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高一语文2016_第1页
石首市高一语文2016_第2页
石首市高一语文2016_第3页
石首市高一语文2016_第4页
石首市高一语文20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石首市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 肖爱国 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节选)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

2、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围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

3、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

4、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

5、如是,做人亦如是。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C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D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

6、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C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D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

7、原因。B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C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D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

8、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

9、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

10、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亦指官名。B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

11、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C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

12、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D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7、翻译所学课文中句子和本文中划线句子(10分)(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分)(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5分)(二)诗词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

13、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8.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2)荆轲刺秦王中描写易水诀别、慷慨激昂的动人乐声的两句是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指出自 己的陋室不简陋的原因之一是自己的朋友都是有学问之人。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4、)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隐瞒石磊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

15、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

16、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我我我本来

17、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

18、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

19、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

20、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2)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3)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6分)(4) 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1、4)题。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叶嘉莹1924 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在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长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

22、吃下去。1941 年,叶嘉莹才17 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才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 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

23、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 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 年年底,他们的大女儿才4 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 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

24、,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1966 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 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 首哭女诗。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

25、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一次,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她的内心重新燃起了激情,她决心回国。1977 年,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从1979 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

26、:“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

27、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相关链接】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

28、都愿意一直讲下去。”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

29、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E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6分)(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了什么。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游说愁怨长歌当哭苍

30、海桑田B顾盼精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C恶耗峥嵘桀骜不驯五彩斑斓D寥廓作揖安分守己博闻强记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因为车辆安全检测和环保尾气检测两者秋毫无犯,私家车主办理年检不得不跑两个地方。B.许多消费者不懂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被骗后只是发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叹。C.正是由于有敢说真话的人,被隐瞒的矿难才会图穷匕见,官矿勾结的不法行为才会被叫停。D.登上泰山,同学们一会儿俯瞰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眺望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1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B.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

31、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C.退休以后,马永倾几乎无时无刻不忘垦荒、植树,他要用几年的时间把自己前半生砍的三万多棵树补种上。D.我们的报刊、杂志等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16.下图是两副吟咏郑成功的对联,请依文意与对联组成原则,选出最适合填入甲、乙、丙、丁处的内容(3分)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丙)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丁)东海望台澎,风景不殊,(甲)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乙)方知海外有孤忠 称名则妇孺皆知 敢向东南争半壁 举目有河山之异甲乙丙丁ABCD17海南人伯畴是明代状元,人称“海南才子”,能诗善文。传说有一天

32、,他路过一家酒店。店老板热情欢迎,客气有加,求伯畴给酒店写几句吉利话。伯畴答应,挥笔而就: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边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老板说:“您写的这首诗管用吗?”伯畴说:“我这是字谜诗,其实是四个字。”老板恍然大悟,万分感谢。说起来,这也是一个绝妙的广告运作。(4分) 这四个字分别是: 、 、 、 。18.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正在你所在的地方向大众征求推荐传统美食,请你推荐一种家乡的美食,并仿照示例写一段50字以内的推荐辞。(5分)示例: 我推荐:恋爱豆腐推荐词:恋爱豆腐嫩滑爽口,淋上一勺拌着折儿根的辣椒水。吃的不仅是豆腐的嫩滑,吃的更是贵州人山野里自由生长的爽辣。

33、 我推荐:                      推荐词: 六、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给予过我们深刻的影响:有关心和帮助,有鞭策和鼓励,让我们倍感温暖;当然也有过挫折,甚至是伤害,但同样让我们学会宽容和成熟。那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无法忘记,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们已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同学们,在你的成

34、长过程中,肯定也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和这样的记忆吧?请以“那一抹心痕”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书写工整,内容贴近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石首市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1.C(不属于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2.D(“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与原文不符)3.D(“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不正确)4.B5.A(舍人,宋元后才指官名)6.C(作者只是感到惊异,“赞叹之情”无中生有)7(1)做大事不必顾忌小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行、让、辞各1分,大意2

35、分。) (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微、让、几殆各1分,大意2分)8.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2分),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1分)。9.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2分),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分)。10.(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11.(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36、(C项说“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错,从文中看,“我”对玉莹的做法不是看不惯,而是赞赏的;“我”对玉莹也没有无限同情。E项说“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是无中生有,说“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错,从文章看,说出真相并没有“违背着自己的良心”。A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海英的做法有一定的孝心,但她真实心理又是令人厌恶的,算不上一种社会风尚)(2)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

37、每点2分)(3)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海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 (每点3分,答其他方面,意思对也可。)(4)观点一:以“隐瞒”为题好。小说主要通过海英和玉莹的言行,展示二人对待老人的不同内心世界,借以表现要真诚对待老人的主题。设置悬念,能吸引读者去追问“隐瞒”什么,从而引起阅读的兴趣。“隐瞒”是贯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以“隐瞒”为标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如果改为“真相大白”

38、就显得太直白,也没有上述优点了。观点二:以“真相大白”为题好。“真相大白”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引起阅读的欲望。小说的情节都是为“真相大白”做铺垫的,用“真相大白”做标题,更切题。“真相大白”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通过“我”的揭示,小说的疑团才得以揭开,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彰显。而用“隐瞒” 做标题就没有上述优点了。(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这是一道关于小说标题艺术的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但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一般的答题模式是: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XX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 替代的题目

39、有XX缺点)12、(1)选E 得3 分,选A 得2 分,选C 得1 分(B 项“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表述绝对化,错。C 项“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符合传主的人生经历。D 项“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于文无据)(2)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只能吃一种混合面的人生困厄降临时,圣贤之书让她多了应对的力量,她没有怨言,最终挺过难关。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每点2分)(3)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

40、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让学生发现古典文学之美,古典诗词在她的讲解下变得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她认为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等,诵读有生命的古典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叶嘉莹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4)(一)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寻求精神的灵光,用生命的坚忍克服人生的苦难。用教书育人来报国。自费回国,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

41、情过乐观之生活。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愿意将其生命结束在讲台上,献身古典文化的传承事业。(二)给人的启示(参考):献身热爱的事业人生的价值更多的在于精神的满足,灵魂的丰收。人生路上的艰难和痛苦我们还是要积极乐观地面对。13D (A 苍沧,B捍悍;恶噩)14.B15.D(A项"一忌"和"不可"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睡前要恼怒。应去掉三个"不可"。B项同时"冒着酷暑和严寒"不合逻辑。C项"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应把"无时无刻不忘"改为"时时刻刻不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