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纲要 - 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 - 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 - 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 - 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纲要 - 非凡课件——免费语文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论纲要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蒋凡、郁沅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1版。(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此书我校图书馆有藏,可以借阅)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5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著,岳麓书社2000年11月第1版。6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基 本 知 识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2诗话

2、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思 考 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

3、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

4、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小说和戏曲评点。(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论基 本 知 识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

5、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

6、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思 考 题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

7、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2)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3)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4)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

8、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三.尚书“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jing),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论语·为政:“诗三百,

9、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论语·阳货)。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文质并重。五、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1)“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2)“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

11、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六、墨子“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七、庄子的文学观(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心斋”、“坐

12、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

13、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八、毛诗序的诗歌理论。(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毛诗序:“诗者,志之所

14、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九、司马迁“发愤著书”说。(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

15、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意思是: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原则,辞人的赋华丽而过分铺张。(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

16、,“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十一、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3)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反对贵古贱今。论衡·案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作家要有诚

17、实的写作态度。“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论衡·超奇)。整部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主张通俗易懂,“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论衡·自纪)。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张持批判态度(见艺增),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 本 知 识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

18、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8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9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10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1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1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1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这十种文体是:诗、赋、碑、诔、铭

19、、箴、颂、论、奏、说。14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15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16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17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18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19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20鲁迅说:“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2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

20、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22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23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24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25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26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

21、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27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28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29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30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3

22、1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32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33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共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34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35滋味原指味觉上

23、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36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37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思 考 题十二、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1)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立言”的重要性。(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3)文体论和

24、文学批评论。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4)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不良倾向,对建安七子进行了客观评价。十三、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1)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

25、几种毛病。(3)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十四、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抱朴子一书,他所谓文,主要是指学术著作。(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十五、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陈寅恪的四声

26、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声即四声,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6)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十六、文心

27、雕龙的理论体系。(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十七、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

28、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

29、性。十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30、十九、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以“情采”为主线,论及神思(艺术想象)、风格、风骨、通变。(1)情采论。文心雕龙中情采一篇专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求写文章以“述志为本”,“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2)神思论。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集中论述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始终不离感性的特点,受到感情和语言的制约。想象力的培养既需要虚静的精神境界,也需要通过积累学问、增长才干、深入观察事物、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来提高想象力。想象活动处于高潮的特点有三:突发性,兴奋性,暂时性

31、。想象活动遵循思意辞的规律进行。刘勰也论述了想象力的迟速及其能动作用问题,这与作者禀赋的各不相同有关,但都可以写出佳作。(3)风格论。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作品的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定势篇着重论述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时序篇则论述了时代风格,文体论各篇也论述了各种文体的特殊风格。文心雕龙建立了相当完备而丰富的风格学理论。(4)风骨论。文心雕龙有风骨

32、专篇。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风骨论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通变论。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篇探讨的是文学继承与革新的问题。刘勰认为文体的写作原则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各不相同,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他要求文学创作在“宗经”的基础上回到文质相称、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二十、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1)刘勰关于批评鉴赏论的篇目

33、有才略、知音、时序、程器、物色等,既有批评鉴赏理论,也有相关的批评实践,是古代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总结。(2)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家受自然感发,但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审美的观照和再创造。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和再创造。(3)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见于知音篇。刘勰认为知音难逢,原因是主观方面难免有一些偏见,而且批评鉴赏本身是属于精神活动,自然存在主观好恶;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步骤,同时端正批评

34、态度,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客观公正。(4)具体做法是:一、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二、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三、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四、遵循正确的步骤,从形式到内容,把握作品意蕴。(5)刘勰认为,文学批评的关键是能把握作品的特征。同时批评活动本身也会给批评家带来美感享受。二十一、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诗歌的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情感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性情来自客观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的感发,“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就是所谓“物感说”;其次是

35、社会生活的感发。(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言据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指出诗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三种手法要交错使用。(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

36、践。A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他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并把每个诗人归纳到某一流派中。B品评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C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钟嵘把某一作家置于上、中、下三品中的某一品,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其中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认为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第三章 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基 本 知 识1唐代近体诗是在沈佺期、宋之问手中完成格律化的定型。2、日本和尚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保存了我国初唐至中唐丰富的诗学理论资料。3、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4、传为司空图作的二十四诗品堪称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5、司空图在与

37、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美学命题,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主张。6、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7、金代有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他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9、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并开创了江西诗派。10、宋代提倡婉约派的词论主要有李清照的词论和张炎的词源。11、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这既是我国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所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12、周德清的

38、中原音韵是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专著。13、金元时代理论性较强的曲论专著是钟嗣成的录鬼簿。14、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评点类理论著作。15、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同时又启发了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的产生。16、司空图的诗论特别是诗品的主要思想是佛老哲学。17、吕本中著有紫微诗话、童蒙诗训、江西诗社宗派图等。并提出了“活法”说和“悟入”说。18、“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19、朱熹在文学欣赏方面提出玩味、涵泳说。思 考 题二十二、皎然诗式的诗歌理论。(1)重视诗教。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和圣人的功德相似。(2)“取境”理论

39、。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取境要自然浑成,“情在言外”,具有“文外之旨”。(3)标举“自然”。他赞美曹植“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他把“不用事”(不用典)的诗奉为第一格。(4)论述“复变”。复指复古,变指通变。复变,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反对偷语偷意,主张巧于借鉴,合理偷势。皎然主张自立创新,复古而能通于变,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辩证规律。二十三、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1)文以明道。“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是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2)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中提出这一理论,论述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

40、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一理论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的形成。(3)气盛言宜。在答李翊书中提出,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那末写文章无论言长言短、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出自韩愈进学解。强调学习古代遗产。(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他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在樊绍述墓志铭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的主张。强调言必己出的创新精神。二十四、白居易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1)白居易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诗歌必须为社会服务。寄唐生:“惟歌生民命,愿得天子知。”(

41、3)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互相统一。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二十五、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涵义。(1)司空图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有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的特点是:“近而不浮”,诗歌形象具体亲切,而不流于浮泛;在意境上的特点是:“远而不尽”,诗歌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意境创造上,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2)韵味说的诗化表达主要见于他的二十四诗品。(3)韵味说的艺术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A)直致所得。强调诗人深入自然,即目所见,任性率真,而不数事用典。(B)思与境偕。从创作的角度说,是指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统一

42、;从塑造诗歌形象的角度来说,即是指“意”与“象”的结合。(C)万取一收。 即从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挑选出最具有特征又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现象。, (D)离形得似。要求超出具体物象之表,概括其内在的精神本质。(E)妙造自然。自然即天然本色,情意纯真,语淡味隽,虽出于诗人精心创作,但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是诗人妙造的第二自然。二十六、苏轼的文学观(1)“有意而言”、“有为而作”。强调文章的现实精神。(2)强调“辞达”。指出文学作品以达意为目的,反对“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答谢民师推官书)。(3)追求平淡自然。指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答谢民师推官书)。指出“平淡”是“绚烂之极

43、”(与二郎侄)。(4)传神论。主张追求神似,“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诗画结合,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反映了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而且融合诗画特点来论述文艺言不尽意的美感特征者,苏轼是古代文论史上的第一人。二十七、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他信为杜甫诗歌和韩

44、愈散文“无一字无来处”,也不符合实际。(2)“夺胎换骨”也是黄庭坚提出的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二十八、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1)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2)诗辨提出“别材别趣”说。“别材”即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别趣”即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3)“熟参”、“妙悟”说。妙悟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独特思维方式

45、,是借禅悟来比喻诗道,因为诗歌审美与参禅悟道的心理过程十分相似。妙悟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其二,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抓住了艺术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根本特点。熟参前代优秀诗歌,从而领会创作技巧,把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作为诗人进行妙悟的重要条件。(4)“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严羽论诗“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强调学诗入门的重要性。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这是他按照自己的的审美标准,通过对历代诗歌进行比较之后而提出的观点。“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

46、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是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5)述严羽诗论的局限。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二十九、简述张炎词源的基本内容。(1)词源主要总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理论。上卷论乐律,下卷论欣赏与作法。(2)提出三个评词标准:一是雅正。二是意趣高远。三是清空。(3)对于词律,他认为初学者不必严守,循序渐进即可。(4)张炎对宋代许多词人作了品评,他的理论和批评对宋以后词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四章 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1、清代前期

47、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2、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其中宋濂被朱元璋推为“开国文臣之首”,高启被毛泽东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3、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余绪,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对明代文坛影响很大。4、李东阳的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对明初“台阁体”诗歌形成了冲击,并启发了后来的前后七子。5、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6、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7、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文学流派是唐宋派,她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创作成就最高

48、的则是归有光。8、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9、竟陵派以锺惺和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合作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10、晚明的艾南英重弹唐宋派的旧调,而陈子龙则发挥了后七子的理论。11、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2、王士祯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13、赵翼论诗绝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特别强调创新。14、清初散文,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大家齐名,他们论文皆宗唐宋八大家。15、

49、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16、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综合探讨史学与文学,提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17、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18、清代词学: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词风;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之说。19、“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20、李梦阳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21、在后七子中首先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王世贞。22、谢榛

50、著有诗家直说(一名四溟诗话)。23、王世贞著有艺苑卮言,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宋诗格调不及唐诗。24、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25、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26、姚鼐编选有古文辞类纂,流传广泛。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之说。此说源于方苞的“义法说”。27、“雅洁”是姚鼐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思 考 题三十、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

51、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三十一、公安派的主要理论。(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公安派”。(2)“性

52、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3)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拟古蹈袭。袁宏道认为“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与丘长孺),诗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古今诗文各有所长。(4)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对前后七子也颇多肯定,只是路径略宽而已。三十二、王夫之的诗歌理论。(1)“诗以道情”。对诗歌性质的深刻认识。姜斋诗话卷二:“长言咏叹,以写缠绵悱恻之情,诗本教

53、也。”(2)“情景相性”和“现量”说。姜斋诗话卷二:“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现量”本是佛家术语,指由感觉取得的直接知识。王夫之将它用于诗歌意象生成的理论,认为意象的生成靠得是瞬间艺术直觉,“因景因情,自然灵妙”(姜斋诗话卷二)。(3)“以意为主”,反对“死法”。主张诗写性情,反对模拟。(4)“四情说”。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同源于情,故称“四情”。兴、观、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王夫之从不同角度对“兴观群怨”进行了新的阐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三十三、叶燮原诗的诗歌理论。(1)本原论。叶燮首先提出“感触起兴”的原则,认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来自诗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

54、观察和感兴。其次他向诗人提出“格物”的要求,要求诗人必须熟悉生活,反映现实。(2)正变论。叶燮所谓“正变论”,即文学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出“因时递变”、今胜于古的观点。(3)创作论。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他把“理”、“事”、“情”三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而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四者之中,以“识”为先。认为客观的“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认为创作思维具有特殊的规律,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创作思维要以

55、“情”为主,但并不绝对排斥逻辑思维,而是彼此渗透,情理融合,要积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4)批评论。叶燮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一般的批评原理及标准;其二是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评价。(5)原诗的理论特色。其理论特色主要有三点:其一,原诗理论的严密系统性;其二,符合文学历史斗争实际的针对性批判性;其三,巧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灵活性。三十四、王士禛“神韵说”的理论内涵。(1)为了躲避文字狱并针对清初诗坛流弊,王渔洋在吸取唐宋理论家如司空图、严羽等多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韵”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其说一经创立,即对清代中后期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6、2)“神韵说”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王渔洋所谓“性情”就是作家的真情实感,这一方面是针砭时弊,另一方面也符合神韵内在的逻辑要求。王渔洋还要求诗人具备扎实的学问根底,多多掌握典故并熟练运用,可以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3)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味外味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悠长持久的韵味或快感。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其一,伫兴而就,要等待构思阶段的灵感状态的来临;其二,笔墨精练,诗歌创作只需将一些具有特征的“点“或细节点染出来,其余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其三,不著议论,要求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反对在诗中直接议论说理;其四,象外之象,诗歌的意象能蕴含多层意味,而且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并不明显表露出来,王渔洋在赋比兴三种意象构成方式中,尤其重视”赋“所构成的意象。(4)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作为一种风格,其意在以简易平淡的手法表现隽永超诣的情思,从而给人一唱三叹、韵味无穷之感。它来自于道家的素朴美和平淡美观念。(5)王渔洋的神韵说虽在诗歌艺术原理的许多方面都有可贵的探索,并建立了新的美学体系,但其所谓性情带有较多的消极避世成分,构思上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