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语文S版_第1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语文S版_第2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语文S版_第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语文S版_第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语文S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项部分 古诗文【教材梳理】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史诗。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有?杜工部集?传世。今存诗140

2、0余首,文21篇。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注释】 1独步寻花:单独一人一边漫步,一边找花欣赏。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3溪:小路。4娇:得意的。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7江畔:江边。8 时时:时常。9啼:某些鸟兽叫。【诗意】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赏析】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定居成都西郊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场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

3、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单独沿江畔漫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详细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风光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非常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得意,蝶的舞姿亦得意,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诗人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那么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诗人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

4、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完毕,饶有余韵。这首绝句,仿佛把读者也带入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非常细微,色彩异常浓丽的,那么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风光就浓丽了。这种写法,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腔调的和

5、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此很讲音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此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一样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腔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如今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婉转。“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

6、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呈现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诗人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那么与之异趣。比方“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风格,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更使诗人陶然神往。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蹄。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为读者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7、寒 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作者简介】韩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此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注释】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3.御柳:皇城中的柳树。4.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a二声。5.

8、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6.传:赐给。 7.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诗意】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场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赏析】 据孟棨?本领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恳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这是一首挖苦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外表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

9、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力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展了深化的挖苦。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力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风光。“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风光。风光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黄昏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10、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风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制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对皇帝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到达了辛辣挖苦的目的。5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作

11、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年,生于北宋时期。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临川人。北宋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注释】1.泊船:停船。泊,停泊。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3.瓜洲:在长江北

12、岸,扬州南面。立足点4.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5.间jià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读要读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构造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一样,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在一条横向的河的间隔 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6.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7.隔:间隔。8.数重:几层。读shù chóng9.绿:吹绿了。10、何时:什么时候。1

13、1.还huán:回到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间隔 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土呢?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

14、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分开是是非非的官场,表达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风格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屡次改这个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

15、等职。曾使金,几被杀。晚年退居故土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注释】1.耘田:除掉稻田的杂草。 2. 绩麻:搓麻线。 3.各当家:各人有自己的活干。4.未解:不懂得,不会。 5.童孙:幼小的孙子。 6. 供:担任,担负。 7.傍:靠近。【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 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 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

16、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妙趣横生。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

17、雨不须归。【作者简介】: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注释】:渔歌子:词牌名,又叫渔父。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3.白鹭:一种水鸟,白色羽毛,脖子和腿都很长。4.鳜鱼:俗称桂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形体平扁,细鳞大。5.箬笠:一种用宽大的竹叶编的斗笠,可用来遮雨。蓑衣:用草、庄稼叶或棕毛编的雨披。6.不须归:不必回去。【诗意】清幽的西塞山前有白鹭在空中飞,桃花盛开,春水上涨,鳜鱼也肥美。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微风小雨迎面来,钓趣正浓不愿回。【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18、。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流水相映,表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简介】王翰687726,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1、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19、,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2、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3、君:你。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5、催:催人出征。【诗意】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赏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辛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新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描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20、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使朴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

21、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开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仰,彼此感情深沉,因此称之为“故人。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6辞:辞别。【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

22、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彩。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络,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

23、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展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沉,有如弦外之

24、音,到达使人神往,遐想的艺术效果。“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在“三月前加上“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

25、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风光,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称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表达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

26、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风光,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风格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

27、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注释】1.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3.寒雨:寒冷的雨。4.连江:满江。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6.平明:清晨。7.客:指辛渐。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9.孤:单独,孤单一人。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诗意】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

28、,迷蒙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假如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仍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假如问到我如今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说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