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_第1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1 1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 2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 3 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 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教 具:自制图片、示意图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课时安排:1 1 课时教学过程: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 1、 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

2、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 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图 I I、28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 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2 2、 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 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

3、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酸雨、赤潮等。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 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阅读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 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 测的。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 1、 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 易损程度。案例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以下内容:提高自身的灾前防范意识

4、、掌握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能够减小自身的 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这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2 2、 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女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图 1 1、2929 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根据图例,该流域从 19801980 年到 20002000 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 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 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 水流量大小的区别

5、,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 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3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案例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学习,了解: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 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综上所述: 人类活动可能增加或减少受灾体的易损性, 进而改变灾情大小。 人类活动对 灾情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 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

6、。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 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 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 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 区域灾情。图 1 1、3030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一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 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 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

7、点拨了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 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 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 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 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 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2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3 3

8、、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_图 1 1、3232 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厂通过图 1 1、3232, 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 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发展 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点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 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

9、动范围从 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 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至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 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 海水入侵、海冰等。课下活动: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提示: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 6969 页的阅读材料“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向学生介绍过 去几年减灾日的主题及其内涵,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 认识、理解,挑选好的短文,出一期板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 1 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2 2、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二、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