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哲学---法家_第1页
中国先秦哲学---法家_第2页
中国先秦哲学---法家_第3页
中国先秦哲学---法家_第4页
中国先秦哲学---法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家哲学中国古代先秦哲学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先秦四大家之殿 产生于春秋时代 纯粹之政治学说 由实践而至理论 司马迁认为法家的特征: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胡适:古代本没什么“法家”,我以为中国古代只有法理学,只有法治的学说,并无所谓”法家“。一、法家代表人物以及特征春秋中期:管仲(齐国) 管子春秋末期:子产(郑国) 邓析(郑国) 战国初期:李悝(魏国)法经 吴起(楚国)战国中期:商鞅(秦)商君书 申不害(韩国)申子 慎到(赵国) 慎

2、子 战国末期:韩非 韩非子 李斯(秦) 人生哲学价值取向儒家人性本善倡导重义轻利的道德自觉仁、义、礼、智、信道家人法自然倡导无为不争的逍遥人生“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法家人性本恶、好利“轻利”“不争”都不符合竞争的时代要求,于是倡导破旧立新,务求功利之“实”。儒家、道家、法家的人生哲学及其价值取向二、法家思想理论体系发展历程1)申不害,在韩国为相,主张重“术”。2)慎到(赵国),重“势”,“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庄子天下),强调自然之势。3)商鞅,秦国实行变法革新“商鞅变法”,提出“不贵义而贵法”,重“法”而不重“术”1、法、势、术2、法、势、术三者结合,集大成者 -韩非韩非子法者

3、,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罚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定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难三)“法”是臣民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它具备如下几个特点:强制性与权威性(“宪令著于官府”)普遍性与客观性(“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稳定性与公开性(“编著之图籍”)1) 韩非对“法”的观念: 申不害的局限在于片面强调“术”的作用,“不善其法,不一其宪令。”从而导致了“奸多”。鉴于此,韩非继承了商鞅关于法的观念,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认为“法”作为社会最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与儒、墨相异。循着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记商君列传),提出了“刑过

4、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的司法平等的思想,甚至提出了,即使君主亦“不得背法而专制“(南面)。1) 韩非对“法”的观念:2)韩非对“术”的观念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难三)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次人主之所执也。(定法) “术”是君主南面之术,故不宜示人,应藏于君主心中,以驭群臣。 在韩非眼里,“术”是君主所掌握的驾驭群臣百官的秘术、权术。“术”的作用在于察督群臣之是非功过,审合形名,杜绝失职擅权行为。 韩非认为,商鞅变“法”的不足正在“无术以知奸”。君无术,便不能率百官,不能察奸臣。由于各为自利,君臣的利益也是相冲突的“臣利立

5、”则不免“主利灭”。君主要利用群臣各自不同的利益来控制他们,“使不得不为我之道”,不得不为君国尽力。 “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八经)“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 (内储说上)“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内储说下) “势”是君主所处之势位,或君主所掌握的统治权力。君主治国不能仅仅凭德和贤,必须先有势位,有权力。君主若不能讲其权力与势位牢牢控制在手中,就是“势乱”。君主的权力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赏罚二柄和生杀大权,此两者君主既不可以“示人”,也不可以“借人”。3)韩非对“势”的观念:三、法家哲学思想基础1)“世异则事异”历史经历了上古、中古、

6、近古以至于当今之世(战国)几个阶段,物质条件古今不同,故君主并无古律可循,亦无长法可依。因此他反对把社会历史看成一成不变的,讽刺儒家赞美尧、舜、汤、武的政治。“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待兔也”。(五蠹)。1、历史进化观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肯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2)“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认为,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方向最终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是由人口的繁殖和物质生活资料相对缺乏的矛盾引起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时至今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试图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

7、质生活的条件来解释道德现象,说明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具有合理的思想因素。2、“道理相应”的自然观 韩非通过诠释老子论述了“道”与“理”的关系,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所以然,是根据,而“理”是事物的性质、调理。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考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1)道乃万理之所依 韩非在天人之辩论继承了管子与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路线。在韩非看来,“道”是统摄天地万物所有的变化,包含了老子所说

8、的无往不在的形而上的超越性,也有形而下的外在具体的表现。 “道无常道”,是指道是变化的,人自身,自然,社会历史永远不断的运动变化,随时间、条件的推移,总是与具体事务的规律相适应。所以,“道”是自然万物生死变化的总原因,社会中完事所兴败的总原因。道是事务的本源,无所不在,生成万物,高于“理”,理是对事物的属性的比较、归纳。2)理定而物可得道 “故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夫一村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 事物发生的过程中,处在生死变化中,“定理”反映了这一过程。韩非讲“定理”,不仅注意到对立面的区分,还注意到对立面的转化,他肯定生死、盛衰、张弛等对立面的联系与转化。道超越定理,表

9、现为“定理”的统一性。“道”是存在于宇宙、万事万物及其变化之中的普遍规律。 管子、慎到、商鞅、荀子都讨论过“道”和“理”及其关系,但只是到了韩非,才从哲学层面较全面的讨论了二者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3、人性好利说 (人性本恶) 荀子曾经提出了人性恶,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教化的,主张“化性起伪。”韩非继承了老师的这一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极致,认为人心性本质上就是恶的,不论先天还是后天皆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因此,仁义道德根本无用,只能以法治国,“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说疑)。 他还举例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显学)。4

10、、“参验”论与“矛盾”学说 在认识论上韩非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以此为基础,他进一步在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检验认识的标准、认识的标准、认识过程中的矛盾等方面推进和发展了先秦哲学。 韩非认为,认识产生于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的过程,人们依靠和运用天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反映客观事物。这说明人感觉器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主体要素。1)“托于天智以思虑”“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 物有可知之理,只要认识了客观事物,人类就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这是法家对先秦认识理论的重大贡献。 韩非认为,人类在认识

11、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事物的规律,“随于万物之理”,不能夸大和膨胀人的认识能力。韩非不同意老子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见天道”(老子四十七章)的先验主义认识论,明确反对“前识”。这反映了在认识论上主张从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路线。2)“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的认识论还触及了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参验”就是以参考验证是非真伪的方法。“偶众端以参观”,参,就是将不同的事项放在一起加以分类、比较、鉴别,以避免片面性。所谓“验”,则是要看一种思想是否有实际效用,“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六反)。他把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方法概括为:“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

12、)3)“不相容事不两利”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 难一) 韩非首次使用“矛盾”这一名词,他所理解的矛盾主要涉及形式逻辑问题。 形式逻辑认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者相互矛盾的判断是不相容的,它们不能同时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韩非正确地指出了卖盾与矛者的两个判断互不相容的性质,对形式逻辑做了确切的表述。但是韩非讲“矛盾”并不是目的,他的“矛盾”论也不是基于形式逻辑提出来的。他的真正用意是反对“对立”、主张“统一”。他认为,诸侯割据、天下混乱的原因在于“兼听杂学谬行同异之辞”。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显学),韩非主张实现法家的思想统治,为结束百家争鸣和诸侯割据的状态,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做理论准备。总结: 韩非的思想既是战国后期在战乱和割据状态下人心思同的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