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虚由实生实仗虚行_第1页
转载虚由实生实仗虚行_第2页
转载虚由实生实仗虚行_第3页
转载虚由实生实仗虚行_第4页
转载虚由实生实仗虚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转载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原文地址:虚由实生,实仗虚行 朱如葆选自杏坛心语虚由实生,实仗虚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课前播放安雯的?一剪梅?,以营造气氛。师:刚刚我们听了安雯唱的李清照的?一剪梅?,无论原词,还是安雯的演唱,包括所配的画面,都非常的完美。一切经典的艺术都有好的表达方法,虚与实相结合,是很多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下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或是艺术中的虚与实。生1:一些山水写意画就是运用了虚与实。师:好。这个地方正好有一幅齐白石的"虾"。你详细地说说它是如何运用虚和实的。生1:画面上的虾是实,空白的地方就是虚。师:空白的地

2、方是什么呢?真的也没有吗?生:应该是水吧。师:对,虽然画家没有画水,但我们清楚觉得满池的清波。虾只有在满池的清水里,才显出它的灵气。还有一那么小故事,也是说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宋代的徽宗赵佶喜欢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第一个人在山腰间画座古庙,巍峨壮观,第二个人画了古庙一檐飞角,还有的画了庙的残墙断壁。徽宗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打量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那幅画好在哪里呢?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条

3、蜿蜒的小路通向远处,在一条小溪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在挑水。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为什么这幅画能夺得第一呢?生2:和尚挑水,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山路悠长,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和尚为实,画上虽没有古庙,但清楚让人想像有座古庙,这正是它的高明之处。师:对,你说得很好。绘画是这样,书法是这样,建筑是这样,诗歌也是这样。这一节课我们为讨论诗歌表现里的虚和实。投影课题。师: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但虚和实是其重要的表现方法,有时会直接出如今高考试题上。如:投影考题1.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

4、的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2.20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答复间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比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10年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注:作于王昌龄贬

5、龙标尉时。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详细分析。4分4.200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什么是诗歌的虚和实?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诗,请大家指出它的虚和实。假设是虚,是写什么

6、之景。以下老师投影,学生作答。师: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生3:前三句是虚,写过去之景。后一句是实。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生4:前两句是虚,后两句是实,写将来的之景。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生5:醉里挑灯看剑是实,梦回吹角连营是虚,是写梦中之景。师: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7、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生6:上片是实,下片是虚。师:详细地说。生6:上片主要写离别的场景,句句实写,下片是写想像之景。师:什么想象?都是想像之景吗?生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师:是什么之景呢生6:另一个地方的景吧。异地之景。师:好,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来归纳一下,什么是诗歌表现里的虚和实。生7:实指眼前景。师:仅仅指景吗?像?雨霖铃?生7:还有事。师:对,实还指眼前的事。虚呢?生7:想象的景和事。师:诗歌

8、写景也好,写事也好,都是为了什么呢?生7:抒情。师:对。可是抒的情常常是含在词句里的,这也是一种虚。有的事还说理,比方宋诗就爱说理。所以,虚不仅指眼前的景和事,还包括心中的情和理。古人对虚和实有这样的阐述:"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我们齐读一遍。学生读。这些话说的好似有些"虚",下面我们用一首诗来详细地解读它,由诗歌里的"实"来探求一些隐含的信息-"虚"。投影: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是写了什么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说了什么样的

9、理?试从虚和实的角度加以分析。6分下面作一些考虑,把自已的答案整理一下,准备答复。生8:前两句写了屐齿和苍苔,写了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些为实。下面两句写红杏出墙来,是虚,表达了新事物是挡不住的,是一种哲理。这是虚。师:"一枝红杏出墙来。"是虚吗?它不是实实在在的景吗?并不是想象的啊?生9:应该是实。"春色满园"应该是虚。因为诗人并没有进到园子里,是想像的。师:说的不错,我们说虚指想像的景。这一题6分。刚刚她的答复能得多少分呢?生10:4分吧。师:为什么?生10:因为她没有答复其中的情。师:那这首诗抒了什么样的情呢?生10:抒发了作者对蓬勃春天的喜欢。师:这

10、首诗的作者的情感实际上是经过一些微妙的变化的,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生11:一开场是失落的。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11:因为他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家。师:他拜访的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诗中可以探求出来吗?生11:是个好朋友吧师:太笼统了。生12:应该是个隐居的人。师:为什么呢生12:因为"屐齿印苍苔",说明他家很少有人来,假设是达官贵人的话,来的人一定很多,门庭假设市,是不可能长苍苔的。师:说得有道理。下面大家继续。生14:扣的柴门,符合隐士的身份,做官的人家不会是柴门。师:做官的人家是什么门呢?生14:朱门。师:对,达官贵人家门的叫朱门。杜甫有一句名句叫?生15:朱门酒肉臭,

11、路有冻死骨。师:好。唐朝刘长卿有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是正是山中之景。当然,诗人没说他拜访的人是什么人,但我们根据诗中的"实"可以推断他的朋友是一个隐居的人会有助于诗意的理解。红杏出墙来,这显然是春天,大家还可以推想,诗人去拜访时的天气。生16:应该是阳光明媚吧。生17:应该是小雨过后吧。师:哪一个更符合诗的意境呢?生18:应该是雨后好。师:为什么呢?生18: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说明空气是潮湿的,只有潮湿,门前才易长青苔。假设阳光很好,不大会的。师:说的很好。当然,也可能是雨后就出太阳,但只有冷色彩才能更好地衬托诗人失落的

12、心情,假设是阳光灿烂,就是另一种心情了。另外,我们说是雨后,还有一点暗示,就是杏花。杏花与春雨有关系吗?能不能例举一些诗句?生19:唐诗中有"沾衣欲显杏花雨"的句子。师:还有"小楼"什么?生20: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大家笑师:你背的既没春雨,也没杏花呀,也不是唐诗。生21:小楼一夜听春雨。师:下句是什么生21:深巷明朝卖杏花师:对,你看,杏花常和春雨有关。实际上还有一对古联也说到这一点。这副对联主要说南方和北方景物上的不同。上句是"江南杏花春雨",下联是"塞北骏马秋风",这说明江南春天最典型的景物特

13、征是杏花春雨。所以说,我们设想诗人访友时是在小雨霏霏的时候更好,这样能更好地衬托"游园不值"时的一丝失落。他本来是有些失落的,但看到那一枝出墙的红杏,他的心情变得欣喜起来。因为有失落,欣喜更珍贵,因为是在雨天,这一枝红杏会更明艳。所以我们读诗要从外表的"实"推想背后的"虚",这样,诗的意象会更加的丰富。刚刚我们说的是"情",那么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了一种欣喜之情吗?前面的同学说到还表现了一种新事物不能阻挡的"理",可以吗?生22:可以。师:诗中有暗示吗?生22:有,"满园春色关不住&q

14、uot;,"满园春色"可以比喻一切新颖的事物,它们是关不住的。师:说得很好。最后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正是它表达了一份深化的哲理。和这一句意思相近的,宋词里还有一句。生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家笑师:这是宋词吗?听好要求啊。生2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师:不是,这是宋诗,王安石的。主旨也不合。提示一点,要说的句子是辛弃疾的。生24:想起来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师:对,这两句都在表达新事物是阻挡不住的,就像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春天的降临。刚刚我们通过这首诗的实,探求了诗中蕴含的这么多的信息。有人说写诗如同做茶,而读诗正是泡

15、茶,需要复原很多内在的信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再来理解前面说的那四句:"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就容易了,所以读诗要由实到虚。下面我们再来看两首小诗。投影: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韩畅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两首诗哪一首更好呢?生25:第一首好吧,千古名篇嘛。师:这样的答复有些笼统,要说出它为什么成为千古名篇。生25:王之涣的诗写的比较有气魄,很壮观。师:第二首不壮观吗?生26:第二首也壮观,其实写得也不错。第一首好在不仅有实写,还有议论和抒情,这是虚写,把诗的意境一下子就提了上

16、去。它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这一点,第二首没有。师:说得很好。一首好的诗不能只停留在写景上,还需能说理和抒情,第二首写的景,王之涣用前两句就完成了,不仅描绘了宏大壮观的景,还在于抒发的高远的情理,这正是虚实结合的妙处。就像齐白石画虾,假设他画了满纸的虾,没有一点的空白,那只是黑乎乎一片,即便能分辨,也只是一堆死虾,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活力和灵动。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小诗。今天我选的诗,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有的在幼儿园时就已背过了,十几年下来了,你是不是真正地理解它的深层意思呢?投影: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意思很粗浅,实写的内容也很简单,但它到底想表

17、达什么呢?诗的作者是贾岛。贾岛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前后几次出家作和尚,但前两次都还了俗,后来真的出了家。这首诗是他真出家后写的。我刚刚所说,对解读这一首诗很重要。下面请大家组织好答案,准备答复。生27:好似是说找人没有找到,是不是表现了一种失落之情?生28:表现了世路的困难,茫茫无尽头,找不到方向。生29:重点应是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说有些东西你是看不清的,表达了人生的一种迷茫吧。生30:"只在此山中",说明要找的人并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也许它就在你的身边,可是因为云深,看不见他。师:说得好。这首诗正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佛心禅意。生活中,

18、生命中,我们苦苦寻求的东西,也许就在你的身边,但你被另一些东西蒙住了眼,迷住了心。我们能解读到这一步,正是由"实"入"虚",诗中的对话是"实",这一分禅意哲理是"虚"。所以,读诗要能由实入虚,探求诗歌背后深层的东西。贾岛想表达的意思,苏轼也有一句诗可以表达,是哪一句呢?生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家笑师:大家老喜欢这一句,估计两句中都有一个"云"吧,但这句是王安石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王安石的这句并不是对前途看不清楚,恰恰是看得很清楚,再大的困难,他是不畏的,因为他站得高,因为他信念

19、坚决。生32:应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对,这一句和贾岛的意思有些相当。用句成语,叫"当局者迷"吧。刚刚我们讲,贾岛的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佛心和禅意,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生33:憾生34:迷生35:寻生36:悟师:都不太好,大家再想想,要找的人就在此山中,可是却没有遇到,这是少了什么呢?生37:缘师:对,缘。万事万物,正是一个缘字。比方我们今天和这么多的老师在一起上课,正是一种缘分。茫茫人海,我们五十四个同学在一个班朝夕相处也是一种缘分,应该好好地珍惜。刚刚我们通过三首小诗的解读,明白了"虚"和"实&quo

20、t;的关系,我们再把它齐读一遍: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学生齐读。师:好,以上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虚实,如何由实入虚地分析诗歌,但高考答题,需要标准,修改时是按点给分的,你理解了,不等于你能得到高分。对于虚实一类的题目,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一个框架去答:1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2详细的虚和实,根据诗中句子作答3虚实相生,某种虚景与某种实景交融,互相映衬,渲染出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衬托出某种气氛。这样的表达会很清楚。下面我们实战一下。投影:1.2005年全国卷1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是怎样写&quo

21、t;思家"的?表达了作者当时一种什么样的情感?4分生37: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师:这样答可以了吗?这一题4分,能给她打多少分呢?生38:2分吧。师:那2分扣在哪里?生38:她对虚实答复的太笼统,没有详细地说。师:对。需要详细一些。你完好地说一下。生38:一二句实写,自己离家在外,一个人抱膝于灯下,非常的孤苦。三四句虚写,想像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议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师:说的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投影:20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答复间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

22、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比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生39前两句为实,写了边关的暮雨、大雁、芦笋等,后两句为虚,通过想像驼铃和白练,虚实结合,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师:这首诗有一点难度,我再补充一点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边关。前两句实,后两句为虚。但刚刚这个同学的解读不够准确。大家想,后两句中各有一个关键词,是什么?生40:"过"和"到"师:不对。生41:"遥"和"应"师:为什么:生41:"遥&qu

23、ot;是指遥远,并不在眼前,是隐约传来,有可能是一处幻觉,因为并不存在。"应"是应当,应当有的,可如今没有。师:为什么没有呢?生41:战争吧师:分析的好。后两句是想象了,是希望了。那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生41:对和平的向往吧。师:对。这一首诗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覆盖,一群大雁低低飞过,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

24、了。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妙时节里的悲凉风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两句叙事。"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今日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这样我们可以把答案整理为:投影:这首诗虚实相生,联想丰富。一、二句实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