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期中考试题目合集_第1页
社会救助期中考试题目合集_第2页
社会救助期中考试题目合集_第3页
社会救助期中考试题目合集_第4页
社会救助期中考试题目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2. 经济学有关贫困的解释3. 马尔萨斯的土地报酬递减论4. 恰雅诺夫的家庭生命周期说5. 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论6.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刘易斯 米德 贝克尔和托马斯)7.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辛格 纳克斯)8. 弗兰克的依附理论一、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一)慈善和恩赐思想(二)人权思想(三)温情主义论:又被称为父爱主义论二、马尔萨斯的社会救助思想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一)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二)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四、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五、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一)社会救助的地位和作用(二)社会救助的享受资格和资金来源六、新剑桥学派的社

2、会救助思想 (一)新剑桥学派的主要思想(二)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马克思贫困化理论机械化生产时代的到来,逐渐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剥离开来,资本家实现资本的积累。商人是逐利的,这也造成了富人愈富,穷者愈穷。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贫困的根源。马尔萨斯的土地报酬递减论即使到了21世纪人类依然没有解决粮食问题。虽然马尔萨斯的理论可能有些已经过时了,但是人口、粮食的问题依然受到灾难、疾病的影响,个人理解全球大规模的战争、宗教和皇权的的影响不再成为主要的抑制。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贫困的代际转移并不是绝对的,但在制度体制不明朗的现今的中国,这种传递还是相当明显的,就比如“农二代”。金钱物质基

3、础、人际关系网络、文化素养的传承并不是贫困的上一代能为其下一代所提供的。马尔萨斯的社会救助思想马尔萨斯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控制人口来控制贫困,用高死亡率与禁欲、不婚、不育等会手法控制出生率,提出贫困的人不要生育、赡养子女。马尔萨斯出生于富有的家庭,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单纯的济贫,提倡控制人口和发展生产的手法。个人理解,马尔萨斯的想法过于客观的看法,并未考虑到贫困者的主观的想法与客观的情况,对贫困者持有否定态度。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全民全面的社会保障的理念。其社会救助思想,用于满足未被社会保险所覆盖的所有保障需要。救助必须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标准必须必社会保障待遇低。享受资格需要

4、经经济调查后方可获得,资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是欧洲福利国家的开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其思想是基于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之上的,私有制是贫困的根源,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依据哥达纲领批判与资本论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三次分配,建立保险基金。第三章四道思考题(1)我国城市的生活救助实行现行制度的动因一、传统社会救济的缺陷(二)建立现行制度的背景原因1.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缺陷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救助效用,但已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本身存在一些缺陷,限制了进一步作为的空间。(1)救济范围狭窄。20世纪50年

5、代后期,在中国城市形成了以单位和就业为依托的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使就业人口获得国家保障的同时,将“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工作单位、无法定扶养人)等边缘群体推入了社会救济制度的范畴,这种不合理的“三无”限制使许多有实际困难的城镇居民成为“政府、单位、家庭三不管”对象而得不到及时帮助,陷入贫困。据统计,“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前的1992年,中国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城镇困难户人数只有19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为0.06”。(2)救济标准偏低。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救济标准是比较低的,一方面是局限于国家财力,另一方面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因此,救济标准的设定一般以不“饿死人”为救济准则,并且标准一

6、旦确立其更改与调整均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1992年,我国用于城镇困难户的定期定量救济经费是8740万元,救济对象人均月救济金额为38元,仅为当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的25。(3)救济经费不足。救济标准偏低的直接原因就是国家救济经费的不足。1978年我国社会救助费用总额为10.2亿元,约占国民收入的0.28%;1991年,社会救助费用的绝对值虽然有所增加,但在国民收入的比重降到0.12%;1992年,全国城镇社会救济救济费用为1.2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005,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0.03。(4)救助工作随意性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救助工作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工作中的诸多方

7、面都比较模糊和随意。在实践中,许多地方往往“钱多多救济,钱少少救济”。二、新产生的城市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1、下岗或失业职工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在转轨过程中,激烈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迁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即: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下岗问题是出现城镇贫困的主要原因。从1994年以来,中国城镇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工作岗位在过去几年中以极快的速度锐减。从1996年以来的三年中,国有单位已精减了2700万名职工,相当于1996年国有单位总人数的25,21世纪以来这种裁减趋势还在持续。同时非国有部门虽然也

8、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在数量上远远不足以抵消国有部门缩减的工作岗位,缩减工作岗位与创造就业机会之间的“时间差”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的出现,也是大量的城镇居民失去或减少了生活的来源。2、隐性失业显性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物资短缺。但人121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严重过剩。由于受“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农村通过户籍制度把大量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在城镇工业部门则通过计划配置方式强行要求企业雇佣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因此计划配置的结果必然是企业内部隐性失业(冗员)大量存在。而在国有企业改革后,这部分冗员就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被企业淘汰,形成新的城市贫困人口。3、

9、社会保障走向社会化。所谓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是指社会保障要实现服务对象的社会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化、服务设施社会化、服务队伍社会化。即指社会保障的制定规则、筹资、提供及享用应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共负责任,共同完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渐由变政府包办社会福利和企业办社会的传统格局,转向多元化多角度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局面。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不再由企业包办,一部人无法从原先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享受到原先的优惠政策,从而导致贫困的产生。(?)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使得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它会导致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使得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福利

10、减少,同时通货膨胀也会导致低收入者的福利不断受损,高收入者却可以获益。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从而带来贫困。而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则会造成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从而带来贫困 90年代初中国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向市场经济转轨,1993年便开始对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物价体系进行调整,这导致了1993一1996年连续4年的高通货膨胀。而即使政府在1997年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物价上涨的幅度控制到了l%以下。但是,住房和服务费用价格仍在上涨, 与此同时,从1997年开始,中国职工工资总额的增

11、幅开始大幅度下降。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依然居高不下。这为我国带来了诸多新的贫困问题。 5、贫富差距拉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2010年为0.481。已经超过了国际的警戒线水平,而一些学者对我国基尼系数的估计则更高,这说明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根据贫困代际传播理论,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无法获得向上层流动的所需资源,从而使其重复父母的境遇,乃至更加贫困。过度的贫富差距会减少贫困者及其后代向上流动的资源,使其更难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情况。(2)我国生活救助由传统救助到最低生活

12、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1、扶持企业 直接救助贫困人口;国家希望企业发挥安置工人就业、保障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功能,意味着国家要给予企业大力支持。这种支持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给予亏损企业补贴,缓和企业压力。但是,国家大力扶持企业的效果非常有限,这从表1 中的有关指标可以看出。80 年代中期以来,企业亏损的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以国有企业贫困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因此,90 年代中期以来,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直接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呼声日益高涨。高层决策者也意识到积极推进部分职工从困难企业中剥离出来的重要性,转而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90年代中期之后,社保改革关注的焦点更多的

13、放在如何确保国企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上。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到再就业工程,从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到保障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无一不是试图直接瞄准城市贫困人群。特别是1997 年以来,中央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加大保障资金投入,直接体现了城市扶贫政策的一个方向性的转变即从重视扶持企业到重视直接救助贫困人口。2、道义性扶贫 制度性救助;客观地说,在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当人们发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达到改善所有职工生活水平的目标,甚至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行业、一部分企业职工生活状况恶化时,就已开始考虑如何帮助这些困难职工了。但

14、是,当时的政策和舆论基本上还只是延续原有思路,希望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来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对于困难职工的帮助和支持只能是在原有体制框架中进行,而得不到特别的制度支持。于90 年代初开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逐步落实。这是我国第一次城市扶贫由道义性向制度性转变的改革。随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与深化,国家逐步将所有城市贫困人口纳入这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并且形成了更加稳固的社会救助体制。目前我国城市救助的制度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阶段。3、救助制度分立 救助制度整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城市扶贫的重要制度,自它创立以来到目前接近覆盖全部城市贫困人口,中间经历了一个

15、曲折、复杂的过程,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救助制度分立,制度结构与制度功能整合不足。制度分立的后果是多重的,一方面,一些非贫困者获得救助。另一方面,很多真正的贫困者得不到救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有关部门开展了大力推进“两个确保”、促进部门协调、推动下岗与失业并轨、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是努力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项措施,以克服制度分立的局限,推动制度结构和制度功能的整合, 由于中央政府的一再敦促和加大资金投入,各项救助制度至少在功能整合方面有所改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开始成为城市扶贫的核心制度,发挥着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在生活救助领域发挥

16、着关键性的作用。4、基本生活救助 综合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除了只能满足贫困居民的吃饭问题外,其它的基本生活需要都无法有效满足。应拓宽思路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政策的衔接,完善我国的公共福利建设,给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有益的辅助,切实保障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需要得到有效的满足。贫困居民作为社会成员,除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还有着其他方而的广泛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就业、医疗、子女受教育和住房需求又最为迫切。在满足贫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方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只是规定了一些初步的原则,例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地方各

17、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在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等方而给子必要的扶持和照顾”;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等。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制度化的综合救助模式,以便满足贫困居民的多种需求,促进他们的脱贫进程。民政部的领导提出,“要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国家出资解决贫困家庭的温饱;开展社会帮困,加快贫困家庭的解困步伐;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扶持生产和就业,二者结合,整体推进,解决贫困问题”(多吉才让,2001:221)。5、消极救助取向 积极开发取向;(网)由于传统社会救济对象的“三无”性质,传统上的社会救济具有浓厚的消极色彩,基

18、本上局限于将救济对象“养”起来,具有明显的消极取向。对于困难企业职工,一方面,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重要的是尽快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发展经济,开拓新的生产经营路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光靠发救济金,不仅国家则力承受不了,而日也容易助长依赖国家的等、靠、要思想。6、忽视社区作用 重视社区作用在当前社会救助领域,社区所提供的就业服务、维权服务以及救助服务对于保证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合法权益、发展机遇具有重大意义。最初,在我国实行生活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一直是依靠政府对需救助者进行帮扶,政府在贫困人员的界定和实际帮扶方面往往缺乏有效的手段。而社区能够弥补政府的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在生活社会救助实

19、际操作的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越发受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3)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不足及对策一、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不足1、现状分析(1)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由于认识的偏差,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对穷人权利忽视的现象,常常利用价值取向选择受益人。对于有“过错”的人或者劳改犯本人及其家属往往被另眼相看,附加苛刻条件。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规定,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家里必须没有吸毒、赌博人员,不能违反计划生育条例等,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家庭陷入贫困的机率往往较高。(2)覆盖范围不全面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令第271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

20、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实际获取救助的城镇贫困人口占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人口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长期流动人口(居留时间6个月以上)被排除在外。因此,作为社会安全网的最后手段,这项制度的覆盖面非常有限,没有真正做到应保尽保。(3)贫困标准不统一贫困线标准由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在原则上,当地的贫困线,应该是通过统计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支出来设定的。但是,设定贫困线的市、区政府,同时要负责此项救助制度的经费。因此,当地贫困线的设定参杂对

21、财政支出的考虑,从而易于造成经济不好的城市,迫于公共财政的压力,将贫困线设定的过低以致不能确保基本生存条件的现象。(4)各级财政分担二、对策建议(1)救助对象。一般认为,确定救助对象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用定量的方式,即划定一条或几条最低生活标准,凡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人便有权向政府申请救助;第二是用定性的方式,即根据社会上现实存在的各类贫困群体分门别类地来确定救助对象。依据国际惯例,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首先是采用定量的方法严格地以最低生活标准为基本限制条件,即一个公民及其家庭是否有资格成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受助对象,主要是看其生活水平是否低于最低生活标准。如果经确定其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标准,那对

22、于这些救助对象,可以再根据不同群体的能力和需要,用定性的办法分门别类地具体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2)救助标准。 第一,规范各地公布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第二,尽快委托权威机构开展规范的抽样调查,确定家庭人口规模对于生活消费的影响,并据此制定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多元化弹性保障标准。第三,尽快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者家庭收入核算细则,完善收入申报与监控体系,确保家庭收入核算的规范化。第四,总结并适当采纳各地积累起来的识别低保对象的经验,不一定要坚持惟一的收入标准。第五,要进一步完善低保资金的筹措机制,加大对于财政确实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低保金的按时足额到位。最后,鉴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3、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专业性工作,可以考虑让权威性的专业部门来做。(3)经费来源。资金来源有财政统包、政府和企业分担两种方式,尽量遵循社会救助应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则。许琳认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要按财政分灶吃饭、分级负担原则,各供其资、各负其责,即没有单位的社会上的救济对象,由民政部门管理,经费来源于各级财政;凡有单位管理的对象,原则上由单位负责给予救助,经费来源从干部、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金中列支;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实在无力负担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在自有资金中或通过统筹解决;主管单位无法解决的少数对象,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解决。我国可以在现行的分税制基础上,尝试考虑将个人所得税

24、开辟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费来源之一(4)管理体制。较普遍的观点是应该坚持“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助”的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应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分成决定政策的政府部门和执行政策的事业机构两大系列。(5)城乡一体化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理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权益,实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良好对接,建立综合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4)我国农村的低保制度的不足和完善建设一、我国农村的低保制度的不足:(1)保障资金缺乏。在农村地区,应保未保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只是从政策层面提出“应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并没有通过法律、

25、法规将农村低保制度化,也没有就低保资金专项转移支付的问题进行规定。由于目前低保资金的投入比例在各级财政中没有固定的预算,低保资金支出额度的随意性相对比较大,无法保障低保资金的稳定来源。(2)救助标准偏低,保障范围过窄,多数贫困人员得不到救助。由于低保资金不足,地方财政只能“就菜下碟",救助对象难以有效全覆盖。(3)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农村低保主要以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发放现金,通常每季度或每半年发放一次,少数地方按月或按年发放。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发放实物。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想 合理界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是

26、公民应享有的生存权利。农村居民只要具备了条件,即生活水平一时或永久地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就应享有同等申请机会。 科学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标准比较我国制定最低生活标准的各种方法,用热量支出法来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合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财政承受能力、物价水平、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加上由于农民有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可以自给,使适合全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难以制定。所以,制定最低生活标准线一定要考虑我国各地区的实情,既要保障农村贫困居民基本生活,又要克服其依赖思想的原则,同时,允许在不同地区之间最低生活标准可以存在差异。 完善农村居民

2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措机制资金问题是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因此,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除了主要由财政负担外,还应扩大其它辅助来源。例如,组织捐赠、义演等慈善活动等。在规范中央与地方的低保资金筹资渠道时应注意:一要明确中央政府与省级、市级等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划分,建立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共同负担的低保资金筹资机制。二是建立中央、省级财政低保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中对低保资金的投入。三是加大中央政府对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地方财政无力负担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的问题。为了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都能享受或领取到足额的保

28、障金,一些学者建议:通过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会的办法,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难的问题。 建立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改革措施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相配套。第一,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第二,制定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第三,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医疗社会救助思考题1、 各国医疗社会救助对中国的启示1 医疗救助应当主体多元化,但政府应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2 合理界定救助群体并加大救助力度3 将医疗救助作为最低层次的安全网4 科学严

29、格的管理制度5 实行医疗救助定点单位主体多元化6 为有劳动能力的暂时贫困人口提供不同的救助政策7 个人缴费水平要考虑贫困人员的经济承受能力,缴费方式应灵活多样8 在管理中应提倡贫困人口参与9 妥善处理逆向选择和共同风险问题10 重视医疗服务的质量改进和相关制度建设(1)医疗救助主体多元 而且政府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 医疗救助的理念,制度建设(2)合理界定医疗救助的对象 确定适度救助力度 救助方式的灵活多样(3)完善医疗救助供方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避免问题)2、我国城乡医疗社会救助的不足及对策我国医疗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1 体制不明,职责不清,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相关规范直接存在冲突2 救助资金供需矛

30、盾突出,救助资金较少,医疗费用偏高。3 救助病种有限,覆盖面不够宽4 定点医院就医,医后救助问题对策1 健全制度, 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2 简化程序, 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3 加强配合, 做好医疗救助与相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金的管六、加强协议监管,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5 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配合确保医疗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医疗社会救助问答题1、如何从理论层面解释为什么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医疗社会救助(1)公平论健康是基本人权,对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利公平。 1.有利于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公平:社会中的每个人同样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31、的机会。2.有利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结果公平(1)健康公平:医疗社会救助部分解决了贫困人群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无钱就医的情况,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公平;(2)收入分配的公平:贫困人员由于所获经济收入低而所需医疗费用相对正常人群高,更易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使贫困者的生活状况不尽人意。医疗社会救助增强了贫困人员对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保障其能够得到一定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2.)效率论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能够提高有限的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对贫困人口的健康投资具有更高的边际产出,“需方投入”模式有利于激励供方的技术效率。 1.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医疗社会救助能有效切断病贫循环

32、链,对劳动者尤其是贫困人群的健康、家庭经济生活稳定以及恢复和保护劳动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有利于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再生产的循环。2.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通过对贫困人员进行医疗社会救助,缓解其医疗费用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有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也给全社会带来更高的健康效用,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医疗支出的投资效率。3.政府职能论从医疗救助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出发,认为政府应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医疗救助。 医疗社会救助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以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强弱势人群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为目标,只有国家承担医疗社会救助的责任。二战后欧美普遍建立了福利国家

33、制度。T·H·马歇尔提出的公民权理论是其基础。该理论认为所有公民在权利、义务和地位上完全平等。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施穆勒等人也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理应由国家实现。西方学者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干预社会保障,以增加社会福利。按照这些思想,享有基本生存权、健康权的公民,一旦其基本健康权利受到威胁,政府出面维护其权利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也是保障公民生存权的基本要求。4.保障缺失论医疗救助不仅拓宽了社会救济的领域,而且还弥补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功能缺失,从而完善和丰富了社会保障体系。 医疗

34、社会救助是对贫困人口中的患病者进行的救济性帮助,包括物质的、资金的,还有精神方面的,使对贫困者的社会救济由单纯生活救济向疾病医治方面延伸。同时,医疗救助还解决了社会保险不能完全覆盖到一部分贫困人口的不足,解决社会医疗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医疗救助不仅拓宽了社会救济的领域,而且还弥补了医疗保险的功能缺失,从而完善和丰富了社会保障体系,帮助社会成员渡过困境,使社会得以稳定发展。2、各国医疗救助模式差异的根源1.医疗救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相适应2.医疗救助模式的选择与社会福利观念有关3.医疗救助计划解决障碍的重点不同GB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目标、GB模式的主要特征孟加拉GB模式是指孟加拉国格米银行发放贷

35、款的方式和管理办法。GB是GRAMEENBANK(格拉米银行)的英文缩写。格拉米银行的服务宗旨和目标是向穷人发放贷款,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贷款类别主要有:帮助穷人从事副业生产的一般性贷款;帮助农民进行季节耕种的季节性贷款;帮助农民修缮和改建住房的贷款;帮助农民打井、解决吃水问题的挖井贷款;帮助农民建厕所、改善家庭卫生条件的厕所贷款;帮助借款人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的家庭贷款;鼓励各农户联合从事农副生产的联合贷款;方便农民租用大型农用机械的租赁贷款等。理论基础:相信穷人的能力,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力目标:第一,贫困者贷款无需担保; 第二,消除高利贷剥削,为未利用、未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创造自我就业的机会;

36、第三,将穷人按他们能理解和运用的方式组织起来,并使他们相互支持,并从中发现 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 第四,将长期的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收入”转变为良性的发展循环“低收入贷款投资更多收入更多投资更多收入”。3.GB模式的主要特征P112:1-10(1)股份制银行(2)只向贫困户贷款,无需抵押担保(3)小额度、短期贷款,分期偿还(4)连续性贷款服务(5)联户贷款,联户担保(6)每周中心会议制度(7)心要的小组储蓄基金(8)利率市场化(9)程序简单化,活动公开化(10)重视培训,强调自愿、互助、平等4. GB模式的优势:P113-114(1)服务于真正的穷人群体,能有效地达到救助到户的目标。(2)建立和运行是超越政府的,带有自下而上性质,区别于传统救助自上而下方式,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程度高。(3)有良好的组织和动作系统,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以救助项目为切入点,救助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救助方式。如何理解中国促进就业的基础方针二、我国城市的生产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就业促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能力;二是通过政府、企业与社会的扶持增加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前者是开发性的,后者是福利性的,二者紧密结合共同达到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目的。可以发现目前比较典型和切实可行的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促进模式主要有五种:1.社会公共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