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语法史(3)_第1页
第2章+语法史(3)_第2页
第2章+语法史(3)_第3页
第2章+语法史(3)_第4页
第2章+语法史(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节第五节 代词的发展代词的发展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1 1、古汉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及其发展、古汉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及其发展 第一人称代词有:(一) 吾 我 卬 (二)d 余(予) 台 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 汝 尔 若 乃 而 戎 “予”和“余”自古同音,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但是,毫无分别的两个人称代词在一种语言中(口语中)同时并存是不大可能的事。 王力认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存在着“格”和“数”上的差别。 “吾”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宾格。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庄子田子方) 我张吾三军而被

2、吾甲兵。(左传桓公六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第一人称代词在殷代还有单复数的区别,“余”表单数;“我”表复数。 “朕”和“乃”(而)从殷代到西周,只用于领格。例如: 命废朕命。(诗经) 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书经洪範) 勉出乃力。(同上) 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兼用于主格了,但是“乃”(而)仍以用于领格为常。 2、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来源的来源 “尔”在中古为日母字,后来日母的大部分变为r,小部分演变为零声母。“你”在中古为泥母字n。根据章太炎“娘日二纽归泥说”,可知“尔”在上古应读“n”。 汉晋以来“爾”在草书里写为“尔”,后“尔”就成了简体,然后又加上了立

3、人旁,成了“你”。 3 3、第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形式、第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形式“您您”的来源的来源 “您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形式是相当晚起的,作第二人称的敬称形式是相当晚起的,最初有最初有“你能你能”、“你你儜儜”、“儜儜”等形式等形式。书面写作书面写作“您您”是是“五四五四”以后的事。以后的事。 关于关于“您您”的来源有两种意见:王力认为从的来源有两种意见:王力认为从近代汉语的近代汉语的“恁、您恁、您”而来。(金元时代)而来。(金元时代) 恁恁两弟兄,是亲两姨那是房亲两姨?两弟兄,是亲两姨那是房亲两姨? 恁恁是高丽人,却怎么汉儿言语说的好有?是高丽人,却怎么汉儿言语说的好有? 不索打官防,教不索

4、打官防,教您您夫妻尽百年欢偶。(董西夫妻尽百年欢偶。(董西厢)厢) 吕叔湘先生认为吕叔湘先生认为“您您”是是你老你老的合音,是的合音,是“老老”字脱落元音,只剩下字脱落元音,只剩下“l-”l-”,而汉语没,而汉语没有有“-l”-l”,就转成发音部位相同的,就转成发音部位相同的“- -n”n”。这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解释。4 4、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在先秦汉语中还没有严格意义的第三人称代在先秦汉语中还没有严格意义的第三人称代词。词。“之之”、“其其”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但用法有很大限制。但用法有很大限制。“之之” ” 用为第三人称代用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时

5、候只能作宾语。词的时候只能作宾语。“其其”一般只能作定一般只能作定语。语。 汉代以后,汉代以后,“其其”的使用范围开始扩大的使用范围开始扩大。先。先秦时,秦时,“其其”只能作定语,汉以后可以作只能作定语,汉以后可以作间间接宾语、兼语、介词宾语,甚至可以做主语接宾语、兼语、介词宾语,甚至可以做主语。如:如: 不忍与其战。(介词宾语)说苑(刘向编) 与其空城。(间接宾语)三国志魏书 令其为善。(兼语)论衡 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邵传(沉约编,刘宋) “其”除了不能独立做动词宾语外,其它都能做。这一空缺由“之”来填补。就绝大多数的史料来看,“之”字只能认为是宾格代词。 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在南

6、北朝已经产生。产生了“伊”、“渠”。“伊”在世说新语中出现15次。“渠”最初出现于三国志中,很少见,但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是无可置疑的。 “伊”怎样变为第三人称代词还不清楚。吕叔湘先生认为“渠”是由“其”变来的,都是群母字。 现代“他”的发展 作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旁指代词的“他”来的,“他”在古代汉语中是“别的”的意思。例如: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六朝时期“他”常常用作旁称代词,指人,作“别人”讲: 如彼愚人,代他捉熊,反自被害。(百喻经老母捉熊喻) 吕叔湘认为,“他”指“别人”是泛指,而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必须是专指的。这里的“他”还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7、,但第三人称“他”正是从“别人”的意义发展来的。 “他他”作第三人称代词始于唐代:作第三人称代词始于唐代: 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前一个“他”字是别人,后一个“他”就是“那个人”即第三人称代词。)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歌)5、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们们” 唐代人称代词的复数标记用“弭”和“伟”,都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后。“们”字始见于宋代,有懑(满)、瞒( )、门(们)等写法: 孩儿懑切记,是年且莫教我吃冷汤水。(默记) 问桃杏:贤瞒怎生向前争得?(乐府雅词) 到元代和明初写作“每”: 枉惹的街坊每耻笑,着亲邻每议。(元曲选

8、) 到明代中叶以后“们”字才又多起来。 近代汉语中的近代汉语中的“们们”和现代汉语有两点不同:和现代汉语有两点不同: (1) 近代汉语中名词或代词加“懑”、“门”、“每”也可以表示单数。如: 我抚你门归去。(张协状元) 教他好看承我爹娘,料他每应不会遗忘。(巾箱本琵琶记) 所以王力说,“它并不单纯表示复数,只简单 地作为人称代词和某些指人的名词的词尾。” (2)在元代,“每(们)”不但可以加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而且可以加在“这”、“那”的后面。吕叔湘说“这们”和“那们”意思是“这些人”、“那些人”,实际上等于“他们”: 这每取经后不肯随三藏。(董西厢) 那每殷勤的请你,待对面商议?(董西厢) (

9、3)在老乞大、朴通事中又有动物和事物名词后面加“们”表示复数的例子,如: 这伙伴你切的草忒粗,头口们怎生吃的? 两个汉子,把那骡们喂的好着。 又可以在指物的名词后面加“每”,例如: 窗隔每都飐飐的飞,椅卓每都生生的走,金银钱米都消为尘垢。(钱素庵哨遍三煞) 关于“们”的来源,吕叔湘认为是从古代汉语的“辈”发展为“弭”、“伟”。宋元明之间们每们的反复,较为近情的假设是把“每”和“们”认为属于官话系的不同的方言,官话区的北系方言用“每”而话本所代表的南系方言用“们”。北宋时黄河流域一带还是属于南方系官话,到金元时北方系官话逐渐向南方系官话扩展。6、第一人称代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第一人称代词的包括式

10、和排除式 “俺”吕叔湘说是“我们”的合音。“您(恁)”是你们的合音。“咱”是“咱们”的合音,“自家”的意思。现在的北方方言,除北京、长江流域、西南官话没有外,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有“俺”。例如: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金谷遗音) 隋何,咱是绾角儿兄弟。(古今杂剧三十种气英布) 对我曾说道:“俺娘乖。”(刘知远) “俺”和“咱”,“我们”和“咱们”的区别是排除式 和包括式。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对立也是近代汉语中产生的。梅祖麟认为是受外来语的影响而产生的。阿儿泰语系的女真语或契丹语都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对立。证据是刘知远诸宫调(金朝残本)中的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对立非常清楚。南方的非官话系的闽语、吴语等

11、都有这种对立,那可能是受南亚语系的影响而形成的。二、指示代词二、指示代词 1 1、指示代词的分类、指示代词的分类杨树达高等国语文法把“其”和“之”归入指示代词,是因为与人称代词不同的是“其”、“之”可以指物。 现代汉语(如普通话)的指示代词一般可以纳入近指和远指这样一个系统。但古代汉语有所不同,可以分为: 1 1)近指和远指)近指和远指 近指:之、兹、此、斯 “之”用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兹”、“此”、“斯”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班固封燕然山铭)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12、 此无他,与民同乐乎?(孟子梁惠王下)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兹”和“此”、“斯”有时代的不同。“兹”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战国以后, “兹”逐渐从口语中消失,被“此”所代替。“此”和“斯”在意义上略有差别, “斯”的指示程度较轻,所以能够发展出连词的用法,如“我欲仁,斯仁至矣。” 远指:彼、夫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庄子山木)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同样,“夫”的语意比“彼”要轻,所以“夫”后来发展为发语词。 2)特指:其,例如: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为政)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记项羽本纪) 3)不定指:他、莫 “他”主要指物,“别的东

13、西”;少数也可以指人,“别的人”。例如: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 萧同叔子非他,寡人之母也。(左传成公二年) 莫: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 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他”、“莫”对应的词。 4)谓词性指示代词:尔、若、然 之所以把这三个词称作谓词性指示代词是因为它们都可以做状语或谓语。“尔”可以用作定语,宾语、谓语或状语,等于现代汉语的“那个”、“那样”或“这个”、“这样”。例如: 夫子何善尔也?(礼记) 卿忠于袁氏,亦自不能不尔。(后汉书袁绍传) “若”作定语或状语。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然”作谓语或状语。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吕氏春秋) 2、“这这

14、”、“那那”的来源的来源 “这”产生在唐朝,早期的书写形式还有“遮”、“者”、“這”。北方话基本是“这、那”系统。“这”“那”最初都只能作定语,不能作主语或宾语。如果作主语或宾 语 , “ 这 ” “ 那 ” 的 后 面 要 加“个”/“底”/“的”。 关于“这”的来源,有两种意见: 吕叔湘认为“这”来源于“者”。“者”原为上声字。者:章也切;这:之夜切。二者声韵一样。在宋代用作指示代词用的“者”和“这”已读去声,和现代汉语“这”的声调一致了。在早期的白话文献里“者”就写成“这”。这是就语音上来加以解释的,但在用法上二者的差别很大。 王力说:“者”是被饰代词,位置总在后,怎么能够忽然调换了一个

15、相反的位置,变为定语呢?他认为“这”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之”和“者”的声母一样。于是就有人借“者”字来表示“这”。但是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遮”。 但是“这”的本音“彦”,是“迎”的意思(据玉篇),为什么能被借来作指示代词,还是一个迷。 “那”是从“尔”或“若”来。 指示代词“那”也出现在唐代,如: 不是那个大开口。(敦煌文书唐太宗入冥记)三、疑问代词三、疑问代词 一)、上古疑问代词系统一)、上古疑问代词系统 上古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三组: (1) 问事物 何 奚 胡 曷 (都为匣母字) (2) 问人 谁 孰(畴)(为禅母字) (3)问处所 恶 安 焉 (为影母字)

16、第一组中“何”的用途最广,可作定语、宾语、状语、谓语。既可以指人和指事物,又可以用来询问原因。例如: 是何人也?(庄子养生主) 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荀子正论) (“嵬琐”,卑鄙鬼祟的行为或人物。)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曷”、“奚”、“胡”的应用范围比“何”字窄得多,它们不能指人。它们通常只用作状语,很少用作定语。例如: 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书经汤誓) 子胡不南见老子。(庄子) 由于“奚”、“曷”、“胡”的用法都可以为“何”所 包容,所以最后就发展为“何”一统天下。 第二组“谁”、“孰”在先秦时都是并用的。但“孰”可以表示比较,但“谁”极少这种用法。

17、例如: 晋大夫与楚孰贤?(春秋左传) 但“孰”较少用作宾语,如“吾谁欺”不能说成“吾孰欺”。(司马迁报任安书: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孰”作宾语) “谁”和“孰”为什么会在同一时间并存,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谁”是通语里的疑问代词,“孰”是方言里的疑问代词。二是“谁”和“孰”本来就在同一方言里,先前用法不一样,后趋于统一。 第三组专用于问处所,表反诘。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行闲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这些疑问代词除了“谁”仍然保存在现代汉语里外,其余的全部消失了,代之以“什么”、“哪”、“怎么”等。 二)现代汉语二)现代汉语“什么什么”、“怎么怎么”、“哪哪”

18、的的来源来源。 在现代汉语里,“什么”指称事物,“怎么样”指称行为,动作或性状。 1 1、“什么什么”的来源的来源 “什么”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最初写作“是物”、“是勿”、“是没”。例如: 见无物唤作是物?(神会语录) 是勿是生灭法?(神会语录) 远法师言:“见是没?” (神会语录) 以上引自石井本神会语录。后又写作“甚没”、“什没”、“甚谟”,“甚摩”、“什摩”,“甚麼”等。 那么“是物”、“是勿”又是怎样来的呢? 汉代以后,“何”仍然是一个很活跃的词,它还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复合疑问词系列“何等”、 “何物”等。吕叔湘认为“是物”的“物”就是“何物”的“物”,这个“物”不是“万物”之“物”,而是“类”之意(左传有“与吾同物”的用法)。“何物”在南北朝很常见,近代汉语中常常在做主语的疑问词前面加“是”字,成为“是何物”,“是何物”省略“何”就成了“是物”。“是”的语音受“物”的声母m的影响而带上双唇音韵尾(-p或-m),写成“什”、“甚”。 2 2、“怎么怎么”来源来源 吕叔湘认为“怎么”来源于“作勿”或“作没”,祖堂集中写作“作摩”。“作摩”就是“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又来这里作么?(唐代禅家语录) 又问曹山作么? “怎么”原来就是“作么”。 宋代的景德传灯录中写成“作麼”。“怎”是“作”受了“麼”字的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