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_第1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_第2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_第3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 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 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 对国际文化的理解、 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 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 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

2、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 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1 、积累; 2、系统; 3、交际; 4 、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1 、直觉体验; 2 、语言表达; 3 、观点表达; 4 、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1 、审美感情; 2 、审美品位; 3

3、 、审美表达; 4 、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1 、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 、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 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 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

4、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 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 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 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 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

5、践中自觉地运用。(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 能在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 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6、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 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 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

7、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 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 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

8、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 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

9、过程中, 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 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学作品是人重要的审美对象,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

10、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化思考(一)基于学科实际的语文素养核心要素重构说文解字 : 章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法规,规章: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南朝宋·谢瞻张子房。文章: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特指文学作品。文字(语言)(二)基于教学实践的语文素养关键内容创生1.重拾回归文化本源的文字教学“现在的汉字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传播汉字本体所携带的文化。”王宁“独(独)”字为什么从犬?“默”为什

11、么从犬?“突”字是从犬?“群(羣)”字为什么从羊?“大”与“太”的关联2. 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包含五个层次:(1 )语音语调层文学作品的最外层,它包含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音韵、格律、曲牌、词调、节奏等要素,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律美。(2 )意义建构层文学作品的次外层。文学作品语义往往通过各意义单位的连接(上下文关系)呈现出来,其中语词的单独意义与其语境义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背谬、相反的,这样的偏离与背谬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和多义性, 从而使其语义建构与重构显得格外重要。(3)修辞格层文学作品意义的构建和重构主要依赖于此,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反

12、复等修辞格的运用能建立起与语言单位(字、词、句、段)本义不同的新的意义,并能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的阅读感受连接起来。(4 )意象意境层(5 )思想情感层这五个层次组成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 每一层次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连接,不可分割。各层独立功能的有机综合则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和特征。当前语文教学十分重视 “意象意境层” ,特别是“思想情感层” ,选文注重文本的人文价值, 但对于最能体现汉语文学科属性的语音语调、意义建构和修辞格三个基础层次重视不够, 不仅降低了教科书的文学性,而且使教科书中包含的学科教学内容趋于虚空, 思想性取代了文学性,致使语文教学异化或泛化成了架空文本、 脱离语言的空洞

13、抽象的、贴标签式的道德说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在文本中的“表现”和“表现性”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近形象。台湾着名散文家张晓风认为, 在阅读散文时, 读者希望读到如下东西:(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修辞学视野下文学作品阅读的内容l (1 )感受语音美;l (2 )品析词语的组合美;l (3 )品读句子的结构美;l (4 )审视语篇的结构美;l (5 )品味辞格美。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看学科素

14、养的形成路径l 囚绿记之咬文嚼字“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 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把“绿藤”牵进小屋这一“表现”与“绿藤”发生病变这一“表现”,两者联系在一起, 这些“表现” 可见这样的 “表现性” :当“爱”异化为占有欲时, 就会构成伤害。 爱,过了头就会产生悲剧。“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文章在摹状被囚的“绿藤”之“表现

15、”时,“总”和“都”两个副词和时间词“每天” 在修饰动词“朝”的时候,其强烈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有规律反复出现的情形, 更有力量地表现了 “绿藤”顽强的生存性格。这个“表现”的“表现性”是,当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压抑或控扼时, 外力只能压抑、 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屈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 这是本文核心价值之所在。通过对文本中这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的深入理解, 我们不难发现囚绿记一文具有的象征意义,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有关 “爱”“占有”“尊重”等生存命题中人们所具有的共相:既可以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又可以看到人性恶的一面。 文章所揭示的内容不是某个个体的个

16、性,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3. 探寻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体悟语篇章法逻辑以显性知识表现缄默内容l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之于“中国队大胜美国队”l “你爱穿多少”之于“你爱穿多少” 发现语篇表达的内在里路l 从林清玄风中跌倒不为风的叙写思路看“散文”的属性“高度个性化的思想情感的高度个性化的表达”。4. 把握文章类型特质,凸显文学鉴赏魅力l 有感于肖培东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l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演讲词, 培东先生则是“在备课本上把 演讲两个字写得大大的, 然后紧紧地盯着它,直到它融进自己的内心” 整个课堂教学,皆以演讲词这一文体特征为出发点,紧紧抓住“三告”,引导学生从演讲词文本中的核

17、心句入手,借助语速、语气等的调整变化,具体体会演讲词结构明晰、话题鲜明等共通特点; 课堂教学还不断诱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篇演讲词语言上使用浅近的文言文、多用短句,巧用正反对比等手法的运用,深切体验蔡元培先生“这一篇”的独特个性。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手法运用的赏鉴成为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和任务”5. 感受独特审美体验,提升文学鉴赏品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

18、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l 历史与现实:思接千载词人的飞扬思绪l 宏大与渺小:感慨万千词人的空间遐思l 永恒与短暂:人生苦短词人的时间断想l 成功与失败:如烟似梦词人的生命感悟l 6. 理解传统文化,审视现代文明l 期行教学思考: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用中国传统文化审视文本中的人和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反思批判能力质疑拿来主义,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l1. 对喻体“大宅子”的质疑: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