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提纲_第1页
语文教育学提纲_第2页
语文教育学提纲_第3页
语文教育学提纲_第4页
语文教育学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教育学教学提纲(2007级)绪论语文教师的修养包括四大方面:一、“德”指思想品德,主要表现在 1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健康的情感、情趣、情操3高尚的职业道德二、“学”指学业知识,包括 1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2教育学科知识3文化科学知识三、“才”指聪明才智,包括 1语文设计、备课的能力2语文施教能力3语文考评能力4语文科研、教研能力四、“识”指远知卓见,要求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立体教育的观念、开放教育的观念、学习的观念、教学的观念等第一章 语文教育1、我国语文教育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三个时期答:一、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依附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未能独立成科。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的

2、演进:清朝末期,我国近代教育开始形成,学校实行分科教学,语文独立成科,并以“国文”名称出现。三、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1949年,根据叶圣陶等人的提议,将“国文”、“国语”合称“语文”,并在全国中小学开设。2、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答:1.家庭语文教育: 家庭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个人接受语文教育的起点。 家庭语文教育具有继承性、基础性的特点。2.社会语文教育: 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家庭的语文学习,而且与社会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会语文教育具有广泛性、动态性 的特点。3.学校语文教育: 学校语文教育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至各级各类成人的语文教育。 可以这么说

3、,全民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 学校语文教育具有规范性、选择性的特点。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1、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的表述)答:2001、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特点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是思维工具;语文是学习工具;2. 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汇集着人类的文化成果;3. 语文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工具有特殊性;语文所体现的文化也有特殊性。4.语文课程的其它

4、属性2、语文教育目标的构成(1)语文德育目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2)语文智育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3)语文美育目标(美育知识、美育能力)3、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价值转型: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目标重建: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和特征: 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明确性和模糊性3.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

5、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目标: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两个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1、“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性质、作用答:语文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作用:编写教材的依据;组织、安排教学的依据;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2、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

6、(清末民初、民国年间、建国以后)答:1.清末民初:学科初建期,课程标准简略、模糊、笼统;2.民国年间: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语文课程标准。3.建国以后:一个不断改革、完善、发展的过程。3、“中学语文教材”及其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构成要素答:(一)“语文教材”的概念1.泛指:凡是能对别人的语文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非书面语文材料。也称“大语文教材”。2.特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一切资料。也称中学语文教学资料。3.专指:学校语文教材系列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及构成要素1.结构类型:分编型教材;合编型教材2

7、.基本构成要素: 范文系统(即课文);知识系统(以语文知识为主);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助读材料)4、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语文教材的雏型、形成、发展及我国当代语文教材)答:1. 语文教材的雏型(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无专用课本,但渐成“文选型”读本较有代表性的读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四书”、“五经”;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 2. 语文教材的形成语文的独立成科,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语文教材。有一定影响的教材:1914年最新国文教科书庄俞 编1907年中学国文读本林纾 编1907年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吴增祺 编1915年国文教本评注谢元量 编3.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

8、动是语文教材发展的一个契机,我国语文教材进入发展期。具有代表性的教材:1924年 初中国语教科书 顾颉刚 叶圣陶合编1935年 国文百八篇 叶圣陶 夏沔尊合编1946年 中等国文 陕甘宁教育厅编 1948年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叶圣陶 朱自清 吕叔湘合编 分:甲种本(白话文):开明高级国文读本 乙种本(文言文):开明文言读本 语文教材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A.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文言文体不再独霸教材;选文内容多样化。B.教材编排方法发生变化,体现了作为“教材体系”的特点。4. 我国当代语文教材:以统编教材为主,“新课标”倡导“一纲多本”。A.在中等国文基础上修订 B.分编教材汉语、文学C.大跃进时期

9、教材(无大纲)D.按第二套“大纲”编排(“文革”期间没有统一教材)E.按第三、四套“大纲”编排F.按第五套“大纲”编排G.按“课程标准”编排(一纲多本)5、语文教材的使用科学使用教科书的要求:1.总观全局,统筹安排;(整体性原则)2.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性原则)3.尊重教材,灵活运用。(灵活性原则)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及其内容、实施要求答:语文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原理、法则,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内容: 1.语文教育与思想陶冶、审美培养相渗透的原则(1)确定原则的依据:历代经验的总结;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育规律的反映; 工

10、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语言则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育目的和语文课程目标所决定。 教育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等。(2)贯彻原则的要求:a.重视“渗透”,在教学中有计划安排;b.因文求意,因意悟文;c.精心设计,灵活巧妙。 2.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发展的原则(1)确定原则的依据:语言与思维具有密切的关系; 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文离不开思维语文教育目标所决定 培养语文能力 发展语文智力(思维是核心)(2)贯彻原则的要求:a.重视阅读,在语言学习中训练思维;b.注重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c.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3.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

11、调发展的原则(1)确定原则的依据:读写听说有着必然的联系(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写是信息的输出。它们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贯彻原则的要求:a. 坚持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观念; b. 以阅读为中心,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 c. 有计划地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读写听说能力。4.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配合的原则(1)确定原则的依据: 语文课程具有社会性特点 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有着必然有联系。(2)贯彻原则的要求: a. 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b. 发挥课堂学习对课外活动的指导作用。 5.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举的原则

12、(1)确定原则的依据: 重视“双基”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 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特殊才能的创造、自我实现的创造 (2)贯彻原则的要求: a.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加强“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 b.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1)变“知识文化观”为“智慧文化观” 2)变“被组织”为“自组织” 3)变“模仿”为“创造”基本准则: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第五章 阅读教学1、阅读的性质、阅读能力结构;答:阅读的性质:阅读

13、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阅读能力结构:1.阅读感受能力(认读能力):对阅读材料的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2.阅读理解能力:以阅读感受能力为基础,对读物意义作深入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3.阅读欣赏(鉴赏)能力: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审美的能力。4.阅读评价能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5.阅读迁移能力: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贮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文本转化为实践的

14、能力。 6阅读创造能力: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 2、“阅读教学”及其目的、内容;答: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的培养职能最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的目的及内容: 目的: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性情,造就品格 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内容:阅读习惯态

15、度的形成 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方法的指导3、“阅读教学过程”及其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答:(一)“阅读教学过程”概述1. “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健全人格。2.阅读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二)阅读教学的一般常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人类心智活动的过程,与以下规律相关:人类认识活动规律:感知理解实践 阅读活动的规律:感知理解鉴赏评析语言学习的规律:感知理解运用1. 引导过程(即导入阶段)基本任务:确定目标,激发兴趣。基本内容:预习(学习的准

16、备阶段) 解题(可在结束阶段进行) 介绍相关情况(有助于下文理解) 课前谈话(即言语导入)2. 研读过程(阅读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通过研读,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体验;研读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研读过程的三个阶段: 1)感知阶段:目的:整体感知课文。 任务:清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提出问题。2)分析理解阶段:目的:质疑探索,求得结论 任务:分析文本的结构、内容要素、写作技巧、语言、重点之处等。 方式: A. 以文章层次结构为依据顺次进行分析; B. 以某一问题为重点思路展开分析。3)综合阶段:目的:归纳、总结、概括 任务: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3. 运用过程(这是实践的过程,是实现

17、“迁移”的过程)通过实践,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并加深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并可在课内课外进行。4、语文教育方法及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答:语文教学方法: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师生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手段的总称。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1.阅读法:课堂上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朗读(诵读)、默读(速读) 2.讲授法: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的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讲述、讲解、串讲、评点、评析等。3.讨论法:课堂中师生、学生间进行多向信

18、息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 基本方式:提问式(问答式)、谈话式、讨论式。4.练习法: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5.比较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寻规律特点,加深认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相似比较。6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将文本、图像、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声音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集成了多种信息载体的一种先进的交互式的教学手段。5、各类课文的教学答: 1识字教学: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供必要的基础。2词语教学:掌握、积累

19、词汇,提高阅读水平。3句子教学:分析、把握相关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技巧。4篇章教学: 探究文章思路,分析篇章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读写能力。5文章主旨教学:分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等,把握文章精神实质。(阅读教学的关键)6写作技巧教学:分析语言、文风、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6、课文教学的基本内容;答:课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字、词、句、篇章结构、文章主旨、写作技巧7、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内容);答:常用文体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基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着眼点。常用文体的教学应强调其实用性,突

20、出其基础性,加强其实践性,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想内容,掌握结构特点,体味语言艺术。 (一)记叙文的教学1. 记叙文教学的内容:A. 把握记叙文的文体结构特点:一般按线索来结构文章,如时间、空间、时空交织、情感、事理、逻辑等。B.把握记叙文的思想内容: 以叙事为主的,应着重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以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揭示主题。以记人为主的,应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态度,从而揭示主题。以状物为主的,应透过文章所描摹的“物”,挖掘作者所寄托的 “志”,以领会主题。以写景为主的,应辨析融于景物中的“情”,以提炼主题。 C.体味记叙文的语言形式: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2.记

21、叙文教学的方法:读写结合,灵活多样(二)说明文的教学1说明文教学的内容:A. 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类别: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分析思想内容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其说明的详略,体会其写作目的。B.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形式:要遵循“言之有序”的原则,所以要通过分析说明的顺序来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的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C.研究说明的方法 D.琢磨说明文的语言:语言基本要求:浅近、明了、准确。 语言表达方式:以说明性语言为主,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2.说明文教学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注意加强直观性

22、和可感性。 (三)议论文的教学1. 议论文教学的内容:A. 找出论点,分析论据:是作者凭借理性思维,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阐述、评价,从而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文体。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理清作者思路,领会作者观点。B. 把握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C. 掌握议论文的语言语言基本特点:准确、周密、鲜明、逻辑性概括性强。语言表达方式:以议论性语言为主,结合记叙、描写、说明、抒情。2.议论文教学的方法:读 ;列写提纲;讨论法。8、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及内容;答: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A.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丰富,是学习语言的好教材;B.文

23、学作品教学不仅是文学教育,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C.文学作品形象性强,情感丰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的绝好凭借;D.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充满想象,可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A.把握各种文学式样的基本特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式样,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式样不同,特点也不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特征。B.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即是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主要指:立意美、形象美、结构美、形式美、语言美等。C.加强课内外的衔接与沟通文学作品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

24、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然归宿。9、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答:诗歌的教学1.诗歌教学的内容:A.分析结构艺术; B.分析语言、表现手法等:2诗歌教学的方法主要方法:重视朗读,反复吟诵A. 读讲结合(各种类型的诗歌)B. 以读为主(抒情色彩强烈的诗歌)C. 以讲为主(内涵深刻语言难懂的诗歌) 散文的教学1.散文教学的内容A. 掌握散文的形式美; B. 分析散文的意境美; C. 欣赏散文的语言美。2.散文教学的方法A. 抒情讲读法; B. 品味诵读法; C. 欣赏分析法。小说的教学1.小说教学的内容 A. 把握情节线索; B. 分析人物形象; C. 分析典型环境。2.小说教学的

25、方法 A. 讲述法(精要恰当,重在帮助理解) B. 比较法(在比较中鉴赏) C. 讨论法(重在培养分析能力) D. 问答法(解决疑难,训练某种能力)剧本的教学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剧本是戏剧文学作品。剧本教学以欣赏为主要任务。1. 剧本教学的内容A. 阅读剧本,了解情节; B. 分析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冲突; C. 分析剧本语言(台词为主); D.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2. 剧本教学的方法:朗读法、比较法、读写结合法、表演评论法10、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方法答:文言文教学的作用:1.认识作用: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是掌握汉语的精髓,有效地了解、继承中华民族的

26、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途径。2.借鉴作用:文言文语言简练生动,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对阅读写作具有借鉴作用。3.教育作用: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思想性、科学性强,内容丰富充实,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作用。文言文教学的内容:1. 字、词、句教学 (目的是疏通文意)字:识字,认读词:实词,虚词句: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2.翻译训练:直译为主,方式灵活多样翻译要求:信:译文内容忠于原文 达:译文表达流畅通顺 雅:译文语言优美生动 3. 古代知识的学习 包括:文体知识 文学知识(作者、背景、文学地位等) 古代文化知识 ( 典籍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科学发明等 )4. 思想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分析

27、、评价古代作品,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获得思想、审美教育。文言文教学的方法:1.诵读法:传统而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法。2.串讲法:按顺序讲解词句,串通文意。3.答疑法:重在鼓励学生质疑解疑。4.点睛法(即点评):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作中肯、准确的评讲。5.自译法:通过阅读原文和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第六章、写作教学1、写作教学的任务及写作教学计划(单元写作计划);答:写作教学的任务(学生作文不同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 1)育人训练; 2)积累训练; 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 5)技能训练; 6)文体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1. 写作教学计划的分类整体计划:按课程标准要求制定

28、的学段计划。阶段计划:一个学期拟进行的写作训练。单元计划:单次作文的教学安排(一般以教案形式完成)。2.单元计划的内容A. 训练的目的、重点、方式、课时安排;B. 写作指导内容(作文要求、指导要点);C. 作中指导内容(重点的指导对象、初稿的指导);D. 作后评改(评改重点、方式、要求内容)2、写作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命题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作后批改评讲)答:写作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命题-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作后批改讲评。1.命题:教师根据训练计划确定某次写作训练的方向。命题方式:直接命题: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按题作文。 间接命题:教师提供题意,学生根据题意及要求自行拟题。2.作前指导:指在学生

29、动笔之前所进行的指导。作前指导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作前指导的内容: A.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比,多写多记。B.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取材构思。指导时可采用分析法、比较法、讲解法、诱导法、讨论法等。C. 指导学生列提纲,打草稿。这是一种能有效纠正写作过程随意性的训练。3.作中指导:在学生动笔过程及完成草稿后的指导。指导内容: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方式:个别指导为主,可采用咨询、答疑等多种方式。4. 作后批改、评讲: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文作出基本的评价(既是评价,更是指导)。1)作后批改: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书面或口头评价(批改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兼顾内容与形式、

30、注意启发性针对性原则)批改的方式:A. 学生互批互改 B. 教师批改(面批面改;书面批改)C. 师生共同批改批改的内容:(改、批、记录)改: 对语言文字作直接改动,使字、词正确,句子通顺。 批(批语):旁批:针对局部问题提出意见。 总批:评语对作文作整体评价。批改记录:(为教师的评讲提供材料)2)作后评讲:针对学生该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作总结性的讲述评论。 (评讲要求做到:有计划,典型、具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评讲方式(类型): 综合式评讲;典型式评讲;专题式评讲;对比式评讲。3、写作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答:(一)写作能力的构成1、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像能力。2、写作

31、的专门能力包括: 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布局(选材和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二)写作能力的培养1.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A 从模仿到创造(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积累、模仿、创造。)B 勤于思考总结与练笔C 先放后收(所谓 “先放”,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可写,敢写;“后收”,就是在学生可写的基础上,逐步使其符合作文“规矩”。)D 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 单项训练”是分解难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综合训练”则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2.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即作文训练的方法) A. 单项作文训练 B. 命题作文训练 C. 供材料作文训练D. 想象作文训练 E. 话题作文训练 F. 研究

32、性作文训练 G. 自主作文训练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及其内容、方法答:1.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简明、连贯而得体的口头语言,再辅以适当的非言语的形式与人交流,实现某种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2.“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与习惯A. 耐心而专注地倾听; B. 自信而负责地表达; C. 灵活而机智地应对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A. 听话能力:辨音识义的能力,记忆整合的能力,理解语义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B. 说话能力 思维阶段: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 转换阶段: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表达阶段:运用语音、语体等的能力。3.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或辩论;创设生活场景第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