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复习题目答案不全_第1页
年北京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复习题目答案不全_第2页
年北京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复习题目答案不全_第3页
年北京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复习题目答案不全_第4页
年北京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复习题目答案不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 年北京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复习题目一、选择题目1:已知HH键能为436 kJ/mol,NH键能为391 kJ/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2(g)3H2(g) 2NH3(g)H92.4 kJ/mol,则NN键的键能是( )A431 kJ/mol B946 kJ/mol C649 kJ/mol D896 kJ/mol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硫在氧气中燃烧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3、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 ) 能量A、 反应过程反应物生成物能量B、 反应过程反应物生成物能量C、

2、 反应过程反应物生成物能量D、 反应过程反应物生成物4、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在100 kPa时,1 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 kJ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 kPa压强下,下列结论正确是( )A.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1 mol石墨比1 mol金刚石的总能量高 D.1 mol石墨比1 mol金刚石的总能量低5、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Ba(OH)28H2O和NH4Cl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甲烷的燃烧6、某人设想利用3FeCl24H2O =Fe3O46HClH2 F

3、e3O43/2Cl26HCl = 3FeCl33H2O1/2O2 3FeCl3 =3FeCl23/2Cl2 这3个反应的联合与循环,主要用来生产能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某种气体,该气体是( ) AO2BCl2CHClDH2 7、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 B白磷比红磷稳定CS(g)+O2(g)SO2(g);H1 S(s)+O2(g)SO2(g);H2 则H1H2DCO(g)+H2O(g)CO2(g)+ H2 (g);H108: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 .9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

4、. 2H2(g) + O2(g) =2H2O(l) H = 142.9 KJ/molB2H2(g) + O2(g ) = 2H2O(l) H = 571.6 KJ/molC2H2 + O2 = 2H2O; H = -571.6 KJ/molD2H2(g)+ O2(g) = 2H2O(l) H = +571.6 KJ/mol9:如下图所示,H1=393.5 kJmol-1,H2=395.4 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 ) A. C(s、石墨)= C(s、金刚石) H= +1.9 kJmol-1B.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 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D. 1 mol石墨的总

5、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10、:已知31 g 白磷变成红磷放出 18.39 kJ 热量,下列两反应中: P4(白 s)+ 5 O2(g)= 2 P2O5(s), H = Q1 kJmol-1 4 P(红,s)+ 5 O2(g)= 2 P2O5 (s),H = Q2 kJmol-1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Q1 Q2,白磷比红磷稳定 B.Q1 Q2,红磷比白磷稳定 C.Q1 Q2,白磷比红磷稳定 D.Q1 297.3KJ/mol BS(g)+O2(g)=SO2(l) H 297.3KJ/mol C形成1mol SO2的所释放的总能量小于断开1mol S和1mol O2

6、所吸收的总能量D1mol SO2的总能量小于1mol S和1mol O2总能量12、相同温度下,在体积相等的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N2(g) 3H2(g) 2NH3(g) H92.4 kJ/mol。 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容器编号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平衡时反应中的能量变化N2H2NH3130放出热量a kJ230放出热量b kJ260放出热量c kJ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放出热量关系:a b C达平衡时氨气的体积分数: DN2的转化率: 13、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X和Y各4mol,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2X(g)+ 2Y(g) Z(g)+2 W(g) H

7、0),该温度下K=0.26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若生成1 mol Fe,则吸收的热量小于a kJB. 若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则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 若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则可以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若c(CO)=0.100 mol/L,则c(CO2)=0.0263 mol/L15、25、101kPa下:2Na(s)+1/2O2(g)=Na2O(s) H= -414kJmol-12Na(s)+O2(g)=Na2O2(s) H= -511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B.和生成等物质的量

8、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D. 25、101kPa下:Na2O2(s)+2Na(s)=2Na2O(s) H= -317kJmol-116、工业由粗硅制取纯硅有以下反应:Si(s) + 3 HCl(g) SiHCl3(g) + H2(g);H = -318 kJmol-lSiHCl3(g) + H2(g) Si(s) + 3 HCl(g);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均为置换反应C若反应放热,则反应一定吸热 D欲提高SiHCl3产率,可减压或升温二、非选择17、能源短缺是人类社

9、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 反应I: CO(g) 2H2(g) CH3OH(g) H1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

10、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反应II: CO2(g)

11、 3H2(g) CH3OH(g) + H2O(g) H2 上述反应符合“原子经济”原则的是 (填“I”或“”)。 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I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250300350K2.0410.2700.012由表中数据判断H1 0 (填“”、“”或“”)。 某温度下,将2 mol CO和6 mol H2充入2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CO) 0.2 molL,则CO的转化率为 ,此时的温度为 (从上表中选择)。(2)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2CH3OH(l) 3O2(g) 2CO2(g) 4H2O(g) H 1275.6 kJmol 2CO (g)+ O2(g)

12、 2CO2(g) H 566.0 kJmol H2O(g) H2O(l) H 44.0 kJmol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18、为减小CO2对环境的影响,在限制其排放量的同时,应加强对CO2创新利用的研究。c(mol/L)0.8 51.000.500.250310t(min)CO2CH3OH(1) 把含有较高浓度CO2的空气通入饱和K2CO3溶液。 在的吸收液中通高温水蒸气得到高浓度的CO2气体。写出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将CO2与H2 以1:3的体积比混合。适当条件下合成某烃和水,该烃是 (填序号)。 A烷烃 B烯烃 C炔烃 D苯的同系物 适当条件下合

13、成燃料甲醇和水。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2和6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 H49.0 kJ/mol。测得CO2(g)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从反应开始到平衡,v(H2) ;氢气的转化率 ;能使平衡体系中n(CH3OH)增大的措施有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14、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如将CO2与H2 以1:4的体积比混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制得CH4。已知:CH4 (g) + 2O2(g) CO2(g)+ 2H2O(l) H1 890.3

15、kJ/mol H2(g) + 1/2O2(g) H2O(l) H2285.8 kJ/mol则CO2(g)与H2(g)反应生成CH4(g)与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4)某同学用沉淀法测定含有较高浓度CO2的空气中CO2的含量,经查得一些物质在20的数据如下表。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

16、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

17、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溶解度(S)/g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溶度积(Ksp)Ca(OH)2Ba(OH)2CaCO3BaCO30.163.892.910-92.610-9 (说明:Ksp越小,表示该物质在水溶液中越易沉淀) 吸收C

18、O2最合适的试剂是 填“Ca(OH)2”或“Ba(OH)2”溶液,实验时除需要测定工业废气的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外,还需要测定 。答案 (1) 2KHCO3K2CO3H2OCO2(2) B v(H2)0.24 mol/(Lmin) 80%降低温度(或加压或增大H2的量等)(3)CO2(g) + 4H2(g) CH3OH (g)+ 2H2O(l) H1 +318.7 kJ/mol(4)Ba(OH)2 BaCO3的质量19、工业合成氨与制备硝酸一般可连续生产,流程如下:(1)工业生产时,制取氢气的一个反应为:CO+H2O(g)CO2+H2。t时,往1L密闭容器中充入0.2mol CO和0.3mol水蒸气。反应建立平衡后,体系中c(H2)=0.12molL-1。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