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建湖县育红实小城中校区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 生学会积极主动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身边有价值的生活问题。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形成的背景 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一二年级学习内容简单,大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优良, 到了三年级后学习内容既多难度又大, 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下降幅度较大, 其原 因之一:大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 听课非常被动, 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 奏,课堂效率也不高。原因之二: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味的把知识灌输 给学生,学生缺乏

2、主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造成学习难点 越积越多, 最后成了学困生。 即使一些考试成绩都很好的学生, 但不会自己提出 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长此以往其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得不到提 高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到了初中以后,其数学成绩又会走下坡路。基于上述因素, 2013 年我校数学教研组就提出了以“问题导学”这一课堂 教学模式展开课题研究。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词是“问” “导”和“学”,在这一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启“思” ,提高学生提 问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提高学 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力。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 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抽象 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 果的同时,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构 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发现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 发现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学习者由 “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成效。3、传统课堂教

4、学模式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讲解与灌注,学生始终游离于“问题核心”之外,并没有唤 醒学生“主动的意思” ,不符合时代要求。三、“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设计原则1、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提出题而展开。2、以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为根本,即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挖掘创新潜能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3、教学中导学是关键,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激发学生进行有意 义学习,而不是“填鸭式”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四、“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指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解决 问题就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

5、职责所在, 意味着引导学生 “寻找适当的行动, 以达 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本模式分为五个环节, 1、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2、定向明标,自主探索。 3、师生互动,共同归纳。 4、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5、总结所学,评价体验。1、创境激趣,引入新课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有利 于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而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容易激发好奇心。 因此, 针对教学内容,将抽象单一的算式, 文字题等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身边熟知的喜 闻乐见的情景,精心设计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中,把问题情境贯穿全程,问 题最大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 这样不仅把学

6、生引入愉快的思维情境, 又让 学生从良好的情境中受感染,在思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现实生活中学,从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展开思维,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问题情境, 即提出问题, 形成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但必须指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教 学内容,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 但它的核心成分又必须是新的未知的东 西,是为了正确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和基本技能及解决问题能力所精心设计的。2、定向明标,自主探索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核心部分, 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是教学课堂教学 的最终目的,通过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搭桥。

7、让学生借助已学过的知识, 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点和分化点, 并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之后,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索新知, 这 种独立探索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训练的过程。 或者让学生以同桌、 小组为单位进行 操作、思考、学习、讨论和交流,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分析比较,筛选 出最优答案, 这样使学生经历过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使 学生在尝试中独立思考, 求异思维,两者形成合力, 共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 潜能,提高课堂效果。 当问题情境创设好之后, 如果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 估计不足时, 便有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因此教师必 须尽快给学生明确问题

8、要达到的目标和解决策略, 至于具体的解决方法则由学生 自定,这样学生就不会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浪费时间了。 为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有 意义学习。 在明确了目标和策略之后, 为了顺利解决问题, 学生就开始进行各种 形式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包括:看书自学,讨论交流,动手实践, 实验观察等各种方法。3、师生互动,评价归纳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有目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本小组进行发 言,让学生的探索思路和方法进行充分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判,反思 和改进,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这是对学生合作交流活动进行点拨归纳, 突出 重点,强化关键问题,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这些知识

9、在认知结构中牢 固,清晰的储存。 对问题解决的情况, 包括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的学习积极性和所 用策略进行评价,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后继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评价必不可少。 这种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 集体评价, 自我评价等方式。 如果发现问题尚未完 全解决, 则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未解决的原因, 由学生自行调整策略, 达到 解决问题的目的, 而这时也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 当一个问题解决之时, 同时又 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的开始, 但它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的过程, 而是呈不断发 展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在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 识将会在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 学生

10、的主体精神也将体现得更 充分。4、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实践应用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就小学数学教学而 言,实践应用就是让学生应用探索的成果去解决一些练习性问题, 教师设计基本 问题、变式问题、拓展问题、综合问题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新的情 景下,不断发现,不断创新,跨越数学课堂。5、总结所学,共同体验 这是模式的最后一环,通过回顾,梳理总结,采用谈收获,说体会等方法, 回顾探究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理清头绪,明白所学内容和知识点,加深理解,评 价是课堂的指挥棒, 并把评价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建立信心, 体验成 功。五、“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一)师问这个

11、环节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适量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相关的学习内 容,以便于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交流自己的想法。1问题导学 开始阶段,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比如说划重点、读懂例题,会自觉地 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做好示范的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形成阶段,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阶段,我 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激励措施, 以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 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2自主交流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交流, 即让学生根据导学问题, 自 主进行例题的解读。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把例题呈现出来, 不能让学生看

12、书交 流,应该是看黑板交流。 当一个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想法之后, 其余的同学可以进 行适当的补充,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点。(二)生问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 其余的学生可以进 行思考解决,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步解决。最后,在这基 础上,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整个过程都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1质疑解难在这个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时, 其余 学生应该马上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并有效的解决。 当然,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两种途径: 一是在课前预

13、习时提出的问题, 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 二是课堂中生 成的问题。 当然这个环节不是孤立的, 应该紧密联系自主交流这个环节, 做到有 的放矢,这样才能事半功倍。2同伴互助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 当学生在课前或课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 时,要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向老师求助。这一环节 充分体现了兵教兵、 兵强兵, 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老师是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 者的课程理念。3总结提升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先让学生谈谈对这节课的收获以及体会。 然后逐渐帮 助学生用较为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体验到新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 要让学生对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

14、的认知, 并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 去,从而通过已有的经验,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在总结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 生体验数学的运动变化的思想,体验到知识是不断的更新及变化的。(三)训练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不行。 数学存在的理由是解题, 当学生掌握了新知之 后,就要让他们把新知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所以, 适当的练习是必不 可少的。1巩固反馈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完成一些模仿性的练习, 也就是基本练习。 需要关注的是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要及时的进行反馈。 把存在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当然,必要的变式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更 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当堂检

15、测这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 可以关注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以便课后解决; 二是根据一些 适当的奖惩措施, 能激发他们课前主动预习的欲望, 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 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然,当堂检测的内容也要精选,基础题占大部分,但也有少数的变式题。 虽然每个环节是独立的,但不是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环节孤立的存在。我们要紧密围绕“问题”这一关键词,把“问题”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这样才 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不管是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一定要注重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在小学阶段,我们

16、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授之以渔” , 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六、教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数学思考: 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活动,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进行思考, 并进行 简单的归纳与类比。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四、教具准备 有关申奥成功的录像, 16

17、 页中间的统计表制成图片,小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引入课题1、播放 2008 年申奥成功的录像。 教师激情谈话:你们知道全国各地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吗?那是因为通过全 国人们的共同努力,北京在全世界申办 2008 年奥运会的 4 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成功, 这不仅是申办的成功, 而且是向全世界证明我国的综合国 力,亿万人民为此欢呼,你们高兴吗?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爱国教育。2、教师出示 16 页的票据统计图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新课。(二)定向明标,自主探索1、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多多 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2、教师提

18、出问题:怎样解决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了多少票?(学生回答) 说一说笔算加法应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3、学生分小组选择减法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三)师生互动,共同总结1、学生分小组汇报选择的问题和探索的计算方法。 (包括口算和笔算方法) 2、教师以“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这一问题讲解 56-22=34(票)列竖式计 算的方法并总结: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一定相同数位对齐并相减, 不管先算个位 还是先算十位都可以,但老师建议大家先从个位减起。(四)实践应用,拓展创新1、学生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教师出题,学生计时进行计算。 2、教师创设练习情境:师:同学们喜欢去北京观看奥运会吗?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调查本班喜欢观看的比赛项目人数。喜欢看乒乓球比赛 21 人,羽毛球 比赛 20 人,田径比赛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