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习题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习题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习题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习题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习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选择题: (共 20 题, 共 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 这是势所必然, 若不是由于合理, 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2、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 一书中写到: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

2、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 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4、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B.确立皇帝制度C.置“三公” “九卿”D .全国郡县化5、 在中国古代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中,明清之际被学界冠以

3、“启蒙思想家”的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其积极意义在于( )A. 以世卿世禄制解决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弊端B. 以地方分权制约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权力C. 解决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出现的利益纷争D. 仿效西方建立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的制度6、“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 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 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的森严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7、 汉书?翟方进传载: “方进知能有余, 兼通方法

4、吏事, 以儒雅缘饬法律, 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 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 .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C.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D .废除了丞相制度,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8、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 “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个特点 ( )A.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

5、家天下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属民B. 更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0、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 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宫殿警卫; 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国”与“家”同治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11、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

6、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 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12、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 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 郡县制度B. 皇帝制度C. 行省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1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 令为“诏”; 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

7、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 (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最早体现这一举措的制度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B.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C.唐实行三省六部制D.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15、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 味 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8、)A.实现了国家统一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 创立三公九卿制7、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17、有清代学者在解释西周“府史”,“五史”等官职时说道:“府史之史,今之所谓书吏是也;五史,则卿大夫为之,所掌图书记载命令法式之事,今之所谓内阁六科,翰林中书是也。”这一言论主要体现出( )

9、A. 史官是中央决策的机要成员B.文书法典是古代行政的命脉C.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源远流长D.翰林中书源于周代史官等职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 ,其直接因素是当时()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C.分封制转为郡县制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19、 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 年,第二次发生在 1911 年,第三次在1949 年, ”这三次“革命”分别反映(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

10、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0、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 “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A.B .C.D.二、非选择题 : (共 4 小题,共 50 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材料一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 中国古代 “大一统” 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发展, 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 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不可忽视。摘编自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材料二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引自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材料三 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的吴玉章回忆道: “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 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 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必须

12、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摘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材料四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 有一番融合媾通, 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 无配合的制度, 决然无法长成。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个朝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意义何在?( 2 )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歌词中“旧邦新造”的含义是什么?为巩固其成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献?(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世界上的哪历史大事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决定“必须走俄国人的

13、道路”?走这条道路是要建立怎样的社会制度?( 4 )简要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22、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 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

14、) 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郡、 县两级, 以郡统县。 汉朝, 把一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王国,欲以同姓诸王镇抚天下,拱卫中央。 汉初诸侯王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大的王国可以领有几个郡, 景帝武帝以后, 才规制一国只管一郡,并且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 从此, 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的实质

15、上已无区别, 不同的除了名称外,只是王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西汉后期,全国有103 个郡、国。再说后期。郡县之上又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叫州。汉武帝时,把全国百多个郡国分为 13 个刺史部以为监察区域。东汉后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在州部改置州牧,赋于该州军、政大权,位居郡太守之上, 州才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鉴于汉末以来州刺史 ( 州牧 ) 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事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防止外重内轻,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政权不断分州析郡,至南北朝末,州增加到 300 多个,郡增加到 600 多个。一州平均只管二郡,一郡平均只管二三个县, 一个州总共才五六个县, 这样, 三

16、级制已无实际意义,徒增冗官冗费,于是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 年)撤销了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孙衍铎略谈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材料二 上表曰: “自秦并天下, 罢侯置守, 汉、 魏及晋, 邦邑屡改。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隋书杨尚希传( 1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到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 )根据材料和所

17、学知识,分析隋朝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一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北宋) 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 长官之外另设通判, 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 15 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 、 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 、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 、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一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行

18、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 酃、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 )据材料一,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2 )概括材料二中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答案一、单项选择1、 【答案】 C【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从秦始皇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 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2、 B3、 【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

19、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的转变,故A正确;BCDH料未体现,排除.故选 A.4、 【答案】 B【解析】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反映的是韩非子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BCDTB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实现,但题干要求的是首先实践,应该是确定皇帝制度故选 B5、 【答案】 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解析】 “封建”在我国上古时代原指分封制度,即封邦建国, 把爵位、 土地、 人民分赐宗亲或功臣, 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诸侯邦国, 这在西周时比较典型。“封建”可谓是与专制集权背道而驰的具有地方分权性质

20、的政治制度,故答案选B。 A 是选官制度,题干没有体现;题干主要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西方的地方实行分权的制度前提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与中国古代的地方分权性质有根本的区别,排除D。6、 【答案】 C【解析】 材料“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 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 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说明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 C7、 C8、 【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 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陛 下”的专用正是这一特点的体

21、现,所以应选 B 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9、 【答案】 D【解析】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 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 县令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 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 Do10、 【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题干 材料中秦朝中央官职“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仪”和“少府”的职能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家

22、国同构”的特征,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中未涉及九卿间的彼此牵制,排除A 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官制的管理方式,排除 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1、 【答案】 C【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又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 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在“丞 相左右”,排除。 12、 【答案】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 行政制度,未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A 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与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

23、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13、 【答案】 A【解析】“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了皇帝独尊, “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 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 也是为了强化皇帝的尊贵地位,故 A正确;BCD材料无关。14、 【答案】 A【解析】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 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指的是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故 A 正确;BCD匀不符

24、合题意,排除.故选 A.15、 【答案】 B【解析】A项与材料无关;B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 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 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 C是在秦朝以后,D属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之一.故选B.16、 【答案】 C【解析】 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 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A 项错误; 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故B 项错误;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与材料“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 一职的,并

25、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相符,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D 项错误。17、 【答案】 C【解析】材料“府史之史,今之所谓书吏是也” “五史,今之所谓内阁六科,翰林中书是”体现了周代的府史与清代的书吏类似,周代的五史与清代的“内阁六科,翰林中书”类似,说明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源远流长,故C项正确;史官不是中央决策机构的要员,故A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8、 【答案】 C【解析】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开始,故C项

26、正确;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举措,不是“化家为国”的直接因素,故D 项错误。19、 【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信息联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次是指秦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第二次是辛亥革命, 第三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D 项正确。20、 【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材料信息“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可以得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 所以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县制和郡制并非起源于秦国,而是春秋战国时

27、期。故本题选 B。二、非选择题21、 ( 1)朝代:秦朝。意义:维护了“大一统”政治格局,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2 )含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律文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3 )大事:十月革命。 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4 )观点:政治制度应根植于本国本民族,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才能不断发展。【解析】 (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识记能力。第一小问朝代:根据材料“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 等信息可知,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 “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等信息可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意义:维护了“大一统”政治格局,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