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孟子这一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并展开论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一句话。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同学们

2、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对

3、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背景资料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3文体知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议论文包

4、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4检查预习(1)重难字辟患(b i )蓑(jim)可得(gou)箪食(d时一豆羹(g mg)弗(f u)蹴(c u )妻妾(qie)(2)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bi)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bian)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词)所识穷乏者得(d6)我与(yu)(“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乡(xian。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3)古今异义词、活义:能够用

5、来。例: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古义:指示代词,这。例: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令义:对;正确跟“非”相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例:一箪食,一豆羹。豆令义:指豆类作物。(4) 一词多义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得1感激L故不为苟得也取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名词生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动词许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与'呼尔而与之给,动词(5)文言虚词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于.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那么则得之则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假L设如

6、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优厚的俸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文言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宾语“施舍”。)三、朗读指导(1) .所欲/有甚于生者(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4)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7、/为之11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7是/亦不可以己乎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欲:喜爱。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舍:舍弃。取:选取。甚:胜于。苟得: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患:祸患,灾难。辟:同“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得生:保全生命。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心:思想。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蹴:踩踏。万钟:文中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原先,从前。本心:本性。2重

8、点句子翻译(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6)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7)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8)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了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9、(9)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五、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答案示例: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了文化的传承,为了社会和谐,为了别人的安危等。2“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答案示例: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答案示例: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4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答案示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5从第1自然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答案示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六、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疏通了文意,下一节课,我们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朗读课文,熟读成诵。二、新课导入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用鱼和熊掌这些通俗易懂的事物类比,引人入胜,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教师点拨:鱼和熊掌

11、这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3“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答案示例:“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

12、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4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答案示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答案示例:“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答案示例:论点:

1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7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答案示例: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自己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然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相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相比,不

14、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2) 品读课文,句段赏析品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答案示例: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

15、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3) 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作者通过对比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4)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第2自然段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

16、舍生取义”的论点并正反论证后,第2自然段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最后点明这种“舍义取利”行为的原因正是丧失了“本心”,再一次劝勉人们保持“本心”不丧,重视“义”。2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答案示例: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

17、有极大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答案示例: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道之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正反论证,层次清晰。文章的第1自然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

18、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鱼我所欲也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下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答案示例:“义”的内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