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河中石兽复习题_第1页
七上河中石兽复习题_第2页
七上河中石兽复习题_第3页
七上河中石兽复习题_第4页
七上河中石兽复习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中石兽复习题【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2、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

3、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石兽,难道不荒唐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的特点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

4、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纪昀,字纪晓岚 )( 清代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 阅微草堂笔记 )。一、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p)于河 棹(zhào )数小舟 为暴涨携(xie )之去 湮(yn )于沙上 啮(niè )沙为坎穴 溯( su )流逆上 石必倒掷( zhì )坎穴中 据理臆( yì )断 曳铁钯(pá )二、词语解释1. 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河干:河边。2. 圮:倒塌。 3.并:一起。4、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 岁:年。 5、 求

5、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头兽。求:寻找。于:在。6、竟:终于,到底。7、棹:划船。 8、 设帐:讲学、教书。9、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0、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柿 :削下的木片。 11、 湮:埋没。12、耳:语气词,表示 “罢了”13、颠:通“癫”疯狂。 14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15、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16、失石:丢失的石兽, 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17、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18、坎穴:洞坑19、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0、遂:于是。21、溯流:逆流。22、如其言:依

6、照他的话(去做)23、但知其一:但:只。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判断 补充:曳:拉,拖着。.焉:代词,此处指寺庙门前的那条河。三、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代词,指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学者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指石兽) 其反激之力 (助词,的)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如 如是再啮(像)如其言(依照)四、古今异义。 (1)是非木杮 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 是(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 (3)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五、重点句

7、子翻译。1、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寺院的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译:(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都

8、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的特点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5、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7、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8、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9、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六、课文理解1、文章主题:课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3、课文分为几个层次?概括各层大意。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和河的下游找却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原地沙里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到上游找的理由,按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

10、主观臆断。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一是到原地水中找,理由是石性坚重沉于水中,二是到河下游水中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何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个道理? 答:这则短文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

1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揭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文章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8、课文阐述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课文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

12、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是;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10、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答: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11、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yì)断,一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吗?答:A、刻舟求剑的故事 B、晋惠帝听说百姓因灾荒吃不上饭,想想说,百姓吃不上饭,为什么不喝肉粥呢,传为千古笑柄 C、2011年的抢盐事件河中石兽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正确流利

13、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学习翻译课文第一、二段。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及作品、本文作者( )(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 )。2、 正确朗读课文。三、疏通课文第一、二段文意。四、课堂检测一、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 )于河 棹( )数小舟 为暴涨携( )之去 湮( )于沙上 啮( )沙为坎穴 溯( )流逆上 石必倒掷( )坎穴中 据理臆( )断 曳铁钯( )二、词语解释1. 一寺临河干 临: 。 河干: 。2. 圮: 3.并: 。4、阅十余岁:阅: 。 岁: 。 5、 求石兽于水中: 。求: 。于: 。6、竟: 。7、棹: 。 8、 设帐: 9、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 。究:

14、。物理: 。10、是非木柿: 。是, 木柿 : 11、 湮: 。12、耳: 三、翻译下列句子。1、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疏通课文第三段文意。学习过程:1、 复习检查前两段。2、 疏通第三段文意。3、 课堂检测。1、词语解释13、颠: 14众服为确论: 15、河兵: 。16、失石: 17、啮: 18、坎穴: 19、不已: 已: 20、遂: 。21、溯流: 。22、如其言: 23、但知其一:但: 。23、据理臆断: 。臆断: 补充 曳: .焉:

15、二、翻译下列句子。4、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7、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复习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过程:1、 复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 课文理解3、 课堂检测:1、一词多义:之 闻之笑曰( )  一老河兵闻之 ( ) 当求之于上流 ( ) 其反激之力 (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如 如是再啮( )如其言( )2、古今异义(1)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 2、理解课文内容:1、文章主题:课文记叙了 ,而且从中悟出了 的道理。2、 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3、 课文分为几个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4、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四课时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过程:一、复习课文理解课文。二、课堂检测: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