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六单元_第1页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_第2页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_第3页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_第4页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2课时)(2013 2014学年第 一 学期)课程名称:语文 主备教师:庄曲花 任课教师:庄曲花 课 题:论语六则课 型:新课课 时: 2课时授课班级:七年级( )、(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任务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教学难点:能力目标1教学方法: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资源:多媒体、传统教具教学过

2、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探究活动,感受新知:探索发现猜想归纳说理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

3、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

4、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

5、,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三、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0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

7、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课堂小结: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设计: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册和典中点六、教学后记: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2课时)(2013 2014学年第 一 学期)课程名称:语文 主备教师:庄曲花 任课教师:庄曲花 课 题:世说新语二则课 型:新课课 时:第 1、2课时(总2课时)授课班级:七年级( )( )授课时间:

8、年 月 日(第 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短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词句3情感目标:树立以"诚信"为主旨,告诉人们要重诺守信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教学难点:能力目标1教学方法: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第二篇短文乘船以学生自

9、学为主,用竞赛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多媒体、传统教具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导语。"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探究活动,感受新知:(一) 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牡U,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

10、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二) 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l引语: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 2学生交流,归纳。 3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1)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 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1)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 (2)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3)

11、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 (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 (4)探究主旨: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 (要点提示: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3创读。 (1)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2)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短小精悍,全文不足150字,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

12、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元方人门不顾"友人,试设想,友人会怎么想或怎么做? (四)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 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三) 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样吗? "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 (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共答题 (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

14、同?你如何评价? 5世说新语的故事篇幅都很短小,但能通过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行为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生动。期行中的(友人)"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 四、课堂小结: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坚守属于自己的诚信五、作业设计:查找世说新语的其它故事六、教学后记: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2课时)(2013 2014学年第 一 学期)课程名称:语文 主备教师:庄曲花 任课教师:庄曲花 课 题:伤仲永课 型:新课课 时:第 1、2课时(总2 课时)授课班级:七年级( )(

15、)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情感目标: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

16、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

17、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1、 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

18、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2 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19、。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

20、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2课时)(2013 2014学年第 一 学期)课程名称:语文 主备教师:庄曲花 任课教师:庄曲花 课 题:木兰诗课 型:新课课 时:第 1、2课时(总2 课时)授课班级:七年级( )(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同时了解“互文”3情感目标:了解木兰的英雄形象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教学难点:能

21、力目标1教学方法: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教学资源:多媒体、传统教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描写妇女的作品有很多。但是由于妇女的卑下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形象多是被同情的,被怜悯的,有不少妇女还沦为了男子的玩物。而在这其中,有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却熠熠生辉。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她的经历传奇浪漫,一千多年来,她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木兰。二、探究活动,感受新知:(一)、解题。说明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

22、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教师讲述要点: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苑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

23、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见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二)、正音解词。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

24、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字典,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卿卿军帖 鞯辔头溅溅戎 柝策勋转 可汗红妆裳():裙云鬓贴花黄 扑朔迷离 安能:怎么能(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调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五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

25、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四)、诵读练习

26、。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段意如下: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l、2段合并)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6、歌者赞辞。记诵要领如下: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4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7、。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迎木

28、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第二课时一、总结全课。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拟用问

29、题导人: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 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2)民歌

30、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须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关于对假,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工整,系后来文人所加)、“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机“雄兔”两句(以上均不够工整)。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3、关于“互文”的解释。“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

31、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过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二、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木兰在战场上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木兰到家第二天 三、课堂小结:这首诗,我们要在背诵之余,理解木兰的形象四、作业设计:留作业;背诵这首诗。五、教学后记:口语交际实践:交谈学习体会 (1)意 义 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此时同学们谈谈

32、进入初中以来的学习体会,是很有意义的。学生通过交流,一则可以使自己在口语交际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二则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2)要 求 回顾本学期的学习生活,比较一下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的差别,找出体会最深的一点或几点学习心得,准备与同学交流。 在讨论会上,积极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探讨进一步搞好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讨论中得到的收获或启发,拟订新的学习计划。 (3)做 法 如果一时可能谈不出多少学习体会来,就可结合具体事例来谈,结合课文<论语>六则和伤仲永的有关内容来谈,这样就能比较容易找到话题的切入点。还可将话题进一步缩小,如改成“

33、交谈语文学习体会”、“交谈写作文的体会”、“交谈数学学习体会”、“交谈英语学习体会”,等等。 2例文借鉴 我是怎样学作文的 我体会,要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我从小就爱听电台里播放的讲故事节目。大一些了,渐渐地对播送诗歌散文的文学节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它作为自己的一大享受。这使我对文学有了最初的爱好,不知不觉地把那些“听来的事情”倾注在自己的文章里。 第六单元改写 第十二次作文指导 写作要求 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 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 3.补充细节: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

34、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形象。 写作知识 1.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要注意的几条原则:首先,要明确改写的要求;其次,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构思:想想先写什么,略写什么;补充什么,删削什么。把这些想清楚了,才可以作文。其三,在动笔改写的过程中,不要受原文语言的束缚,尽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写。 训练目标 将诗歌改写成故事。 写作指导 1.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

35、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改写的步骤是:“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每个步骤的的操作方法是:(一)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二)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三)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具体方法如下:(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四)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诗歌是诗人形象

36、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由于诗歌语言简约跳跃,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思索、补充的“空白”。因此在诗歌改写时要做到:(1)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2)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3)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4)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5)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 3.什么是联想呢?我们先来看世说新语中一个故事: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着眼睛向外看着。谢安乘机问道:“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像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这就是联想。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那么,谢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