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_第1页
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_第2页
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_第3页
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_第4页
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章离散控制系统的经典法设计第1页,共41页。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概述概述 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法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PID控制器及其算法控制器及其算法 第2页,共41页。12.1概述概述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大体上分成两大类:经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大体上分成两大类:经典法设计和状态空间法。经典法设计可分典法设计和状态空间法。经典法设计可分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离散化法离散化法和和直接法直接法。离散化法。离散化法则是先设计连续系统的控制器,然后通过则是先设计连续系统的控制器,然后通过某种离散化方法转化成数字控制器,这种某种离散化方法转化成数字控制器,这种方法仅能逼近连续系统的性能,不会优于方法仅能逼近连续

2、系统的性能,不会优于连续系统的性能。直接法为连续系统的性能。直接法为Z平面的根轨迹平面的根轨迹法、法、W平面的伯德图法等等。平面的伯德图法等等。第3页,共41页。12.2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法控制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前向差分法;前向差分法; 后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 双线性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 脉冲响应不变法;脉冲响应不变法; 阶跃响应不变法;阶跃响应不变法; 零、极点匹配法等六种方法。零、极点匹配法等六种方法。第4页,共41页。前向差分法前向差分法已知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已知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bsbsDsEsU)()()(传递函数转化成微分方程传递函数转化成微分方程( )()( )( )( )(

3、 )U s sbE s bu tbu tbe t再将微分方程改写成积分形式再将微分方程改写成积分形式0( )( )( )tu tbubed0()( )( )( )( )kT TkTkT Tu kTbubedbubed=u(kT-T)+从从(kT-T)到到kT的面积的面积 第5页,共41页。前向差分法(续前向差分法(续1)由差分方程求其由差分方程求其Z变换变换 TTkTbeTkTbuTkTukTufff)()()()(111( )( )( )( )fffUzz UzTbz UzTbz E z脉冲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11( )1 (1)(1)/fbTzbGzbT zzTb第6页,共41页。前向差分

4、法(续前向差分法(续2)比较比较s与与z的关系的关系得:得:1zsT故前向差分法就是将模拟控制器的传递函数故前向差分法就是将模拟控制器的传递函数D(s)中的中的s用用 代替即可。代替即可。 Tz1必须强调用前向差分关系将连续控制器离散化成数必须强调用前向差分关系将连续控制器离散化成数字控制器时字控制器时稳定性不能保证稳定性不能保证。因此很少应用。因此很少应用。 第7页,共41页。后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推导过程同前向差分法,只推导过程同前向差分法,只是变为后向矩形积分。是变为后向矩形积分。TkTbekTbuTkTukTubbb)()()()(脉冲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1( )( )( )( )( )

5、( )(1)/bbbbUzbUzz UzTbUzTbE zE zzTzb比较比较s与与z的关系的关系得:得:1zsTz连续系统时是稳定的连续系统时是稳定的,通过后向差分离散化后,通过后向差分离散化后,离散系统一定稳定。离散系统一定稳定。第8页,共41页。双线性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推导过程同前向差分法,推导过程同前向差分法,只是变为梯形积分。只是变为梯形积分。)()()()(2)()(kTbekTbuTkTbeTkTbuTTkTukTutttt对上式取对上式取Z变换变换 脉冲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111( )( )( )( )( )( )2tttTU zz U zz bU zz bE zbUzbE

6、zbzzTbzTbzzbTTbzTbzzbTzEzUt) 1() 1(2) 1() 1(2) 1(22) 1()()(第9页,共41页。双线性变换法(续双线性变换法(续1)比较比较s与与z的关系的关系得:得:2 (1)(1)zsTz该变换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不改变。该变换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不改变。三种变换关系总结如下:三种变换关系总结如下:第10页,共41页。前三种方式的稳定性讨论前三种方式的稳定性讨论1.前向差分前向差分z与与s的关系的关系 1 sTz222)()1 (TTzTjTz1令令z 为为1 1,对应,对应s平面为一个圆,则平面为一个圆,则以以1/T为半为半径的极点映射到径的极点映射到Z平

7、面单位圆内。平面单位圆内。 222)0()1(1TT对于整个对于整个S左半平面映射左半平面映射Z平面平面是是1为边缘的整个为边缘的整个Z平面。平面。 01ReTz第11页,共41页。前三种方式的稳定性讨论(续前三种方式的稳定性讨论(续1)2.后向差分后向差分z与与s的关系的关系 sTz112121)1121(21)2111(21zsTTssTz可见可见s的虚轴映射为以点的虚轴映射为以点(1/2,0)为圆心,为圆心, 1/2为为半径的圆,半径的圆,s左半平面映射到圆内。左半平面映射到圆内。 第12页,共41页。前三种方式的稳定性讨论(续前三种方式的稳定性讨论(续2)3.双线性变换双线性变换z与与

8、s的关系的关系 2/12/1TsTsz2/12/1TjTjzz的模为的模为1,可见为单位圆,可见为单位圆 第13页,共41页。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例例12.1分别用前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和双线性变分别用前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和双线性变换法将传递函数换法将传递函数 离散化成离散化成脉冲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1( )(0.10.5)(0.10.5)G ssjsj解:解:(1) 三种变换法三种变换法的的离散化离散化前向差分法前向差分法211,11.81.06(0.90.5)(0.90.5)Tszzzjzj设 222226. 0) 1(2 . 0) 1(26. 012 . 0)1

9、(1)(TTzzTTzTzzGf第14页,共41页。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续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续1)后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222221( )11(1)0.2(1)0.26()()0.20.26bT zG zzzzTz zTzTzTz221.46,11.50680.68493zTszz设 双线性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2222222222221(1)( )2 (1)2 (1)2(1)0.4(1) (1)0.26(1)()0.20.26(1)(1)(1)(1)4.66T1s4(21)0.4(1)0.26(21)1.6050.8283tTzG zzzzzT zTzT zT zzzzzzzzzz,(设)第

10、15页,共41页。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续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续2)通过通过 转换成脉冲传递函数对应的极点转换成脉冲传递函数对应的极点 sTze( 0.10.5)0.10.51( 0.10.5)0.10.520.9048 0.5,0.90480.5jTjjTjzeeezeee(2) 三种变换法的稳定性三种变换法的稳定性前向差分法前向差分法211( )1.81.06(0.90.5)(0.90.5)fGzzzzjzj120.90.5,0.90.5zjzj1,21.0290.5071z极点在单位圆外,极点在单位圆外,系统不稳定。系统不稳定。第16页,共41页。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续三种变换法的运

11、用举例(续3)后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34253. 07534. 0)(34253. 07534. 0(46. 1/68493. 05068. 1)(222jzjzzzzzzGb1,20.82760.4267z极点在单位圆内,系统是稳定的。极点在单位圆内,系统是稳定的。第17页,共41页。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续三种变换法的运用举例(续4)双线性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2221,2(1)4.66(1)4.66( )1.6050.8283(0.80250.4293)(0.80250.4293)0.91010.4912tzzG zzzzjzjz极点在单位圆内,系统是稳定的。极点在单位圆内,系统是稳定的。通

12、过这三种方法得到的离散化结果与通过通过这三种方法得到的离散化结果与通过 的的数学关系数学关系 的离散化结果比较,双线性的离散化结果比较,双线性变换法更接近准确值。变换法更接近准确值。Tsze第18页,共41页。阶跃响应不变法阶跃响应不变法 使离散近似后数字控制器的阶跃响应序列,与连使离散近似后数字控制器的阶跃响应序列,与连续控制器的阶跃响应采样值相等。续控制器的阶跃响应采样值相等。设设D(z)为离散控制器,为离散控制器,D(s)为连续控制器。即为连续控制器。即111()( )( )1D zZD szs11( )(1) ( )D zzZD ss第19页,共41页。脉冲响应不变法脉冲响应不变法 离

13、散近似后数字控制器的脉冲响应序列,与连续控离散近似后数字控制器的脉冲响应序列,与连续控制器的脉冲响应采样值相等。制器的脉冲响应采样值相等。( )( )D zTZ D sT是补偿采样引进的是补偿采样引进的1/T因子。因子。 例例12.2已知连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已知连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试用试用阶跃响应不变法和脉冲响应不变法将连续控制器离阶跃响应不变法和脉冲响应不变法将连续控制器离散成数字控制器。散成数字控制器。1( )(1)(2)D sss解:解:(1) 阶跃响应不变法阶跃响应不变法第20页,共41页。阶跃脉冲响应不变法举例阶跃脉冲响应不变法举例1122111/211/2( )(1) (1) (

14、1)(2)121 11111121222TTTTD zzZzZs ssssszzzzzzzzzezezeze(2) 脉冲响应不变法脉冲响应不变法2111)2)(1(1)()(2TTezzezzTssTZssTZsDTZzD第21页,共41页。零极点匹配等效法零极点匹配等效法通过映射保证连续和离散控制器的零极点匹配。通过映射保证连续和离散控制器的零极点匹配。映射规则如下:映射规则如下:(1) D(s)的全部有限零点和极点按照的全部有限零点和极点按照 映射到映射到Z平面。平面。 (2) D(s)的全部无限远的零点映射到的全部无限远的零点映射到Z平面为平面为z=-1。(这是近似映射关系这是近似映射关

15、系) 解释如下:解释如下:Tsze时T20从当s1, 10TjTjTezez第22页,共41页。零极点匹配等效法(续零极点匹配等效法(续1)相当于相当于j轴上从轴上从0到到/T这段对应于这段对应于Z平面从平面从z=1到到z=-1的半个单位圆。的半个单位圆。 当当= s/2=/T时,该时,该是信号的最高频率,高于是信号的最高频率,高于此频率则不满足采样定理。此频率则不满足采样定理。另外通常另外通常D(s)具有低通特性,即具有低通特性,即 0)(2sjjssD因此将因此将s的零点映射到的零点映射到Z平面,相当于与平面,相当于与D(z)的的z=-1的零点对应,也就是说在的的零点对应,也就是说在的D(

16、s)上有一个上有一个s 的零点时,则在的零点时,则在D(z)的分子上补一个的分子上补一个(z+1)因子,因子,有两个有两个s 的零点,在的零点,在D(z)的分子上补一个的分子上补一个(z+1)2 ,以此类推。以此类推。第23页,共41页。零极点匹配等效法(续零极点匹配等效法(续2)(3) 让数字控制器的增益在某一主频处与模拟控制器让数字控制器的增益在某一主频处与模拟控制器的增益匹配,即的增益匹配,即 若若D(s)具有低通特性则令具有低通特性则令 01( )( )szD sD z 若若D(s)具有高通特性则令具有高通特性则令 1( )( )szD sD z 若若D(s)既不具有高通特性也不具有低

17、通特性则在既不具有高通特性也不具有低通特性则在一个特殊频率处令一个特殊频率处令 00( )( )jTsjz eD sD z第24页,共41页。零极点匹配等效法举例零极点匹配等效法举例例例12.3已知连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已知连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试用试用零极点匹配等效法将连续控制器离散成数字控制器。零极点匹配等效法将连续控制器离散成数字控制器。2( )(1)(3)sD sss解:解:(1) 将连续系统的有限零极点映射到将连续系统的有限零极点映射到Z平面平面 有限零点有限零点 222,0TTszeze ,即 有限极点有限极点TTezezss3,3, 1第25页,共41页。零极点匹配等效法举例(续零

18、极点匹配等效法举例(续1)(2)将连续系统的将连续系统的s零点映射到零点映射到Z平面,对应于平面,对应于D(z)分子上的分子上的(z+1)因子。因子。 2( )0( )(1)(3)sssD ssD sss (可见为的零点)( )( )(1)sD sD zz的零点对应分子上的因子第26页,共41页。零极点匹配等效法举例(续零极点匹配等效法举例(续2)(3)匹配增益因子匹配增益因子0( )0,( )2 3,( )ssD sD sD s可见有低通特性,因此增益因子为2310(1)()2( )( )z10()()(1)(3)TTTzsK zzesD zD sszezess23322(1)2(1)(1)

19、(1)(1)33(1)TTTTTTKeeeKeee通过零极点匹配等效法,得到的总的脉冲传递函通过零极点匹配等效法,得到的总的脉冲传递函数为:数为:3223(1)(1)(1)()0.231551(1)(0.13534)( )( ),13(1)()()(0.049787)(0.36788)TTTTTTeezzezzD zD zTsezezezz第27页,共41页。六种离散化方法的特点六种离散化方法的特点 设计者应该设计者应该交替使用交替使用几种等效技术,通常零极点匹几种等效技术,通常零极点匹配映射法和双线性变换法配映射法和双线性变换法较好。较好。1. 前向差分法前向差分法:稳定性不能保证,很少使用

20、。稳定性不能保证,很少使用。2. 后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无稳定性问题,并维持稳态增益无稳定性问题,并维持稳态增益不变。但是得到的离散控制器暂态特性和频率响不变。但是得到的离散控制器暂态特性和频率响应特性与连续控制器特性有相当大的差别,采用应特性与连续控制器特性有相当大的差别,采用高采样率可减少这种差别。高采样率可减少这种差别。 3. 脉冲响应不变法脉冲响应不变法:无稳定性问题,但存在频率无稳定性问题,但存在频率混叠问题混叠问题 ,只适用于连续控制器具有陡峭的衰减,只适用于连续控制器具有陡峭的衰减特性,且为带限信号的场合。特性,且为带限信号的场合。第28页,共41页。六种离散化方法的特点(续六种

21、离散化方法的特点(续1)4.阶跃响应不变法阶跃响应不变法:相当于连续环节串联一个零阶:相当于连续环节串联一个零阶保持器后取保持器后取Z变换常用来求取控制系统的对象或其变换常用来求取控制系统的对象或其他环节的离散等效。无稳定性问题。他环节的离散等效。无稳定性问题。5.双线性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无稳定性问题,导至频率特性:无稳定性问题,导至频率特性的严重畸变,在伯德图的设计中或系统要求较高的严重畸变,在伯德图的设计中或系统要求较高时,则要对变换式进行修正。时,则要对变换式进行修正。 6.零极点匹配等效法零极点匹配等效法:无稳定性问题,这种映射有较:无稳定性问题,这种映射有较好的逼近特性,首推此法。

22、好的逼近特性,首推此法。第29页,共41页。12.3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控制器的基本原理第30页,共41页。PID控制器的离散化表示控制器的离散化表示连续域描述连续域描述PID控制器的微分方程通过后向差分控制器的微分方程通过后向差分法离散化法离散化:0001( )(1)( ) ( )( )( )( )( ( )(1)( )( ) ( )(1)( )( )( )kpdiikppdpiikpidipide ke ku kKe ke i TTTTK TK TK e ke ie ke kTTK e kKe iK e ke kuku kuk其中其中Ki为积分系数,为积分系数,Kd为微分系数为微分系数第

23、31页,共41页。PID控制器的两种形式控制器的两种形式 (1) 位置式位置式PID上页公式数字控制器的控制量上页公式数字控制器的控制量u(k)与执行机构的阀门与执行机构的阀门开启位置一一对应,因此叫位置式开启位置一一对应,因此叫位置式PID算式算式(2) 增量式增量式PID( )( )(1) ( )(1)( ) ( )2 (1)(2)() ( )(2) (1)(2)( )(1)(2)dpppipidpddu ku ku kTTKe ke kKe kKe ke ke kTTKKKe kKKe kK e kme kne kre k优点是改善积分饱和,手动自动切换冲击小,系优点是改善积分饱和,手动

24、自动切换冲击小,系统超调减少,动态时间缩短,动态性能改善。统超调减少,动态时间缩短,动态性能改善。 第32页,共41页。PID控制器的各种算法控制器的各种算法1. 不完全微分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控制算法误差变化率的大小决定微分控制量的大小,而误差变化率的大小决定微分控制量的大小,而误差值的绝对大小不影响微分控制量强弱。误差值的绝对大小不影响微分控制量强弱。 当突然大幅度改变给定值时,会导至误差突然大当突然大幅度改变给定值时,会导至误差突然大幅度改变,引起很大的误差变化率,因此产生很幅度改变,引起很大的误差变化率,因此产生很强的微分控制量,在一个采样周期全部输出,使强的微分控制量,在一个采样

25、周期全部输出,使控制系统出现超调和振荡,系统的调节性能下降。控制系统出现超调和振荡,系统的调节性能下降。第33页,共41页。不完全微分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控制算法(续续1)引进不完全微分引进不完全微分PID算法,其传递函数如下:算法,其传递函数如下:( )11( )1rdrprdrirdT sU sKTE sT ssK其中:其中:U(s)为为PID控制器的输出;控制器的输出;E(s)为偏差为偏差(控制控制器的输入器的输入);Krp实际的比例放大系数;实际的比例放大系数;Tri实际的积分实际的积分时间常数;时间常数;Trd实际的微分时间常常数。实际的微分时间常常数。微分项为:微分项为:( )

26、( )1rprdrdrdrdK T sUsE sTsK比例和积分项为:比例和积分项为:1( )(1) ( )rpirpriUsKE sT s第34页,共41页。不完全微分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控制算法(续续2)不完全微分不完全微分PID算式的差分方程为:算式的差分方程为:01( ) ( )( ) ( )(1)(1)rdkrdrdrprdrdrdjrirdrdTTKu kKe ke j Te ke kukTTTTTKK第35页,共41页。积分分离积分分离PID算法算法 积分控制是通过对误差的积分产生控制量来提高控制精积分控制是通过对误差的积分产生控制量来提高控制精度,但是当偏差很大时,投入积分

27、控制会带来负作用,度,但是当偏差很大时,投入积分控制会带来负作用,这时由积分项产生的控制量将很强,导致系统长时间的这时由积分项产生的控制量将很强,导致系统长时间的超调和大幅度的振荡,产生积分饱和。超调和大幅度的振荡,产生积分饱和。数字控制系统中要消除这种现象,可以采用积分分离的方数字控制系统中要消除这种现象,可以采用积分分离的方法解决,当误差很大时,不投入积分,当误差比较小时加法解决,当误差很大时,不投入积分,当误差比较小时加入积分,改善系统的稳态控制精度,可以设定一个阀值入积分,改善系统的稳态控制精度,可以设定一个阀值a,按照下边方式控制。按照下边方式控制。 PD( )PIDae ka取消积分,采用控制采用控制第36页,共41页。变速积分变速积分PID算法算法 积分控制应该是误差大时减小积分作用,防止超调积分控制应该是误差大时减小积分作用,防止超调和积分饱和,误差小时,加强积分迅速减少稳态误和积分饱和,误差小时,加强积分迅速减少稳态误差,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差,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设置积分系数是误差的函数,即设置积分系数是误差的函数,即f(e(k) 1( )( ) ( )( )0( )e kbae kbf e kbe kabae kab变速积分变速积分P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