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一、 教材分析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内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
2、念,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选择这课题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 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四、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背景材料 引出课题 函数图象 函数性质 问题解决归纳小结(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1让学生看材料:材料1(幻灯):马王堆女
4、尸千年不腐之谜: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是因为干燥不利细菌繁殖,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二千多年,而且关节可以活动。人们最关注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其中第一个问题与数学有关。 图 41(如图 41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迹般地“复
5、活”了)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面已经知道考古学家是通过提取尸体的残留物碳14的残留量p,利用估算尸体出土的年代,不难发现: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的取值,通过这个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如图42材料2(幻灯):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10万个 ,不难发现:分裂次数y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x的函数,即;图 42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函数的特征:含有对数符号,底数是常数,真数是变量,从而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
6、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3根据对数函数定义填空;例1 (1)函数 y=logax2的定义域是_ (其中a>0,a1) (2) 函数y=loga(4-x) 的定义域是_ (其中a>0,a1)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教材中的解答题改为填空题,节省时间,点到为止,以避免挖深、拓展、引入复合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
7、题入手”。因此,新课引入不是按旧教材从反函数出发,而是选择从两个材料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 1确定探究问题教师:当我们知道对数函数的定义之后,紧接着需要探讨什么问题?学生1: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你能类比前面研究指数函数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法吗?学生2:先画图象,再根据图象得出性质教师: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是否象指数函数那样也需要分类?学生3:按和分类讨论教师:观察图象主要看哪几个特征?学生4:从图象的形状、位置、升降
8、、定点等角度去识图教师:在明确了探究方向后,下面,按以下步骤共同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步骤一:(1)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2)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步骤二:观察对数函数、与、的图象特征 ,看看它们有那些异同点。步骤三: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选取底数,且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步骤四:规纳出能体现对数函数的代表性图象 步骤五:作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的比较2学生探究成果 (1)如图 43、44较为熟练地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对数函数 、 、的图象图43图44(2)如图45学生选取底数=1
9、/4、1/5、1/6、1/10、4、5、6、10,并推荐几位代表上台演示几何画板,得到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学生自己动手,加上几何画板的强大作图功能,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底数是如何影响函数,且图象的变化。图45(3)有了这种画图感知的过程以及学习指数函数的经验,学生很明确y = loga x (a>1)、y = loga x (0<a<1) 的图象代表对数函数的两种情形。(图46)图46y = loga x (a>1) y = loga x (0<a<1)(4)学生相互补充,自主发现了图象的下列特征:图象都在y轴右侧,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都过(1、0)
10、点;当a>1时,图象沿x轴正向逐步上升;当0<a<1时,图象沿x轴正向逐步下降;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并且能从图象的形状、位置、升降、定点等角度指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区别;如图47图473拓展探究:(1)对数函数 与 、 与 的图象有怎样的对称关系?(2)对数函数y = loga x (a>1),当a值增大,图象的上升“程度”怎样?说明:这是学生探究中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补充学生对对数函数图象感性认识就比较全面。设计意图:旧教材是通过对称变换直接从指数函数的图象得到对数函数图象,这样处理学生虽然会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对图象的感觉是肤浅的;这样处理也存在着函数教学
11、忽视图象、性质的认知过程而注重应用的“功利”思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究对数函数图象的形成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确定探究问题、探究方向和探究步骤,确保探究的有效性。这个环节,还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三)理性认识、发现性质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当我们对对数函数的图象有了直观认识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我们对对数函数的理性认识。同学们,通常研究函数的性质有哪些途径?学生:主要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对称性、过定点等性质。教师:现在,请同学们依照研究函数性质的途径,再次联手合作,根据图象特征探究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12、域、值域、单调性、对称性、过定点等性质2学生探究成果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的基础上填写如下表格:函 数y = loga x (a>1)y = loga x (0<a<1)图 像定义域R+R+值 域RR单调性在(0,+ )上是增函数在(0,+ )上是减函数过定点(1,0)即x=1,y=0(1,0)即x=1,y=0取值范围0<x<1时,y<0 x>1时,y>00<x<1时,y>0 x>1时,y<0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
13、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四)探究问题、变式训练 问题一:(幻灯)(教材p79 例8)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独立思考:1。构造怎样的对数函数模型?2。运用怎样的函数性质?小组交流:(1)是增函数 (2) 是减函数 (3)y = loga x,分 和分类讨论变式训练
14、: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log106 log108 log0.56 log0.54 log0.10.5 log0.10.6 log1.50.6 log1.50.4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 loga n (0<a<1) (4) log a m > log a n (a>1)问题二:(幻灯)(教材p79 例9)溶液酸碱度的测量。 溶液酸碱度是通过pH刻画的。pH的计算公式为pH= lg ,其中 表示溶液
15、中氢离子的浓度,单位是摩尔/升。(1)根据对数函数性质及上述pH的计算公式,说明溶液酸碱度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2)已知纯静水中氢离子的浓度为 = - 摩尔/升,计算纯静水的pH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是选择怎样的对数函数模型?运用什么函数性质?小组交流:pH=-lg =lg =lg1/ , 随着 的增大,pH 减小,即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酸碱度就越大设计意图:1。这个环节不做为本节课的重头戏,设置探究问题只是从另一层面上提升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问题一是比较大小,始终要紧扣对数函数模型,渗透函数的观点(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2。旧教材在图象与性质之后,通常操练
16、类似比较大小等技巧性过大的问题,而新教材引出问题二,还是强调“数学建模”的思想,并且关注学科间的联系,这种精神应予领会。当然要预计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这道应用题题意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五)归纳小结、巩固新知1议一议:(1)怎样的函数称为对数函数?(2)对数函数的图象形状与底数有什么样的关系?(3)对数函数有怎样的性质?2看一看: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相关性质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0,)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增函
17、数减函数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六)作业布置、课后自评1 必做题:教材P82习题22(A组) 第7、8、9、12题2 选做题:教材P83习题22(B组) 第2题3七、教学反思从教二十多年,每每设计函数的教学,始终存有困惑的感慨,同时也有遇旧如新的喜悦。函数始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主线,对数函数始终是高中数学的难点。高中新课改的春风,带来了函数教学设计上的创新,促使我们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学辅助手段上率先尝试,但这只是一个起点,目前教学条件还受到制约,如图形计算器未能普及、课时紧容量大,都影响
18、函数的正常教学,通过这次活动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并深入探讨!【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社,20032章建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数学通报,2006.7 宁德市霞浦县第六中学 郭星波点评:本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定位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明确。从两个实际问题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究对数函数图象的形成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确定探究问题、探究方向和探究步骤,确保探究的有效性。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设计能在
19、前一节刚学过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以旧引新,自然过渡到本节的学习,用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确定探究问题、探究方向和探究步骤,确保了探究的有效性;让学生动手画图、观察图象,启发学生思考、实验、分析、归纳,注重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在这里,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了学习,学到了 “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另外,教学情景的设置、教学例题的选用,以及信息技术来动态演示,都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教师的良好的素养及丰厚的学科功底。正弦定理(1)一、教学内容分析
2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第1课。“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应突出几何的作用和数量化的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后续内容作知识与方法的准备,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解决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1、。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本课内容和一些与测量、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相关,教学中若能注意课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本课涉及代数推理,定理证明中可能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方法,综合性强,学生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三、设计思想:定理教学中有一种简陋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的定理呈现、照本宣科的定理证明,然后是大剂量的“复制例题”式的应用练习。本课采用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点放在定理的形成、证明的探究及定理基本应用上,努力挖掘定理教学中蕴涵的思维价值。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四、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已有的
22、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间数量关系的探求,发现正弦定理;再由特殊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比较,推导正弦定理,由此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联想与引申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与创新的意识,同时通过三角函数、向量与正弦定理等知识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弦定理的探索、证明及其基本应用;难点是正弦定理应用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判断解的个数”,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435mCBA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问题
23、1、在建设水口电站闽江桥时,需预 先测量桥长AB,于是在江边选取一个测量 点C,测得CB=435m,CBA=,BCA=。由以上数据,能测算出桥长AB吗?这是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引出: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师:解三角形,需要用到许多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中的边角知识知多少?生:······,“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师:“abc ABC”,这是定性地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能否更深刻地、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课题:“正弦定理设计意图:从联系的
24、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二)猜想、实验:1、发散思维,提出猜想:从定量的角度考察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猜想可能存在哪些关系?学情预设:此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abc ABC”,可能出现以下答案情形。如a/A=b/B=c/C,a/sinA=b/sinB=c/sinC, a/cosA=b/cosB=c/cosC,a/tanA=b/tanB=c/tanC,······等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猜想也是一种数学能力2、研究特例,提炼猜
25、想:考察等边三角形、特殊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提炼出asinA=bsinB=csinC。 3、实验验证,完善猜想:这一关系式在任一三角形中是否成立呢?请学生以量角器、刻度尺、计算器为工具,对一般三角形的上述关系式进行验证,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得出猜想,即在任意三角形中,有asinA=bsinB=csinC。设计意图: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三)证明探究:对此猜想,据以上直观考察,我们感情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数学需要理性思维。如何通过严格的数学推理,证明正弦定理呢?1、 特殊入手,探究证明 :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
26、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有,又, 则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2、推广拓展,探究证明 : 问题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如何构造、表示 “a与、 b与sinB”的关系呢? 探究1:能否构造直角三角形,将问题化归为已知问题? 学情预设:此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答案情形。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中证明定理的方法记忆犹新,可能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生1:如图1,过 C作BC边上的线CD,交BA的延长线于D,得到直角三角形DBC。生2:如图2,过A作BC边上的高线AD,化归为两个直角三角形问题。生3:如图3,分别过B、
27、C作AB、AC边上的垂线,交于D,连接AD,也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经过师生讨论指出:方法2,简单明了,容易得到“c与、 b与sinB”的关系式。知识链接:根据化归这一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证明归结为直角三角形问题是自然不过的。而方法3将把问题延伸到四点共圆,深究下去,可得=2R,对此,可留做课后思考解决 图1 图2_c_b_a_a_C(bcosA,bsinA)_D(acos(-B),asin(-B)_B(c,0) 图3 图4探究2:能否引入向量,归结为向量运算? (1)图2中蕴涵哪些向量关系式?
28、学生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流讨论,得(这三个式子本质上是相同的), 等,(2)如何将向量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施以什么运算?) 生:施以数量积运算 (3)可取与哪些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学情预设:此处,学生可能会做如下种种尝试,如两边自乘平方、两边同时点乘向量(或),均无法如愿。此时引导学生两边同时点乘向量,并说出理由:数量积运算产生余弦,垂直则实现了余弦与正弦的转换。知识链接:过渡教材中,证明方法所引用的单位向量就是与向量 共线的单位向量。过去,学生常对此感到费解,经如此铺垫方显自然探究3:能否引入向量的坐标形式,把向量关系转化为代数运算?(1)如图4,建立直角坐标系,可得:A(0,0),B(c
29、,0),C(bcosA,bsinA),(2)向量的坐标=? (bcosA-c,bsinA)(3)哪一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相同?由三角函数的定义,该点的坐标又为多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D(),从而建立等量关系:bcosAc= bsinA= , 整理,得c= bcosA+ acosB(这其实是射影定理),a/sinA=b/sinB,同理可得a/sinA=c/sinC。知识链接:向量,融数与形于一体,是重要的数学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向量的运算来描述和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角与距离等),这里学生已经学过向量,可根据学生素质情况决定是否采用探究2与3问题3:钝角三角形中如何推导正弦定理?(留做课后作
30、业)(四)理解定理、基本应用: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问题4、定理结构上有什么特征,有哪些变形式? (1)从结构看:各边与其对角的正弦严格对应,成正比例,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 (2)从方程的观点看:每个方程含有四个量,知三求一。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 2、例题分析例1在中,已知,cm,解三角形。评述:定理的直接应用,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2在中,已知,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边长精确到1cm)。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
31、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课后思考: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一角,这个三角形能唯一确定吗?为什么?3、课堂练习:(1)、引题(问题1)(2)、在ABC中,sinAsinB是AB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设计意图:设计二个课堂练习,练习(1)目的是首尾呼应、学以致用;练习(2)则是将正弦定理、简易逻辑与平面几何知识整合,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五)课堂小结:问题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述学习本课的收获和感受。生1:原来我只会解直角三角形,现在我会解一般三角形了师:通过本课学习,你发现自己更强大了。生2:原来我以为正弦定理的证明,只有书上一种方
32、法,今天我们学到了课本以外的众多方法。师:我们学习过两个重要数学工具,即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的证明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妙用。生3:公式很美。师:美在哪里?生3:体现了公式的对称美,和谐美······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小结:1、在正弦定理的发现及其证明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方法,既有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又有严格的演绎推理。在定理证明中我们从直观几何角度、向量运算角度探求了数学工具的多样性。2、正弦定理反映了边与其对角正弦成正比的规律,据此,可以用角的正弦替代对边,具有美学价值3、利用正弦定理解决三类三角形问题:
33、(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 的对角,进而求出其他的边和角。(3)实现边与角的正弦的互化。设计意图:通常,课堂小结均由老师和盘托出,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本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合作,让课堂小结成为点睛之笔。(六)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P10习题1.1 1、22、研究类作业:1)在钝角三角形中探求证明定理的不同方法。2)在ABC中,研究k的几何意义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一角,这个三角形能唯一确定吗?设计意图:对问题3),根据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原则,在例2中初步涉及,在课后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正、余弦定理”第三课时中予以
34、下图的剖析阐述。babababaa已知边阿aa,b和A仅有一个解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解a?bCH=bsinA<a<ba=CH=bsinAAa<CH=bsinAAACHACB1ABACB2CHHH七、教学反思:1、本课就新课程理念下定理教学课的课堂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完善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采用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点放在定理的形成与证明的探究上,努力挖掘定理教学中蕴涵的思维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改变了定理教学中简陋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呈现、照本宣科证明,大剂量的“复制例题”式的应用练习)。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5、”,尽管教材中对本课知识方法的要求并不高,只介绍了通过作高将一般三角形变换为直角三角形,再将三角比变换得到等式的化归方法,但教学不仅是忠实执行课程标准,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将教材有机裁剪,并融入个性见解的过程。如在正弦定理的证明探究中,学生完全可能围绕“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八方联系,广泛联想,分别应用平面几何四点共圆、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向量的坐标运算等知识方法。本课设计充分预设各种课堂生成,尽量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求。3、突出数学的本质。正弦定理的本质是“定量地描写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是“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的定量化。但量、算、猜不能代替数学思考与逻辑证明,而定理的证明实质
36、是:用垂直做媒介,将一般三角形化为直角三角形处理。本课设计既讲类比联想,又讲逻辑推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4、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回到生活中,强调了数学应用意识。福建省周宁第一中学 张徐生点评:本课通过精心设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讲背景、讲过程、讲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首先从具体问题情境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发散式猜想与探究判断,去伪存真,提炼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完善猜想。其次,在定理证明阶段,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问,搭建知识脚手架,让学生展开联想,力求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知识方法(如本课知识生长点: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两大工
37、具),进行自主性的活动与尝试,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链。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定理教学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再创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猜测、推理中感受和体验,较好地培养与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类比与猜想、联想与引申等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此外,本节课的设计还关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当运用,在定理的探求中充分使用了几何画板给予直观演示,强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学自己身边的数学,感知生活中包涵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原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一、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课
38、时这是一堂关于简单的线性规划的“问题教学”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它能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简单的线性规划(涉及两个变量)关心的是两类问题:一是在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最多的任务;二是给定一项任务,如何合理规划,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来完成.突出体现了优化的思想教科书利用生产安排的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引出线性规划等的概念,最后举例说明了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在饮食营养搭配中的应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又通过实例,理解了平
39、面区域的意义,并会画出平面区域,还能初步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的限制条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数学知识上看,问题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图解法的认识还很少,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这都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三、设计思想本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实验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几何画板作为平台,激发他们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建构过程,“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了解
40、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3、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是重点;从数学思想上看,学生对为什么要将求目标函数最值问题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以及如何想到要这样转化?存在一定疑虑及困
41、难;教学应紧扣问题实际,通过突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引入数学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1)情景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该产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工作8h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请学生读题,引导阅读理解后,列表 建立数学关系式 画平面区域,学生就近既分工又合作,教师关注有多少学生写出了线性数学关系式,有多少学生画出了相应的平面区域,在巡视中并发现代表性的练习进行展示,强调这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达形式数与形.【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是
42、自然的、有用的,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的三个过程:列表 建立数学关系式 画平面区域,可放手让学生去做,再次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则在数据的分析整理、表格的设计上加以指导】教师打开几何画板,作出平面区域.(2)问题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学生不难列出函数关系式.师:这是关于变量的一次解析式,从函数的观点看的变化引起z的变化,而是区域内的动点的坐标,对于每一组的值都有唯一的z值与之对应,请算出几个z的值. 填入课前发下的实验探究报告单中的第列进行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选择比较好算的点,
43、比如整点、边界点等.【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是上节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虽然这个过程计算比较繁琐,操作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是一个过程,从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这样引导出教科书给出的数形结合的合理性,也为引入信息技术埋下伏笔】(二)实验教师打开画板,当堂作出右图,在区域内任意取点,进行计算,请学生与自己的数据对比,继续在实验探究报告单上补充填写画板上的新数据.利润最大的实验探究报告单实验目的(1) 求的最大值,使满足约束条件(2) 理解用图解法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1)打开几何画板依次画出点、线构造平面区域;(2)
44、在区域内任取一点M,度量横坐标及纵坐标,计算=的值,并制表显示在屏幕上;(3)拖动点M在区域内运动,观察度量值的变化,猜想取得最大值时点M的位置.同时请学生将有代表性的位置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的第5列:计数点n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1234567猜想与假设_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点M的坐标为(,)时,=取得最大值1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为改变老师单机的演示学生被动观看的现状,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要求)操作,学生记录,共同提出猜想,在当前技术条件受限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师:这有限次的实验得来的结论可靠吗?我们毕竟无法取遍所有点,因为区域内的点是无数的!况且没
45、有计算机怎么办,数据复杂手工无法计算怎么办? 因此,有必要寻找操作性强的可靠的求最优解的方法.【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调整探究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继续观察实验报告单,聚焦每一行的点坐标和对应的度量值,比如M(3.2, 1.2)时方程是,填写表中的第67列,引导学生先在点与直线之间建立起联系 -点M的坐标是方程的解,那么点M就应该在直线上,反过来直线经过点M,当然也就经过平面区域,所以点M的运动就可转化为直线的平移运动。教师拖动直线并跟踪,学生看到直线平移时可以取遍区域内的所有点!这样我们的猜想就非常合乎情理了.然后顺利过渡到直线与平面区域之间的关系.师:由于我们可以将x,y所满足
46、的条件用平面区域表示了,你能否也给利润z=2x+3y作出几何解释呢?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上面实验的结果,将等式z=2x+3y视为关于x,y的一次方程,它在几何上表示直线,当z取不同的值时可得到一族平行直线.请把你猜想1换一种说法:猜想与假设2_直线=经过点(,)时,=取得最大值14.将直线=改写为,这时你能把猜想2再换一种说法吗?此时水到渠成.猜想与假设3_直线经过点时,在y轴上的截距最大,此时=取得最大值14.最后探究出“=最值问题可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来解决,实现其图解的目的.【借助计算机技术用运动变化的方法,创设实验环境,形成多元联系,展示数学关系式、平面区域、
47、表格等各种形态的表现形式,在数、图、表的关联中进行观察、分析,从而逐步帮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猜想,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种方向,这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合情推理】 教师介绍线性规划、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三)探究师:在上述问题中,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万元,又应当如何安排生产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再换几组数据试试(课本第100页) 让学生“主动”更换数据,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被动”地进行操作演示,师生继续实验 ,发现结论同样成立. 进一步发现目标函数直线的纵截距与z的最值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是截距越大,z值越大.实验结论_“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可转
48、化直线z =2x+3y与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在区域内找一个点M,使直线经过点M时在y轴上的截距最大”【从笔算到计算,从点到直线再到平面(区域),从一个函数到多个函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发现、发展的过程,获得问题的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四)练习小结学生练习104第1题.及时检验学生利用图解法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情况,练习目的:会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求的最大值转化为直线与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在区域内找一个点,使直线经过点时在y轴上的截距最小的问题,为节省时间,教师可预先画好平面区域,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求最优解的解决方案上(五)实例展示(课本第10
49、0页例5饮食营养搭配)营养学家指出,成人良好的日常饮食至少应该提供0.075kg的碳水化合物, 0.06kg的蛋白质,0.06kg的脂肪.1kg食物A含有0.105kg的碳水化合物,0.07kg的蛋白质,0.14kg的脂肪,花费28元;而1kg食物B含有0.105kg的碳水化合物,0.14kg的蛋白质,0.07kg的脂肪,花费21元.为了满足营养学家的指出的日常饮食要求,同时使花费最低,需要同时食用食物A和食物B多少kg?【一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二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析研究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这里要关注平
50、面区域本题是开放型的,而引例是封闭型的.(六)课后伸申师:在上述线性规划问题中,线性约束条件及线性目标函数是确定的,求最优解.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1)若要求结果为整数呢?最优解是在哪?(2)若已知有唯一(或无数)最优解时,反过来确定线性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某些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又如何解决呢?(七)小结求最优解的一般步骤(板书):(1)画线性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平面区域;(2)取目标函数z=0,过原点作相应的直线;(3)平移该直线,观察确定区域内最优解的位置;(4)解有关方程组求出最优解,代入目标函数得最值.作业:第104页练习2,第106页习题34,第107页习题3.七、教学反思为了将
51、学生从繁琐的数字计算和画区域图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最优解的理解和突出思想方法上,可根据下列不同的情况,设计教学条件,支持教学(1)理想的实验应该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完成的,教学之前,老师将积件传输到学生的计算机中,学生在单机的条件下自己动手操作(2)在学生缺乏信息技术工具的条件下,教学和作业都应避免繁琐的计算,而把注意力放在“算理”上另外数学探究的时间长会使学生失去耐心,基本训练时间无法保证,导致当前效果不直接,教学评价难以跟进,教师宜把握尺度、控制时间,组织起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 厦门市湖滨中学 黄建中点评 该教学设计从研读教材入手,精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实验因子,依
52、据教师实验报告的引导,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发现、思考、分析、归纳提出猜想等活动,完成对最优解的意义建构,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育技术平台上进行师生互动“操盘”,改变单一的教师演示的模式,通过实时的动态模拟,实现数、图、表的多元联系,这初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四要素功能的转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分析、探究能力,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兴趣和能力可迁移至课外,因而折射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长期坚持,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达成度也会更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53、书 ·数学1人教A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二课,主要是分析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教材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推广为一般方程与相应函数的情形;第二步,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中,通过函数图像和性质来研究方程的解,体现方程和函数的关系;第三步,在函数模型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更全面的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本节课是这一小节的第二节课,即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它以上节课的“连续函数的零点存在定理”为确定方程解所在区间为依据,从求方程近似解这个侧面来体现“方程与函数的关系”;而且在“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中渗透了算法的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算法的内容埋下伏笔;充分体现新课程“渗透算学方法,关注数学文化以及重视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环境生物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建筑CAD》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商务数据挖掘与R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创意传播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创业基础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据、模型与决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犯罪与文明(复旦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海洋与人类文明(浙江海洋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寒假复习 专题04 整式的加减(5重点串讲+16考点提升+过关检测)
- 《项目管理》完整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苯胺行业现状动态与需求前景展望报告
- 英雄之旅思维模型
-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分章节分课时全册学案
- 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
- 冬季传染病预防-(课件)-小学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秋新沪教牛津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6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 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中考三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讲义
- 电影放映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规程
- TSHZSAQS 00255-2024 食葵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