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2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3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4页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高考二轮专题讲解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明确列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考纲中关于这一考点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以考纲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它们都是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而不能对它们进行孤立地套用;三是对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辨别和理解,而不是识记。高考中经常涉及的文言虚词词类包括代词、介词

2、、副词、连词、助词等,但在具体设题时并不单独考查一种类型,往往将几种虚词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的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而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例1】(200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3、。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

4、官丞相 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选自史记·叔孙通传) 【注】肄:学习、练习。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B. 及项梁之薛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C. 谒

5、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D. 度吾所能行为之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的“因”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中的“之”,前者为动词,至、到;后者为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前者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依、按;后者用在方位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下,即表示品第、级别在某一点之下。D项中的“所”,都是助词,前者表示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能”,即能够做到(的事情);后者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答案:A【参考译文】叔孙通是

6、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于是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礼仪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巨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

7、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礼仪。”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去征召鲁地的儒生。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侍奉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

8、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宫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

9、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

10、紧要事务。”【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

11、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选自鲍思陶、仝晰纲主编古文观止·左传)【注】汔(ì):庶几。式:助词,无实义。竞:急。絿(ú):缓。优优:宽厚。遒(iú):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疾数月而卒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 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 善哉!政宽则民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 古之遗爱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解析:解答此题主要采用“结构推断法”。A项“疾数月而卒”中的“而”介于两个动词之间,可以推知是连词,表承接;后句出自课本,可知“而”表转折,二者不同。B项,前

12、后两句的“焉”位置都位于句尾,从语法上来看分别作“死”与“兴”的补语,故用作兼词,译为“于之”,二者相同。C项中前一句“政宽则民慢”,“则”位于两种行为之间,应是连词。从句意上来看,应表顺承;后一句课文中的句子,“则”为副词,表判断。所以二者不同。D项,前一句“古之遗爱也”中的“之”居于偏正结构的句子中间,可以推知是助词;后一句中的“之”做“过”的宾语,应是代词。所以二者不同。答案:B【参考译文】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那次一等的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

13、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国的盗贼很多,聚集在一个叫做萑苻的湖沼里。子大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 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 用宽和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

14、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残暴的抢夺者,他们竟然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偏差。安抚远方的人、亲善近邻,用此来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集。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例3】(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沈周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

15、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

16、,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注】牣:满。铨曹:吏部官员。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A. 周以母故而告以成功B. 饭之而去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 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 入其姓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A组的“以”都是介词,意义分别为“因为”,“把、用”;B组的“而”都是连词,前者表顺承,后者表因果,意义分别为“然后”,“因而”;C组的“为”都是动词,意为“是”;D组的“其”都是代词,意义分别是“他的”,“他们的”。答案:C【参考译文】沈周,字启南,是江苏长

17、洲人。工于作诗,擅长绘画。十一岁的时候,游历南都,创作了百韵诗,呈献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考他写凤凰台赋,沈周拿起笔立即写成,崔恭大为嗟叹认为他不同寻常。等长大了些,没有什么书不读。文章模仿左丘明,诗歌仿照白居易、苏轼、陆游,书法临摹黄庭坚,他的诗文书法一并被世人喜爱珍重。尤其在绘画上精巧,评论人士称为明朝第一。当地郡守想推荐沈周为贤良,沈周决心隐遁不仕。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等风景,还排列了很多的图书鼎彝,没有一天无四方的名士过访追随,他的风流文采一时间光芒四射。沈周侍奉双亲特别孝顺。他的父亲去世后,有人劝他出仕,他回答道:“你不知道我母亲把我当作她的命吗?我怎么能够离开她的身边。”这样住久

18、了就讨厌进入城市,在郭外安置了行窝,遇有事情时才去一趟。到了晚年,唯恐藏匿得不深,先后的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敬重他,要把他留在自己幕下,他都以母亲年老为理由推辞了。有个郡守征召画工在屋壁上绘画。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有人劝沈周拜谒权贵来免除这个苦役,沈周说:“前往服役是合宜的,拜谒权贵,不是更加受辱吗!”最终完成了苦役后回家。不久郡守入朝觐见皇上,吏部官员问他道:“沈先生还好吗?”郡守不知回答什么,随便地回应说:“还好。”又见到了内阁大臣,李东阳问道:“沈先生有文牍吗?”郡守更加惊愕,再次随便地回应说:“有的但是还没有到。”郡守出宫后,仓皇

19、拜谒侍郎吴宽,问他:“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细地描绘了沈周的情况。询问身边的人后知道就是那个在屋壁上绘画的人。等到回到郡内,赶忙到沈周家中拜谒,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还要求在沈这吃饭,吃完饭之后才离开。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没有远游。在正德四年辞世。推断文言虚词含义的方法1.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例“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

20、“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3. 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21、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a.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b.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c.通“呵”,“喝问”;d.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4. 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例“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微波入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

22、意思是“他”。例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中“为”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5. 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词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例“纵其所知,或立于陂田”的“其”在句中作

23、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的“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6. 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例“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

24、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为特殊作用的副词。7. 标志确认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例“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

25、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有删改)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26、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前有谗而弗见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B. 其实皆以为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C. 夫不通礼义之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解析:A项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然后”“就”,或不译。B项作动词,做;作名词,心理活动。C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作介词,拿;作介词,拿。答案:D2. 文中“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中的“于”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B.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7、C. 不拘于时,学于余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题干中的“于”是介词,表引出动作的对象。A项,介词,在;B项,介词,被;C项,介词,被;D项,介词,表引出动作的对象。答案:D【参考译文】所以,享有国土的君王不能不懂得春秋,否则,前有谗臣却不见,后有国贼而不知。做人臣的不能不懂得春秋,否则,做了正当的事却不知道是否合适,遇到变故又不懂得变通。做国君或做父亲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要义,一定会蒙受首恶的名声;做臣子或做儿子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要义,一定会陷入到篡位、弑父的法网中而落得该死的罪名。他们的本心都还以为是在按规矩办好事的,只是做了以后并不懂得其中真正的义理,受到凭空加给的流言蜚语而不敢

28、辩驳。不通晓礼义的要旨,就会出现做国君的不像个国君,当臣子的不像个臣子,做父亲的不像个父亲,为儿子的不像个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就会被侵犯;当臣子的不像个臣子,就会获罪被杀;做父亲的不像个父亲,就没有道德伦理;为儿子的不像个儿子,就会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失啊。以天下最大的过失加在他们身上,当然只好接受而不敢抗辞。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根本法则!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

29、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有删改)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且今自不妄语始且为之奈何B. 若以老母辞,当可免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

30、其咎C. 其面折廷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D. 则执简却立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解析:A连词,并且;副词,将,将要。B都是连词,如果。C代词,他;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D连词,就;连词,却,可是。答案:B2.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从学于司马光于是受命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吾当从汝所之 A. 和两个“于”相同,和两个“之”相同B. 和两个“于”不相同,和两个“之”相同C. 和两个“于”相同,和两个“之”不相同D. 和两个“于”不相同,和两个“之”不相同解析:句中“于”是介词,向;句中“于”是介词,由于;句中“之”是代词,代这个官职;句

31、中“之”是动词,去。答案:D3. 跟“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朝廷不以安世不肖B.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C. 若以老母辞,当可免D. 当捐身以报国恩解析:例句中“以”是介词,用。A“以”是介词,因为;B“以”是介词,用;C“以”是介词,凭借;D“以”是连词,来。答案:B【参考译文】刘安世,字器之,魏国人。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尽心行己的要旨。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

32、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

33、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处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三、(2010·四川棠湖中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

34、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风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又言:“近奉诏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无人种者除赋额。昆山诸县民以死徙从军除籍者减税。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宜皆如诏书从事。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乞敕所司处置。”帝悉报许。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

35、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选自明史·况钟传)1.

3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擢:提升官职B. 锄豪强,植良善植:培植,帮助C. 宜皆如诏书从事宜:应该D. 钟尝丁母忧忧:忧愁解析:应为“丧事”。答案:D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B.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激于义而死焉者C. 或为匿名书毁亮为其不可得而法D. 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安陵君其许寡人解析:A均表示“凭”的意思;B向/被;C写作/因为;D他们的/一定要。答案:A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民“兴利除害”的一组是()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

37、所欲行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锄豪强,植良善A. B. C. D. 解析:写他“有谋略”,写他“措施具体”,写他“用人不疑”。 答案:C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因尚书蹇义、胡濙等推荐做了苏州知府。B. 况钟刚到苏州的时候,装着办事无主意的样子,僚属都认为他容易对付,他摸清情况后,严厉惩治了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员 C. 况钟做苏州知府时为民“兴利除害”,上疏为160人免去了平民改为军籍之事,为1 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 他锄豪强,植良善,做了很多对民有利之事。D. 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并为他立祠。解析:“为1 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的说法不当,“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意思是说这1 240人服军役只到自身,不再让他们的子女因他们而服军役。答案:C【参考译文】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