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_第1页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_第2页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_第3页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_第4页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WORD 1、工程概况受某的委托,我公司对某小区进行基坑变形监测。拟建的某小区(高层部分)场地位于某处。场地地貌属湟水岸级阶地后缘。地形南高北低,场地南段最高点高程:1978.45m左右,北段最低点高程:1975.10m。场地最大相对高差达3.35m。场地不受泥石流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依据地勘报告,场地与基坑支护有关的岩、土层类型:本场区勘察深度围,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5层,其中5个主层2个亚层,场地上部为层耕土,层黄土状土,层饱和黄土,中部层为第四纪全新世(Q4al-pl)冲洪积形成卵石, 下部层岩性为第三系早更新统(E3m)吗哈拉沟组的泥岩

2、组成,各层岩性特征如下:耕土(Q4ml): 黄褐色,成分以粉土为主,含有植物根系与碳屑等成分,腐植质成分含量高,稍湿-湿。该层厚度:0.300.60m,平均0.39m;层底标高:1974.601978.15m,层底埋深:0.300.60m,平均0.39m。黄土状土(Q4al-pl):黄褐色,以粉土为主,混少量粉质粘土,土质较均一,孔隙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湿湿、可塑,该层具有湿陷性,该层分布连续。厚度: 1.403.20m,平均2.29m;层底标高:1972.451976.45m,层底埋深:1.903.50m。饱和黄土(Q4al-pl): 黄褐色,以粉土为主,混少

3、量粉质粘土,土质较均一,孔隙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饱和、可塑软塑,该层分布不连续,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厚度: 0.702.60m,平均1.74m;层底标高:1970.351974.15m,层底埋深:2.905.70m。卵石(Q4al-pl):灰色青灰色。卵、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岩、花岗岩,灰岩与片麻岩等。据颗粒分析计算各粒级评均值为:漂石、卵石含量占52.2065.50,一般粒径2-20cm,最大漂石长轴直径达60cm以上。砾石占28.6%,粗砂占5.56%,中砂占4.95%,细砂与泥质占3.97%。卵石、砾石多为次圆状,少量为棱角状,磨圆度中等,分选性较差,大小混杂

4、,颗粒表面微风化-中等风化。由卵石,漂石组成骨架,砂砾石充填于骨架空隙之间,该层局部夹有0.10.4粗砂透镜体。该层不易钻进,无胶结,属稍密中密的卵石层,该层分布稳定,顶面分布有起伏,厚度:3.106.80m,平均4.47m。层底标高:1966.371969.90m,层底埋深:6.0010.50m。-1强风化泥岩(E3m):砖红、青灰色,夹少量石膏与芒硝,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具水平层理,岩体风化成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间泥化程度强烈,岩心破碎,部分地段上部0.5-1.0m左右为全风化,具有粘性土特征,可塑,很湿。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破碎,岩石质量指标(RQD)为

5、25-50。场区普遍分布,揭露厚度:6.0013.90m,平均8.08m。其中商铺场地该层未穿透。层底标高:1954.901961.65m,层底埋深:16.2020.50m。-2中风化泥岩(E3m):棕红、灰绿色,夹石膏、芒硝,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心软硬相间,岩体风化成碎块状,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间偶夹有针状石膏晶体充填。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较破碎,岩石质量指标(RQD)为50-7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场区普遍分布,厚度:6.009.00m,平均7.37m、未穿透 基坑开挖深度为7m,其从开始开挖至回填这整个过程中,有各种因素产生水体、土体等侧压力,在侧压力的作用下基

6、坑容易发生流沙、管涌、甚至坍塌等险情。在基坑施工中应进行系统的变形观测,以便与时反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信息,指导施工和必要时修改设计,检验支护和止水效果。因此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的占据重要地位。3、监测依据与平面、高程系统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 12897-2006)2、工程测量规(GB 50026-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 50497-2009)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5、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6、城市测量规(CJJ8-2010)本项目基坑竖向位移监测采用独立高程;基坑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独立坐标。4、监测目的与监测容在基坑开挖的施

7、工过程中,基坑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支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支护结构的变形,支护结构的变形量超过允许的围,容易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影响基坑状态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地质状况、基坑支护设计、开挖等,随机的因素有暴雨、大型机械振动、材料堆积等,很难比较准确地预测基坑的状态。只有经常巡视,勤监测,才能准确掌握基坑的安全状态,预测基坑的变形趋势。本基坑监测的重点在基坑顶部变形情况,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周围的土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的安全性和周围环境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与时反馈,并采

8、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此次变形监测主要针对基坑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以与对北侧的建筑物进行竖向位移变形监测。监测项目从2015年5月31日开始监测截止到2015年9月13日基坑回填,共计36次观测,历时106天。已完成基坑变形监测目的。5、监测技术要求与精度要求5.1、监测技术要求5.1.1 工作基点应选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点作为工作基点。5.1.2 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5.1.3 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1.4 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

9、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使用。5.1.5 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与监测元件的检查。5.1.6 采用一样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5.2、精度要求根据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中的表10.1.3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与精度要求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 50497-2009)中的表8.0.4基坑与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要求观测。等级垂直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适用围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一般性的

10、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直立岩体、高边坡、深基坑、一般地下工程、危害性一般的滑坡监测、大型桥梁等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围基坑类别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mm)253540606080变化速率(mm/d)210415820坑底隆起(回弹)报警围基坑类别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mm)253550606080变化速率(mm/d)23468106、监测方法与结果某小区支护监测共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12个(A1-A14,不包括A6.A8),点位布设在距基坑约0.5m处;竖向位移监测点14个(A1-A14)点位布设在基坑边缘上,为了准确反映出基坑的变化,布设在基坑周边的水平监测点同时进行竖

11、向监测,详见附图1。水平位移监测基点3个,位于基坑西北角的多层上。由于场地有限,且工程较紧,无法做水平监测“观测墩”,只能通过多次观测分析水平观测数据。竖向位移监测点基点2个(分别为BM1、BM2),分别位于场地东侧工程项目部院。基坑深度为7-8米,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所以基坑类别为二级基坑。此后所有观测数据,均以此等级为基准进行计算。水平位移监测采用徕卡TC402全站仪,仪器精度2,测量时首先检查基准点和仪器的稳定性,在校验完成后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测量方法采用极坐标法观测两个测回,取平均值。竖向位移监测设备为索佳电子水准仪,仪器精度为+0.7mm,采用几何水准的

12、方法测定,在水准测量时,首先用水准仪往返检校BM1、BM2高程,在校验准确无误后进行竖向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分一个水准闭合环,(详见附图2)。水准网线路长度0.681km,36次水准观测闭合差最小值为0.06mm,每公里高程中误差为0.07mm,闭合差最大值为-3.27mm,每公里高程中误差为3.91mm。依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 12897-2006),竖直角计算、监测点高程中误差±0.5、限差均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 12897-2006)、工程测量规(GB 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业处理软件采用“南方平差易2005”进行

13、平差计算。监测过程中,均满足城市测量规(CJJ8-2010)三等前后视距差3.0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计差6.0某小区基坑变形监测共36次,其中水平位移共监测36次,竖向位移共监测36次。通过水平位移36次监测日报表反映,水平位移最大值为59mm(A7),水平位移最小值为1mm(A3);竖向位移36次监测日报表累计最大值为28.2mm(A7),竖向位移累计最小值为0.1mm(A10),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变化量较小。详见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注:A7号点由于开挖以后支护不与时,没有放足坡度,北侧边坡出现荷载问题,坡顶以外1-3米出现裂缝。解决方案依据地勘和设计要求,北侧边坡进行排桩支护。在此后观测中,A7号点位变化较为稳定。)7、监测结论与建议通过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日报表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监测期间基坑未发生流沙、管涌、拱起与坍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