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2、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

3、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

4、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

5、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自然灾害。 3、认识 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

6、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经济: 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政治: 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

7、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

8、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

9、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

10、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

11、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秦朝灵渠。汉武帝治河。隋朝大运河。唐朝大面积治河。 五代钱塘江海塘。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12、。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商品种类繁多;中原市场形成;封建城市兴起。 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海外贸易发达。 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互市; 资本主

13、义萌芽。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4、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

15、件。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

16、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