿达”。如今之新地乡营房村佟家的祖上曾任正白旗防御;新拨乡旧拨村的那家祖上曾任正兰旗防御;城子

4、乡桃山村的敖家祖上曾任正红旗骁骑校。各营房把秩官防御、骁骑校分别称作“嘎儿达”与“宽儿达”乃民族历史传统沿习的表现,但当今在围场、隆化满汉族文化人中,个别蒙昧鄙俗者,竟在文面上称唐三营围场总管衙署为“总管府”,把其秩官总管称作总管“大臣”或“大”总管,未免有失体统。管护木兰围场的八旗兵丁来源,主要由京师禁旅八旗满州蒙古兵丁中选拔分派,按八旗规制,当然后增兵额也应包括先派驻到围场八旗官兵的成年后代,因此驻围兵丁数必然与时俱增。康熙年间101名,雍正年间增兵90名,乾隆年间两次增兵689名,嘉庆年间增兵150名,道光年间增兵608名,总计达1638名兵丁。二、驻围场八旗官兵的优抚待遇清军在未入关之

5、前的八旗军制为军事、行政、经济三为一体“生则入档,壮则为兵”“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入关后以半数八旗军守卫京都,称为“禁旅八旗”,以另一半分驻在全国各地城乡,称为“驻防八旗”;凡上述八旗官兵,均过着“披甲当差”“赖饷而食”的生活;派驻到管护围场者仍保留八旗军制的优良传统,坚持“寓兵于民”、“兵民结合”,即每个兵丁在轮流完成“卡伦”“值星”或“兵拨”巡逻任务后,可从事农牧业生产或经营,以济家道。为优抚驻木兰围场八旗官兵,乾隆十八年(1753)朝廷正式谕令实行携眷驻防世袭屯田护围制度,即除每年给粮食5石和俸银48两及眷属“延份”银子6两外,每名官兵还划拨给土地一顷又二十亩,任自行耕种或招佃收租,后

6、来通称“兵租地”。对镶黄、正黄、正红三旗官兵,因地冷霜早难以农耕,改为每名给母牛3头,羊30只,每30头母牛给公牛1头。所拨给的土地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可自耕也可出租,前期不允许买卖,后期规制放宽,但只允许在旗人内部进行土地有偿转让。三、围场设厅治后的军警配备清同治二年(1863)第一次放垦围荒,随着“佃民”的增多与地方行政事务形成规模,继续由平泉直隶州(原八沟理事厅)兼管执法倍感不便,故光绪二年(1876)便在木兰围场域内设置了围场粮捕厅,秩官设粮捕同知、司狱各一员,负责征收钱粮与缉察境内盗案,以及受理旗民与佃民诉讼。在厅治衙署(先置今之四道沟乡二道沟门,后移至克勒沟镇)设吏、户、礼、兵、开

7、心工六房,光绪三年(1877)在博立沟(今之下伙房乡任家营)设西围巡检署,以就地解决西围地域钱粮、捕盗、诉讼等事务(后改称西围裁判局)。从此木兰围场这一“上塞神皋”之地,即由围场总管衙门,放垦围场的裕课局(后改称垦务局或木植局)及围场厅“三驾马车”分责进行管理。光绪八年(1828)清廷为加强尚未放垦的31个“围座”边荒与41个完整围(亚围场)的军事管护力量,谕令热河唐三营守备派千总、把总各一员、外委二员,率绿营骑兵(以绿旗为标识,由汉军组成)94名,分兵四汛防区进驻,其中克勒沟汛40名、罕特穆尔汛15名、镶黄旗汛15名、正红旗汛23名。光绪十七年(1891)清廷谕令由丰宁县森吉图调拨新军马兵1

8、00名进驻围场厅治所克勒沟街附近(今之地名上、下部队,即因此而得);光绪二H一年(1895)又增添新军步兵200名,后又调拨马兵100名,共驻马兵达200名,后又减为150名;除厅治所外还分兵于朝阳湾子(今之朝阳湾镇朝阳湾村)、博立沟、孟奎各20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贵州贵阳府贵筑县人黄国俏任直隶省宣化府围场抚民厅第二任同知,其上任带来马警20名,在厅治所城隍庙设警察局,遂招募步警40名,在重点乡镇设巡警分驻所,设岗卡昼夜巡逻,实行巡警治安制。四、何昭然全面开围率淮军骑兵进驻光绪三H一年(1905)八月,朝廷在直隶总督袁世凯一再奏议下,降谕旨“开垦围场各地”,“著派袁世凯认真督办,

9、所有该地方事务并归该督专辖以一事权。”袁世凯在起用已革广西太平思顺道道尹何昭然在锥子山街设直隶屯垦木植局总办其事同时,则以其时任朝廷练兵处会办大臣之职权,调配淮军(原为李鸿章组建,后为袁世凯改为新军)骑兵一营(约400人),全部为近代精良的武器装备,如钢枪、马刺等,由管带(相当今之营职)司俊卿、帮带关桂和(副职)率部众随何总办进驻围场听命差遣,以维护放垦秩序为主,同时参与地方治安保卫。何昭然为全面而有序的放垦围场,把原经两次开围放垦尚保留的35个围座及坝上西部一带区划为南、东、中、西、北5庄,除中庄直属外,在其余4庄设屯垦木植分局。南庄分局设今之蓝旗卡伦乡烧锅村,后移至今之腰站乡清泉村;东庄分

10、局设今之朝阳湾乡大局子村;西庄分局设今之牌楼乡于家湾村一组(燕格柏沟门);北庄设今之三义永乡德合公村。何总办属下的一营淮军骑兵也分别驻扎在5庄的兵营,为执行防务经常往返于中庄(锥子山街)与各庄,马跑尘扬,空谷枪声,在当时着实为震慑围场域内外的一支军事力量。五、八旗官兵就地转业为民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任直隶总督的杨士疆据当时围场有经袁世凯改编的新军与原淮军(后亦改为新军)骑兵与步兵驻扎,这些以近代化进口“钢枪”(亦称快枪)武装起来的新军骑步兵以少胜多,可以完全取代仍使用弓箭、大刀长矛及少量鸟枪(俗称洋炮)的八旗兵,以及木兰围场即将全面售放,护围八旗官兵的军事管理使命已经告竣等等情况,奏请

11、朝廷谕准:撤销围场总管衙署,最后一任围场总管“大人”霍伦泰离职;已驻扎26年的四讯绿营骑兵开拔移防;护围的八旗防御撤销,只保留左右翼长二人,其余满蒙八旗官兵就地转业为民,因仍享有一定特权史称“旗民”。为安抚转业的八旗官兵,清廷谕准把其原只有使用权的旗产“兵租地”,无偿分配给各旗民史称“旗地”,并免纳课税田赋,但须经重新丈量,余地由围场抚民厅另外售卖或出租;作为旗民的原满蒙八旗官兵及其眷属的旗民户籍管理则由仍留职的左右翼长承担。宣统三年(1911)清朝宣统皇帝逊位,清皇室仍享有民国政府许诺的各项优待条件;民国6年(1917)张勋率兵进京,妄图复辟清室以失败告终。民国7年(1918)围场县公署,奉民国政府及热河都统公署令,废止原围场满蒙八旗官兵(旗民)的一切特权,将其所耕种或经营的旗地(兵租地),改属于个人名下的普通民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一律领照开课,按例征收田赋。从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