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说课稿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说课稿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说课稿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说课稿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文本分析:本文节选自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选文中,作者极力赞颂中国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中国少年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反映了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同时也赞颂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本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因此本文很适合用于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听音频朗读、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学生读顺、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并受到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本文中的文字障碍不多,但是很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2、才能正确理解,而且不少词语,如“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含义与文章主旨有密切的关系。因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小组合作去理解课文,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目标:“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个生字。2.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义。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并能熟读成诵。4.通过朗读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5.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教学重点:熟练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

3、章的意思,感受语言美。教学难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受到鼓舞。课时安排:2课时“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热情。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义。2.熟练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爱国情感。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播放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男儿当自强等歌曲,学生听后交流感受。交流示例:师:听了刚才的两首歌曲,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生:我感悟到了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

4、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我感受到了我们少年儿童是初升的太阳,我们要用生命点燃未来,振兴祖国。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有个人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理解题意。(1)文体:了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说明。本文是议论。)(2)理解:学生把课题读明白,说说自己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3)思考:能不能把“少年中国”换成“中国少年”? (不能。这里是偏正关系,修饰的中心语不同,强调的内容就不同。两者的含义分别为

5、“年轻的中国”和“中国的少年人”,所以不能互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广东新会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梁启超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了解背景: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戊戌变法”。(教师板书: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

6、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变法,拯救国家。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东渡逃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梁启超坚持运动,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是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梁启超也把它视为“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

7、读准,把句子读通顺。(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预设:朗读时要注意读好语气词“哉”,读出赞美的语气。(2)学生交流读不准的字音,教师相机正音。(教师出示认字卡,指名朗读,注意加颜色字的读音。)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地履其黄 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与国无疆需注意的字音:“爪”在“鳞爪飞扬”中读“zho”,大型鸟兽的脚读“zho”,如龙爪、虎爪、鹰爪;而表示小型的鸟兽的脚时读“zh”。“干将发硎”中“干将”是古代的宝剑名,“干”读“gn”;“发”是发出的意思,读第一声“f”。(3)教师引导

8、学生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预设:少年中国说是一篇文言散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较为简单,但是有些词语出自典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与部分词语有关的典故,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释义: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光大,发扬。矞矞皇皇语出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意为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干将发硎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八荒也叫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多样朗读,理解文意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预设:古人云:“书读

9、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将其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1)听音频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教师播放音频,学生用心倾听,用笔在文中划分朗读节奏。朗读节奏示例: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

10、/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同桌交流自己划分的朗读节奏,找出划分不一样的地方,并说说理由。(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培养语感。预设:教师提醒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可以提出要求,如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注意聆听,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音、处理不当的停顿等。(

11、3)教师请读得较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交流示例:师:刚刚听了同学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呢?生:这位同学在读第1自然段时把文中所有的“则”字做了重音处理,我觉得这样处理很有道理。生: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最后一段中的两个“哉”和两个带感叹号的句子处理得很好,让人一听就能感觉到豪情万丈。生:我觉得“来日方长”的“长”音调应该还要拖长一点。师:看样子大家都在很用心地听,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4)师生合作读课文。过渡:同学们刚刚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熟读了课文,基本上能够将课文读得连贯而有气势。现在请大家跟我合

12、作读文章,我范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在读的时候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预设:读文是理解文义的基础。教师通过听音频朗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这为下面疏通文义做好了准备。2.合作交流,疏通文义。(1)回顾理解文意的方法。明确:理解文义的方法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疏通文义。(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内合作,运用刚刚总结的理解文义的方法理解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3)呈现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预设一:

13、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故”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流示例:“故”在这里是“所以”的意思。由于本文是选段,这个“故”字是承接前文而来。预设二: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其道大光”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交流示例: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其道大光”出自周易益,其中“光”是“光大,发扬”的意思。结合上一句“红日初升”,即太阳刚刚升起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前程光明”。这句话描绘了太阳刚刚升起来,前程一片光明的景象。预设三: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震惶”是什么意思?)交流示例:可以借助想象来理解这两个字。这句话中有两个事物,即幼虎和百兽,它们的举动分别是“啸

14、谷”和“震惶”。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老虎呼啸,百兽皆惶恐害怕。所以“震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震惊惶恐”。预设四: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句话有什么寓意?)交流示例:结合经验我们能理解“千古”指的是时间长,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我们了解到“八荒”指的是空间广。所以这句话指出了时间之长、空间之广。(4)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小组内交流讨论。(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那么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那么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那么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那么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那么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那么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那么国家就胜过欧洲,

15、少年称雄于世界,那么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鹰隼振翅欲飞,风卷起尘土高高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积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疏通文义,便于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新知。而呈现组内

16、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就会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疏通文义就变得容易多了。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全文。过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强盛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作为中国的少年,我们要从小立志,发愤图强,为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自强不息。请同学们满怀激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尝试着背诵下来。2.延伸拓展,积累运用。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1.学生自主积累朗读文章、疏通文义的方法。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句式

17、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3.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2.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背诵了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来背一背全文,看谁背得既快又准。预设:教师指名背诵课文,发现学生背得不熟练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时加强训练。2.引导学生口头复述课文。过渡:刚才的几位同学背诵得很流利。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将课文的第2自然段复述出来呢?预设:通过复述课文既能检查学

18、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记录下学生复述得不流利的地方。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学习第1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二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二句话中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怎样的关系?你怎样看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预设: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从教师出示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来赏析第1自然段的文字。(2)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推荐学生在班级交流讨论的结果。(

19、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问题一: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节选部分之前的内容。教师介绍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概要。少年中国说开篇以驳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国”的侮辱性的称呼“老大帝国”入笔,引出梁启超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少年中国”。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抚今追昔,在历数唐虞郅治、秦汉雄杰、汉唐隆盛、康乾武功的基础上,笔锋顿挫,一转而至感慨万千:畴昔已随岁月流转为陈迹,“而今颓然老矣”!字里行间充满着痛心疾首的深沉焦虑与忧愁。随后,作者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指出造成国势衰微的根源“中国老朽”,即制度的因袭、官员的守旧。进而,作者指出创造“少

20、年中国”的力量在于“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与此同时,以形象化的手法揭示了“中国老朽”与“中国少年”对于民族和时代的迥乎不同的责任心。在鲜明、冷峻的对照中,作者提出了“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明确:课文节选的内容是少年中国说的最后几段文字。即内容概要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美哉,我少

21、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理解“故”“而”的含义。明确:“故”是所以的意思,“而”表示顺承。体会这句话的作用。明确: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承接上文,“而全在我少年”自然引出下文的内容。问题二:第二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这个问题主要是赏析第二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和作用。(教师出示课件。)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找出这句话的特点。明确:特点一是结构相同,都是“少年则国”;特点二是字数上有规律,前三句都是六个字,中间三句

22、都是八个字,最后两句都是十二个字。分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明确朗读要求。明确:这是一组情感强烈的排比句,几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朗读时要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读出气势来。问题三:作者在第二句话中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怎样的关系?明确:作者用一个排比句说明了少年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中国少年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少年中国才能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这使得每一个中国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责任在肩。问题四:

23、你怎样看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预设:这个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学生紧扣这一点各抒己见即可。2.学习第2自然段。过渡:遭遇变法失败的梁启超眼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践踏,目睹着广大百姓处于极端痛苦的境地中,他痛心疾首!但是他对祖国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信心,因为他坚信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国少年一定能让祖国焕发出英姿,迎来光辉灿烂的前景。那么在他的眼中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1)学生朗读教师出示的语段,找出文中的事物,照样子说一说各自的特点。(教师出示语段。)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

24、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示例:红日东方初生,充满光明。明确: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巨龙腾跃而起,气势逼人。幼虎啸声激荡,威震百兽。雄鹰展翅飞翔,飞沙走石。奇花含苞待放,生机勃勃。宝剑锋利无比,闪耀光芒。思考: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共同点?(2)理解象征手法,感悟少年中国的形象。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讴歌少年中国的。什么是象征手法?明确: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分析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过渡:上面的事物大都

25、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显示出强壮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力量,这些形象正和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的形象一样。请同学们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题,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来讴歌少年中国的。(教师出示填空题。)“红日初升”象征( );“河出伏流”象征( );“潜龙腾渊”象征( );“乳虎啸谷”象征( );“鹰隼试翼”象征(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象征(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象征( )。学生交流后明确答案: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 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 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 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体会象征手法的作用。明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立意高

26、远,含蓄深刻,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3)学生读第2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丰富少年中国的形象。预设:“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指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为下文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4)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第2自然段的语言特点。探究示例:师:同学们,我们在读第2自然段时发现这一段都是四个字一句,这样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生:语调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生:这样读起来韵味十足。师:除了朗读上的感觉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体会呢

27、?生:还使得文章的语言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显出气势。生:给人一种不仅结构美,而且语言美的感觉。3.学习第3自然段。过渡: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这里,作者不由得说(学生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感悟情感。预设:教师指名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从“美哉”“壮哉”这两个词语及两个感叹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明确:情感主旋律赞叹。(2)体会作用。预设:从内容上作者把“少年中国”与“天”“中国少年”与“国”联系起来,热情地讴歌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美好未来

28、,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结构上用感叹句总结全文。4.学生朗读全文,梳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明确:“少年中国”是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进步的中国,而“中国少年”应是有进取心、独立、自由、强大、智慧、敢于革新的少年。“少年中国”是作者的理想,而“中国少年”则是实现理想的希望。二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5.教师小结。三、情感延伸,学有所获过渡:作为一个中国少年,学习课文后,你是否感受到自己肩挑重担?是否对未来信心满满呢?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导语: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得到启示。下面希望大家能从多个角度谈一谈各自独特的读书感受。预设: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

29、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示例:少年智则国智。智,即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的头脑,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积极上进。遇到问题,要学会多思考,不能随心所欲,冲动行事。即使是去做一件很小的事情,完成之后,也要学会思考不足,并寻找改进的方法,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智”。少年富则国富。富,并不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指思想和知识的储备达到了饱满的状态。我们的学习应该涉及方方面面,科学

30、、法律、文化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去拼搏和努力。同时,精神上也应强大,不能被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打败,只有这样,我们和国家才能在风雨中逐渐强大起来。少年自由、少年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以上如果中国少年都能做到,那中国必将坚不可摧。2.结合实际谈强国梦。思考:梁启超期望的强国梦实现了吗?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过渡:同学们,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如今,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觉得他的心愿实现了吗?交流要点提示:(1)现在的祖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安定、富裕,梁启超的强国梦可以说是实现了。(2)我们的

31、祖国现在发展不均衡,有些地方的人民生活上还有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是暂时的,需要我们继续努力。3.激发爱国情,立志为强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学生自由交流。)4.教师小结。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回顾历史,从清末被蹂躏到现在的繁荣盛世,多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就要造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弘扬民族之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用知识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相信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在

32、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了语言,体悟了情感。本文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情感饱满。选文的开始,作者就以一组排比句奔腾直泻,一抒心中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转而运用一组整齐的四字句展现少年中国的英姿,赞颂之情喷薄而出,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在体会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2.课外读一读少年中国说的其他内容,试着写一篇读后感。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文本师:刚刚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感受了语言的特点。现在我先把几个难词解释一下,然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绘出来。(教师首

33、先解释了“河”“鹰隼”“初胎”等词语,然后由学生阅读、想象。)师: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把他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然后请大家对他的描绘进行评论。生1: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奔向汪洋大海。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千成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试着扇动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的鲜艳、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寒光。少年中国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

34、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那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天一样不会衰老!那么豪壮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不好啊?生(齐):好!师:的确说得好!真不愧是作文的能手。他不仅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得很美,而且较好地顾及了原句的含义。如“红日初升”,他的描绘是“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用了“刚”字,就顾及了原句中的“初升”的“初”。这些都说明他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读书很细心。生2:他是说得很好,不过有一点我不大同意,他把“初胎”说成“含苞初放”,我认为用“含苞欲放”比较好,“初胎”是才含苞,还没有开花。生3:他(指生1)这样解释“初胎”当然是对

35、的,但后面还有“矞矞皇皇”四个字,课本上注解是“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只有花开才会这样美,“含苞欲放”就不够美。(学生纷纷议论,两种意见各有支持者。)师: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有充分的理由,这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情况在辩论中经常会有,没有什么奇怪。他(指生1)的优点是理解一个词能够顾及全句的意思,不过他(指生3)说“含苞欲放”不够美,我的意见却不是这样。盛开的花固然是美的,但是将开未开的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给人另一种美感。古人有句诗叫“小蕾深藏数点红”,小小的花蕾中深藏着几点红色,比开放着的红花更有风韵。大家体味一下,是不是这样。总之,我的意思是,他(指生2)的意见是值得考虑的。不过,

36、我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初放”也好,“欲放”也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想象。同学们还有别的意见吗?生:我觉得他(指生1)根据“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想象少年中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是很好的。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都有一定的道理,大家就要这样积极思考。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共写了哪些事物?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教师边听边板书。)师:请你们注意我板书时使用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第三类是植物。生:“干将”不是植物。师:那么是什么?生:静物。师:好,就用这个词,“静物”既可以包

37、括花,也可以包括剑,而且跟上一类的“动物”相对。还请大家注意每一类内部的安排次序,第一类从天上写到地下,第二类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从有生命的写到没有生命的。由此可见作者的思路真是一步不乱。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事物按原来的次序复述出来。(两名学生先后复述。)师:你们看,思路理清了,想记住就不困难了。下面,我要求你们不仅要复述这几个名词,而且要把原句复述出来,谁来试试?(学生稍做准备后,由一人复述。)师: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篇课文的大部分内容背出来了,在课外只要再读一读,就能全文背诵了。这就是背读法的作用。具体地说,这种方法的要领是什么?你们还记得那

38、两句话吗?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师:请大家体会一下,这样读文章有什么好处?生:不但背出了文章,而且加深了理解。师:谁还有意见要发表吗?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师:你们看,这样读文章好处真不少。读得多了,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体会。现在布置作业:请大家在课外再读几遍文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贯地背出来。赏析:朗读、理解、联想、记忆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本文的第2自然段大量使用四字短语,集中运用象征手法,意象众多,很适合运用此教学步骤来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事实也验证了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的确不

39、错,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意,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积极性,并锻炼了学生朗读记忆的能力。另外,热烈的课堂氛围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悸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我觉得让学生重温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而让学生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地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所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显体会到了朗读给理

40、解文章带来的益处。我还发现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但我反思课堂教学后,发现自己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另外,在文章第2自然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这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13.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是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一、说教材 本文写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