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附详解).docx_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附详解).docx_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附详解).docx_第3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附详解).docx_第4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附详解).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酒”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十之七八也是酒器,大盂鼎铭文甚至记载了殷商酗酒亡国的事情。这一定程度反映 了,商代()A. 盛行占卜和鬼神崇拜B.青铜制造技术发达C.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D.民众生活水平提高2. 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全县耕地约12986顷,其中不能种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顷,种稻的田地约为1311.6顷,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 为10372.5顷。这表明在当地()A. 小农经济逐步走向了解体B.手工业出现

2、新的经营方式C.农民和市场联系较为密切D.人地矛盾的状况日益突出3. 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 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 这些法律的颁布()A. 杜绝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B. 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C. 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D.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4. 中国远古先民使用杵臼舂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即为脚碓,晋代连机碓(如图)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起落有后先。”这

3、反 映出中国古代()【解析】根据材料中“I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保护消费者免遭 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 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可知,英法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食品安全,体 现了国家的食品安全的重视,B项正确;“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法律实施的效果,无法得出“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的结论, 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法律颁布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D项排除。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食品安全,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国家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近代西方国家保障食品

4、安全的措施,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 底和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4. 【答案】B【解析】材料“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水轮翻转无朝暮”体现的是动力由 人力转为水利,极大的提高了效率,B项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 c项说法与材料“给谷物脱壳”矛盾,故排除;材料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 踏” “水轮翻转无朝暮” O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 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5. 【答

5、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由于西方开辟新航路并且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 将新大陆的高产作物传播到了世界其他地区,从而促进了中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故C正确;在明清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转筒车发明于唐代,故排除B;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的租赁关系一直存在,故排除Do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 因素的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 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6. 【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玉米投向市场,故排除;B. 材料

6、涉及的时间是明清两朝,故排除;C. 依据材料和所学,玉米引进中国以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深林幽谷和高寒地带都有 种植,加快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故正确;D. 本项的叙述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故选:Co本题考查的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侧重于考查的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物种交流的影响,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7. 【答案】A【解析】材料“清澈的整条河变成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体现的是英国在 工业革命进程中忽视了环境治理,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1855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故B项、C项错误;泰晤士河河水是英国“城市病”弊端的体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Ao本题主

7、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8. 【答案】C【解析】材料中“不再有坊和市的区分”“繁华的“街市'” “行市、酒楼、茶坊、食 店、瓦子等星罗棋布”等信息说明,北宋时东京商品经济繁荣,C项正确; 材料缺乏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A项;相对于前代,宋代交通并没有取得历史性突破,B项错误;朝贡贸易仅限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商业,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商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9. 【答案】D【解

8、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欧洲将毛织品运往美洲,美洲将马铃薯、甘蔗、可可等 商品运往欧洲;非洲的奴隶被贩运到美洲;欧洲白银大量输送到亚洲,亚洲的丝绸、茶 叶、香料、瓷器等运往欧洲;欧洲用武器、手制用品交换非洲的黄金、象牙。据此可知,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洲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 工业革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要商品,A项排除;三角贸易主要涉及欧洲、非洲、美洲,以贩卖奴隶为主,B项排除;价格革命指大量贵重金属输入欧洲,造成欧洲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图示是商业革 命的表现,C项排除。故选:Do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考生需要熟知新航路开辟的各种影响。本题主要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来考

9、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 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0.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欧洲联合的航船在海上飘摇,结合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单一 货币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进程艰难,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德两国从对抗转为合作,故A错误;材料看不出欧元对美元的挑战,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联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并没有强调欧盟内部的离心力量增强, 故C错误。故选:Do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俩共同驾驶着一艘挂有欧盟盟旗的帆船在 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 O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10、题的能 力。11. 【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苏州府的盛泽镇因为丝绸业的发展而目益繁荣,说明的是当时工 商业市镇经济繁荣,A正确;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B排除;材料与区域分工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人口增长同农村贸易网络化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Ao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准确把握材料 主旨。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 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12.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 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

11、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交通、通讯 工具传入中国城市,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或者社会生活的变 化,反映了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A正确;仅凭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完备,B排除;题干没涉及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C排除;题干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但没有体现其进程发展迅速,D排除。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3. 【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命天下府州县修治桥梁道路”、“河漕视陆之费,省计三四成,

12、海 运视陆运之费,省计七八”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朱元璋修建陆、河、海交通,结合所学 可知,交通的修建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故A项正确;交通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但不能就此得出“全国统一市场己经形成”的结论, 故B项错误;完善交通和维护市场秩序并无关联,故c项错误;明朝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Ao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命天下府州县修治桥梁道路”、“河漕视陆之费,省计三四成,海运视陆运之费,省计七八”的主旨,结合交通的修建 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4. 【答案】C【解析】A.材

13、料反映的是企业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并不是盲目的扩展;B. 材料中企业在郊区建造购物中心,并不是由于人口由城市向郊区聚集;C. 能够在郊区建造大型的购物中心与当时的高速公路修建和汽车普及有密切的关系;D. 郊区环境优美,污染较少不是直接原因。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解析】材料“西汉时期,每遇蝗灾旱灾,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有'病 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体现的是古代防疫治理机制的延续

14、发展,B项正确; 材料与传统中医学发展、外来宗教的大力援助及社会救治机构的建立无关,排除ACD 项。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考生可结合材料“西汉时期,每遇蝗灾 旱灾,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进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 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6. 【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工业革命时期,从材料中所得的病可以看出是因为环 境污染所导致的,所以这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的恶化,所以出现肺结核 发病率上升,A符合题干的特

15、点;BCD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 料的能力。17. 【答案】【小题1】马铃薯是高产作物;统治者的推动;容易生长,收成更多。【小题2】影响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影响了欧洲的生态环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一问结合“瑞典的约拿斯开 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分析;第二问结合“瑞典的约拿斯开始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法国也开始推广种植"归纳。本题主要

16、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8. 【答案】【小题1】特点:政府主导,通过国家权力干预社会公共卫生;以法律法 规提供保障;地方政府先启动,带动联邦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内容不断增加;管 理方式不断创新。原因:民众公共卫生意识不断增强;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扩大;地方 政府的持续支持;现代医疗卫生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社会 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建立。【小题2】因素: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行政组织系统缺乏连 续性和稳定性;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有限;社会公共卫生意识落后;医疗卫生知识缺乏之,

17、技术薄弱。【解析】(1)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需结合“19世纪后期开展的城市公 共卫生改革加强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卫生、疾病防治方面的控制和管理。期间,联邦 层面的公共卫生管理也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后,政府干预,尤其是联邦政府 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持续扩大”来解答。(2)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需结合“清末新政中建立起了卫生行政制度, 直到民国初年,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仍是个空壳。中央和地方的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 曾几度裁撤”来解答。本题偏难,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19. 【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8、图1中的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 游地区,江南的中东部沿海地区。这与明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手工业、商业 发展迅速,并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可判断为是 明朝中后期;图2中的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很少。这与西 汉时期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可判 断为西汉时期;图3中工商业城镇大量分布于大运河沿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附近 地区。这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瓷器业、海外贸易兴 盛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可判断为隋唐时期。故答案为:图1: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

19、区,江南的中东部沿海地区。这与明朝 中后期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并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 工商业市镇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明朝中后期。图2: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很少。这与西汉时期经济重心, 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西汉时期。图3:工商业城镇大量分布于大运河沿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附近地区。这与隋唐 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瓷器业、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3为隋唐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商业发展、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 可结合材料图片内容进

20、行分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商业发展、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 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20. 【答案】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和材料 “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可任选两个时期,阐明其中央政治体制 的沿革,如选秦朝和汉朝,可结合秦朝三公九卿、汉朝中外朝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阐 释,要注意表述成文,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故答案为:示例一时期:秦朝时期和两汉时期。简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 和御史大夫,丞相虽然地位最高、权力较大,但受到了御史

21、大夫的监督,太尉掌管军事 但不常设,这就形成了官员之间相互制约而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的现象。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外朝制度,就是让皇帝身边信任的侍中、尚书等中朝官员参与决 策,以此来牵制丞相、御史大夫等外朝官员,这就削弱了外朝官员的实权而加强了君主 专制。秦汉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都是削弱相权而加强君权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 建立和加强。示例二时期:明朝时期和清朝时期。简析:明初沿用元朝的中书省制度,但造成了相权过重的现象,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后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但由于行政事务繁杂,他让身边品级不高的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 到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了内阁。随着内阁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其地位日益

22、提高和职 权越来越大。但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和顾问机构。清代到雍正帝统治时期,为了应付西北地区的战事,设军机处以备皇帝顾问成为定例,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是皇帝的奴仆和政令执行者,皇帝进一步将权力牢牢控制在 自己手中。明清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素养。晋代连机碓

23、A. 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B.革新动力以提高效率C.灌溉技术的不断突破D.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5. 阅读表格,结合所学,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项目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1800年)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0.5粮食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总产量(亿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全国人口(万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

24、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A. 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B. 宋以后南方亩产量超过北方可能与高转筒车的发明有关C. 明清人口大量增加与新航路开辟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有关D. 全国耕地面积的持续增长说明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的现象消失6. 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传入广西。据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 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到康熙39年, 玉米种植已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种植,()A.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标志着农耕文明

25、达到了新高度7. 1855年,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描述他见到的泰晤士河:清澈的整条河变成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甚至更臭,整条河就是一条臭水沟。泰晤士河的变化(A.与英国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C.暴露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罪恶B. 展现了科学时代的消极影响D.源于英国“城市病”的弊端8. 北宋时东京不再有坊和市的区分,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都有繁华的“街市”,其中东南西北四条御街最为热闹,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等星罗棋布,行人摩肩接踵、昼夜喧闹。由此可见,北宋时东京()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交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C. 商品经济繁荣D.都城朝贡贸易空前繁荣9. 如图为某历史

26、兴趣小组在研究成果展示时出示的图片,据此推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工业革命的开展B.三角贸易的形成C.价格革命的表现D.洲际贸易的发展10. 如图漫画发表于1995年,漫画中,德国总理科尔执掌船舵,站在科尔身后的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他俩 共同驾驶着一艘挂有欧盟盟旗的帆船在波涛汹涌的 海面上航行,帆船上写有“单一货币"(SINGLE CURRENCY)的字样。该漫画意在表明()A.法德两国从对抗转为合作B.欧元诞生冲击了美元霸权地位C.欧盟内部的离心力量增强D.欧洲货币一体化充满艰难险阻11. 明代弘治年间,苏州府的盛泽形成村落,居民五六十家,嘉靖年间成为市集,居民 达到数百家,以绫

27、绸为业,随着绫绸业的发展,“日繁民齿,声文过昔”。这说明(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B.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C.丝织业区域分工形成D.人口增长推动农村贸易网络化12.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表明近代中国()A.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B.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13.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命天下府州县修治桥梁道路”,从而使京师到各行省都有陆路交通于道。水运费用较陆运更少。邱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说:“河漕视陆 之费,省计三四成,海运视陆运之费,省计七

28、八。”由此可知,朱元璋这一做法()A.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流动B.表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C.基于维护市场秩序的考量D.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 直接原因是()A.企业盲目扩展与利润丰厚B.人口由城市向郊区聚集C.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D.郊区环境优美污染较少15. 西汉时期,每遇蝗灾旱灾,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期设立了 “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 寺院也收治病人。这说明,古代防疫活动开

29、展的主要保障是()A.传统中医学的发展B.治理机制的延续发展C.外来宗教大力援助D.社会救治机构的建立16. 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医院对1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 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工业革命的发展B.城市人口的增加C.贫富差距的扩大D.医疗技术的落后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引入西班牙。马铃薯作为粮食 一开始并不为食用燕麦等谷物的欧洲人所接受。最初,欧洲人将马铃

30、薯视作为观赏 作物,只欣赏其花朵。17、18世纪,瑞典的约拿斯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普及 种植这种高产作物,同时法国也开始推广种植,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 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削去农民的鼻子” o马铃薯由此在 欧洲得到普遍推广。爱尔兰在17世纪中叶在全岛普及了马铃薯。在爱尔兰,每英 亩地可以产出6吨左右的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1吨。马铃薯比起其他农作 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马铃薯仍有收成。这对于 长期受英格兰压迫的爱尔兰农民来说无疑是福音。1760年爱尔兰人口为150万人, 1841年攀升至810万人。摘编自潘雨晨改写爱尔兰命运的

31、七年饥荒:人口剧减,与英国决裂、大量移 民美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马铃薯在欧洲得到推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的种植对欧洲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后期开展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加强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卫生、疾病防治方面的控制和管理。期间,联邦层面的公共卫生管理也开始起步。美国城 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任何时期。柯立芝执政期间,联邦政府一度放松了对公共 卫生事业的法令制定和管制。但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城市居 民更是对公共卫生的热情持续高涨。20世纪30年代后,政府干预,尤其是联邦政 府对城市公共卫生

32、事业的影响持续扩大。二战后,关注居民健康的医疗保险改革和 医疗补助计划已经成为公共卫生事业关注的主要内容,历届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方 面也展开了众多立法和措施,其干预范围持续扩大,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一一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 卫生改革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发展始于晚清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得到较大程序上的改善。清末新政中建立起了卫生行政制度,直到民国初年,政府 主导的公共卫生仍是个空壳。中央和地方的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内政部下置卫生司,掌管卫生行政事宜;1928年改设 卫生部;1931年4月,卫生部缩改为卫生署。这一时期,卫生行政取得了一定程度 的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卫生最高机关的统领下,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了大量 的卫生机关以及颁布了一系列的卫生法规,并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