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1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1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1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1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泰安市高三2021年1月份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 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

2、体:国作为现实的 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 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现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 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 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

3、。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 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 冢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现成为 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 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4、。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 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 孔子的话“天下为公” o “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 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 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

5、“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 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 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栖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一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 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

6、因,张载、 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 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 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 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最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壕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 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 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

7、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 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 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 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摩,家国的良 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 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

8、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 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为万世开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 是空想,不可践行。B.中华文化的礼治谯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 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oC.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 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9、。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 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 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 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 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 “太平”相联系

10、的观点。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 “治大国若烹小鲜”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D. “大河无水小河干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 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壕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

11、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 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 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受叠的树、朦朦胧脆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 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泼漆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 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

12、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 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 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 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 自然在悄悄地私语。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 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面岩,浑圆沉稳, 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

13、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 各具其态。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算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 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 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 清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

14、棵活着的树,硬是生 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 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洋”是说两 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株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洞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 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 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盘。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 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

15、形,一个标准的 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 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我们就这样在绿包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 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 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 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 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

16、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 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6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 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 感。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 兴致浓厚。页4第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

17、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 此感到欣喜。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 明。8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 点。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 衔接。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薛、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 界,让人如临其境。8.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

18、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父思善,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 杨素见师古年弱貌嬴,因谓日:“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日:"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果 以干理闻。时薛道衡为泉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叁使其持械疵病,甚亲昵之。从(高 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学机密。士建军剧务查区直速1造鬟威

19、其壬羽立达士政理鬓奏之工吃冬更叠。 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 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遗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 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晚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 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感者, 随疑剖析,曲尽其源。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 良有可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 年,礼成,

20、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讲明,深为学者所重。十五年, 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菜为封禅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其所注 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A.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造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B.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浩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C.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D.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21、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不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B.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C.践祚:即“践昨”,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D.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 师古交往甚密。B.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色并 页

22、4第且治理得很好。C.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 调回任秘书少监。D.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 就章,广为流传。12 .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5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数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样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技游奇绝近平生。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偏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鲁叟:指孔子。乘杼:乘木筏子。论

23、 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椁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 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13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C.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

24、甫吟。注: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瓶之 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 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 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 辞严义正,浩气凛然。15 . “伤”是本

25、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 “,”,从而为下文提出需养祖母终老作铺垫。(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 孤独之情,其", ”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哲理。(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和琵琶行中 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站在雪上之上,“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我就站在天底

26、下,我就凌驾于尘世之上。云真低啊,,可我舍不得伸手相扰。看她们自由自在,旁若无人地生活。恍惚间,我就迷失 在那云里。平时行色匆匆,赶着地铁追逐客户,贴着地面卑微行走,从来不会抬头看看云,偶尔在小阳台 收衣服时匆匆一瞥,只看见那云黑着脸,脚步混乱,行色匆匆,也在赶地铁吗?即便是脚步慢了些,出场 的背景也总是混混沌沌,她在高楼背后躲躲闪闪,眉眼低垂。我竟然会把两种迥异的风格混搭起来!我应该是最天才的设计师。眼前藏地的云,我就固执地觉得她 是万历年间苏州小巷的哑女。她不取悦谁,在自己的天空从容寂静,自在独行.她当窗梳妆,她织素栽衣, 她洗手做羹汤。她没看我.我却在寻找目光;,我却应声驻足。她独行在杏

27、花春雨江南的青石街道,躲在油纸伞下安静欢喜。她浅浅一笑,我便觉得心上的冰瘙子扑或强地往下落,落成千年初雨。她 终于看向我,清澈见底,一眼万年。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选项是(4分)A.对偶、设问、引用B.排比、对偶、反语C.比喻、借代、通感D.比喻、通感、比拟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她清晨当窗精心梳妆,白天辛勤而精细地织素裁衣,傍晚贤惠地洗手 做羹汤”也很有表现力,为什么作者采用原句的写法?(4分)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 个字。(4分)20 .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

28、,不超过50个字。(8分)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再组织开 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 高校壕合考核结果和壕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釉学科拔尖 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一硕一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杨通 学生成

29、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四、写作(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刷爆了朋友圈。此计划的具体内容,就是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最高200万 元的年薪。华中科技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张霁,放弃为他开出360万元年薪的企业,选择了华为,因为他希 望能在华为最艰难的时候,为其做出一点贡献,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同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左踏飞博士,同样放弃了 一份来自互联网公司300万年薪的工作而选择华为, 在被媒体问到为何如此选择时,左鹏飞说:“华为可以满足我的一些其他诉求,比如保持跟学术界的接触。” 振兴中学高三级计划召开“时代与职业规划”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 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