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目的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
2、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课程安排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必修课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
3、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学内容一、宇宙中的地球 教 学 内 容 要 点 知 识 要 求(一)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
4、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1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2 宇宙探测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了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 通又特殊
5、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 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3 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4 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大气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 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1 大气的热状况 2大气的运动(三)天
6、气、气候与人类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大气环境保护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
7、、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三、陆地和海洋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地壳和组成和变动 1岩石 2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陆地水(三)海洋1 海水温度和盐度2 海水运动3 海洋环境保护(四)水循环(五)生物和土壤1 生物2土壤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8、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实际观察: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到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2绘图说明: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3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表层平均盐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 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
9、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有其防治1 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2灾害防治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2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观点。3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
10、(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六、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内容要点知识要求(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二)工业1 响工业区位因素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
11、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 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七、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1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发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2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3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二)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网 2城市交通(三)电子通讯(四)商业贸易 1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2国际金融和
13、贸易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2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九、人类面
14、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
15、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选修课教学目标1了解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2初步掌握学
16、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3了解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5结合人文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方面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一、人口与环境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发展与环境 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 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二)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
17、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1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中国人口迁移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便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
18、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对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二、城市的地域结构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2城市的地域形态(二)城市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2城市地域结构(三)城市规划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结合实例,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结合实例
19、,了解合理规划城市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区城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2社会调查:调查学校所在地城镇的地域功能分区情况。3读图分析:读学校所在地城镇规划图,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4认识城市的分布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三文化景观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构成 2文化景观的类型 3文化景观与环境 (二)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1文化源地 2文化传播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结合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方面,了解不同文化景观的类型。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对环
20、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特点。 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源地,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源地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文化的传播、扩散图,分析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认识其特点。 2综合分析:运用有关资料、图像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3通过身边文化现象,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4懂得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并各有特点,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旅游活动与环境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 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二)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特性 2自然旅游资源 3人文旅游资源 4旅游景观的欣
21、赏(三)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2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满足人类需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理解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了解各种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了解各种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 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项法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
22、的深挚情感。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 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 3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三)综合国力1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结合案例和热点,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案例,理解区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案例,理解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影响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结合案例,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学
23、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收集新闻媒体中的资料,举例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综合分析: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3案例探讨:讨论国际合作或冲突、竞争的案例,探讨其背景和前景。 4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合作与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和平观念与发展观念。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 中国的区域差异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 (二) 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说明: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二、中国的国土整治教 学 内 容 要 点知 识 要 求(一)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举一实例说明地理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文化传媒内容制作合同
- 2024年大型活动保障车辆租赁合同
- 2024年上海房屋装修工程分包合同
- 2024年廉洁承诺函:双方诚信自律协议
- 教育工作者主要先进事迹(5篇)
- 中学生读书演讲稿
- 2024年度质量控制合同:MLB棒球帽正品知识分享
- 2024年工程监测与检测合同
- 2024室内外演唱会舞台安全检测合同
- 2024年国际商贸合同的科学与艺术
- 职工宿舍安全培训
- 华南理工大学《微积分Ⅰ(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30年配电自动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 期中英语试卷
- 工程项目承揽建设股权合作协议(居间协议)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2024年中国空气净化节能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物理模拟试卷
- (工作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新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